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低速运转不稳定的原因

柴油机低速运转不稳定的原因

一、柴油机低速运转不稳的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祁正阳[1](2021)在《船用柴油机故障诊断与预测》文中研究指明

宁黛宇[2](2020)在《柴油机空气系统协调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常规能源的日趋枯竭和排放法规日益严格,迫使内燃机朝着低污染、低油耗和高比功率的方向发展。为同时实现降低污染物排放和提高燃油经济性这两个目标:一方面,需要提高排气再循环(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率控制氮氧化合物(Nitrogen Oxides,NOx)排放并保证空燃比从而控制微粒(Particulate matter,PM)排放;另一方面,通过精确匹配柴油机空气系统,优化排气背压从而降低柴油机的泵气损失是改善经济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的由固定截面增压器和EGR组成的空气系统,由于涡轮截面固定,实现柴油机全工况范围的排气背压优化存在较大困难。采用可变喷嘴涡轮增压器(Variable Nozzle Turbocharger,VNT)和EGR组成的空气系统,通过调节VNT开度,不仅可以提高柴油机的空燃比和EGR率,还可以通过调整VNT开度优化排气背压,改善柴油机经济性。EGR和VNT均由排气驱动,EGR率增加,则驱动涡轮的排气量减少,涡轮功率降低,导致增压压力降低,进气量减小。随着EGR率增大,需要减小VNT开度,提高增压压力和进气量。反之,则需要增加VNT开度。因此,EGR率控制需要同时控制VNT开度和EGR阀开度,但是EGR阀开度和VNT开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因此,提出基于进气歧管压力、进气质量流量的EGR与VNT协调控制策略。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1)对EGR控制策略进行理论分析并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EGR控制模型。EGR控制策略采用基于空气量与基于EGR阀位置的双闭环控制,保证了EGR控制系统的准确性与实效性。基于空气量的闭环控制包括EGR开环计算、目标空气量计算、PID自适应控制、监控与切换模块。基于EGR阀位置的闭环控制包括了EGR实际开度计算、PID自适应以及EGR占空比计算。2)对VNT开度的计算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VNT控制模型。由于VNT柴油机空气系统的非线性和迟滞性将控制方式分为开环控制或开环与闭环共同控制。当柴油机处于瞬态工况时,通过开环控制计算出VNT开度,解决快速响应的需求。当柴油机处于稳态工况时,根据目标增压压力与实际增压压力的偏差进行PID闭环修正,计算出VNT增压器在当前工况下的开度。通过基于开度的闭环控制将VNT开度转换为占空比控制VNT增压器。将所设计的EGR控制策略模型和VNT控制策略模型与实验室自主开发的柴油机控制系统集成,并进行了台架测试,验证EGR与VNT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EGR控制策略与增压控制策略能够在柴油机不同工况下,精确控制EGR率与增压开度,满足柴油机排放控制要求。通过EGR阀卡滞保护控制策略,能够有效监控EGR阀卡滞状态并在阀门卡滞后采取断电措施保护EGR阀。

