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促学,小步探究论文_李军爱

以问促学,小步探究论文_李军爱

——浅谈如何提高普通学生课堂效率

◆ 李军爱 山西省晋城市矿区中学 048006

在高一数学《标准差》一节教学时,由于《标准差》属统计范畴,思想方法跟以往的确定性思想有很大差别,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我采用了“学生自学——学生质疑·师生解难——教师追问·学生思考——课堂小结——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一小步一小步展开探究,进而揭示重点、化解难点。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比以往更加集中,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下课时学生仍沉浸其中。我认为“以问促学、小步探究”教学方法适合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避免了一问三不知、探究不起来的冷场,也避开了“满堂灌”传统模式吃力不讨好的尴尬,有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较好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对普通学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选择。

下面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三》2.2.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第二节《标准差》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

一、学生自学

PPT:自学课本74~78页《标准差》

提示:要有时间观念,精力集中,学会用笔勾画重点,作简单标注,看完后要尝试进行归纳总结。

二、学生质疑,师生解难

生1:既然有方差,为什么还要有标准差?师:好问题!哪个同学对这个问题作过思考?生:(没人发言)师:请大家精读课本P76-P77例1部分,试着找一找问题答案。生:方差和标准差都用来度量数据的离散程度,S= S2。师:如果要你选择其中一个来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你用哪一个?生:方差,因为计算简单。师:为什么要有标准差呢?生:(齐回答)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多采用标准差。(这是课本上一句原话。学生这样说,意思是课本上这样说的,但他们不理解。)师:例1,“除四个数据外,其他数据都分布在区间[x-2s, x+2s]内”,在这一句话中,S能换成S2吗?x、S、S2的单位都是什么?生:知道了。标准差和平均数单位一样,方便表示数据分布范围。而方差和平均数单位不一样。师:大家还有其他疑问吗?生:没有。

三、教师追问,学生思考

师:问题1,度量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可以使用哪些数字工具?(考察学生对本节内容整体把握程度)生:极差、方差、标准差。师:怎样用极差度量数据组的离散程度?生:极差小,数据分布比较集中;极差大,数据分布比较分散。 师:用极差来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可行吗?(考察学生对“用极差判断数据离散程度”的理解程度,同时通过辩论也可以化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给部分同学造成的不好理解的困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生2:当没有极端数字时,极差法可行,当存在极端数字时,极差法不可行。(学生用黑板边演示边讲解。)师生: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为了降低极端数字对数据组的影响,经常使用“减掉一个最高分,减掉一个最低分”的统计策略。(学生轻松愉快的语调和面部表情说明他们理解并认同这个观点。)

师:问题2,如果让你来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你会选择哪个数字工具?(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生3:方差。生4:粗略估计,用极差方便,但可能不准;若比较科学地判断,应计算方差或标准差。师:生4考虑非常周全。当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法可选择时,应当根据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因为不同方法各有优劣。

师:问题3,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数据的离散程度?(引导学生关注特征数字的应用问题)生:(思考)。师:请大家看问题,为了考察甲、乙两种小麦的长势,分别从中抽出10株苗,测得苗高如下(单位:cm):

甲:12 13 14 15 10 16 13 11 15 11

乙:11 16 17 14 13 19  6  8 10 16

问哪种小麦长得比较整齐?(PPT展示)生5:观察可知甲比较整齐。生6:长得比较整齐就是小麦差不多长得一般高,苗高数据分布比较集中,不整齐就是小麦有的高有的低,差别比较大,苗高数据比较分散,因此,可以通过计算方差或标准差得到结论。师:生6能应用刚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非常不错,赞一个。下面我们来写一写解题过程。(教师板书,略。)师: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来,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数据的离散程度呢?生:研究数据的离散程度可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师: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希望平时多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思考梳理后发言。师生归纳PPT:1.会求方差、标准差。2.会判断数据的离散程度。3.会根据样本的离散程度估计总体的离散程度。4.会应用数据特征数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五、当堂训练:(略)

六、作业布置:(略)

从以上教学过程来看,本节课较好的运用了“以问促学、小步探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暴露学生在自学过程中的所疑所惑,根据学生课堂反馈情况,教师可以层层展开追问,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学生没有领悟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考察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和思想方法的理解程度,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化解疑惑,落实重点、突破难点。这样一小步一小步探究,跨度小、难度低,积跬步致千里,累量变为质变,普通学生容易接受。而且,这种“提问—探究”比平铺直叙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更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论文作者:李军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6月总第26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6

标签:;  ;  ;  ;  ;  ;  ;  ;  

以问促学,小步探究论文_李军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