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见”自己:实现一种自觉的成长论文

“悦见”自己:实现一种自觉的成长论文

·点评·

“悦见”自己:实现一种自觉的成长

万 恒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情绪;情智教育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心理品质、心理能力如辅之以科学系统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能力训练,能够有效地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激发其学习动机,提高其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如此重要,很多学校将其作为一门单列的课程来开展相关教育,试图让学生获得某种知识或者养成某种能力,从这一角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在注重“补救性心理教育”,而不是“发展性心理教育”,忽视了心理问题的偶发性、多因性、隐蔽性和缓显性等特点。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于普通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干预心理问题,更是引导自我关注成长的力量,不仅是引导孩子、家长、教师共同学会修复压力、亲子冲突、人际关系等带来的情感创伤,更是致力于帮助健康的人努力构筑生命中的美好品质。其中,国内外已经认识到“社会情感学习”对增强自我意识和自信心、调节困扰情绪和冲动、培养同理心、预防暴力、提高学习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培养情绪力,是让学生“悦见”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中包含的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命力,是通向自觉意识、人际关系意识,获取恒定的能量源泉、活力与信心的重要路径。

夏奶奶弄好了午饭,三个人吃了,叶晓晓帮着收拾了碗筷,趴在八仙桌上打瞌睡,收音机里又依依呀呀放起了越剧,吴侬软语正好催眠,叶晓晓迷迷糊糊地就睡着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智力发展、体魄强健、精神自由,却可能情绪“发育不良”。学校常见的因为“心情影响学习”“情绪不好不想活了”的学生并不少见,因为情绪而表现出的学业不良、行为不良问题,比较容易归入道德问题。实际上,正如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所说,这些学生只是没有学会“选择正确的对象,把握正确的程度,在正确的时间,出于正确的目的,通过正确的方式生气”。因此,有必要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到人人都可能遇到情绪变化。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开设特定的情绪力课程,让师生、生生在对话中全心投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发现他人的情绪,与情绪对话,对情绪的深度与原始层面加以理解,消除情绪的感知障碍,同时以全新而富于成长性的视角看待各种情绪,从中获得积极的能量。即在“悦见”自己的过程中塑造“自我改变的内在动力”。

3.3 安全性好 临沭地瓜均达到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准 薯芋类蔬菜(地瓜)NY/T 1049-2006”的卫生指标。上市销售的地瓜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33条规定的情形。

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两种道德立场是自我克制和同情心。学生应该有机会通过心理学习,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发展中的“人”,在学校、家庭和社区生活中,“看见”自己的“身体”,觉知自己的多元技能、内在感受、情绪现状和精神需求。在紧张的工作、畅怀的笑声和沉静的思考中,认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从而发展自信、呵护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更了解人之“局限”,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合作的基础是具有同理心。这种能力正是基于与环境的互动、在生活实践中感应到他人内心最深处的感受或需要,有能力营造和谐互助的氛围,减少摩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正是心理健康教育“启心”的积极意义。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滕玉英校长提出的“情智教育”理念,在课程目标上显示出更为全面的育人理念,将心理素质与社会文化素质、艺术修养、体育的生理健康等结合,更明确地指向学生和教师的“自觉成长”。学校上下不断创新,以全面、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有关心理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入“滋心养智,促学生幸福成长”的学校课程体系中,引导全体教师关注国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本实施上的“学习内容的再设计”、校本课程开发中与艺术的“跨学科统整”、教学实践中的“课堂组织形式”“师生互动”以及多元评价的“反馈与指导”等各个层面,从而引发了学校内部“微观的、过程的、情感体验的”教育生态的整体改善,避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碎片化和说教性。实效、长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系统设计,核心是课程,是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更为关键的是在教学的组织上,教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创新教学方式,形成有助于思考、自我激励、勇于尝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总而言之,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前瞻性、科学性地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以“情感”的启蒙、探索、认同实现养心启智,让学校成为一个真正学习的场所。在这里,不仅是学生在学习,教师在学习,家长也在学习。人们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悦见”自己,发展出一种自觉生长的能力,即自制与平衡的调节能力、创造生活的自信、遇到挫折的自省等形成的一种更加人性、更加自然、更加高效的成长动力。

【中图分类号】 G446

【文献标志码】 C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9)40-0028-02

【作者简介】 万恒,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上海,200062)港澳台与海外研究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学博士。

标签:;  ;  ;  ;  ;  

“悦见”自己:实现一种自觉的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