三年制初中中文版第六卷修订说明_孔乙己论文

三年制初中中文版第六卷修订说明_孔乙己论文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六册修订说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教版论文,初中语文论文,三年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六册教科书是根据2000年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修订的,修订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领会这一指导思想要注意三点:①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②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阔的全新理念,不再将教学目标局限在知识和能力的相对狭小的范围内;③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包括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健康个性、健全人格、思想道德等,既教学生学语文,又教学生学做人。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所以文学欣赏、文学教育理应成为语文教学、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

根据全套教科书的整体构想,第六册教科书供初中的第三个阶段使用,也就是说在前一、二阶段完成了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以及培养记叙、说明、议论的能力之后,再作更高的要求,培养初步的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关于文学欣赏,初中新大纲有明确的规定:(1)“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2)“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知识”。(3)“了解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文学的基本常识”。其中(1)是关于欣赏的基本能力的陈述,(2)(3)是关于欣赏基本知识的陈述。这些陈述指明了初中阶段文学欣赏的性质、程度、方面、方法等。

为了落实大纲的要求,在第六册全部安排文学作品单元。前四个单元分别是:新诗、散文、小说和戏剧文学。后两个单元都是古代诗文。按作品的文体特点和时代来组合单元,抒情作品篇幅相对短小,放在前面;叙事作品篇幅相对较长,放在其后;古代作品的欣赏要先克服语言障碍,放在最后。当然教科书的排列顺序不等于教学的时序,教学时可以不按课本的排序而自行调整单元和课文先后次序。下面将各单元内容作一些简述。

第一单元学习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课文有:艾青《黎明的通知》(教读)、臧克家《有的人》(教读)、贺敬之《回延安》(自读)、郑愁予《雨说》(教读)、莱蒙托夫和泰戈尔《外国诗两首·帆、萤火虫》(自读)。

诗歌集中体现文学欣赏的特点、要求,所以置于一册之首。本套教科书第三册已有诗歌作品,第三册的诗歌单元概述了新诗的产生历史,提出了学习要求:“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其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注意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表达方法,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第六册的诗歌单元则提出不同要求:“要在学习第三册诗歌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显然,教学要求有所衔接,又有所提高和发展:以诗歌思想内容而论,第三册主要抓意境和真挚感情,第六册则进一步强调抓住思想感情;以诗歌艺术形式而论,第三册强调修辞方法,并点明诗歌的语言特点(形象、含蓄、精练),第六册强调节奏、韵律;第六册又强调学习诗歌的方法——展开想象和联想,进入艺术境界,与诗人交心对话,这是第三册没有提及的,而且是更高的要求。

读诗首先要学习朗读,这是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读诗与读其他课文不一样。既要告诉学生带着充沛的感情来读,又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教师要作一些示范。课文前的提示语里有这样的要求,如《雨说》:“试用喜悦、轻快的语调朗读这首诗,体会诗歌清新的情味。”这一课的练习则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另外,《教师教学用书》对课文的朗读节奏也作了示范,可供参考。

读诗要抓住思想感情,这是诗歌教学一以贯之的策略,总是被看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来做的。第一单元每一课文后的练习都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如《黎明的通知》练习一:“找出诗中关键诗句或词语,联系你课外所了解的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诗中‘黎明’深含的象征意义。”《回延安》练习一:“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雨说》练习也有:“雨‘说’了什么话?这些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读诗要赏析技法,这是诗歌教学的又一重要策略。如《回延安》提示:“阅读这首诗,要体会诗人流露的真情,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这一课的练习二是:“以具体诗句为例,说说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雨说》练习有:“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都是对诗作技法进行赏析。

第二单元学习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课文有:鲁迅《藤野先生》(教读)、茅盾《白杨礼赞》(教读)、吴伯箫《菜园小记》(自读)、简媜《夏之绝句》(自读)、莫泊桑《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自读)。

前五册已学了不少散文,但作为真正的文学欣赏的散文教学,只在第六册才有。“散文”是一个很不确定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教科书里的散体文章一律被称作散文,包括议论文和说明文,现在文学界也有人提“大散文”概念;我们现在的教科书取用的是狭义的散文概念,即以写景状物叙事为依托来抒写思想感情的篇幅短小形式活泼的文章。提出散文和散文欣赏的概念,势必引出一系列附属概念,比如散文的性质特点、散文的技巧、散文的欣赏要领等,学习、领会这些概念,对于学好本单元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引导学生重新学习第四册的短文《谈谈散文》,对学好本单元会有帮助。

