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课堂提问有效性,建高效数学课堂论文_经银华

探课堂提问有效性,建高效数学课堂论文_经银华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提问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说它有效是因为它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探索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明确性、激趣性、探索性、和层次性等方面作如下探索。

关键词:提问;启发性;明确性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纽带。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有效提问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来进行有效提问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下几点探索尝试。

一、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数学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问题之中有情境,情境之中有问题,其核心是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因材施问,可以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考虑到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有一定的了解,可改变书上先折纸再说明内角和度数的方法,直接提问:“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回答:“180度。”再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说明这个结论?”启发、引导学生已学过的角中有哪类角是180度。学生回答:“平角。”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三种方法:1.折叠三个内角;2.三个内角撕下来拼成一个平角;3. 用量角器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再相加。学生通过观察.都能发现三种方法的共性是把三个内角“搬”到一起,由此可得出辅助线的作法,通过这样的启发性提问,既拓宽了书本上的知识,又鼓励了学生动手动脑,大胆猜想的独创精神,经过平时课堂上多次启发性提问,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提出的问题是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这样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感受,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及时采取有效的教学调控策略,通过让学生作不同的辅助线,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促进教学的有效生成与发展。事实上,这种关注学生感受,教师启发性提问的课堂,其本质是“学生是主体“的学生观在教师教学行为上的具体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通过启发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引导学生思维的目的,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课堂提问应具有明确性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课堂提问成败的先决条件.课堂提问的目的应服从于总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提问的内容要具体、准确。

例如浙教版八下《3.1平均数》这节课,教学难点是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会利用公式计算平均数。因此,加权平均数的认识和运用应该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认识从肤浅到深刻,需要对“权”进行全方位“包装”,帮助学生理解“权”的实质。

笔者设计以下问题:

问题1:某班40位同学的年龄情况:13岁的同学共有5名,14岁的同学共有28名,15岁的同学共有7名,则该班平均年龄是多少岁?

问题2:某班40位同学的年龄情况:13岁的同学占总人数的12。5%,14岁的同学占总人数的70%,15岁的同学占总人数的17.5%,则该班平均年龄是多少岁?

授课这种“有的放矢”导向明确的问题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过程,理解问题的根本特征,为更好地解决系列数学问题奠定基础。

三、课堂提问应具有激趣性

浅显的随意提问激不起学生的兴趣,超前的不切实际的提问又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只有恰当的具有激励性、趣味性的提问才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这样,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

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的时候。可以这样提问:一张厚度为0.083毫米的白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多少?假如对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比桌子高?会不会比教学楼还高?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教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计算方法。

这种激趣性的提问,就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考之情。着眼于学生的情感发展,关注学生兴趣点,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大大提升了教学实效。

四、课堂提问应具有探索性

简单的提问,会使学生回答时会不假思索或随意猜测。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使问题具有探索性。通过探索性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开拓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如在《正方形》的教学中:设计如下问题:如图,已知正方形CDEF边长为3,正方形ABCG边长为1.5,你能求出△ADF面积吗?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探索,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寻找解题思路.

生A:延长BA,EF交于H,则

S△ADF=S矩形BDEH-S△ABD-S△DEF- S△AFH.

生B:利用S△ADF=S 梯形BDFH-S△ABD-S△AFH

生C:我有一种解法,不需要辅助线

S△ADF=S正方形ABCG+S 正方形CDEF+S△AFG-S△ABD-S△DEF

师:前面三位同学的解法思路,都用了面积割补的知识,都是很不错的解题方法.还有其他解题思路吗?

生D:连结AC,因为AC平行DF,而且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其实△ADF的面积就等于△CDF的面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创造了交流互动的空间,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暴露自己的思想,去质疑、去思考,从而去探索科学知识。在这里,学生乐意去探索数学,痴迷于他们的数学世界,他们大胆、热情地表达他们的思维结果,豁达、真诚地彼此加油,这是一种很好的具有探索性的课堂氛围。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还可以进一步提问,图中还有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就这样,把上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升华,从而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五、课堂提问应具有层次性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数学课堂提问也要体现相应的层次性。如果教师能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分层提问,把难点分散,可以达到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采用这种提问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前后联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例如:“函数的性质”是一个知识难点,如果教师能抓住符号不确定,必然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挖掘出分类讨论的思想。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地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函数的图像是怎样的?” “你能画出函数的图像并说出它的性质吗?”“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这样提问,让问题有一个梯度,如第一个问题,学生都很熟悉,第二个问题是教材里刚出现过的内容,只是对旧知的回忆,也不会对学生产生太大的难度,有了前两个问题的铺垫,第三个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学生自然就会想到要描述“函数的性质”必须分情况讨论。通过层次性提问,由浅入深,学生容易找到答案,激起学生去探索后面问题的兴趣,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顺理成章地被调动起来了。

在提问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新的高度。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究,在学生讨论和解答问题时,他们都投入到有了意义的数学学习中。因此,数学课堂就应当以问题带动教学,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层次性,激趣性,明确性等,拓宽学生的思路,另外在解决教师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和学会释疑,培养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当然这样做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所有问题以及准备如何引导的方案,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问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对教师的教学智慧更是一个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数学课堂上厚积薄发,应对自如,才能有效提问,正确评价和激励学生,才能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顾永秀.有效提问,增效课堂[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0(4).

[2]马秋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一次尝试[J].中学数学教育,2006(10).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驿亭镇中学 312353)

论文作者:经银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4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0

标签:;  ;  ;  ;  ;  ;  ;  ;  

探课堂提问有效性,建高效数学课堂论文_经银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