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秀才科与旧齐私学及家学论文

隋代秀才科与旧齐私学及家学

马铁浩

(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河南 焦作454000)

摘要: 隋代选举史上秀才科的衰微到进士科的出现,与教育史上私学、家学到官学的发展变化是大体同步的。以秀才科为例,隋代秀才多出自文帝时期的旧齐地区,且所受多为私学或家学,应举之后,这些秀才不少人重归乡里以私学授徒,这与文帝时期官学不振密切相关。考察隋代秀才科的历史演进及其特征,可以管窥隋代选举史与教育史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 隋代;秀才科;旧齐地区;私学与家学

隋代的选举,处于察举向科举的过渡时期。除了皇帝根据执政需要临时颁布制诏举人的特科(亦称制科或制举)之外,当时的常科,史料可见者有孝廉、秀才、明经、进士,前三者皆为汉代以降察举的传统科目,而进士科却是隋代的新生事物。因唐以后进士科成为科举考试主要乃至惟一的科目,后世每以隋炀帝为科举考试的开创者。隋代之所以成为选举史上的过渡时期,与教育史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大体而言,从传统的秀才科到新兴的进士科,与私学、家学到官学的变化是庶几同步的。以秀才科为例,隋代秀才科逐渐走向衰微,秀才多出自旧齐地区,且所受多为私学或家学,而非朝廷的国子学或地方的州郡学。应举之后,这些秀才不少人重归乡里以私学授徒,使旧齐学风在官学不振的时代得以延续。本文尝试将秀才科与隋代学校的兴废结合起来,在官学、私学及家学的升降浮沉中,考察其在塑造隋代文化空间中扮演的角色。

1.隋代秀才科的历史演进及其特征

所谓秀才大体有二义,原本指汉武帝至初唐时期的荐举科目。魏晋时期州举秀才,郡举孝廉,又有秀孝之并称。唐以后含义大变,民间初以其代指进士,后来凡读书应举者皆称秀才,也作为科举生员的俗称。隋代的秀才科,处于第一义的衰落阶段,至唐高宗永徽二年(651)被废止,虽然开元末复开此科,但天宝之后作为常科的秀才还是走向了终点。秀才科考试科目有对策,隋唐之际的对策内容是“试方略”。《唐六典》卷四载秀才科“试方略策五条,此科取人稍峻,贞观已后遂绝”[1](P109)。 《封氏闻见记·贡举》 亦云:“秀才试方略策三道,其后举人惮于方略之科,为秀才者殆绝,而多趋明经、进士。”[2](P15)隋代秀才科亦是“试方略”,“开皇末,举秀才,尚书试方略,正玄应对如响,下笔成章”[3](P1747)即可证也。与明经试经书、进士试时务不同,秀才所试方略大概兼有明经、进士试的特点,“不仅要求举人精通时事,而且要引经据典,提出经邦治国的方略”[4](P24)。 “取人稍峻”是秀才科数百年的历史积淀造成的,这自然令举人望而生畏,最终走向末路,“有隋总一寰宇,得人为盛,秀异之贡,不过十数”[3](P1750),正是秀才科衰微的表征。

今可考隋代秀才之名,大约有十五人,见于《隋书》《北史》《旧唐书》及文集等传世文献者,有刘焯、王贞、侯白、杜正玄、杜正藏、杜正伦、窦威、许敬宗、王通,见于出土墓志者,有徐纯、仲孝俊、李茂、赵构、赵孝钧、纪庆。兹略引史料,以时代为次,述其举秀才前后仕履如下:

5.6.4 耸肩练习 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多有肩关节周围肌肉受累,往往出现肩关节功能障碍,术后耸肩锻炼显得相对重要。指导患者站立,双肩自然下垂,双眼正视前方,同时作双侧耸肩,肩外展动作。目的是通过兴奋下运动神经元以促进神经再生,使肌能恢复并完成肩外展动作。