读散文也要学习朗读,这是散文教学的一项基本训练。带着感情来读,才能读出作者寄托在散文中的思想感情。学生仅靠默读难以直击文中情感底蕴。他们对散文语言中的情味的感知力也许不甚敏锐,可同时他们又长于朗读,习惯于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之情,所以要将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改变当前散文教学中常见的仅有默读的状况。如读《白杨礼赞》,阅读能力强的成年人也许容易感悟到茅盾此文所富有的阳刚之美,但学生只有通过朗读而且是反复朗读才能感悟到这种风格,因为对语言意味尤其是对语言风格的感知力、感受力是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养成的。再说,学了第一单元的诗歌,学生朗读的兴味、感觉和能力正在形成当中,也应当保持下去。

读散文要抓住思想感情,这也是散文教学一以贯之的一个重要策略。散文是抒情文学;读散文抓思想感情,就等于抓住了散文的灵魂、核心。如果抛开“作者思想感情”这一灵魂、核心,去另外寻找文外之意、题外之旨,就是舍本逐末、乱发偏颇之论了。如《藤野先生》到底是作者表达爱国之情,还是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可以各执一端,但这些看法有一共同点就是:本文通过叙述往事表达了作者的深厚的思想感情。若循此生发议论,虽不中的也差不远矣。又如《白杨礼赞》练习一:“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回答下列问题。”就是把体会思想感情当作首要任务来完成的。即使是《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样以描写叙述为主的散文,也在对那些大文豪的细细描述之中隐隐透露作者对他们的欣赏赞美之情。

读散文同样要赏析技法,这是散文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策略。散文的技法多种多样,有些似乎属于诗歌的技法,在散文里也是长用不衰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文的技法比诗歌还要丰富多彩,如象征、比喻、拟人;精描、概述;议论、抒情……另外,品赏散文的技法理应包括品赏散文的语言,分析散文语言的有意味的形式。如《藤野先生》练习三:“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明写人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这是品析写作方法。《白杨礼赞》练习二:“排比和反问的连用,强调和深化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仔细阅读第七段,找出四个反问句,看看其中的句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渐加深的。”《菜园小记》练习二:“作者写蔬菜、花果、树木时,抓住了事物色香的特点,试找出几个有关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这些都是揣摩语言的意味。

第三单元学习古今中外小说名篇,课文有:鲁迅《孔乙己》(教读)、契诃夫《变色龙》(教读)、施耐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读)、曹文轩《孤独之旅》(自读)、何立伟《白色鸟》(自读)。

本套教科书第五册已有小说单元,提出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的概念,并要求“分析小说,要以人物为中心”。这可以看作学习小说的第一阶段的任务。到了本册,则要求“重点欣赏小说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这可以看作学习小说的第二阶段的任务。这是一个继承和巩固第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并加以深化和发展的教学目标。

所谓细节,是构成叙事类文学作品的最小组成单位,也可以说是小说故事内容和情节的最小组成单位,通常包括人物言谈举止细节、生活情景细节、自然景物细节等。小说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艺术形象。细节的最大特点就是“细”,这“细”包括两层意思:其一,它是生活中的细小的事物;其二,对它的描写必须是细致入微的。另外,细节应当是典型的,能以一当十地反映生活,表现人物性格。《孔乙己》写孔乙己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看到孩子们还要,就直起腰看看碟子,又用手罩住碟子,说茴香豆不多了,“多乎哉?不多也”。这一细节描写,有动作有语言,还暗含表情和心理活动,真实而典型地表现了孔乙己既天真又迂腐、既善良又小气的性格特点。又如《变色龙》里写奥楚蔑洛夫为摆脱尴尬,要叶尔德林帮他脱下大衣;《孤独之旅》里写杜雍救杜小康:“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这些都是精彩的而又有深味的细节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当中,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如在《孔乙己》里,孔乙己周围的人们就是他的社会环境,咸亨酒店就是他的具体的活动环境,他的性格就是靠他走进咸亨酒店表演并与周围人互动来显现的。《孤独之旅》有这样的练习:“找出小说描写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可见要分析人物就不得不分析环境。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独白和人物对白的描写。人物语言描写要求个性化和本质化,即在用词、腔调、表达方式上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文化水准、思想修养、职业身份、内心世界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描写人物的独白、对话时,常常适当加入一些关于人物的心态、声调,和口吻的提示。如孔乙己的语言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打上孔氏其人的鲜明烙印;而咸亨酒店掌柜重复的“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也打上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的鲜明烙印;至于奥楚蔑洛夫的语言更是精彩纷呈,他的语言既成为他的性格特点和人格本性的主要表现方式,也成为串连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的依托、凭借。

要注意的是,这几种描写都是围绕人物描写进行,以人物描写为依托的。作家在进行具体的描写时,总是作了优化选择:先优化描写对象(比较、分析、选择、加工),再优化语言表达(选择最恰当的语言,以最恰当的组合方式表现出来)。

