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摘要: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叛逆时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不强,而且对社会、对自身认识不足,这导致学生的能力素质、思想品德方面令人堪忧。德育课作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素质的高低,同时,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的不断普及,网络不仅为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德育教师改革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模式和增强德育课程吸引力、感染力、提升实效性提供平台和可能性。
关键词:德育;信息化;实效性
一、信息化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的现状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师主动,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被动,是知识的接受者,“填鸭式”的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厌学情绪明显,课堂上走神、睡觉、聊天、玩手机的现象触目皆是,课下学生沉迷网络,行为偏差大,素质低下。造成德育课实效性低下的原因有许多,从信息化视角出发,有如下因素:
1、传统的德育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中,说教式的教学形式让教师变成了向学生教授道德模板、成人规则和生活经验的工具,教师只需要把道理说清楚、道明白、讲透彻,学生刻板的接受、服从、模仿即可。
2、书本里教学内容理论性强、知识和信息量有限。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学生被动的接受书本知识,很难接触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师生交流模式单一而传统。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和教师间缺少交流,教师从备课到授课考虑到中职生文化水平低,知识结构断层的特性,更难以顾及到学生中一些个性因素和学习能力等问题,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也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从而无法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4、课堂气氛不佳、吸引力不强。德育课包含的概念和原理既复杂又抽象,加之授课方法单一、技术落后的满堂灌、照本宣科、举例不深刻等都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易发挥主体作用,更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5、评价机制较应试。中职学校注重学生的实际行为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德育课政治教条化的现象容易忽略了学生“知”与“行”的统一,考试成绩的好坏变成了学生学习知识水平的高低。
综上所述,传统的德育课缺少信息化元素已成为使得其吸引力、感染力不强,实效性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中职学校德育信息化的作用
信息化的环境下,中职学校德育的新课题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中职德育信息化的作用体现如下:
(一)课前的准备工作
1、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沟通。首先,上课前,教师通过数字平台了解学生的专业要求和学习能力,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和访谈,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个性因素、思想状况,从而减小对学生认识的偏差。其次,教师通过职教云、蓝墨云等信息化平台为学生即将学习的理论和知识进行铺垫,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针对知识点展开沟通。
2、教师运用多种现代技术媒介进行备课。充分的利用现代科技成果,让多媒体教学平台和各种网络教学资源成为使德育课程轻松愉快、实效性高的辅助工具。利用案例、音像资源、视频、Flash、软件程式等方式让备课内容更丰富、更立体,让备课的方式更多元化、更具有时代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课前预习。教师课前利用网络沟通手段,向学生发放学习资源(图片、Flash动画、网络链接、网站新闻或视频资源等),并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主动了解知识点,展开预习,并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寻找网络资源,制作PPT、排演节目、模仿、朗诵、辩论、演讲、制作展板、分组比赛或拍摄微视频等以展现作业成果。无形中,将德育知识潜移默化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融入于学生的专业知识之中。
(二)课上教学的开展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利用信息化设备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学生为中心,设置情境,改进导入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题,利用音频、视频、案例、动画等与课程联系紧密的媒介,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学生理解知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信息化中信息量大,更新快,冲击力和感染力极强,大大超出了德育课所传播的信息,如多媒体课件由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组成,这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1]各种信息化手段:真实的图片、应景的音效、逼真的动画,生动的案例、实际的新闻都使学生直接与课程内容联系起来,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弥补了学生知识面的不足,活化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对学生理解问题和探求知识开辟了途径。
3、丰富教学内容,扩展教学空间。信息化教学使教学方法更具有灵活性、选择性和多样性。首先,教师通过信息平台广泛搜集教学资料,并逐渐建立和完善该学科的教学资源数据库,使德育课更加丰富多彩。再次,通过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优化学生实训过程,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切实培养高尚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三观、规范职业行为、形成健康心理,让德育走出课堂,并不断生活化、行为化、职业化。
4、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学习发生在网络下时,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为明显,教师的主导地位被虚弱,教师的角色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疑难问题的解决者、有效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2]
(三)课后教学的反馈
1、课后互动为师生交流开辟有效渠道,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衔接。首先,运用QQ、微信、微博等方式都能很好的促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其次,教师将不同班级学生的优秀言论、作业成果或作品在数字平台上展示给大家学习和赏析,便于学生间的了解和沟通,也是教师对学生肯定的表现形式。再次,课下的沟通和交流使教师能及时从学生那儿得到反馈信息,借此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为下次的教学提供帮助。
2、形成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中职德育课教学内容多、过程长,实际教学结果可量化的指标难以确定,且涉及到主客观的因素较多,受到一定条件的约束。因此,教师利用数字平台和信息化手段,运用形成性课程评价十分必要。教师对学生上课的平时表现、作业考核、任务完成情况、活动参与度、企业实训意见、班级贡献程度等方面做好综合性的记录并上传至数字化平台,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认识和完善,更有助于教师课堂的控制和把握。
三、结语和展望
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中职德育课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使德育生活化、社会化、职业化,才能使“00后”的中职学生和德育教师,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不断受益和成长。因此,转变思想观念,正视网络和信息化的教学作用,优化课程教学方式,才能切实地提升德育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琴.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4).
[2]宋霞.信息化环境下职业技术学校德育现状及反思[J].教育理论研究2010(6)
作者简介:刘晓璇(1987-),女,湖北黄石人,当前职务:教师 当前职称: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
论文作者:刘晓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
标签: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中职论文; 知识论文; 课堂论文; 传统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3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