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的日本共产党_日本共产党论文

冷战后的日本共产党_日本共产党论文

冷战以后的日本共产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冷战论文,共产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以后,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影响,日本共产党经受了一次非常严峻的考验。同其他社会主义政党一样,在“社会主义大失败”、“共产党没有存在的价值”等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宣传中,日本共产党的党员数量和在国会中的议席相继减少。党员数量从剧变之前的50万急剧下降到30多万。在1993年的大选中,日共的众议员从27名下降到15名,参议员从17名下降到11名。

但从1994年起,日共的势力和影响开始慢慢回升。在这一年,日共在地方选举中增加32席,在村山政权上台后又增加了18席。在1995年进行的统一地方选举中,日共的地方议员数超过自民党成为第一大党。在参议院的选举中,从改选前的5席上升到8席。在1996年的泊江市长和东京市足立区长的选举中,产生了共产党员市长和区长。在这一年的大选中,日本共产党从15席上升到26席。这是日本导入小选举区比例代表并立制后实行的第一次选举。考虑到这种选举制度对大政党有利,对小政党不利,日共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相当不错的。在1997年的都议选中,日共从上次(1993年)的15席跃进到26席,成为仅次于自民党的第二大党。1998年的参议院选举中,日共从8席跃进到15席。在1999年的地方选举中,日共的地方议员总数达到4413人,创历史新高。

从以上可以看出,日本共产党的跃进是全面的、全方位的。无论是在众议院、参议院等国政选举,还是在都议选、区议选、市议选等地方议会的议员选举和补缺选举,日本共产党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因此,对日本共产党的支持不是暂时的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还会持续下去。那么,日本共产党为什么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走出低谷,并持续跃进?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日美安保体制的继续和加强

冷战结束后,在两大阵营对峙下形成的五五体制由于其存在的基础消失而终结。1993年,以执政达38年之久的自民党下台为标志,日本政治进入了一个转型期。但是几年之后,日本政治并没有如日本的政治家们所想象的那样形成以保守两党为主的轮流体制。相反,日本政治仍然是自民党一党独大,并形成以其为主的联合政权。而日本共产党不仅没有沉没,反而取代了前社会党,成为了革新阵营的代表。究其原因,主要是日美安保体制的继续和加强。

可以认为,日本战后的政治体制实际上是以日美安保体制为基础的。日美安保体制最初是以美苏对抗为前提的,这就形成了保革对立的政治局面,同时这种体制又最大限度地确保了日本保守力量的优势地位,以保证其与美国进行合作。这就形成了保革对立与自民党一党独大并存的政治格局。但是,日美安保体制在稳定日本战后政治格局的同时,也给日本政治带来一些敏感的遗留问题,那就是在日美安全条约问题、修改宪法问题、住日美军基地问题、自卫队与再军备问题、核问题等。由于这些问题既同日本国民息息相关,又关系到日本未来的走向,而日本保守政府在这些问题上的暖昧态度,使得日本国民中的一部分对安保体制持反对立场。

在日美安保体制最初形成的时候,以社会党为首的革新阵营进行了坚决的反对。其中,以1960年的“反安保”运动最为激烈。尽管随后由于日本经济实现腾飞,日本国民思想趋于保守,在对待上述问题的态度上也逐渐与保守政府一致,但是,日本仍然有一部分人坚持他们的立场和观点。这部分力量就是支持革新势力的源泉。在冷战结束后,日美安保体制存在的前提或基础消失了,但日美两国并没有顺应时代潮流取消日美安全协定,而是以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为基础加强了日美安保体制。如果说在日美安保体制最初形成的时候促进了日本社会党的发展,那么在今天,这种体制的加强则又促进了日本共产党的发展。因为日美安保体制的继续和加强使得上述问题又浮出水面。这就使得在日本政治总体保守化的情况下日本共产党能够反弹、并持续跃进。