柴俊霖[3](2020)在《车用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仿真与协同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以石油为燃料的车辆仍占据汽车保有量的主体,而且其热效率偏低,通过排气损失的能量占燃料燃烧总能量的较大比重。有机朗肯循环技术作为回收车辆发动机排气余热能的一种手段,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但是车辆在道路的瞬变工况下运行,发动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如何实现协同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节能潜力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整车道路循环工况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仿真模型,以道路循环工况系统节能优化为目的开展了协同控制策略及其控制的研究,为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基于发动机试验测试研究了全工况范围内的柴油机排气特性,建立了更接近实际的柴油机仿真模型。研究表明,柴油机排气余热能量可观,尤其在柴油机高转速区排气余热能大于柴油机输出功率,排气余热回收潜力大;排气温度达到中高温范围的占比超过了90%,能量品质高;柴油机的排气温度、排气质量流量、排气余热能量和最大可用排气能量变化范围大,呈现显着的梯级特性,这也决定了在真实道路工况,排气余热能量的动态特性。采用GT-POWER建立的柴油机仿真模型,更接近于实际且通过误差分析可知模型精度较高。以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安全、稳定、高效、经济地回收排气余热能量为优化目标研究确定了系统结构型式、部件类型、有机工质和参数匹配。研究表明,从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热力学性能和经济性能综合考虑,简单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比带回热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更具优势。根据柴油机排气特性同时考虑结构紧凑性选配了多级离心泵、翅片管式蒸发器、单螺杆膨胀机、板式冷凝器等系统部件。通过有机工质的筛选、对比,对11种有机工质的系统热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R420A的系统净输出功率、质量流量、系统?损率均优于其它工质。结合系统的部件工作特性、结构简化与热力学性能最优,确定了系统参数匹配范围。根据有机朗肯循环系统部件结构与试验数据,构建了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仿真模型,继而建立了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仿真模型,基于试验测试与仿真模拟研究确定了以降低有效燃油消耗率为目标的调控参数及参数调控范围。通过多方式的校准分析可知,仿真模型能够满足仿真计算分析的精度要求。对柴油机四个参数的试验测试和仿真分析表明,选择共轨压力为调控参数,在柴油机全工况范围内,存在最佳共轨压力,使柴油机功率、扭矩与燃油消耗率基本保持不变,而最大限度提高排气温度。对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工质泵转速和膨胀机转速的实验设计DOE分析可知,工质泵在允许转速范围内变化,膨胀机转速在900 r/min时可最大限度满足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净输出功率和参数匹配既定要求。根据柴油车技术参数,搭建了整车NEDC道路循环工况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仿真模型,基于仿真分析确定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工作模式,提出系统协同控制策略。整车道路循环工况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仿真结果表明,在城市运转循环,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各参数呈现较规律的周期变化,在城郊运转循环,当车速达到最高值或最高值附近时,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各参数达到最大值;在城市运转循环,蒸发器出口排气温度均未达到排气酸露点安全温度条件,同时只有在约40%的时间段内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净输出功率大于零。根据整车道路循环工况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动态特性和稳定运行条件,将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工作划分为停工、启动、空转和做功4种模式,进而提出了系统协同控制策略。设计GT-SUITE/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和协同控制方法,建立了整车道路循环工况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协同控制模型,对比分析整车道路循环工况内协同控制下的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与原柴油机性能,提出有机朗肯循环技术在车辆上应用的条件。系统协同控制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在整个道路循环工况范围内,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平均净输出功率为0.135 k W;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最大净提升功率、平均净提升功率分别为0.552 k W和0.133 k W;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平均有效燃油消耗率改善度为9.01%。

谢昌斌,杨成,张代金[4](2020)在《动铁式电子执行器引起的柴油机故障检修及系统改造》文中指出电子调速系统具有体积小、响应速度快、调速力矩大、调速精度高、故障率低、调速率任意可调等特点,在现代内燃机上得到广泛应用。但电子调速系统应用在道依茨226B型柴油机上时,由于柴油机制造厂在高压油泵中间体结构上存在设计缺陷,存在困油问题,多个钻井队在使用过程中相继发生柴油机低速游车、带负荷熄火、高速飞车等故障。本文以道依茨226B型柴油机使用的孚创ESG1000电子调速系统为例,就动铁式电子执行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故障排除方法以及现场维修时对执行器进行改造,解决动铁式电子执行器因进入机油而引起的发动机低速游车、带负荷熄火、高速飞车故障进行介绍。

周刚[5](2020)在《柴油机低速运转不稳的原因及对策》文中指出柴油机作为重要动力源,与其他设备共同支持其他行业领域的生产工作。柴油机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诸多故障问题,影响柴油机的正常运行,而低速运转不稳属于柴油机常见故障之一,柴油机长期处于这种工作状态,其使用寿命会缩短,对正常生产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操作人员的安全受到了一定的威胁。该文主要介绍了柴油机转速稳定需要由哪些条件支持,对柴油机低速运转不稳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如何有效地诊断和处理柴油机低速运转不稳定现状,希望使柴油机低速运转不稳的问题得到解决。

刘峰,顾海涛,范金波[6](2020)在《PA 6柴油机相继增压器常见故障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废气涡轮增压器被广泛用于船舶柴油机,其目的是通过利用废气能量,提高柴油机的功率。描述了PA6柴油机STC相继增压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针对相继增压器在使用过程中常见故障,阐述了故障原因分析、诊断与排除的方法步骤,最后为降低STC增压器故障率提出了几点建议。