开皇初举秀才者,如刘焯:“刘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也。以儒学知名,为州博士。刺史赵煚引为从事,举秀才,射策甲科。与著作郎王劭同修国史,兼参议律历,仍直门下省,以待顾问。 ”[3](P1718)又如王贞:“王贞,字孝逸,梁郡陈留人也。开皇初,汴州刺史樊叔略引为主簿,后举秀才,授县尉,非其好也。 谢病于家。 ”[3](P1736-1737)又如徐纯:“君讳纯,字惇业,东海人也。以秀才升第,调国子学生,频迁兼著作。君研核该练,酬校精敏,蠹简咸理,鱼豕必甄。隋文皇问罪江坟,君乃卷帙整锐,以军功授三司仪同。”[5](P44)

(3)从“337条款”自身的特点看,“337条款”发起调查门槛较低,且不会对美国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实质损害威胁或对新建造成实质性阻碍。

大业中举秀才者,如杜正伦,《隋书》载杜正藏“弱冠举秀才,授纯州行参军,历下邑正。大业中,学业该通,应诏举秀才,兄弟三人俱以文章一时诣阙,论者荣之”[3](P1748),前后有两处“举秀才”,疑后者指杜正伦,“大业中”之前或有脱文。《北史》记载亦不明朗,在叙述杜正藏“开皇十六年,举秀才”之后,又言其“大业中,与刘炫同以学业该通,应诏被举。时正藏弟正仪贡充进士,正伦为秀才,兄弟三人同时应命,当世嗟美之”[7](P962),后者亦当指杜正伦。《旧唐书·杜正伦传》云 “隋仁寿中,与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第。隋代举秀才止十余人,正伦一家有三秀才,甚为当时称美”[6](P2541),仁寿之说更不可信据。又如许敬宗,似亦大业中举秀才者,“许敬宗,杭州新城人,隋礼部侍郎善心子也。……敬宗幼善属文,举秀才,授淮阳郡司法书佐,俄直谒者台,奏通事舍人事。江都之难,善心为宇文化及所害,敬宗流转投于李密”[6](P2761)

(杜裕)子正玄,字知礼(《隋书》本传作“字慎徽”),少传家业,耽志经史。隋开皇十五年,举秀才,试策高第。曹司以策过左仆射杨素,怒曰:“周孔更生,尚不得为秀才,刺史何忽妄举此人?可附下考。”乃以策抵地,不视。时海内唯正玄一人应秀才,余常贡者,随例铨注讫,正玄独不得进止。曹司以选期将尽,重以启素。素志在试退正玄,乃手题使拟司马相如《上林赋》、王褒《圣主得贤臣颂》、班固《燕然山铭》、张载《剑阁铭》《白鹦鹉赋》,曰:“我不能为君住宿,可至未时令就。”正玄及时并了。素读数遍,大惊曰:“诚好秀才!”命曹司录奏。属吏部选期已过,注色令还。期年重集,素谓曹司曰:“秀才杜正玄至。”又试《官人有奇器》,阙并立成,文不加点。素大嗟之,命吏部优叙。曹司以拟长宁王记室参军。时素情背曹官,及见,曰:“小王不尽其才也。”晋王广方镇扬州,妙选府僚,乃以正玄为晋王府参军。后豫章王镇扬州,又为豫章王记室。卒。[7](P961-962)

杜氏本京兆人,八世祖曼为石赵从事中郎,因家于邺。杜正玄擢第在开皇十五年,但由于尚书左仆射杨素的刁难,错过了吏部铨选的期限,最终叙官为晋王府参军,已是开皇十六年。杨素先后两次对其加试,内容是赋、颂、铭、箴等杂文,近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诏进士试杂文,已超越了秀才“试方略”的限制。唐代进士科实行帖经、试杂文、对策三场考试,可以说,杨素所认为的秀才标准已庶几近之。杜正玄弟正藏举秀才事,亦以《北史》所载为详:“正玄弟正藏,字为善,亦好学,善属文。开皇十六年,举秀才。时苏威监选,试拟贾谊《过秦论》及《尚书·汤誓》《匠人箴》《连理树赋》《几赋》《弓铭》,应时并就,又无点窜。时射策甲第者合奏,曹司难为别奏,抑为乙科。正藏诉屈,威怒,改为丙第,授纯州行参军。迁梁郡下邑县正。”[7](P962)可见隋代秀才试有甲乙丙之等第。

