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背景下政府权力认识研究

依法治国背景下政府权力认识研究

赵金华[1]2003年在《依法治国背景下政府权力认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学习和接受行政法“平衡论”的基础上,从“平衡论”所提出的“在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权利义务关系中权利义务在总体上是平衡的”观点得到启发:认为政府与民众应该是平等的、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应该是平衡的,这是与我国当前大力推行的“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实质相关的。在我国,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政府与民众在法律面前的不平等和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的相对不平衡。这是因为,虽然推行“依法治国”事实上可以解决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的相对平衡问题,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受到诸多条件限制,尤其是受我国历史文化习俗、法制传统及现行政策等制约,在推行“依法治国”中缺少政府与民众的有效“互动”,而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民众对政府权力缺乏正确的认识。只有从行政法“平衡论”出发,坚持在法治的环境里政府与民众是平等的、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是平衡,才能认识到政府权力本身既不是完全脱离民众、高于群众,也不是完全不可信任的。对于政府权力既要合理制约,又要平等对待并尊重他的合法行为的权威性,这有利于“依法治国”的顺利推行,有利于政府权力的有效发挥和为人民服务,有利于民众的权利确实得到保障。

吴笛[2]2016年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的法治政府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标志我国将进入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行政的同时,还要加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这是给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了引导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来研究如何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有了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虽然我国历经几十年来的法制政府建设做的很到位,但是如何将法治政府建设也做得同样出色却是当前政府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通过探析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和理论渊源,以及解释法治政府的概念和特色,剖析法治政府建设出现问题和原因,提出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不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举措和现实意义,以此来实现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共同建设。文章除绪论外,主要由以下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阐释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起源和理论渊源,法治政府的概念、特色、建设意义以及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第二部分以当前的法治政府现状为基础,分析了产生阻碍法治政府建设的原因;第叁部分阐释了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对策。通过分析法治政府现状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提出的相应对策,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首要的就是继续健全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我们要明确宪法乃一国的根本大法,所有法律的制定、所有国家组织、社会成员都必须完全按照宪法行事,不得逾越;第二,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就要严守依法行政,加强执法工作队伍的建设;第叁,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完善科学的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第四,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就要合理执行政府的各项职能,对行政权力应当进行监督和限定。首先,要对行政权力进行法律界定,制定权力清单,推进政府权力更加便民化。其次,加强地方政府执行职能的能力,规范地方政府的事权,政府应加强各省市协调,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宪法中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具体权力原则,明确权力的总量,权力的委托等形式。最后,完善各种监督渠道,通过内外两边的合力,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总之,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要完善行政立法,依法行政,将全面依法治国的精髓与法治政府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寻求法治政府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职能转变、政府公开、依法决策等手段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使我国早日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

丁宇[3]2011年在《走向善治的中国政府管理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管制型的政府管理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政府管理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方式创新。善治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模式,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结合状态,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努力目标。在善治的视角下对政府管理创新进行探讨,不仅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善治理论,从善治的基本诉求出发,对中国政府管理创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本文第一章对政府管理的内涵和善治理论的产生的背景进行了介绍,对治理与统治、善治与善政的逻辑关系进行了辨析,论述了善治的基本诉求——法治性、服务性、责任性、民主性、合作性,并对政府管理创新的概念、类型及层次进行了分析。本文第二章对善治视角下中国政府管理创新的意义、目标、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及确立善治目标的依据进行了论述。中国政府管理创新是加强政府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全球化时代挑战的需要,是促使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是消除传统行政文化不良影响的基本途径,也是回应公民社会建构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需要。善治视角下中国政府管理创新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善治,具体目标是建设法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民主治理型政府和分权合作型政府。本文第叁章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进程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和分析,得出了中国政府管理改革正在走向善治的基本结论。中国政府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向是从人治政府走向法治政府、从管制政府走向服务政府、从权力政府走向责任政府、从威权政府走向民主政府、从“独角戏”政府走向“分权合作型政府”。本文第四章对政府管理理念创新的重大意义进行了分析,进而从政府管理理念创新的相关内涵、转变的必要性、途径等方面论述了善治视角下政府管理理念创新的主要内容,即从人治理念到法治理念的转变、从管制理念到服务理念的转变、从权力本位理念到责任本位理念的转变、从封闭政府理念到透明政府理念的转变、从政府本位理念到社会本位理念的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创新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坚持公共利益至上,实现和谐发展;坚持实事求是,实现稳步发展。本文第五章论述了善治视角下中国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即创新依法行政体制,构建法治尊崇型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服务行政体制,构建顾客导向型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责任追究机制,构建责任担当型政府管理模式;创新信息交流机制,构建透明运作型政府管理模式;创新分权化治理机制,构建分权合作型政府管理模式。本文第六章从依法行政、民主行政、服务行政、责任督政、合作施政五个方面论述了善治视域下的中国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的具体途径。本文最后结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政府管理创新是全要素的革命、全领域的革命和全过程的革命等几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政府管理创新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并且以善治为理论视角展望了中国政府管理创新的美好前景。

