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多留一点课堂时间论文_安福强

给学生多留一点课堂时间论文_安福强

——从《江雪》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安福强 甘肃省积石山县吹麻滩中学 7317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为了达到这三点目标,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多留给学生想象的时间

诗的意思是由情、理、形、神融合在一起而引入联想和想象的世界,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感染力。在教学的时候,如果仅仅停留在熟读成诵或对字面理解的层面,那学生所得必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努力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中,让语文“美丽”尽显,让课堂充满诗意,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进入诗的意境。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特意准备了一段反映该背景的音乐。上课伊始,我先放一段“北风呼啸”的背景音乐,让孩子们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然后让学生说说在“呼呼的风声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在“风声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有的说仿佛看到了鹅毛般的雪花,有的说看到了漫天飞舞的落叶,有的仿佛感到了一阵刺骨的寒意袭来……

接着,让孩子们再次闭眼,在背景音乐中我描述道:“呼呼的北风凄厉地叫着,如虎啸,似龙吟。云是那样的低,天是那样的暗。雪花漫天飞舞,天地一片雪白,一只鸟儿在天空飞过……我戛然而止,把沉浸在冰天雪地世界中的学生拉回到现实。我问:“假如你就是这只小鸟,此刻在想什么?”

“想回到自己温暖的巢中。”“想躲进母亲的怀抱。”……在这些充满天真色彩的回答声中,我发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多留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

新课程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指挥棒下的课堂,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不给予讨论、交流的机会,没有时间的保证,这样的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实效。因此,在课堂中,我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之后接着说:“小鸟躲进了妈妈温暖的怀抱。风越刮越狂,雪越下越大,天越来越冷,路上看不见行人的踪迹了。有位诗人把这样的情境写下来了,我们来读读好吗?”

我出示课件“降雪垂钓图”,并在图上配上“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句,让学生在“风声”的背景音乐中诵读诗句,让学生自己看图质疑。学生看着画中的景象疑问喷涌而出:“他为什么在风雪中钓鱼?”“这位渔翁是谁?”“他能钓到鱼吗?”……

我没有急于解答学生的疑问,而是让学生先到诗句中自己寻找答案。经过学生反复的诵读和小组交流之后,对诗情意境的分析理解有了不同的见解。

有的同学说:“他可能不是渔翁,因为诗中写的是‘蓑笠翁’。”

有的同学说:“诗中没有写他钓鱼,而是‘独钓寒江雪’。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吧。”

有的同学说:“我觉得他是一位无依无靠的老人,家中没有了粮食,所以他冒着严寒和风雪来钓鱼了。”

学生的多元解读多么生动、精彩啊!他们合乎情理的想象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画中的景象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体验的距离使他们怎能理解遥远的诗人柳宗元先生那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寄寓政治失意的孤独之情呢?如果老师一定要强加给学生,徒添学生一分迷惘与不解而已。因此,应该多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给学生提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平台,让学生参与自主开放的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我顺着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让学生根据这首诗编个小故事。我说:“大家都有对诗的理解。其实,诗中‘蓑笠翁’的形象正是诗人柳宗元的影子。大家想知道他为什么‘独钓寒江雪’吗?”一阵小声的嘀咕之后,他们畅所欲言,这样让他们在自己营造的故事中完成了对该诗的理解。

总之,语文课堂是发挥学生创新思维的土壤,是学生无限广阔的思想空间。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课堂时间去感受语文的美,学生的禀赋才能充分展示,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论文作者:安福强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31

标签:;  ;  ;  ;  ;  ;  ;  ;  

给学生多留一点课堂时间论文_安福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