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地方论文_赵佳佳

让数学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地方论文_赵佳佳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论文摘要: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教学内容选择要“活”

荷兰数学家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把数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既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得到了实际知识技能。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在等待开发利用。而传统的数学教学严重脱离现实生活,把数学高高架在“金字塔”上,形式抽象,内容枯燥,使学生望而生畏。数学实践活动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所以,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一定要“活”,要选择学生自己身边事情、常见现象开展活动。

如学习周长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花园去找找有哪些形状的花坛,并绕着花坛走一走,由此认识三角形周长、长方形周长、圆的周长……“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走了多少路?”讨论决定方法,然后分组独立开展测量计算活动,最后分组汇报,议定周长计算的最佳方案。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习效率也非常高。

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时,就会感觉到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还不够精确,自然会产生问题:“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如果有,那1毫米有多长?毫米与厘米有联系吗?有怎样的联系?”“还有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吗?”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

二、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通常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要方式,在客观上形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模式,因此课堂中几乎看不到猜想、实验、观察、推断等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 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上课一开始,有位教师就投影出示:“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学校把红、黄、蓝、白、橙、灰六种太阳帽按顺序发给全校学生。”接着告诉学生只要你报出第几个学生,老师就马上告诉你,他的帽子是什么颜色。学生将信将疑,但跃跃欲试。学生所报的数教师次次猜中,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这时告诉大家,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了。这样学生整堂课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学习。

2. 把时空留给学生,使学生研学。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它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如在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的操作实践中,教师不暗示学生操作的方式、途径,仅提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从而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

3. 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教学“梯形面积”时,可组织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然后就利用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提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再设计以下问题:(1)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3)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梯形的面积应怎样算?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导出后,为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又问: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这样有效地指明了学生参与的方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组内交流,可顺利地实现自我构建和知识创造。

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整堂课教师大讲特讲,毫不顾忌学生的感受,这样的课堂学生不感兴趣。有位教育家这样说:强制性的、没有兴趣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兴趣是创新之动力,一个人的创新过程需要兴趣维持。我们的初中生好胜心强,如果他们在学习中经常失败,就会失去学习信心,因此,教师应该采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习《相似的图形》时,我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我事先准备了一面哈哈镜,上课时,我叫了几名学生到哈哈镜前照镜子,他们吃惊地发现自己变了样;再如,在学习《弧长和扇形的面积》时,我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全等三角形及其性质》时,我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时,我采用了竞赛方式等。正是这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充满了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密切合作,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论文作者:赵佳佳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6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2

标签:;  ;  ;  ;  ;  ;  ;  ;  

让数学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地方论文_赵佳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