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论文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论文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

姜新生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摘 要: 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理念的主要阵地,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培养教师教学智慧的主要场域,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战场,是联系师生情感的重要纽带,是激发师生活力的有效空间。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也是检验课程方案是否可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离开了课堂,再完美的课程方案,也只能是美好的设想。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编制、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都必须瞄准课堂。走进课堂,关注课堂,研究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基础教育;课堂;课程改革

从这一轮课程改革实施的状况来看,学者们围绕新课标的制定、新教材的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新课程的设计等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成就。2018年10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与质量标准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更是把课程教材建设提到了一个新高度。然而,“与理论、制度、文本课程研究的繁荣形成反差的是,学校课堂教学状况不容乐观”〔1〕。毫不夸张地说,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也是验证课程方案优劣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离开了课堂这个场域,离开“课堂操作者”,课程开发、课程设计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实际意义。关注课堂,关注课堂上师生的行为与表现是一切教育改革无法回避的问题,应当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未来取向。

要征服中国,必须征服人心,中国人心是什么?是千百年形成的儒家文化根基,尊孔还是毁孔,其实是日本欲征服人心的选项。

一、课堂是课改理念实施的主要阵地

21世纪初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念,如“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2〕,等等。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所期待的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与活力仍然迟迟没有被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活力依然没有得到释放,甚至在日复一日的机械训练中被销蚀、磨灭。“总体来看,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依然没有突破传统教学的框架”〔3〕。这些先进的课程理念与“残酷”的课堂现实“两张皮”脱节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教学理念是基于教师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只有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师的实际经验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建构属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并自觉地将它们运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也就是说,观念的改变需要依托具体可感的“行为”来落实,否则,再好的观念也只能是停留在文件层面上的美好蓝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4〕。显然,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主要通过课堂上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才能得以实现。离开了教师的引导,心智还不成熟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就很难形成,而且“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更难实现。课堂是学校教育中最常用的构成部分,是课程实施最主要、最有效的场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新的课程理念的落实,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教学行为一点一滴的改进与累积。如果仅仅将新的课程理念作为一种文本,而不与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碰撞”,再好的“教育计划”“课程蓝图” 也只能被束之高阁,成为可望不可及的摆设。可以说,大多数的教育问题需要回到课堂求得答案。课改深处是课堂,课改的症结在课堂,课改的点睛之笔也在课堂。“对于学校人才培养来说,课堂比课程更重要。”〔5〕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重心的转移,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学校中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师生的教学行为必将成为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点。我们坚信:课堂兴,则教育兴;课堂解放,则教育生产力解放;课堂生动,则教育文化生动。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应该从各方面予以充分重视,以便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其培养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人才。

二、课堂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场所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学校里有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的教师,他们不仅有较高的道德水准、高深的专业知识,还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不仅懂得教什么,而且知道怎么教;不仅能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且能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以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领悟到书本知识以外的东西。一些优秀教师诙谐幽默的授课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因此而记忆深刻,以至终身难忘。使用网络等媒体课程进行学习时,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冷冰冰不动声色的、毫无感情的机器,很难体会教师在场时的感受。在短时间内,网络教学可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奋期一过,学生的积极性就会下降,学习效率自然不高。另外,课堂教学能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容易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知道应当如何去发现学习、合作学习,更好地体验学习成功后的喜悦,也能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自己成长。

3.“技术服务+订单收购”模式。社旗文鑫花业和朵朵花业等企业生产的仿真花远销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年产值达2亿元,辐射带动全县12个乡镇30个村、3360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该企业与贫困户签订了30年订单收购合同,并帮助22户有能力的贫困户与宛城区壹加壹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种植合同,种植特色野菜100亩。合作社免费为其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并与种植贫困户签订收购合同,确保每亩收益不低于3000元。

三、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智慧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自身对教学现象和教学理论的感悟,深刻洞察并敏锐机智、高效便捷地应对教学情境而生成融通共生、自由和美的境界的一种综合能力”〔10〕,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优秀教师或专家型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而且要有灵活解决复杂教学问题的教学实践智慧。从新课程实施的实践状况来看, 大多数教师并不缺乏新课程理念,缺的是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工作, 学生知识的获得、思维能力的培养, 主要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域。如果说人的发展过程跟学校教育息息相关,那么课堂教学就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极其重要的场所。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绝大多数时间在课堂上度过,绝大多数活动在课堂上展开,课堂教学不仅占课时数量最多,而且内容广博,它囊括了一个人如何适应未来“完美社会生活”的全部知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重要途径,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其他任何教学形式取代不了的。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虽然多种多样,发展能力的渠道也变得多样化,但是,教师的影响、同学的帮助及课堂中各种隐性因素,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其他任何方式无法替代的。