孙红军[4]2016年在《中国地方政府法治化:目标与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并且要通过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来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地方政府法治化、建设法治政府,是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战略、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一环。本文重点研究了地方政府法治化的目标与路径问题。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地方政府法治化概述,主要阐述本文涉及到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法治与法治化;政府、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角色;法治政府、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等,主要是本文在后面的写作和分析要涉及到的一些概念。第二章为中西政府法治化历程与检视,主要是简要回顾和总结中国清末以前、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府法制(治)化历程;简要回顾和总结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的政府法治化历程,并从中汲取值得我们今天推进地方政府法治化进程可资借鉴的经验。第叁章为中国地方政府法治化的现状、成就、实践困境和原因分析,主要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法治化取得的成就(这成为我们今天继续推进地方政府法治化的现实基础),剖析推进地方政府法治化仍然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章为中国地方政府法治化的目标:建成法治政府,并将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具体化为建成依法行政的政府、有限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廉价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第五章为中国地方政府法治化的路径选择,主要是从执政党与中央政府“下压”、社会大众“上推”与地方政府相关的上下左右联动、协同角度分析地方政府法治化的动力机制,从地方政府主体自律、社会主体参与、政社互动等叁个方面分析地方政府法治化的程序机制,从观念更新(法律至上、以人为本、权利本位和公平正义)、制度创新(党政关系、央、地关系、吏治法治化)、和市民社会建设叁个方面分析中国地方政府法治化的具体实现路径。最后是简短的结论,本文认为,推进地方政府法治化,最终目标是建成法治政府,而这是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张瑞岚[5]2014年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政治发展是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普遍性问题,也是我国建国后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思想,并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实践中取得重要成就。目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了关键时期,而政治体制改革更成为影响整个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梳理、总结和凝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对于现阶段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分四个部分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进行分析和考察: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表达本文写作的整体构想。此部分在界定“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思想”等核心概念以及与选题相关的其他概念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的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梳理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渊源与历史资源,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政治发展的思想、现代西方政治发展学说、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其次,具体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分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初步形成阶段:1978至1989年:“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1989至1997年: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97至2002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基本形成阶段:2002至2007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007年至今:“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文章的第叁部分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基于文献分析,主要考察: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要求和道路的思想,即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任务和途径的思想。首先,民主和法治作为中国政治发展基本任务,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主方面,通过研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强化权利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等思想,系统地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从立法、执法(执政)和法治观念的角度,研究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培育和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以探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思想。其次,研究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途径推进中国政治发展的思想,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想。文章的第四部分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特点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坚持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有机统一、坚持人民大众的立场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从中国国情和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其重要意义在于: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政治发展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指导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实践,并为新形势下中国政治发展指明了方向。

华晓晴[6]2017年在《习近平法治政府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法治政府建设的思想,明确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中国的法治实践,高屋建瓴的理论创举和实践突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为中国法治政府建设指明了方向。本文从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实践出发,紧密结合我国当前的法治政府建设现状,梳理存在的问题,针对时弊,对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政府建设思想的重要内涵及其时代价值做出了全面总结,期许对当前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实践有所裨益。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开宗明义,点明主题,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阐释。在查阅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状况,并根据当前研究成果中的经验与不足拟出本文的撰写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结合历史,中西比较,对习近平法治政府建设思想的形成背景与理论渊源进行分析。在界定基本概念后,分析习近平法治政府建设思想形成的客观背景,发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法治思想的历史渊源。第叁部分:阅读文献,梳理要义,对习近平法治政府建设思想主要内容做出系统归纳。从统一性、依法性、实践性的角度,深入解读建设法治政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法治政府建设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前提,要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法律体系,坚持依法行政为核心,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依法行政队伍的重要内容。第四部分:结合现实,挖掘价值,主要结合当前中国国情的实际,论述习近平法治政府建设思想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法治政府建设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现时代的丰富,更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思想武器,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的理论指南。