李旭[7](2019)在《可变扩压器式离心压气机设计与性能分析》文中提出增压柴油机能够有效提高柴油机的功率密度,改善柴油机的经济性和排放,但是受限于增压器的性能,增压柴油机不能在全工况范围内保持良好的性能,特别是在低负荷时,功率下降,排温增高,排放性能恶化。因此利用变几何压气机改善增压柴油机低负荷的性能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主要完成了可变扩压器离心压气机的设计和性能分析,主要包括变几何压气机流场分析、变几何压气机设计及变几何压气机性能试验、变几何压气机的稳态性能和瞬态性能建模,采用仿真的方法研究了可变几何压气机对增压柴油机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CFX流体软件分析了变几何压气机结构参数对压气机流场和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变几何压气机的流体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同扩压器叶片入口角度和不同的半径比对压气机流场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扩压器叶片角度的增大,压气机的喘振边界向左移动,压气机的流量范围从1.4kg/s~2.8kg/s扩展到0.2kg/s~2.8kg/s,流量范围扩大了85.7%,压气机的最高效率随着扩压器叶片角度增大而降低。研究发现在低速喘振边界时,扩压器的尾缘会出现脱离涡,而随着扩压器叶片角度的增大,脱离涡会逐渐向上游发展,最终蔓延到整个叶轮流场。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涡流在叶轮中的发展是由于大角度下叶轮出口气体回流引起的。同时研究分析了不同入口半径比对压气机流场和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入口半径比的增大,压气机无叶扩压段的压力上升,流速下降,形成高压低速区,容易产生涡流,影响流场的均匀分布,导致压气机效率下降。对比了低速、中速和高速状态下不同半径比的静压恢复系数和总压损失系数,提出了基于转速权重的有效静压恢复系数和有效总压损失系数,对比不同扩压器叶片入口角度的有效静压恢复系数和有效总压损失系数,发现入口半径比为1.12的有效静压恢复系数最高,有效总压损失系数最小,因此将设计的可变几何压气机的扩压器入口半径比设定为1.12。(2)设计并改造了压气机的可变扩压器结构,对其进行了结构强度的校核,建立了变几何压气机试验台架,完成了变几何压气机的稳态性能和瞬态性能的试验。针对原压气机的结构,选择扩压器叶片角度可变作为可变几何压气机的实现方式,设计了摇臂旋转盘机构实现了扩压器叶片的同步旋转,并利用齿轮副实现了扩压器叶片角度的精密控制,将其安装在扩压器底盘的背面,避免了对扩压器流场的影响;利用外部的空间安装步进电机和齿轮副实现减速和扭矩的传输功能。对设计的结构进行了结构强度校核和变形分析,结构的最小安全系数为1.48,最大的变形为0.35mm,满足强度要求。利用大型压缩机作为动力源,采用电磁控制阀控制变几何压气机的进出口压力和流量,并安装了稳态和瞬态数据记录设备,建立了变几何压气机试验台。根据建模的要求选择稳态性能和瞬态性能试验工况点,在试验台上完成了变几何压气机的稳态性能试验和瞬态性能试验。(3)建立了变几何压气机的稳态性能和瞬态性能预测模型。采用椭圆方程和偏最小二乘法对变几何压气机的稳态性能进行拟合预测,利用椭圆方程将不同扩压器角度下的不同转速的压气机特性曲线转换成不相关的独立参数,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各独立参数与压气机转速和扩压器叶片角度的非线性模型。结果显示压比-流量特性图和效率-流量特性图最大的拟合误差均为2%,在转速为0.625时压比的最大预测误差为1.6%,效率的预测误差为4.4%;在固定角度下,压比和效率预测能力相差无几,两者的最大预测误差分别为3%和2.5%。对试验获得的瞬态性能曲线进行了分析,定义了表达瞬态过程的性能参数,并利用性能参数组合的数学表达式给出了变几何压气机的瞬态性能曲线;对性能参数与控制参数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性能参数与控制参数的数学表达式,并利用多项式和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变几何压气机的瞬态性能模型;对模型的拟合性能和预测性能进行了检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稳态性能预测模型显示了良好的预测能力,其预测精度也远远优于常规的查表法和神经网络法;所建立的瞬态性能预测模型不仅能够有效地拟合已知的变几何压气机的瞬态性能,而且还能够预测变几何压气机瞬态性能的变化,显示了良好的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能力,能够满足数学建模的精度要求。(4)建立了可变扩压器离心压气机与柴油机的联合仿真模型,研究了变几何压气机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利用simulink平台建立了变几何压气机和柴油的联合仿真平台,研究了变几何压气机对推进特性、负荷特性和高背压工况下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变几何压气机后,柴油机的推进特性和负荷特性均有所改善,油耗降低,最多降低了4.58%,高背压时柴油机的功率也得到有效恢复,功率恢复系数最多增加了96%。在推进特性下,随着负荷降低,最佳的扩压器叶片入口角度增加;在高背压下,随着背压增加,最佳的扩压器入口角度增加。