四、课堂是培养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场域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最基本的途径是教学。”〔8〕 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课堂上的质疑问难仍然是学生在学校获取知识的最主要的方式与途径。纵观教育史上出现的“做中学”等教育理念,虽然让人耳目一新,由于它片面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得,轻视课堂间接经验的学习,削弱了基础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也广为人们诟病。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知识的获取途径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视频进行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网络上自主学习,但是在这种方式下,由于教师的缺位,人际关系虚拟化,学生无法感知教师的内在气质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教师也不能通过学生的表情去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既包括了教师的教,也离不开学生的学,它是一个 “以课堂为主渠道的师生的交往过程”〔9〕,课堂上,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还要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无论多么先进的视频教学都很难将教师的即时情感、即时体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6〕。这些能力的培养无不与具体的课堂教学息息相关。另外,教材是按知识的逻辑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编写的,各个学科都是这样,各个学年段的课程内容也是如此,这能保证学习活动有序开展,循序渐进地进行,使学生获得系统、扎实而又完整的科学知识。从这个层面上说,课堂是学生素质培养连续发展的中心,也是各阶段教师对学生施教的“接力赛”的中心。虽然课外以及校外等社会实践活动也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但效率最高的仍然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仍然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7〕。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传授文化知识外,还通过介绍学习方法与学习体会,传递最新信息和科研成果,以及发表自己某些萌发的思想和即兴的见解来引导、 激励学生的主动求知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不仅可以获取文化科学知识,其能力(智力、非智力)、品格等都能得到整合发展。

“实践出真知”,真正的智慧来自实践,真正高水平的理论成果也来自于实践。无论古代还是近现代,真正称得上教育家的,没有哪一个不是重视教育实践的实干家。名特优教师不是“培训”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不论是新教师的成长, 还是名特优教师的发展,都要求教师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并成为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的实践者”。他不仅吸收新的理论营养, 更重要的是从经验中学习, 从实践中反思, 能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对自己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分析,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发展自己的教学智慧,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11〕。只有将课堂教学与自我反思结合起来才会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成长。可以说,教师的教学生命在课堂,教师的教学智慧来自课堂,课堂教学实践是教师教学智慧生长的根基。

斯里兰卡蓝宝石虽然是世界上品质最好的蓝宝石之一,但在这里,中国游客的购买欲望却不是很强烈,这一方面是因为斯里兰卡宝石在中国的认知度还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家还是奔着便宜去的,但是实际上价格还是高出了人们的预期。

五、课堂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战场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全球化不断深化,信息化广泛普及,这对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提出了挑战,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学校德育领域,一直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德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 是学校校长、政教处、班主任以及政治课教师等少数人的工作,把德育“政治化”,固化了德育的内涵,缩小了德育的范围。德育即育德,是将社会思想道德、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体的品德,是促进人的品德社会化发展的一项基本工程。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多因素影响的结果。特别是中小学生,其品德的形成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它自然融汇在各科教学过程之中。脱离课堂教学,脱离学科丰富的 人文内涵,德育容易成为“无水之鱼”,永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要想真正取得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充分发挥各科教学的德育功能,使德育广泛走进课堂,形成大气候。

当前,中小学课堂正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实施德育工作的教师已经不仅仅是班主任和品德课教师,而是全体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由于教师在课堂之外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有限,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已由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融入到“润物细无声”的学科课堂,课堂教学愈益肩负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学科育人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人们常说德育在课外,这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的,课外实践活动是检验德育成果的主要途径,而学生的德育认知需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系统的教育才会获得,德育情感、德育意志也离不开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与鞭策。可以说,离开了课堂,学校德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必将枯竭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以课堂为中介的教学活动,既是师生交流互动、享受思想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深化发展的过程,更是师生间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的过程。关注课堂,重视课堂理应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

参考文献:

〔1〕〔3〕〔5〕张传燧. 课堂比课程更重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2):扉页,扉页,扉页.

〔2〕〔4〕〔6〕钟启泉,崔允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4,4.

〔7〕 顾明远.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N〕.中国教育报,2018-9-5.

〔8〕徐继存.制度创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4(7):78.

〔9〕 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5:58.

〔10〕杜萍,田慧生.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2007(6):26.

〔11〕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8.

作者简介: 姜新生(1970-),湖南澧县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476( 2019) 06-0047-04

(责任编辑:王际兵)

标签:;  ;  ;  ;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