第四单元学习中外戏剧文学剧本和电影文学剧本,课文有: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节选,教读)、京剧《打渔杀家》(节选,教读)、贺敬之和丁毅等《白毛女》(节选,自读)、施洋生《一个都不能少》(节选,教读)、卡梅伦《泰坦尼克号》(节选,自读)。

读戏剧文学剧本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前面已经学习了欣赏小说,同是叙事类的文学作品,从欣赏小说中习得的分析人物的方法可以移到欣赏戏剧文学中来。所以有关欣赏戏剧人物不多谈。这里专门谈谈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欣赏戏剧要抓住矛盾发展的线索。有戏剧必要冲突,有冲突必有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发展线索。戏剧矛盾往往比其他叙事文学更为尖锐突出,能紧紧抓住观众或读者的心灵,让他们的心灵随之忽惊忽喜、忽松忽紧,产生惊天动地、惊世骇俗的力量和效果。戏剧矛盾往往有张有弛,有自然的节奏,而最终矛盾发展到高潮。具体地说,戏剧冲突有如下特性:(一)高度的集中性,如在《白毛女》剧中,杨白劳家和黄世仁家宿怨经年,在大年三十晚上集中爆发出来。(二)尖锐性和独特性,如在《威尼斯商人》中,正义的一方和邪恶的一方不共戴天,斗得你死我活;而夏洛克坚持要履行条约,割安东尼奥的一磅肉,这也太奇特了,舞台上可以有此事,生活中未必有此事。(三)自始至终贯穿着戏剧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主题的定位和提炼。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也许有各种各样的意义,有的就没有什么深刻意义,而戏剧冲突则一定要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来。如《白毛女》意在揭示封建社会黑暗性和农民斗争的必然性。总之,抓住了矛盾线索,就等于抓住了全剧的纲,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社会关系,以及戏剧的主题,都在矛盾冲突中展现出来。

读戏剧文学剧本还要注意欣赏人物的语言。戏剧表演是综合艺术,而戏剧文学则是语言的艺术。戏剧中的人物语言有如下特点:(一)既来自生活又比生活中的口语更精粹,更有表现力,它舍弃了生活语言中不健康的、偶然性的、乏味的杂质。(二)充分表现人物性格,可以说戏剧文学中的人物主要靠语言来表现其思想感情、性格特点、身份经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等。如夏洛克的语言就充分显示出其极端利己主义、复仇心理,而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的语言则表现出仁爱和友谊的精神。(三)推动情节发展,即人物在说话中显示矛盾、强化矛盾、解决矛盾。如在《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出场后,通过滔滔雄辩,不但展现了她的机智才华,而且显示了她对生死矛盾的驾驭能力——很轻易地拨转了事态的发展方向。(四)潜台词在戏剧文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这种不言之言的效果。例如《白毛女》中喜儿多次对杨白劳深情地呼唤“爹”,就有种种复杂的情味在其中,是用千言万语都难以言状的。

读电影文学剧本要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还原文字所传达的画面和意境。电影文学剧本类似于小说,但比小说更加注重“可视性”特点,即为拍电影留下场景、情境等“看得见”的东西。《泰坦尼克号》剧本是由一个个镜头组合而成的,这些镜头就是一个个场景或画面,这些场景或画面都很好地起到了表现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再有,电影文学还有着类似于戏剧文学的矛盾冲突,尽管不要求完全像戏剧那样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但常常是矛盾重重,冲突不断,也紧紧抓住观众或读者的意念和心理。如《泰坦尼克号》中就有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爱情与利益的冲突、为己与利他的冲突……

读戏剧文学剧本和电影文学剧本还要注意,课本节选的是全剧的一小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起一个引路的作用,引导学生去读全剧,或看录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健康高尚的欣赏品位。

第五单元学习古代诗文,课文有:孟子《鱼我所欲也》(教读)、陈寿《隆中对》(自读)、诸葛亮《出师表》(教读)、曾巩《墨池记》(自读)、《诗词五首》(教读)。第六单元继续学习古代诗文,课文有:《左传·曹刿论战》(教读)、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教读)、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自读)、汉乐府《陌上桑》(自读)、《诗经》三首(教读)。