刘鹏霞[8](2019)在《《移动电站用户使用手册》(第三章-第八章)汉译英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进出口发展,大量电力产品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带动了相应产品操作说明书翻译的蓬勃发展。该翻译实践报告是关于出口至巴基斯坦的移动电站用户使用手册翻译,使用手册作为科技文本下属重要分支,应同时包括科技文本的一般特征以及说明书的固有特点。实践报告从译前、译中以及译后三个翻译阶段,分别对原文以及平行文本的文本特征及语言特点,从词汇、句法、篇章维度进行分析,以便在译前准确把握译文文本用于指导操作人员安全使用的目的,从而明确主要使用直译法传递信息的方法选择。在译中阶段,考虑到翻译的本质在于交际,且其交际过程应包括原文本、译者、译文本以及译文读者四者在内,为了成功实现交际目的,起中介作用的译者应努力在译文与译文读者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使译文读者理解原文传达信息,所以在译中阶段,译者主要以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作为翻译指导理论,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重难点,包括对范畴词、动词在内的词汇,模糊性以及否定表达和无主句在内的语句问题,以及借用衔接及连贯手段来解决语篇问题,分析说明其难点,使用顺译、省译、增译、合译、转换等翻译技巧,保证译文忠实通顺,来说明翻译文本是否遵循或是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具体准则,以呈现出高质量文本,从而实现交际的目的,用于指导电站工作人员安全使用移动电站。译后阶段主要通过自校和他校,同时结合译前及译中阶段的质量监控,保证译文语言表达符合译入语的具体要求,避免出现语义表达不清,逻辑混乱等情形。鉴于此类操作型翻译文本属于信息型以及操作型文本,其中并未涉及相关文化以及意识形态信息,所以在翻译中,在保证多方互相合作的前提下,只需传递准确、完整的对等信息,以最终实现安全使用电力产品的交际目的。

原睿奇[9](2019)在《船用双燃料低速机缸内激励与轴系扭转振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色排放的法规日益严格,国际海事组织(IMO)在最新提出的TierⅢ排放标准中,对船舶的排放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具有高功率和低排放性能的双燃料低速发动机逐渐成为远洋船舶的主要动力形式。该发动机的体积较大,结构复杂,单个循环对外做功多,对零部件的设计和强度的要求高。双燃料低速发动机缸内激励力的分析与对外传输功率轴系的振动特性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问题,为此本文进行以下研究。首先,明确双燃料发动机的工作特点,以模块化思想在软件中完成燃油模式和燃气模式下发动机的工作过程仿真一维模型的搭建。计算两种模式全负荷工况下的缸内压力变化趋势与厂家给定的缸内压力进行对照,修正模型并验证模型的正确性。进一步,本文以上述仿真模型为基础,也计算了单缸熄火故障等工况的缸内压力曲线,解决了不同工况下缸内压力测试成本较高的困难。其次,对推进轴系的扭转振动特性进行分析,基于集总参数法和有限元方法,分别建立曲轴部分有限元模型与轴系集中惯量模型。由于惯量模型的正确可靠是后续所有计算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完成轴系固有属性的计算后,将结果与厂家提供的计算书进行了比对,结果吻合。随后,进行推进轴系强迫振动的分析,结合低速大功率发动机的结构特点,对以往中高速发动机计算中忽略的往复部件重力产生的激励力矩加以考虑。完成双燃料发动机多种激励力的联合计算,得到在燃油和燃气两种燃烧方式下轴系扭转振动的变化规律。最后,为进一步探究发动机推进轴系的扭转振动特性,对发动机非正常工况和扭振系统参数发生改变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相邻气缸或相间隔气缸发火不均匀的工况、单缸熄火的故障工况、逆时针发火的情况和发火顺序发生改变的情况,以及减振器选型与减振器更换前后的振动特性对比计算。发现单缸熄火的故障工况对轴系扭转振动的影响较大,减振器的匹配要对惯量、阻尼参数以及不同转速的振动力矩等多重因素综合考虑。因此,在双燃料发动机的运行过程中要关注发动机缸内的工作情况并监测轴系扭转振动的状态,尽量避免过度疲劳和超负荷振动造成的损伤破坏。