自民党下台后,先后上台的各联合政权均声称不改变前政府的固有政策,即继续坚持日美安全条约。甚至以前强烈要求废除日美安全条约的社会党在委员长村山富市组阁上台后,也改变其基本立场,承认维护日美安全条约的重要性。这说明冷战后的日本政治仍是日美安保体制。不过,在纪念二战结束50年的1995年,关于日美安全条约的讨论越来越活跃,特别是9月驻冲绳基地的美军士兵强暴日本少女事件,使日本社会开始认真考虑该条约是否有存在下去的必要。

尽管如此,1996年4月日美两国首脑在东京发表《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提出重新定义日美安全,使以日美安全条约为基础的日美安全保障体制由冷战时以苏联为假想敌的“对付威胁型”转为日本也要为“维护朝鲜半岛及亚太地区的稳定”承担责任的“地区安保型”。它表明日美安全体制的防御范围扩大,变成矛头直接指向整个亚太地区的同盟体制。共产党认为这是把日美安保条约“改成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那样的攻守同盟了”,“对亚洲构成了最大的威胁”。但1997年日本内阁通过了日美新防卫合作指针,1998年保守内阁正式向国会提出日美新防卫合作指针相关法案,要求国会审议通过。对此,共产党进行了坚决的反对。为了确保这一法案的通过,自民党先与自由党成立联合政权,后又纳入公明党。1999年4月,日本众参两院不顾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的强烈反对以自自公三党多数通过了日美新防卫合作指针相关法案。

与此同时,日本保守势力已把修改宪法提上日程。长期以来,日本保守势力一直把修改现行宪法当作主要目标,并逐步使宪法形式化、空洞化(如建立自卫队,通过PKO法案),只是由于革新力量的极力阻挠而没有成功。冷战的结束以及安保体制的加强使保守势力看到了修宪的希望。

海湾战争后,保守阵营中的改革派小泽一郎提出“普通国家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利用军事力量来为国际社会作贡献。为此,保守阵营不惜导入小选区比例代表并立制,以达到在国会中确保修宪所需2/3的席位。1994年,保守的《读卖新闻》就开始为修宪大造舆论。1997年是日本国宪法实行50周年,日本朝日新闻社就宪法相关问题进行了全国舆论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人对宪法给予了积极地评价,认为对战后日本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以自民党、新进党、民主党为主的保守势力不顾民意,仍执意成立“宪法调查委员会设置推进议员联盟”。日本共产党认为这将使“策动改宪进入新的危险阶段”,是“军国主义的全面复活和日本型法西斯的危险道路”。(注:《赤旗报》,1997年9月27日。)在1999年春季国会上,保守势力酝酿成立研究修改宪法的“宪法调查会”。共产党和社民党表示坚决反对,使“宪法调查会”未能很快成立。但在随后的国会延长期上,保守势力强行通过了在国会设置宪法调查会。由于修宪与通过日美新防卫合作指针相关法案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加强日美安保体制。这种体制在政治的体现就是保革对立。共产党在这方面的坚定立场使自己保持了革新色彩,这为其跃进奠定了基础。

另外,由于日美安保体制的继续和加强,原先革新阵营的代表社会党也逐步右倾,被保守政治所同化,失去了革新特色,这使得共产党成了唯一保持革新立场并在整个日本政治总体保守化或自民党化框架内进行批判的政党。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党的变质使一些原先赞同社会党主张的选民转而支持共产党。事实上,对共产党支持的增加与社会党的变质是同步的。正是在社会党全面变质的1994年,共产党开始了其跃进的进程。

在把自民党赶下台后,社会党终于去掉了“万年在野党”的帽子,参加了八党联合的细川护熙内阁。但也就是在这时,社会党迷失了建党的原则立场。为了同其它政党保持一致,社会党公开承认自民党执政时的政策,甚至包括此前一直反对的PKO法案和消费税法案。在与老对头自民党建立联合政权后,社会党彻底转变立场。1994年,社会党通过了《我党对当前政局的基本姿态》,全面改变其固有政策,如放弃非武装中立,承认自卫队合宪,坚持日美安全条约等。但是,社会党的变质不仅没有挽回自己下滑的趋势,反而失去了更多的支持。如在1995年底的舆论调查,对社会党不再抱有期望的国民竟然高达75%。(注:王新生:“简论日本社会党50年”,原载《日本学刊》1996年第5期。)尽管社会党在1996年改为社会民主党,并逐渐回到原有的立场,站在保守势力的对立面,但是,社会党已经彻底损害了自己的形象。而在冷战结束后的日本,在不再有来自苏联的威胁后,日本国民对意识形态的恐惧逐渐消失,不再避讳共产主义。在对社会党失望后,日本国民开始重新审视唯一的革新政党——共产党。这样,被寄予厚望的共产党逐渐取代社会党成为革新势力的代表。