这天下班后,周恺又跑到小蝶那里,可是,幻觉还是没有消失,一到关键时候,妻子和女儿的形象就会在他脑海里出现,弄得他一点兴致也没有了。

仁寿间举秀才者,有王通,其弟子薛收所撰碣铭曰:“十八举本州秀才,射策高第。十九除蜀州司户,辞不就列。”[8](P588)杨炯《王勃集序》亦云王勃“祖父通,隋秀才高第,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9](P257)。据王通生卒年(584—617)推算,举秀才当在仁寿元年(601)。

开皇末举秀才者,如杜正玄、杜正藏兄弟,据《北史》载,一在开皇十五年,一在开皇十六年。史料所见隋人应举者,以杜正玄事记载最详细亦最生动,《北史》又较《隋书》为胜,兹具引如下:

开皇中举秀才者,如侯白:“(魏郡)侯白,字君素,好学有捷才,性滑稽,尤辩俊。举秀才,为儒林郎。高祖闻其名,召与语,甚悦之,令于秘书修国史。”[3](P1421)又如窦威:“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陵人,隋内史令李德林举秀异,射策甲科,拜秘书郎。秩满当迁,而固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6](P2364)又如赵构,举秀才似亦在开皇中,唐赵思廉墓志载:“公讳思廉,字思廉,天水人。祖构,隋秀才、侍御史、民部郎中、毛州刺史。 ”[5](P1578-1579)

举秀才时间不详者,如仲孝俊,曾作《陈叔毅修孔子庙碑》,文末署“大隋大业七年辛未岁七月甲申朔二日乙酉,济州秀才前汝南郡主簿仲孝俊作文”[10](P4189)。 又如李茂,唐乾封主簿樊浮丘李夫人墓志曰:“夫人姓李,渤海蓧人也。……曾祖茂,隋贡秀才,不仕。 ”[5](P757)又如赵孝钧,唐卫尉寺主簿赵庭墓志曰:“公讳庭,字璧,天水人也。……祖讳孝钧,隋秀才登科,初补校书郎,转益州城都宰。 ”[5](P1494)又如纪庆,唐洺州曲周县令纪会墓志曰:“君讳会,字冲远,丹阳人也。……大父庆,随(隋)举秀才,隐居华岳。 ”[11](P531)

此外,大业末又有岑文本、薛收皆被本郡举为秀才,但二人皆辞而未应。《旧唐书》本传曰:“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人。……郡举秀才,以时乱不应。萧铣僭号于荆州,召署中书侍郎,专典文翰。 ”[6](P2535-2536)又:“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阴人,隋内史侍郎道衡子也。事继从父孺以孝闻。年十二,解属文。以父在隋非命,乃洁志不仕。大业末,郡举秀才,固辞不应。义旗起,遁于首阳山,将协义举。 ”[6](P2587)

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也广泛地应用于现代机械设计和制造领域。同时,随着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发展。

2.旧齐私学、家学与秀才科之关系

隋代前期秀才科士人多出身山东,而非关中或江南,表明当时旧齐地区学术最为兴盛。从旧齐士人的教育背景来看,他们所受多为私学或家学,而非朝廷的国子学或地方的州郡学。然而,当他们应举之后,仕宦却不及关中士人,且多任职于地方,因此不少士人重新以私学授徒,使旧齐学风在官学不振的时代得以延续。