赵丰田,黄伟,刘尧锋[10](2014)在《柴油机运转不稳故障原因与处置》文中指出柴油机运转不稳定通常称作游车,是指柴油机的转速忽高忽低,忽快忽慢,波动较大,转速表指针来回摆动。这样不仅使柴油机振动,而且排烟不正常、功率下降、油耗增加。转速不稳定情况严重时,将会缩短发动机的使用寿命。造成柴油机运转不稳定故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油路渗入空气或堵塞燃油系统中进入空气过多或油路堵塞严重时,会造成柴油机自行停车或不能起动等。燃油系统中进入空

二、柴油机低速运转不稳的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柴油机低速运转不稳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2)柴油机空气系统协调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
    1.2 柴油机相关排放法规
    1.3 柴油机的排放控制技术
        1.3.1 前处理技术
        1.3.2 后处理技术
        1.3.3 排放技术路线
    1.4 EGR与增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VNT-EGR技术研究现状
        1.4.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5 空气系统协调控制策略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论文研究内容
        1.5.2 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柴油机EGR控制策略研究
    2.1 柴油机EGR系统的选择
        2.1.1 柴油机常用EGR系统的分类
        2.1.2 EGR系统的控制方式
    2.2 EGR率的计算
    2.3 EGR阀开度控制策略的研究
        2.3.1 EGR开度值计算
        2.3.2 EGR阀占空比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增压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3.1 增压开环控制
    3.2 增压压力目标值计算
        3.2.1 静态目标值计算
        3.2.2 动态修正
        3.2.3 目标增压压力限制
    3.3 增压PID调节模块计算
        3.3.1 增压PID控制参数计算
        3.3.2 增压压力控制偏差计算
        3.3.3 增压压力计算及控制方式选择
        3.3.4 增压开度限制
        3.3.5 增压信号噪声处理
    3.4 增压压力监控
        3.4.1 工作区域监控模块
        3.4.2 永久控制偏差监控
        3.4.3 冷启动监控
        3.4.4 系统故障监控
    3.5 VNT占空比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GR与 VNT控制策略试验分析
    4.1 模型仿真软件与硬件平台的介绍
        4.1.1 MATLAB软件介绍
        4.1.2 ETA平台介绍
        4.1.3 硬件平台
    4.2 试验装置与方法
        4.2.1 试验用发动机
        4.2.2 实验用主要仪器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3 EGR阀卡滞监测与保护试验
        4.3.1 EGR阀不同位置卡滞时电流变化情况
        4.3.2 EGR阀在全关位置卡滞时占空比变化情况
    4.4 不同大气压下EGR率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
        4.4.1 不同EGR率对排放的影响
        4.4.2 不同VNT开度对排放的影响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车用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仿真与协同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发动机排气能量利用技术
    1.3 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有机朗肯循环的节能潜力
    1.4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节能优化研究的现状
        1.4.1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结构型式
        1.4.2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部件研究
        1.4.3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工质选择
        1.4.4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参数匹配
    1.5 发动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仿真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柴油机试验测试与仿真建模
    2.1 柴油机试验测试
        2.1.1 柴油机主要技术参数
        2.1.2 柴油机试验测试系统
        2.1.3 柴油机试验测试内容
    2.2 柴油机排气余热特性
        2.2.1 柴油机排气温度
        2.2.2 柴油机排气质量流量
        2.2.3 柴油机排气能量
    2.3 柴油机仿真建模
        2.3.1 建模软件介绍
        2.3.2 建模基本步骤
        2.3.3 柴油机建模技术参数
        2.3.4 柴油机子系统建模分析
        2.3.5 柴油机仿真模型
    2.4 柴油机仿真模型的校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柴油机余热回收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优化分析
    3.1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结构型式的选择
        3.1.1 简单有机朗肯循环系统
        3.1.2 带回热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
        3.1.3 结构型式选择分析
    3.2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部件的选型
        3.2.1 工质泵的选型
        3.2.2 蒸发器的选型
        3.2.3 膨胀机的选型
        3.2.4 冷凝器的选型
        3.2.5 储液罐的选型
    3.3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工质的选择
        3.3.1 有机工质的初选条件
        3.3.2 初选有机工质的确定
        3.3.3 不同有机工质的系统热力学性能分析
    3.4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部件参数的匹配
        3.4.1 系统工作区域的确定
        3.4.2 系统参数的匹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建模与调控参数分析
    4.1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仿真建模
        4.1.1 工质泵仿真建模
        4.1.2 蒸发器仿真建模
        4.1.3 膨胀机仿真建模
        4.1.4 冷凝器仿真建模
        4.1.5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仿真模型
    4.2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仿真模型的校准
        4.2.1 工质泵仿真模型校准
        4.2.2 蒸发器仿真模型校准
        4.2.3 膨胀机仿真模型校准
        4.2.4 冷凝器仿真模型校准
    4.3 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仿真模型
    4.4 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调控参数分析
        4.4.1 柴油机调控参数分析
        4.4.2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调控参数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整车道路循环工况仿真模型的系统协同控制策略
    5.1 整车道路循环工况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仿真模型
        5.1.1 底盘系统模型
        5.1.2 道路及环境模型
        5.1.3 工况模型
        5.1.4 驾驶员模型
        5.1.5 控制模型
        5.1.6 整车道路循环工况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仿真模型及校准
    5.2 道路循环工况下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动态特性
    5.3 道路循环工况下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工作模式
    5.4 整车道路循环工况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协同控制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协同控制的整车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分析
    6.1 GT-SUITE/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简介
    6.2 整车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模型联合仿真平台设计
    6.3 建立联合仿真协同控制模型
    6.4 协同控制下整车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分析
        6.4.1 分析指标参数
        6.4.2 性能分析
        6.4.3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应用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全文主要结论
    创新点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发表论文
    主持项目
个人简历

