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荣对建安文学评价的得失_诗歌论文

钟嵘对建安文学品评的得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安论文,得失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钟嵘对建安文学的品评是颇有创见的。他不仅提出了“建安风力”的论断,对建安诗的渊源进行深入探讨,还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的分析,揭示出他们的品第与风格。

钟嵘对建安文学非常重视,而且对其研究颇有创见。这主要表现在他的《诗品》里。《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122人。其中评论建安时代重要的诗人有11人。可见建安诗人是《诗品》评论的重要对象之一。

一、钟嵘论“建安风力”

钟嵘在他的《诗品》中,有关于“建安风力”的论述。他在《诗品·总论》中首先称赞建安文坛的盛况,并指出了曹氏父子对建安文学的繁荣所起的作用。然后针对两晋时期“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提出了“建安风力”问题。那么,“建安风力”具体指的是什么呢?钟嵘在文中并没有进一步阐述。不过,他在《诗品·总论》中论说诗的“三义”之后,接着写道:“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在钟嵘看来,作诗时斟酌运用三义,以风力作骨干,再加以文采的润色,才能使诗余味无穷,感染力极强。至此,诗歌的造诣也就达到了顶点。可见,一首好诗,必须具有“风力”和“丹彩”,二者缺一不可。“丹彩”,无疑是指优美的文辞,而“风力”自然是指充实的内容了。

另外,从钟嵘认为玄诗所以丧失了“建安风力”,是因为“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来看,也不难理解他所说的“建安风力”的内容了:即指建安诗歌在内容上的充实、非同凡俗及其在表现上的雄健、生动。再从钟嵘认为具有“建安风力”的作家来看,他们的作品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如左思,钟嵘认为他能够“踵武前王”,是一位具有“建安风力”的作家,并在《诗品》卷中称之为“左思风力”。左思的诗歌内容极为充实,最能表现他的诗歌成就的是他的《咏史诗》。全诗以贴切形象的比喻揭露了门阀士族社会的不合理,引用史实来发泄对现实的不满;笔力矫健,气势充沛,显然是“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其后的刘琨也受到了钟嵘的赞誉。钟嵘认为他继承了“建安风力”。刘琨现存的诗有三首,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沉郁清壮的诗风。如《扶风歌》,此诗写于外兵侵扰、国家民族处于危难而朝廷并不热心于抗敌之时。诗中,诗人对国家危难的忧虑、对故国的深切眷恋、对腐朽的晋政权的愤慨等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是“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从他那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的斗争生活中腾发出来的“清刚之气”,震撼着千百年来读者的心灵。因而钟嵘认为刘琨继承了“建安风力”。郭璞的代表作是十四首《游仙诗》,这些游仙诗是借游仙以咏怀,往往“辞多慷慨”,具有一定的现实内容,“挺拔而为俊”,而且形象鲜明生动。故钟嵘说他的诗“文体相辉,彪炳可玩,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认为他继承了“建安风力”。至于谢灵运的诗,成就更为突出了。这时“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谢灵运开拓诗境,大量创作山水诗,终于扭转了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在诗坛上的优势,为我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钟嵘认为这些具有“建安风力”的作家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他所提出的“建安风力”所蕴藉的内涵了。同时,也使我们看到,钟嵘对建安文学那慷慨悲壮、充沛高亢的时代格调是极为推崇的。

二、钟嵘论建安诗之源

钟嵘在《诗品》中论述了122位诗人诗之源。其分别是源出于《国风》、《小雅》、《楚辞》。那么,他所论及的建安诗人之诗也毫不例外地源出于此。今举例看其所评是与非。

钟嵘说:曹植诗“其源出于《国风》”;曹丕、王粲诗“其源出于李陵”;刘桢诗“其源出于古诗”。钟嵘认为李陵诗“其源出于《楚辞》”,而古诗“其体源出于《国风》”。以此看来,曹植、刘桢诗源于《国风》,曹丕、王粲诗源于《楚辞》。钟嵘对诗歌的研究,能够注意探讨其渊源所出,还是很有意义的。当然,在研究时不可忽略的问题是,任何一位作家对以往文学传统的继承都是多方面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来探讨钟嵘对建安诗人诗之源所进行的论述,来看建安诗人对以往文学传统继承的主要方面。