因此,在日美安保体制的继续和加强下;日本政治仍然不能摆脱保革对立的政治格局,尽管革新势力不再像以前那么强大。因此,唯一保持革新色彩的共产党在经过一段曲折后很快反弹并保持跃进,正是反映了日本政治目前的状况。

二、日共自身的适应能力

冷战结束以后,不仅日本共产党失去了国民的信任和支持,部分党员对党存在的历史价值也失去了信心。对此,日共一方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和反省,另一方面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行社会主义进行了摸索。为了更好地适应冷战后的形势,日共在领导体制上实现了新老交替,确立了以战后成长起来的第二代领导人不破哲三和第三代领导人志位和夫为核心的集体领导体制,老一代领导人宫本显治退居二线。另外,日共在理论政策和斗争策略上也作了调整,使其更符合现代政治发展的需要。

首先,日共驳斥了“社会主义破产”说,统一了思想。日共认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与此相背离的霸权主义和官僚主义、专制主义的破产”。日共认为,苏联最初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列宁逝世后,以斯大林为中心的领导层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走上对外实行霸权主义,对内实行官僚主义、专制主义的错误道路,而这个错误的道路又为随后的历代领导层继承,并表现得更加严重”。因此,苏联、东欧等国虽然以社会主义为目标,但由于领导层错误的道路,其社会形态还未到达社会主义就解体了。同样,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并不是资本主义优越性的表现”。资本主义本身所造成的矛盾是无法克服的,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造成新的矛盾,如环境的破坏、核战争的危险等。日共仍然坚信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

其次,日共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现实的民主主义革命论。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消失后,适应形势的发展,日共修改了党纲和党章。日共仍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基本理论,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最核心的内容是自由与民主主义。日共认为它“独立地、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关于自由与民主主义问题的本来立场。这不是暂时的战术,而是日本共产党现在和将来的政策与活动的一贯特征。”(注:《自由与民主主义宣言》,1996年7月13日。)日共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与运动在人类史上的意义是重视基于近代民主主义的国民政治的彻底解放。不仅如此,它还指出了通过废除剥削制度促进诸如国民经济、社会的解放,实现人类真正解放的道路。”因此,“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与运动的根本目标是建设一个消灭剥削、真正实现平等、自由的人类关系的社会”。

对于在日本实现社会主义,日共认为:“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我国的民主主义革命客观上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基础。党根据情势和国民的要求,在大多数国民的支持下,为全部废除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变革的革命而努力。”(注:《日本共产党纲领》,1994年7月23日。)但在目前,日共并不急于把目标定位在建立社会主义这一点上,而是考虑首先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进行民主主义革命,即“反对美帝国主义和日本垄断资本统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的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是以“国民做主人”为政治信条,争取在资本主义框架内进行民主改革,而不是立即把日本推向社会主义。因为日本通过战后改革在宪法上确立了国民主权、议会制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一定的市民政治自由等,而日共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尊重多数国民的意见,通过获得议会的多数革命来争取民主。日共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建立革新的民主政府,通过打破各种不当的制约,打破垄断资本的统治,打破从属于美国的政治,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国民的民主权利与自由、政治的民主主义制度。不过,日共认为,打破垄断资本的统治并不意味着废除资本主义,而是要运用民主权力去限制垄断资本的统治,以保护中小企业在内大多数国民的生活与经营。这样,民主主义革命不会改变中小企业的生产方式,也不会改变垄断资本的生产方式的所有制形式。因此,这种以和平、民主为基础的民主主义革命论实际上是日共在不放弃社会主义目标前提下的现实主义路线,同其它发达国家社会主义政党的主张有些类似。