(4)动铁式电子执行器引起的柴油机故障检修及系统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子调速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1.1 动铁式电子执行器结构
    1.2 动铁式电子调速器工作原理
2 动铁式电子执行器电子调速系统故障检修
    2.1 故障现象
    2.2 故障排查
        2.2.1 电路检查
        2.2.2 油路检查
        2.2.3 高压油泵检查
        2.2.4 执行器检查
        2.2.5 试车运转
    2.3 故障原因分析总结
3 动铁式电子执行器电子调速系统改造
    3.1 引流装置的组成
    3.2 引流装置的安装与实施
    3.3 动铁式电子执行器电子调速系统改造后效果
4 结语

(5)柴油机低速运转不稳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柴油机转速稳定需要的支持条件分析
2 柴油机低速运转不稳的负面影响及因素分析
    2.1 负面影响
    2.2 因素分析
        2.2.1 导致怠速运转不稳定的因素分析
        2.2.2 造成“游车”现象因素分析
3 有效诊断和处理柴油机低速运转不稳定问题的策略
    3.1 对燃油系统、调节器故障进行诊断和处理
    3.2 对曲轴轴向窜动、油质不达标等因素引发的故障进行分析
    3.3 对柴油机调节器、喷油器等装置进行检查
    3.4 使用单排供油技术缓解游车现象
4 结语