曹植对《诗经》中的《国风》、《小雅》还是很重视的。如他在《与杨德祖书》中说道:“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可见,曹植是提倡向民间文学学习的,尤其是《诗经》中的风、雅。他在创作实践中,也能注意吸收民间文学的营养,特别是从《国风》中得到借鉴。《国风》所表现出来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曹植影响是很明显的。如他的《送应氏》、《泰山梁甫行》、《情诗》、《门有万里客》等诗篇,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芒。《送应氏》,虽然看似一首送别诗,而实则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它反映了董卓之乱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深灾大难。目睹大战后令人伤心触目的残破的社会画面,使人潸然泪下。《泰山梁甫行》反映了边海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情诗》写征夫远行服役而思归之情。由于长年征战,人们被驱赶服役,致使“渺渺客行士,遥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门有万里客》则写客子奔波飘流四方之苦。《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等诗篇,也大抵是曹植“发愤之所为作也”。刘桢的诗现存完整的只有十五首,在表现自己“怨恨”与“郁积”之气方面很突出。《赠五官中郎将》在赞叹曹丕才华出众的同时,抒发了内心的苦闷之情。《赠徐干》一诗,充满了慷慨不平之气、忧伤哀怨之情。至于他的《赠从弟》所表现出来的“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诗风,更能启发和感染人。钟嵘在品评诗人时,是很强调其作品的社会价值的。这从他论述两晋玄言诗没有“建安风力”以及左思、刘琨等人的诗歌继承了“建安风力”就可以看出。据此,曹植、刘桢那些反映社会现实的凄惨及表现自己的感愤之作,无疑是承续了《国风》的“凄怨”之情。可见,钟嵘评诗是继承了孔子“兴、观、群、怨”之说的。

另外,赋、比、兴是《国风》的主要表现手法。这些表现手法在曹植、刘桢的诗歌里运用得非常突出。如赋的手法,在《国风》里是常用的手法,而在曹植的诗歌里也用得很多。钟嵘认为,赋是“直书其事,寓言写物”。就是说赋除了直接叙写事物之外,还应在叙写的事物中寄寓深刻的含义。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名都篇》、《弃妇诗》等都是赋体,但意在言外。比,在曹植和刘桢的诗里运用得也相当多,如曹植的《七哀诗》,用“清路尘”、“浊水泥”来比喻夫妻不同遭遇。《赠白马王彪》中用“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比喻搬弄是非的小人。《吁嗟篇》用四处飘转的蓬草来比喻自己迁徙不定的生活。《野田黄雀行》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来比喻险恶的自然环境。在曹植的诗歌中,还有通篇用比的,如《美女篇》用美女盛年不嫁来比喻自己怀才不遇。《杂诗六首》(“南国有佳人”)以佳人自比,通过写佳人不为时俗所重,借以抒发怀有才能而不被重用的悲哀。又如刘桢的《赠从弟》三首,全用比的手法,分别以蘋藻、松树、凤凰等比喻从弟,称赞其从弟的品格高洁,从而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曹植和刘桢的诗用兴的地方也不少。按钟嵘的解释,“文已尽而意有余”为兴。若以此而论,这两位诗人的好多诗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如曹植的《七哀诗》、《浮萍篇》、《种葛篇》、《美女篇》等都寄托了自己有志不得施展的感慨。他们又能将《诗经》的“三义”“酌而用之”,如刘桢的《赠从弟》、曹植的《美女篇》、《吁嗟篇》等,虽是用了比,但也使用了“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兴的艺术手法。由于他们对赋、比、兴表现手法能够“酌而用之”,从而使诗歌达到了“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艺术效果。这样看来,钟嵘说曹植、刘桢的诗歌源出于《国风》,还是符合他们的创作实际的。

钟嵘认为曹丕、王粲的诗源于李陵,而李陵之诗又源于《楚辞》,所以他们的诗源于楚辞。王粲出身于世族官僚家庭,是一位贵公子。他“博物多识”,聪明异常。董卓之乱,王粲被迫迁徒到长安,后又“委身适荆蛮”。由于“遭乱流寓”,因而使他“自伤情多”,“发愀怆之词”。他的《七哀诗》三首,则抒发了他那慷慨之怀。第一首描写了大乱后伤心惨目的景象。“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明战乱给人们造成的灾难之大。第二首,写他久居荆州,才能得不到施展,因而更增添了思乡之情。全诗抒发了他那孤寂忧思的凄怆情怀。第三首反映了在“百里不见人”的情况下,“生民”还要“与家辞”,去戍边打仗的悲苦社会现实。可谓“仲宣流客,慷慨有怀”①。他的几首赠答诗也多“愀怆之词”,如《赠士孙文始》一诗。王粲的至友士孙萌曾与他同在荆州依刘表,后来献帝封士孙萌为澹津亭侯。士孙萌就职时,王粲写了这首诗赠之。诗中,无论是谈昔日的友情,还是道今日的分手,无不充满着感伤之情。其诗歌格调与楚辞中所表现出来的慷慨激愤之情有相似之处。而钟嵘说王粲的诗源于李陵,无疑是说他的诗与李陵的诗有相似之处,实际情况亦非钟嵘所言。