首先看以私学获得教育者。如刘焯:“少与河间刘炫结盟为友,同受《诗》于同郡刘轨思,受《左传》于广平郭懋当,问《礼》于阜城熊安生,皆不卒业而去。武强交津桥刘智海家素多坟籍,焯与炫就之读书,向经十载,虽衣食不继,晏如也。遂以儒学知名,为州博士。”[3](P1718)关中士人亦有从学于旧齐之地者,如窦威,可谓关中望族,但亦曾受学于在旧齐讲学的王通。杜淹《文中子世家》载王通兴教河汾时,从其问学王佐之道者,除出身旧齐的文士之外,又有京兆杜淹和扶风窦威,因为关中本土能够以私学授徒的儒者是非常少见的

上述隋代秀才,自应举时间观之,文帝时期人数较多,炀帝时期则趋于衰微。自地域出身观之,大多数出身旧齐地区,出身关中者仅有窦威、赵构、赵孝钧,出身南方者仅有许敬宗、纪庆(又有岑文本未应举)。自铨选品阶观之,窦威(秘书郎,正七品)、赵构(侍御史,从七品)、杜正玄(王府参军,从七品)最高,王通(郡司户书佐,从七品至从八品之间)、许敬宗(郡司法书佐,从七品至从八品之间)次之,赵孝钧(校书郎,正九品)、侯白(儒林郎,正九品)、杜正藏(州行参军,正九品至从九品)、王贞(县尉,从九品)、刘焯(秘书省修国史兼参议律历,九品或流外)又次之,徐纯(国子学生,视从七品)、仲孝俊(郡主簿,视从九品)则为流内九品附属的视品,李茂、纪庆更是隐居不仕,岑文本、薛收甚至不应举。这些特点结合来看,出身关中者擢第虽少,但任官品阶却相对较高,且多为京官,赵孝钧虽为九品校书郎,但亦为清要之职。而出身旧齐的山东士人,所任则多为流内吏职,地位相对卑微,惟一地位较高的杜正玄还是经过反复考验而得。可见,隋文帝似乎有意通过地域歧视来控御文化昌明的旧齐地区,当倚重南方士人的炀帝即位之后,压制山东士人已不必要,选官亦不必再依赖于山东士人,秀才科便渐次衰落下去。

最后看以私学授徒者。应秀才举之后,由于不为朝廷所重,不少旧齐士人重返乡里,仍开私学以教后辈。如刘焯:“后因国子释奠,与炫二人论义,深挫诸儒,咸怀妒恨,遂为飞章所谤,除名为民。于是优游乡里,专以教授著述为务,孜孜不倦。……天下名儒后进,质疑受业,不远千里而至者,不可胜数。 ”[3](P1718-1719)又如王通:“门人自远而至,河南董常、太山姚义、京兆杜淹、赵郡李靖、南阳程元、扶风窦威、河东薛收、中山贾琼、清河房玄龄、巨鹿魏徵、太原温大雅、颍川陈叔达等,咸称师北面,受王佐之道焉。如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盖千余人。隋季,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雍雍如也。”(《文中子世家》)[12](P268)这便是为后世道学家津津乐道的“河汾之学”。

其次看以家学获得教育者。如杜正玄、正藏、正伦兄弟:“其先本京兆人,八世祖曼,为石赵从事中郎,因家于邺。自曼至正玄,世以文学相授。正玄尤聪敏,博涉多通。兄弟数人,俱未弱冠,并以文章才辩籍甚三河之间。”[3](P1747)兄弟诸人华萼相耀,学问便自这世代家学而来。正玄兄弟的父亲杜裕:“虽官非贵仕,而文学相传。仕齐,位止乐陵令。齐亡,退居教授,终于家。”[7](P961)除了传授家学之外,还在邺城传授私学。又如王通,虽曾“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琠,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文中子世家》)[12](P267),但其王霸之学主要还是上承家学,《中说》开篇述其六世祖玄则至父隆的著述,如《时变论》《五经决录》《政大论》《政小论》《皇极谠义》《兴衰要论》等,或言化俗推移之理,或言圣贤制述之意,或言帝王之道,或言王霸之业,或言三才去就,或言六代得失,王通之学正与其一脉相承也。