(7)可变扩压器式离心压气机设计与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改善柴油机低负荷性能研究进展
        1.2.1 相继增压系统
        1.2.2 旁通放气增压系统
        1.2.3 电辅助涡轮增压系统
        1.2.4 可调两级增压系统
        1.2.5 可变几何涡轮(VGT)增压系统
    1.3 可变几何压气机(VGC)研究进展
        1.3.1 可变几何压气机结构的研究
        1.3.2 可变几何压气机特性预测研究
        1.3.3 可变几何压气机在柴油机上的仿真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可变扩压器离心压气机流场分析
    2.1 流体计算模型建立
        2.1.1 流体计算理论简介
        2.1.2 边界条件的设置和模型的验证
        2.1.3 变几何压气机仿真计算点的选择和网格划分
    2.2 扩压器角度变化对变几何压气机性能的影响
        2.2.1 扩压器叶片角度变化对扩压器流场的影响
        2.2.2 扩压器叶片角度变化对压气机流场的影响
        2.2.3 扩压器叶片角度变化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
    2.3 扩压器叶片入口半径比对变几何压气机性能的影响
        2.3.1 入口半径比对压气机流场的影响分析
        2.3.2 入口半径比对扩压器性能参数的影响
        2.3.3 入口半径比对有效静压恢复系数和有效总压损失系数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变扩压器式离心压气机结构设计及试验
    3.1 可变扩压器系统结构设计
        3.1.1 扩压器可调系统设计
        3.1.2 驱动系统设计
        3.1.3 控制系统设计
    3.2 可变扩压器强度校核与分析
        3.2.1 仿真模型的建立
        3.2.2 变几何扩压器结构强度校核
    3.3 可变几何压气机稳态及瞬态试验
        3.3.1 试验方案介绍
        3.3.2 稳态试验和瞬态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变几何压气机稳态性能预测建模及分析
    4.1 偏最小二乘法理论和椭圆方程理论
        4.1.1 椭圆方程理论
        4.1.2 偏最小二乘法理论
    4.2 变几何压气机稳态性能建模
        4.2.1 椭圆方程拟合
        4.2.2 偏最小二乘法建模
    4.3 变几何压气机稳态性能的拟合与预测
        4.3.1 变几何压气机稳态性能拟合
        4.3.2 变几何压气机稳态性能预测
        4.3.3 EPLS模型与其他模型预测能力的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变几何压气机瞬态性能分析及预测
    5.1 可变几何压气机瞬态性能分析
        5.1.1 瞬态性能参数
        5.1.2 瞬态性能的数学表达式
    5.2 可变几何压气机瞬态性能预测模型的建立
        5.2.1 控制参数对迟滞阶段参数的影响
        5.2.2 控制参数对响应阶段参数的影响
    5.3 可变几何压气机瞬态性能的拟合与预测
        5.3.1 瞬态性能模型的建立
        5.3.2 瞬态性能拟合分析
        5.3.3 瞬态性能预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可变几何压气机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计算分析
    6.1 柴油机与可变几何压气机的联合仿真平台的建立
        6.1.1 变几何压气机性能模型的建立
        6.1.2 增压柴油机性能模型的建立
        6.1.3 变几何增压柴油机仿真平台的验证
    6.2 可变几何压气机对推进特性下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6.3 可变几何压气机对柴油机负荷特性的影响
    6.4 可变几何压气机对高背压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移动电站用户使用手册》(第三章-第八章)汉译英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Task Description
    2.1 Source text analysis
        2.1.1 Lexical level
        2.1.2 Syntactic level
        2.1.3 Textual level
    2.2 Requirements from the entrusting party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Process
    3.1 Before translation
        3.1.1 Preparation for background information
        3.1.2 Translation tools and resources
        3.1.3 Choice and analysis of parallel texts
        3.1.4 Translation theory
        3.1.5 Translation plan
        3.1.6 Glossary
    3.2 While translation
        3.2.1 Quality control
        3.2.2 Process description
    3.3 After translation
        3.3.1 Self-evaluation
        3.3.2 Peer-evaluation
        3.3.3 Evaluation from the entrusting party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4.1 Lexical Problems
        4.1.1 Category words
        4.1.2 Verbs
    4.2 Syntactic Problems
        4.2.1 Negative expressions
        4.2.2 Complementary expressions
        4.2.3 Non-subject sentences
    4.3 Textual Problems
        4.3.1 Repetitive expressions
        4.3.2 Paratactic expression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Reflections
    5.2 Implication for future study
References
Appendices
    Appendix1:Glossary
    Appendix2:Parallel texts
    Appendix3:Source text
    Appendix4:Target text
Acknowledgements