李陵是汉武帝时人,为骑都尉,曾率兵出击匈奴贵族,战败投降。《汉书·苏武传》载录了李陵的一首《别歌》,其诗云:“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士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除此而外,《文选》中载有李陵诗三首。对李陵的五言诗是否存在,早有人怀疑。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捷妤见疑于后代也。”其后也有不少人论述,认为苏武、李陵之诗乃为后人伪托之作。这在文学史上已为定论,毋庸多言。那么王粲诗“源出于李陵”之说,岂不成了无渊之水,无本之木了吗?除了载在《汉书·苏武书》中李陵的那首《别歌》之外,我们再无法见到李陵之诗,因而也就无法窥见王粲、李陵二人寄情篇什的相似之处。从此而论,曹丕的诗源于李陵之说,同样也无从谈起。

三、钟嵘论建安文人诗歌的品第及其风格特色

钟嵘在《诗品》中,评论的建安诗人有11位。钟嵘不仅论述了他们诗歌的渊源所出,而且评定了其诗歌的品第,探讨了其诗歌的风格特色及影响。

在钟嵘评述的122位诗人中,被他列为上品的计有11人,其中建安诗人就占3位。这里,不仅可以看出建安诗人成就之高,也可以看出钟嵘对建安诗人的重视。被钟嵘列为中品的建安诗人有3位,列为下品的有5位,这些诗人及其品级是:上品:曹植、刘桢、王粲。中品:曹丕、何晏、应璩。下品:曹操、曹叡、曹彪、徐干、阮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钟嵘将孔融、陈琳、应玚等重要作家漏掉了,不无遗憾。但从其所论述的作家来看,还是颇为详密的,足可以使我们窥见建安文人之成就。钟嵘对建安文人诗歌风格的论述较为恰切,对其诗歌品第的评定基本上是准确的,但不排除有失公允之处。下面,就钟嵘对建安主要诗人的论述进行探讨。

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曹植的五言诗极富有创造性,这自然引起了钟嵘的高度重视。他在《诗品》卷上评“魏陈思王植诗”时写道:“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暎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廓庑之间矣。”这里,钟嵘既总结出了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又指出了其诗的地位和影响。钟嵘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可以说,很准确地概括出了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曹植的一生,一直为追求功名而奋斗着。他的诗,充满了英雄豪杰之气,抒发了为国家的统一不惜殒首丧元之志。如《篇》,从中可见,诗人追求的不是高官厚禄,而是要辅助皇家,“柔九州”,建功立业。诗中主人公豪情横溢,壮志满怀。他挥舞着“诸侯之剑”,发出“雷霆之威”。其勇猛的战斗之情,纵横洋溢。威风之巨大,气魄之雄浑,豪气之袭人,可谓溢于言表。使人仿佛看到了他那威武抚剑的英姿,驰骋疆场的气慨。诗篇充满了昂扬奋发之情,大有气吞万里之势,形成了“骨气奇高”的风格和情调。在曹植的诗篇中,“词采华茂”的风格特色也体现得非常突出。如《白马篇》中,诗人描绘的少年英雄:“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一位英姿勃发、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跃然纸上。《美女篇》描写的细腻,词藻的华丽,使人赏心悦目。《浮萍篇》对愁妇心境的入微描写,生动而巧妙的比喻,唤起读者的翩翩联想。其游仙诗中对飘渺的仙境的描写,更是辞藻璀璨,给人以色彩缤纷之感。曹植的诗篇几乎都雕绘工丽,用字妍美。他自己也曾自述说:“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②因而,钟嵘所概括的“词采华茂”,确实是他诗歌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除此而外,钟嵘对曹植诗的“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等评价无一不符合曹植诗歌的实际。