第三,日本共产党采取了符合国情的方针政策和灵活的斗争策略。在日本政局持续动荡的形势下,日共改变了过去的斗争策略,加大了对日本国民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的灵活参与和工作力度,增强了政策主张的现实性和感召力。

日共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也就是在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将把政策和斗争的重点放在“资本主义框架内的民主改革”方面,坚持日本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日本国民的切身利益。为此,日共要促进日本政治的根本转变即向国民是主人公的民主主义日本的转变。为了达到这个根本转变,日共提出了“日本改革论”。日共认为,目前的日本政治已经进入“自(民党)共(产党)对决时代”。以自民党为主的保守政治在国际上以与美国的军事同盟为中心,在国内以大企业为中心。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日共提出了改革日本的三个目标:废除日美安保条约,同美国和亚洲各国都建立真正的友好关系,使日本成为一个为世界和平作贡献的、独立的、无核、不结盟和中立的国家;改变“无秩序的资本主义”,让大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使日本成为一个采取国民生活优先的经济发展方针的国家;阻止改宪和军国主义全面复活,使日本成为一个在所有领域都能实行民主和人的尊严受到尊重的国家。可以说,这三个目标是日共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因为这三个目标既体现了日共对当前日本政治的理解,又使之与日本国民息息相关。

日共一直把废除安保条约当作主要的目标。在日共看来,日美安保条约既是产生自由与民主主义危机的根源,也是导致战争的根源,特别在90年代保守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安保体制以后,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日共指出,1996年4月的《日美安保共同宣言》以及保守势力强行通过的日美新合作防卫指针相关法案已使日本踏上了危险的战争道路。共产党站在普通大众的立场上,对保守政府的这种行为进行了批判,并联合其它在野党和保守势力进行抗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历史“政治遗产”的威力

日本共产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政党。在将近80年的历史中,日共有过曲折和低潮,但它始终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冷战以后,东欧、西欧共产党纷纷主动或被动地放弃共产党的名称,放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旗帜,改而信奉社会民主主义,变成社会民主党或民主社会党。在这股潮流的推动与日本政治总体保守的趋势下,有着50年历史的日本社会党改成社会民主党,并最终与保守势力同流。虽然日共内部也曾有过改党名的暗流,但日共中央顶住了压力,坚持共产党的党名,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日共认为,日本共产党这个名字是由日共多年“英勇斗争及其业绩贯穿起来的一个光荣的名字,是一个为世界和日本的历史发展做出贡献的科学社会主义政党值得骄傲的标志”。(注:王坚红:《冷战后的世界共产党》,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227页。)日本共产党书记局长志位和夫曾说过:“日本不想步西欧某些共产党的后尘,像更换衬衫一样改变自己的名称,放弃共产党的老招牌。”这样,日共不仅保留了共产党的名称,更保留了自己革新的色彩。正是这种对理想的执着,日共赢得了国民的尊重和支持。

反观当今日本政坛,政党的分分合合很平常、也很频繁,但真正得到国民认可的却不是很多。这一点可以从1997年的都议选中管窥一二。在选举中,两个没有改换门庭的共产党和自民党分别实现了跃进,而其它的政党则不同程度地下滑,尤其是一度被认为是与自民党相抗衡的新进党更是一败涂地。因此,对保持历史连续性的共产党来说,多年沉淀的“政治遗产”在日本政治进入转型期时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正是这些“政治遗产”保持了日共在国民中的形象,并获得了他们的支持和信任。共产党的“政治遗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日共独立自主的革新形象。

二战以后,日共受苏联和中国的影响较大。但在中国与苏联关系恶化后,日共内部产生了矛盾与混乱。为了避免受其它兄弟党的影响,日共确立和坚持了“自主独立路线”。“自主独立路线”是在日共1957年的第七次大会的准备过程中形成,在1966年以后最终确立。在此路线下,日本共产党同苏联、中国、北朝鲜等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保持了一定距离,独立地进行了在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问题的探索。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表现在日共提出了“发达国家革命论”、“自由与民主主义的宣言”等关于“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构想。在此理论下,日共将自己以及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其它国家特别是苏联、东欧的共产党区别开来,并认为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变质。在苏联公然侵略捷克斯洛伐克、阿富汗后,日共对苏联这种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却行霸权主义、专制主义之实进行了批判,认为苏联已经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要旨。在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后,日共对此表示欢迎,认为这是它所反对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土崩瓦解了,并认为这将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创造自我发展的新的积极条件。

