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有张有弛——问题教学研究初探论文_张佳晗

巧设问题,有张有弛——问题教学研究初探论文_张佳晗

摘要:“独白式教学”已经不在适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阐释者,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精心巧妙地设计一套完整的课堂问题,非常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点的掌握。

关键词:情境化;可控性;重精而轻多

一、问题的情境化

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劳和痛楚”。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具体的环境,设计好一些让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去探究的愉悦情感。只有在这个氛围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思维才会不断地被激活,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潜力。

1.温故而知新。我们知道,生物课内容前后是互相联系的。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可以有意思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让学生在一种迫切的求知欲望中,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

2.问题的生活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和生产中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生物知识的价值。例如:金华市区疾控中心透露,近年来,金华市区一些重点场所的鼠密度,都远高于国家3%的控制标准。这些鼠可能会影响居民生活健康安全隐患。假如你是市疾控中心的一员应该如何展开灾情调查以求“对症下药”呢?又如:在学习“DNA分子复制”前,可先设问:“你母亲是双眼皮,你也是双眼皮,为什么你与你母亲如此相似呢?”

3.设置悬念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就有了继续思考研究问题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巧妙设计问题,设置陷阱,让学生跳进去,然后引导他们寻找答案。例如:学习“基因工程”中,教师先提问:“将来会不会出现如西瓜大的西红柿?”等。

二、问题的可控性

1.难度

一堂课的气氛如何和教师所提问的问题有直接关系。问题太简单,过于肤浅,学生不经思考就能回答,表面上看气氛很好,实质上只是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倒出来重复一遍,起不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作用。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理解的水平,使学生“跳一跳也摘不到果子”,学生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相互呼应。因此,设计问题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要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给学生思考问题的切入口,同时也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梯度

梯度就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把一些较为复杂困难的问题分解成问题串,缩小思维的跨度,从而降低问题的难度,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例如:在小结“X隐性遗传”时,可设计一系列问题提问:(1)什么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2)哪些遗传病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3)为什么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4)为何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源来自于外婆家?(5)为什么是交叉遗传?

3.密度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一个问题提出后要有一定的研究性和思考内容,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分析。教师切忌心急,怕课堂“冷场”,于是希望学生马上回答或自问自答,也不可整堂课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感觉像扔炸弹,不给学生喘气的机会,易造成学生的疲劳和不耐烦。问题太多、太碎,学生的思维会受限制,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的设问毫无意义,反而使整堂课变成问题课。而问题过少或过疏,则整个课堂缺少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难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并且也不利于教师了解和调控学生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适度适时,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使提问发挥最好的效果。

4.角度

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不同侧面的知识延伸,因此按问题的角度设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容的广度:从内容上,尽力拓宽思维角度,举一反三,求活求异、力求新颖,可以直问,也可以曲问;可以一题多问,也可以多题一问,总之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另一类是知识的深度:问题的提出不能只是浮于表面或仅为了作秀,而要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彼此关联,前后呼应,使所有问题合在一起构成井然有序的系统,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深刻完整的印象。

三、问题要重精而轻多

在平时的上课中,经常会有教师不重视问题提出后的效果。课前没有仔细钻研教材,分析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上盲目的提问,所提问题简单、肤浅没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而且客观问题占的比例较大学生只需要做简单、机械地回答“是”或“不是”。一堂课下来问题不少,但感觉都是教师在和学生签定合同,真正给学生思考、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学生学会偷懒,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远远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的多”。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增进知识,更主要的是为了引发更多的新问题,并进而激发创造力。因此,每个问题都必须根据学生情况,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同时,问题的表述也要明确、准确、严密、精练。不让学生在问题的理解上费劲,重点把握不准确,找不到切入点以致无从下手。避免学生看到问题就害怕不敢往下思考,题目未做就先败在心理上。更不能提出有错误的问题,浪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

总之,课堂教学提问是新课程下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它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求新颖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作者单位:浙江省磐安二中 322300)

论文作者:张佳晗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9

标签:;  ;  ;  ;  ;  ;  ;  ;  

巧设问题,有张有弛——问题教学研究初探论文_张佳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