刘桢“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刘桢的五言诗很出色。他现存的诗歌一共十五首,全部是五言诗,在当时的诗坛上就享有盛誉。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钟嵘在《诗品》中,又将其诗列为上品,并在《诗品》卷上评“魏文学刘桢诗”时写道:“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自陈思以下,桢称独步。”钟嵘既概括出了刘桢诗歌的风格,同时,也指出了他诗歌存在的不足。关于刘桢诗歌渊源所出,如前所述。钟嵘所说的“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是就其诗风而言。刘桢为人卓荦气褊,其诗最有气,言壮气盛。这在他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得到了印证。如他的代表作《赠从弟》三首,称美于当时,闻名于后世,被选录在《昭明文选》里。从题目上看,这是一组赠答之作,但作者在思想内容及组织结构、表现手法上皆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三首全用比兴手法,以“磷磷水中石”、“亭亭山上松”、“凤凰集南岳”来勉励从弟,同时,也是以此自勉,从而表现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从诗人赞美磷磷的水中石、挺拔的松树、徘徊于孤竹的凤凰来看,他追求的是高风亮节。观刘桢之诗,钟嵘称其“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不为虚语。

钟嵘也指出了刘桢诗歌的不足,即“气过其文,雕润恨少”。钟嵘的这一批评,和曹丕的评论是相同的。曹丕认为刘桢的诗“壮而不密”。对钟嵘的批评,后人有赞同者,也有持异议者。赞同者如胡应麟、许学夷等人。胡应麟说:“公干才偏,气过词。”③许学夷说:“公干诗声咏常劲,钟嵘称公干气过其文,是也。五言公干如‘灵鸟宿水裔,仁兽游飞梁。华馆寄流波,达来风凉。’‘步出北寺门,遥望西苑园。细柳夹道生,方塘含清源。’‘凉风吹沙砾,霜风何皑皑。明月照缇幕,华灯散炎辉’等句,声韵为劲。”④不同意钟嵘对刘桢的批评者,如陈祚明。他曾指出:“公干诗有气故高,如翠峰插空,高云曳壁,秀而不近,本无浩荡之势,颇饶顾盼之姿。《诗品》以为气过其文,此言未允。”⑤从刘桢现存的诗来看,气“壮”是事实,他“才偏气高”,不可否认。但他的诗并不是不注视艺术美。从《赠从弟》三首来看,除了表现诗人的“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诗风之外,语言颇为鲜明形象。就以前面许学夷所举的那些诗句来看,不仅“声韵为劲”,而且文辞优美。由此看来,陈祚明所言,还是颇有道理的。尽管钟嵘对刘桢的诗歌提出了批评,但还是充分肯定他的诗歌成就及文学地位的,认为“自陈思以下,桢称独步”,可见他对刘桢的看重。

王粲“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 王粲的五言诗在王粲的全部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也曾为“五言腾踊”的建安诗坛添光增彩,为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钟嵘对此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将其诗列为上品。但从评价来看,没有对刘桢的评价高。他在《诗品》卷上评“魏侍中王粲诗”时说:“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方陈思之不足,比魏文有余。”其渊源所出,如前所论。“发愀怆之词”,是指王粲诗歌所表现出来的苍凉悲慨之情。我认为钟嵘所论,符合王粲诗歌格调的一个方面。特别是他前期,即建安十三年以前,饱经战乱,寄人篱下,因而其作品则是“发愀怆之词”。《七哀诗》中所表现的忧伤沉郁的情调,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王粲后期的作品,虽然也有反映战乱现实的,如《从军诗》其五,但其格调显然不似《七哀诗》那样苍凉,而且诗中接着描写了进入谯郡后的“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的景致。况且这种诗的主旨在于歌颂曹操。王粲归附曹操以后,春风得意,这时在诗歌创作上主要以描写军旅生活、歌颂曹操的统一事业,及其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为主。如《从军诗》歌颂了曹操的统一战争及其所向无敌,感情炽热,情调激昂,表现了诗人的积极进取精神。可见,王粲这时创作的诗歌格调是难以用“发愀怆之词”来概括的,因而钟嵘对王粲诗风的评论似乎不够全面。钟嵘认为王粲诗“文秀而质羸”,也似欠公允。仅以上面列举的王粲的诗篇来看,也是气韵沉雄,感情激荡,颇似魏武风韵,因而以“文秀而质羸”来评之,似有不妥。何义门在《文选》中评王粲《咏史诗》时也说:“仲宣诗极沉郁顿挫,而钟记室以为文秀而质羸,殆所未喻。”

