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筋”的匠人论文

“一根筋”的匠人

“一根筋”在汉语里通常用来形容性格偏执顽固、不开窍、认死理,但在日语里却常常用来形容匠人们对于手艺的固执专一、精益求精。甚至可以这么说,当“一根筋”用在匠人身上时,它已经不再是个形容词,而是一种如影相随的匠人气质,一种恒久不变的匠人情绪。一个业余手艺人与专业匠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一根筋”。

我们总是喜欢苛责别人的过错,用各种条件去要求他人,自己却不遵守准则。我们能轻易发现他人的错误,却很少能揪出自己的不足。这正是因为我们缺失了责己的自觉性。

我家附近有一家小小的咖喱店,70岁的店主又吉几十年如一日,从每天清晨6点半开始忙乎到深夜,只做鸡腿咖喱这一种咖喱。又吉说:上乘的咖喱需要花时间慢慢地、慢慢地熬,性急不得。又吉这种对同一份工作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就是“一根筋”。此外,“一根筋”还是一种不间断的血脉传承,只有拥有这种传承,匠人们“一根筋”的气质与情绪才能延伸为匠人的传统。

我有一位家住京都的匠人朋友,叫山本晃久,他们家祖祖辈辈都做镜师——包括平安神宫在内的京都众多神社里供奉的神镜,大多由他们家制作。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拜访罗马法王时,送给法王一面天主教魔镜当见面礼。这面镜子乍看是一面普通的镜子,在阳光反射之下会显现基督的影像,正是由山本父子铸制的。

这种魔镜的制作原理,与《梦溪笔谈》所写的“透光鉴”相近:神奇的透光效果,源于镜面20至30微米的凹凸波度。人发的直径约为70微米,20至30微米相当于半根甚至三分之一根头发,这样精细的凹凸波度,根本无法用机器实现,只能依赖手工完成。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镜师,至少需要30年时间:铸造10年、研削10年、研磨10年。铸造、研削、研磨,是制作镜子的三个基本步骤。对于一名执着于传统手法的镜师而言,必须花那么长时间,才能令双手拥有炉火纯青的触感。镜身过厚、研磨火候不足,固然无法达到魔镜的效果,但镜身过薄也一样。要研磨出精准的凹凸波度,需要镜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断积累而成的丰富实践经验。

为了不让世代相传的手艺失传,山本晃久大学毕业后便继承家业。三十来岁的他,被称为“日本最后的镜师”——这个称号听起来浪漫,但要成为这样的镜师,需要有如修行者的禅定。因为他的工作,就是不断重复一个相同的动作——镜面打磨。我曾问山本晃久:“不觉得单调吗?”他回答:“从未感觉单调。”因为虽然每天以相同的姿势重复相同的动作,但每天的心情却完全不同。打磨镜面时,他想到的是自己的父亲、爷爷乃至祖辈,他们也和他一样,曾经这样日夜不停地磨砺——磨砺镜面,磨砺人生,磨砺光阴。而今,在这不同的时空里,他进行着相同的磨砺修行,完成代代相通的血脉传承。

在畜牧业养殖过程中,养殖户、畜禽屠宰场为保持卫生,必然定期清理场地,但是,清理场地的污水却直接汇入河流、渗入地底,而未被有效处理,导致土壤与水源的污染。据数据分析,研究学者以工业污水的排放指标与养猪场的粪尿污水指标进行评估,最终得出,养殖场污水的COD指标已经超过53倍,BOD指标超过76倍,悬浮物指标超过14倍,由此可见,畜牧业带来的污染已经达到及其严重的程度。

但“一根筋”的匠人精神还不仅仅是这些。在大阪道顿堀川向南,有一座建于17世纪的法善寺。寺前那条长80米、宽3米的石板小道,名为“法善寺横町”,日式甜品老铺“夫妇善哉”就位于这里。这家老铺因大阪小说家织田作之助的成名作《夫妇善哉》而出名,是一个美食观光景点。尤其是到大阪旅游的文学青年,大都会特意找到这家店,吃一份代表夫妻圆满的红豆汤圆。“夫妇善哉”店铺极小,只有三张桌子,从1883年创业以来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生意这么好,为什么不扩大店铺,或者多开几家分店呢?”有一次,带着朋友一起去“夫妇善哉”的时候,看着店铺外排起的长队,我忍不住问女店员。那位女店员抿嘴一笑,答道:“扩大店铺或者开分店,或许能赚多一些钱,但那样一来,就不再是真正的‘夫妇善哉’了。”

原来如此!就像一碗汤一样,原汁原味的才能称为高汤,对于“一根筋”的匠人而言,坚持少而精,品质才有保证。如果匠人也像商人一样,想着要做大、做多,那便是匠人资格丧失的开始。因为那样一来,售出的就仅仅是商品,不会再拥有制作者投入的心情以及饱满的情绪,从而失去肉眼无法看见却打动人心的无形附加值。从这样的意义而言,“一根筋”还意味着永恒、绝不改变的原点。用匠人的语言来表达,便是“不忘初心”。

民宿是个广泛的概念,不同人对于民宿有不同的定义。关于民宿发源最常见的说法是:乡村家庭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将空置的房间提供给游客住宿,民宿就此产生。那么,是否可以这样定义民宿:源于家庭住宅,因为地域差异的存在带有不同文化特征,是一种非正式的旅店。

(摘自《新周刊》2018年第11期)

标签:;  ;  ;  ;  ;  

“一根筋”的匠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