前五册已经学习了不少古代诗文,本册应在前五册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拓展、强化提高,在前五册掌握的习惯、方法和能力等在本册也继续发挥作用,要继续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通过朗读和默读达到理解、记忆;要继续加强对字词句的认读和记忆,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要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一些问题能够进一步阐发,提出个人见解。这些与前五册均无大异。本册作为文学欣赏的教材,特异之处在于完成上述任务之后,进一步达到“欣赏”的要求,即对诗文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想象,进行有个性化的恰当的评点,尤其要对诗文的艺术特色、艺术风格玩味、领悟。如《隆中对》对诸葛亮的生平描写极为简略,只突出他的胸怀大志和他与友人的交情,为刘备拜访面谈作铺垫;而刘备拜访的过程在小说里被写成详尽的“三顾茅庐”,在本文中则是仅仅的“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12个字;可是后面用大量篇幅写诸葛亮答刘备提问,不厌其详。这就是史书的风格,史书注重史实,尤其是那些影响重大历史事件的史实;那些对历史加以演义的文学作品未必完全关注重要的历史事件,而是关注有矛盾冲突的场景,能突出人物性格的事件,所以免不了要作详尽的描写刻画,有时还要“添油加醋”。这就是进行文体风格和语言风格的欣赏。又如读晏殊《浣溪沙》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两首词,如果能读懂字词句,就完成了基础性的任务;如果再进一步发挥联想和想象,在脑海里展现两幅清晰的画面,这就进入再创造的境界了;如果更进一步发挥理解、鉴别、品味的能力,借助词本身的语言文字和作者的身世经历,说出两首词的不同风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则属于较高层次的欣赏了。

有关本册的文学欣赏教学,再总的提几点建议。

一、注意文学欣赏的感悟性特点。这话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要欣赏者保持充沛的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调动心灵的感觉;二是要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清晰地再现作品中的生动画面。文学欣赏本来就是感悟性很强的心理意识活动,感性认识伴随欣赏活动之始终,感的性质、感的作用不可须臾分离。况且,初中学生抽象思维尽管很好地发展了,但形象思维的特性依然明显、突出,这决定着他们更容易接受感性的东西,也要求教学时强化感悟性,而舍弃抽象的枯燥的板滞的“文学欣赏”。此前的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的理解、分析能力,也许可以倚重于抽象思维的教学目标;到了现在,则应更多地呈现语文教学的形象性、感悟性的另一面目。比如《有的人》是一首哲理性很强的诗,可作为诗,它的文学性、形象性也很强,其中有一些鲜明的形象——“石头”“野草”春风”等,可以唤起学生的感性意识,达到对诗中要旨的领悟;《诗经》三首也许由于年代久远,语言难懂,不妨提示学生想象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自然容易进入诗中自由徜徉;古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写了三个小景——小园、香径、独徘徊,合成一幅意蕴丰富的画面,这也需要想象才能再现和品味出来。

二、注意文学欣赏的审美性特点。审美是文学欣赏的重要特点,也是文学欣赏的重要任务。作家、诗人带着审美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看待事物看待人,并把这种审美的素质贯注到作品中;读者接过作品,也要把眼光集中于作品的美感美质方面。文学作品的审美性大约表现在:作者审美意识的投射,按美的规律对作品的完成,审美风习的时代性地域性特点在作品中的展现,作者各具特色的感情表现及其对读者的感染力,等等。抓住了审美,文学欣赏活动便升到了一个较高水平,许多问题就提纲挈领、迎刃而解了。比如《白杨礼赞》一文,以艺术风格而论,表现了阳刚之美、雄壮之美,这从思路的大开大合、行文的跌宕起伏和语言大气磅礴中可以体会得到。作者一方面把阳刚之美赋予白杨树上,同时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有如白杨树一般的英勇刚强坚毅的品质热情歌颂,因此我们说,经作品审美的小口进入,可以从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大口而出。另外,有时审美也表现为审丑,比如读《孔乙己》,我们一方面会为孔乙己的性格和命运而哂笑、而深思,另一方面又会为作者创造了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而赞叹,尽管孔乙己本人形象丑陋,但他身上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智慧,体现着高度的艺术性,如同一件可视可把玩的艺术品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尽情欣赏。这里的“赞叹”之类的心理活动就是审美或审丑的活动,而“艺术性”之类的特性,就是化丑为美的表现。

三、注意文学欣赏的创造性特点。文学欣赏具有创造和再创造的特点。读者读作品,读到的是文字,把文字转换成形象就是创造活动;又因为它是作家预先所创造的,所以读者欣赏作家的创造产物,可以看作再创造。这是就文学欣赏的一般规律而言;初中现阶段的文学欣赏,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调创造性,这不仅是文学欣赏的规律在初中学习中的体现,也是新世纪新大纲的要求的具体体现。新大纲的“教学目的”中说“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教学内容”中说“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这是以往大纲所没有的新思想新要求。所以本册教科书每一课的练习的最后一道题都是开放性的,或引导学生对课文本身提出自己独到见解;或倡导学生由课文生发开去,引发对历史、当代社会或周围人事的评议;或提示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尝试,等等。因此,在课堂上不要过多约束学生,而要给他们以思想的自由、欣赏的自由和发表见解的自由。

标签:;  ;  ;  ;  ;  ;  ;  ;  ;  ;  ;  ;  ;  ;  

三年制初中中文版第六卷修订说明_孔乙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