正是一直坚持“自主独立路线”,坚持理论上的探索,日共将苏联等解体以及日本舆论宣传的“北朝鲜威胁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没有这些理论上的贡献如通过议会的和平革命论、自主独立路线、废除无产阶级专政、废除资本主义全面危机等,就没有今天的日本共产党,否则日共同东欧诸国共产党的命运一样。(注:转引自五十岚仁:《政党政治与劳动组合运动》,御茶の水书房,1998年6月版,第220-221页。)

此外,日共一直保持着革新立场。由于历史的使命感,日共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站在保守势力的对立面。尽管随着时代和形势的不断变化,日共调整了革命理论、方针政策与斗争策略,但它打破垄断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没有变。尽管冷战后新的政党不断涌现,但真正得到国民认可的并不多。由于日本政治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在以前的老政党如社会党、民社党等改弦更张后,原来一直支持革新阵营的选民转而支持唯一一直保持着革新立场的共产党。这样,日共取代了变质的社会党,成为革新阵营的代表。

第二、清廉形象。

自二战以来,腐败问题一直困扰着日本政治。在自民党的长期统治下,这个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而愈演愈烈。自民党的垮台,与其说是冷战体制的反应,还不如说是自民党的腐败与金钱政治打跨了自民党。尽管自民党政府以及随后上台的保守政府都曾采取过措施以杜绝腐败,但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保守政党不可能根本解决腐败问题。可以说,在腐败丑闻不断的日本政坛,除了日共没有一个政党敢说自己在资金上不存在任何问题。

日本共产党的政治资金主要来自发行报刊等事业收入、党费以及个人捐赠,拒绝接受企业、团体献金和政党助成金。而其它政党的政治资金主要依赖于政党助成金和企业、团体献金。如1998年,自民党的政党助成金和企业、团体献金分别为151亿9729万元、74亿8406万元,并分别占总收入的52.5%和25.9%。由于日本的利益政治体系与企业、团体密切相关,这为“钱权交易”提供了便利条件,如洛克希德案、利库路特案、东京佐川快递案以及金丸信案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日本共产党主张全面禁止企业、团体向政治家个人献金,也主张废除政党助成金。政党助成金是政府从财政预算中向那些国会议员在5人以上或国会议员在1人以上、在最近的选举中的得票率在2%以上的政党拨款。共产党认为这种强制国民献金的政党助成金违反了宪法,侵犯了国民的思想、信仰的自由,是政党“腐败、堕落的温床”,不仅强烈要求废除此法案,还坚决不接受政党助成金。尽管共产党不能阻止这些法案的通过,但它的这种行为与做法得到了国民的理解与支持。

正是由于冷战后各保守联合政权不能解决“金权政治”,而共产党清廉的形象给日本政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也给国民带来期望,因此,共产党很快走出低谷。经过多年树立的自主独立和清廉革新形象使共产党在冷战后动荡的政治中赢得了国民的信任,并保持跃进势头。

从以上可以看出,日本共产党的全面跃进和崛起不是暂时、偶然的现象,而是有其必然性。在新安保体制下,尽管保守势力空前强大,革新势力受到严重削弱,但保守与革新的较量还在继续。这种政治格局将把始终保持革新色彩的日本共产党推向保革对抗的最前线。同时,日本共产党在新的形势下,调整了理论、政策,使其更具现实性,更容易为国民所接受。另外日共还改变了斗争策略,使其更具灵活性,通过加强与保守势力的对抗,使自己的政策、主张得以实现。尽管如此,要在21世纪初期实现执政的目标,日本共产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标签:;  ;  ;  ;  ;  ;  ;  ;  ;  ;  ;  ;  ;  

冷战后的日本共产党_日本共产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