这天,爸爸带着海拉德和尼尔斯哥俩到克里斯蒂安文运河去划船,然后到了河对岸的大教堂里。爸爸带尼尔斯哥俩爬上教堂的塔顶,指着哥本哈根城,爸爸讲起丹麦王国的历史,爸爸忽然发现尼尔斯·波尔没有认真听,却看着塔顶的大钟。

旧齐地区的私学和家学传统,造就了文帝时期秀才多出地的局面,但建国之初关陇军功贵族子弟以门荫入仕是选官的主流,“秀异之贡,不过十数”,且不受朝廷重视,因而他们在应举之后,只好再次退守旧齐乡里传承私学。由此看来,旧齐的私学和家学既是秀才科之因,亦是秀才科之果,其兴盛是与文帝时期官学的挫折分不开的。隋文帝不悦儒学,儒士一直不为其所重,至仁寿元年(601)六月,竟有诏废官学之举,他认为“国学胄子,垂将千数,州县诸生,咸亦不少。徒有名录,空度岁时,未有德为代范,才任国用。良由设学之理,多而未精。今宜简省,明加奖励”,“于是国子学唯留学生七十人,太学、四门及州县学并废”[3](P47),在古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晦暗的一页。

关于隋文帝对待儒学的态度,《隋书·儒林传序》有一段生动的记述:“高祖膺期纂历,平一寰宇,顿天网以掩之,贲旌帛以礼之,设好爵以縻之,于是四海九州强学待问之士,靡不毕集焉。……于是超擢奇隽,厚赏诸儒,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及高祖暮年,精华稍竭,不悦儒术,专尚刑名,执政之徒,咸非笃好。暨仁寿间,遂废天下之学,唯存国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3](P1706-1707)根据这段文字,隋文帝前期和后期的文化政策似乎有很大反差,但细绎“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诸句,前期儒学教育的繁盛主要是在旧齐地区,也就是说,旧齐的私学和家学仍是开皇时期教育的主流形态。因此,仁寿间废官学,未必是隋文帝一时“不悦儒术,专尚刑名”的结果。文帝时期秀才科较盛,其人才来源及归趋,正是以旧齐地区私学和家学兴盛为历史条件的。至隋炀帝即位,“复开庠序,国子郡县之学,盛于开皇之初。征辟儒生,远近毕至,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之下”[3](P1707),官学得以恢复并予以强化。与此相应,依赖私学和家学的秀才科影响渐小,而明经科则日趋兴盛,并且由文帝时期“州贡明经”逐渐演化出“起家国子生明三经擢第”[13](P38)“文林郎明九经出身”[5](P1531)等形式。同时进士科亦被创立,直接影响了科举制的发生。其中,国子学等官学显然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看来,私学和家学的兴盛,与以秀才科为代表的察举制是相伴而生的。

2.3.1 经产妇各分娩年龄组糖尿病发生率 随着产妇年龄的增加,糖尿病(包括糖尿病合并妊娠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逐渐增加,趋势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释:

① “秀异”本为十六国石赵政权选举科目之一,此处指“秀才”科,前引《隋书·文学传》史臣论赞称隋代“秀异之贡,不过十数”,即以“秀异”代指“秀才”。

②据《旧唐书》卷一八九上《徐文远传》,窦威又曾从师于大儒徐文远。徐文远乃梁亡入魏周隋者,亦非关中本土儒者。

参考文献:

[1]李林甫,等.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魏徵,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4]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董诰,等.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9]祝尚书.杨炯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0]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1]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2]张沛.中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3]吴钢.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 K20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57(2019)01-0114-04

收稿日期: 2018-04-06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隋代文官制度与文学空间研究”(13CZW032)

作者简介: 马铁浩(1979—),男,河南汝阳人,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中古文学文献研究。

(责任编辑 渠正堂)

标签:;  ;  ;  ;  ;  

隋代秀才科与旧齐私学及家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