王萌[7]2017年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基层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了身边基层政府的切实变化。但是,伴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当前所面临的社会自主性提升、成员流动性频繁、利益结构多元化、公民主体意识增强、社会公共事务复杂化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对基层政府的职能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进一步依法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是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政府改革的重要方向,处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的前沿。本文选取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新的时代背景,回顾了基层政府职能的内涵及其演变过程以及职能转变有关的经验教训,探讨了新形势下全面依法治国与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试图理清全面依法治国与基层政府职能转变之间的关联,进而从学术角度对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与现实进行深刻解读,认为服务型法治政府的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所在,要实现传统全能型政府模式的彻底转变,达到服务型法治政府建设的既定目标必须与时俱进培养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正确把握政府职能转变的宏观方向、强化界定法定职权范围、构建社会参与监督机制,从而建设新型基层法治政府。

陈永福[8]2016年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也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战略思想,更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指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通过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质量,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视野和框架下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按照“一个功能定位、叁个动力系统”的有机整体,探索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应对举措。论文考察、分析、对比了部分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发展道路;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探索、选择并坚持一条符合本国国情、体现本国特色、适应本国需要的中国特色道路;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并总结了经验和启示。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指引,深入探析其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辩证关系,研究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具体内容、目标体系和基本原则。论证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功能定位,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对现实问题进行了剖析,从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旨强化高质效社会服务、以提高传承引领能力为导向服务文化软实力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途径。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是加快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直接动力,对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新目标、新要求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立足“叁校一地”改革方案,从精准定位、突出治理、厘清职权、把握全面、突出特色、民生为重、接轨国际等方面提出较为系统的应对举措。论述了全面依法治国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供法治支撑,研究了全面依法治国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对现实状况进行了剖析,从树立法治思维、加快章程建设、推进依法治教、创新培养机制、建设法治文化、融入社会发展等六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强调了全面从严治党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组织保障,分析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挑战,从党建政绩与立德树人相结合、理想信念与大学精神相结合、高标准和专业化相结合、创新形式与提升内涵相结合、严明纪律与服务师生相结合、制度建设与警示教育相结合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途径。总结了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实践中应系统、协调、全面推进。

吕犟犟[9]2017年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对大学生法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通过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梳理当前大学生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观环境研究如何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具有显着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以及观点:首先,法治意识包括崇高意识、平等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民主意识等等。法治意识是一个关于法律和法治现象的意识形态系统,是个体和群体关于法律和法治现象特别是对现行法律制度的观点、知识、心理和思想的总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需要,也是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的需要,是保证国家和谐稳定的需要。其次,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法治意识存在法律素养整体不理想、法律权威意识淡薄、权利义务意识需要提高、平等意识有待加强、权利制约意识急需提升、自觉投身法治建设的意识差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高校的法治意识培育工作不到位、大学生自身不重视提高法治认知水平、法治环境有待改善、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养成的缺位等方面。最后,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要在坚决执行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政策方针,坚持四个原则即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为育人中心、坚持两个结合以及全方位渗透的原则的前提下,完善其内部管理制度、督促教师和辅导员充分了解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利用“第二课堂”、加强师资力量,以有效的推进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同时,还要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另外,各级政府和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环境。最后,还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的作用。如此,以高校为教育提升主体,以大学生、社会、家庭为配合,形成合力,才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进而达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

史军, 刘宝芬[10]2015年在《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政府职能的转变》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变迁,政府使命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政府职能也应作出相应调整和转变。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主线,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和功能,促进政府职能与新时期政府使命相适应。现阶段,正在进行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心的新一轮的行政体制改革,应以此为契机,深入分析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问题和原因,以法治为突破口,明晰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回应时代呼声。

参考文献:

[1]. 依法治国背景下政府权力认识研究[D]. 赵金华. 合肥工业大学. 2003

[2].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的法治政府建设研究[D]. 吴笛. 西南石油大学. 2016

[3]. 走向善治的中国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 丁宇. 武汉大学. 2011

[4]. 中国地方政府法治化:目标与路径研究[D]. 孙红军. 苏州大学. 2016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D]. 张瑞岚. 武汉大学. 2014

[6]. 习近平法治政府建设思想研究[D]. 华晓晴. 大连海事大学. 2017

[7].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基层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D]. 王萌.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2017

[8].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研究[D]. 陈永福.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9].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研究[D]. 吕犟犟. 成都理工大学. 2017

[10]. 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政府职能的转变[J]. 史军, 刘宝芬.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5

标签:;  ;  ;  ;  ;  ;  ;  ;  ;  ;  ;  

依法治国背景下政府权力认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