钟嵘认为王粲的诗“在曹刘间别构一体”。王粲的诗与刘桢的诗是有所不同。关于刘桢的诗风前面已论述过。但王粲的“发愀怆之词”与曹植的“忧生之嗟”,着实相似。沈约是第一位评论曹王二人诗风相近的人。他在《宋书·谢灵运传》中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刘熙载《诗概》也说“仲宣情胜,有陈思之一体”。从王粲、曹植的诗歌创作来看,确实如此。可见,钟嵘所云王粲的诗“在曹刘间别构一体”,似为欠妥。至于钟嵘说王粲的诗“方陈思之不足,比魏文有余”二句,更要作具体分析。每个人的创作,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若以此而论,那么“不足”、“有余”之说就值得商榷了。沈达材在论述七子诗歌时指出:“王粲的诗歌,若专从乐府方面的建树来和二曹(曹丕、曹植)比较,实有天渊之别。因为二曹受乐府的影响,在文学上大放异彩。如以曹丕而论,他的诗歌底白话化与民俗化,实为同时诸作家所不能企及;即曹操、曹植也不敢望其项背。而曹植则又冲决乐府的束缚,自由创作,致被目为‘乖调’的乐府作家。这二点都是王氏所不能及的。”⑥其说颇有见地,故而钟氏所论“比魏文有余”,有失恰切。当然王粲的诗歌在表现慷慨忧愤之情上又是魏文所不及的。因而,“方陈思之不足,比魏文有余”,要做具体分析,切勿一言以蔽之。

曹丕“鄙直如偶语” 曹丕被钟嵘列为中品。钟嵘在《诗品》卷中评“魏文帝诗”时写道:“其源出于李陵,颇有仲宣之体,则新奇。百余篇率皆鄙直如偶语。《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铨衡群彦,对扬厥弟者耶。”曹丕的诗歌现存四十三首,五言诗二十二首,五言诗的数量不下于建安其他文人。那么,钟嵘为什么将其列为中品呢?其理由在上面这段评论中已阐述得很清楚了。“颇有仲宣之体,则新奇”两句,正如许文雨在《钟嵘诗品讲疏》中所说:“仲伟已云仲宣源出李陵,此又云文帝源于李陵而有仲宣之体,故可致其新奇,说殊周至。今以文帝诗观之,例如《於谯作》、《孟津》诸首,华腴矫健,则陈倩父所谓‘建安体’者,自不能与少卿尽肖,应共仲宣而论矣。此新奇二字,所断正恰。”“百余篇率皆鄙直如偶语”一句,是钟嵘对曹丕诗歌所下的关键性的评语,也是曹丕之诗被列为中品的重要根据。曹丕的很多诗“皆鄙直如偶语”,这是事实。在曹丕的诗歌中,具有这方面特点的诗歌是不乏其例的。如《钓竿行》、《上留田行》、《艳歌何尝行》、《临高台》等等。诗句通俗自然,如同口语一般,与汉乐府民歌的语言很相似。即使是钟嵘认为的“殊美赡可玩”的《杂诗·西北有浮云》,也不失通俗自然的特色。这是曹丕诗歌值得肯定的一个方面。值得提出的是,钟嵘认为曹丕的诗“百余篇率皆鄙直如偶语”是作为缺点提出来的,与我们的认识大相径庭。由于他把曹丕诗歌的优点视为缺点,因而我们不能说钟嵘的这一批评是公允的。钟嵘之所以认为这是缺点,与当时文人重视辞采声韵等形式美的原因是分不开的。当然,钟嵘也承认曹丕诗歌有注重文彩一面:“《西北有浮云》十余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曹丕主张“诗赋欲丽”,这自然会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如《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燕歌行》、《善哉行·朝游高台观》等等,都极有文采。胡应麟在《诗薮》中也曾说:“魏文‘朝与佳人期,日久殊未来’,康乐‘园影蚤已满,佳人犹未适’,文通‘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愈衍愈工。”可见,六朝文人注重辞采,“愈衍愈工”,曹丕是首开其端的。钟嵘对曹丕这方面成就虽有所肯定,但不够充分。而且钟嵘的评价对后人影响很大,给很多人抑丕带来了证据。长期以来,存在着抑丕扬植现象,钟嵘是应该负有一定责任的。

注释:

①徐桢卿:《谈艺录》。

②《薤露行》。

③《诗薮》。

④《诗源辩体》。

⑤《采菽堂古诗选》。

⑥沈达材:《建安文学概论》第178页,1932年1月朴社出版。

标签:;  ;  ;  ;  ;  ;  ;  ;  

钟荣对建安文学评价的得失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