(9)船用双燃料低速机缸内激励与轴系扭转振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双燃料低速机的主要特点
    1.3 轴系扭转振动的产生原因和危害
        1.3.1 轴系扭转振动的产生原因
        1.3.2 轴系扭转振动的特性和危害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双燃料低速发动机的研究进展
        1.4.2 轴系扭转振动的研究进展
    1.5 本文工作内容
第2章 双燃料低速发动机缸内压力仿真计算
    2.1 双燃料低速发动机的工作特点
        2.1.1 低压燃气进气系统
        2.1.2 燃气引燃系统
        2.1.3 控制系统
    2.2 双燃料低速发动机模块化建模
        2.2.1 建模流程
        2.2.2 双燃料发动机模块化建模
    2.3 双燃料低速发动机模型搭建与计算
        2.3.1 双燃料发动机一维模型建立
        2.3.2 缸内激励计算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速机推进轴系建模与振动特性分析
    3.1 轴系扭振的分析模型与计算方法
        3.1.1 分析模型
        3.1.2 计算方法
    3.2 低速机轴系曲轴部分有限元法分析
    3.3 低速机推进轴系集中参数法分析
        3.3.1 推进轴系当量模型建立
        3.3.2 推进轴系自由振动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燃料发动机轴系激励力与强迫振动响应计算
    4.1 强迫振动分析
    4.2 轴系激励载荷
        4.2.1 激励力来源分析
        4.2.2 激励力计算
    4.3 多缸发动机激励特性
    4.4 推进轴系相对振幅矢量和计算
        4.4.1 相对振幅矢量和
        4.4.2 相对振幅矢量和计算
    4.5 推进轴系强迫振动计算
        4.5.1 角位移幅值计算结果
        4.5.2 振动力矩计算结果
        4.5.3 最大附加应力计算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正常工况与变系统参数对轴系扭振的影响
    5.1 低速机做功不均匀对轴系扭振的影响
        5.1.1 发动机气缸不均匀发火工况
        5.1.2 发动机单缸熄火工况计算
        5.1.3 单缸熄火故障对相对振幅矢量和的影响
    5.2 低速机发火顺序对轴系扭振的影响
        5.2.1 逆时针发火计算
        5.2.2 改变发火顺序计算
        5.2.3 改变发火顺序相对振幅矢量和的计算
    5.3 减振器参数对轴系扭振的影响
        5.3.1 减振器特点与工作原理
        5.3.2 减振器结构与阻尼产生机理
        5.3.3 减振器型号与选择标准
        5.3.4 减振器选型计算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柴油机运转不稳故障原因与处置(论文提纲范文)

一、油路渗入空气或堵塞
二、调速器工作失常
    1.调速器弹簧弹性减弱或调整不当
    2.调速器工作不灵敏
三、喷油器工作不良
    1.喷油嘴针阀烧结
    2.喷油器部件磨损
    3.喷油器喷油压力不当
四、喷油泵工作不良
五、其它原因
    1.各缸压力相差过大
    2.共振引起游车

四、柴油机低速运转不稳的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船用柴油机故障诊断与预测[D]. 祁正阳.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2]柴油机空气系统协调控制策略研究[D]. 宁黛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车用柴油机-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仿真与协同控制研究[D]. 柴俊霖.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0(01)
  • [4]动铁式电子执行器引起的柴油机故障检修及系统改造[J]. 谢昌斌,杨成,张代金. 石油技师, 2020(01)
  • [5]柴油机低速运转不稳的原因及对策[J]. 周刚.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0(05)
  • [6]PA 6柴油机相继增压器常见故障的分析[J]. 刘峰,顾海涛,范金波. 内燃机, 2020(01)
  • [7]可变扩压器式离心压气机设计与性能分析[D]. 李旭.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8]《移动电站用户使用手册》(第三章-第八章)汉译英实践报告[D]. 刘鹏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船用双燃料低速机缸内激励与轴系扭转振动特性研究[D]. 原睿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10]柴油机运转不稳故障原因与处置[J]. 赵丰田,黄伟,刘尧锋. 汽车维修, 2014(10)

标签:;  ;  ;  ;  ;  

柴油机低速运转不稳定的原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