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中的无关言语效应

汉语拼音中的无关言语效应

尚琳琳[1]2003年在《汉语拼音中的无关言语效应》文中提出用汉语拼音作为实验材料,对目前关于无关言语效应比较有影响的两种理论,O-OER的状态变化假设和工作记忆的语音相似干扰假设的适用性以及无关言语效应的机制进行探讨。实验一,采用Jones等人(1995)的研究范式,对状态变化假设和工作记忆的语音相似干扰假设进行验证。背景声音干扰处于编码阶段和复述阶段。实验一没有得到和Jones等人(1995)的实验相同的结果。实验二,仍然采用Jones等人(1995)的研究范式,但是把干扰的位置变为复述阶段,对状态变化假设和工作记忆的语音相似干扰假设进行验证。实验二也没有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实验一和实验二得出的干扰模式相同。对实验一和实验二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状态变化假设对汉语拼音的实验材料不适用,状态变化假设可能只适用于英文材料,它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工作记忆的发音相似干扰假设适用于实验1A的汉语拼音实验材料(与实验2A相同),并且能够合理的解释存在发音相似的视觉材料造成的干扰比发音不相似的视觉材料造成的干扰大的趋势的原因,但是工作记忆的发音相似干扰假设对实验1B(与实验2B相同)的汉语拼音实验材料不适用,工作记忆的发音相似干扰假设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汉语拼音的无关言语效应可能具有本身特有的加工机制。

高江峰[2]2007年在《汉字短时记忆系列回忆中无关言语的倒摄效应》文中指出无关言语倒摄效应是指在接受视觉呈现的系列回忆任务结束后,直到回忆前(视觉呈现的系列任务的保持期间)被试听到与记忆任务无关的言语,回忆受到干扰的现象(Miles等人,1991)。目前关于无关言语倒摄效应的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是工作记忆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无关言语影响了语音库中信息的存贮,从而对记忆材料的回忆成绩产生了影响,但目前对于无关言语倒摄效应产生机制的研究还处于探讨阶段。而且,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见到。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采用视觉呈现字表和听觉呈现无关言语的方式,以10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无关言语对汉字短时记忆系列回忆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对汉字短时记忆系列回忆中无关言语倒摄效应的延迟时间进行探讨。实验中,字表由高频汉字构成,无关言语是一些法语录音片断。具体的研究结论如下:1.汉字短时记忆系列回忆中产生了无关言语倒摄效应,即在分心作业期间接受无关言语刺激的被试系列回忆成绩,显着低于在此期间不接受无关言语或接受白噪音刺激的被试系列回忆成绩。2.分别在语音存贮中语音环发生作用的3秒和语音环不再发生作用的9秒和12秒进行分心作业后,在被试的系列回忆中均产生了无关言语倒摄效应。即分别在3秒、9秒、12秒的分心作业期间接受无关言语刺激的系列回忆成绩,显着低于分别在此期间不接受无关言语或接受白噪音刺激的系列回忆成绩。3.汉字系列回忆无关言语倒摄效应的产生中,语音环不是无关言语影响的焦点,无关言语影响语音环与较长时间发音抑制中字表存贮所采用的任何系统之间的转换。

慕德芳, 宋耀武, 高江峰[3]2013年在《无关言语对汉字短时记忆系列回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采用视觉呈现字表和听觉呈现无关言语方式,探讨在字表项目保持期间阻止被试复述情况下,不同呈现位置的无关言语对汉字短时记忆系列回忆的影响。在字表保持期间,采用计算任务进行分心作业。实验结果发现:(1)无关言语对汉字短时记忆系列回忆成绩存在显着影响;(2)在字表保持期间阻止被试进行复述消除了字表呈现期间呈现无关言语对回忆成绩产生的干扰效应;(3)汉字短时记忆系列回忆成绩表现出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没有完全支持客体情节记忆模型。

王旭娜[4]2017年在《颜色突显条件下无关声音刺激对工作记忆的影响》文中提出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一直都保持着高度的热忱,工作记忆作为记忆的一部分同样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在对工作记忆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在进行认知任务时,即使在实验开始前明确提醒被试尽量忽略背景声音,实验中加入的无关声音刺激依然会对被试的成绩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这就是无关声音刺激效应。本实验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之上,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并探索在颜色突显条件下无关声音刺激对工作记忆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当记忆材料为英文字母时,在序列记忆任务中没有发现无关声音刺激效应;但是在颜色突显的条件下,无关声音刺激会对记忆成绩产生显着性消极影响,削弱对记忆项目的正确记忆个数。(2)当记忆材料为高频汉字时,无关声音刺激不只会对序列记忆任务产生消极影响,也会削弱目标—背景捆绑记忆的记忆效果,即单色记忆任务组与颜色突显记忆任务组都存在显着性无关声音刺激效应。(3)在颜色突显条件下与单色背景条件下,无关声音刺激所带来的消极效果不存在显着性差异。

屈青青, 刘维琳, 李兴珊[5]2018年在《汉语言语产生的语音加工单元——基于音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言语产生的语音加工单元具有跨语言的特异性。在印欧语言中,音位是语音加工的重要功能单元。音位指具体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如"big"包含叁个音位/b/,/i/,/g/。目前,在汉语言语产生中,对音位的研究较少。本项目拟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对汉语言语产生中的音位加工进行探讨,试图考察:在汉语言语产生中,1)音位加工的心理现实性,以及音位表征是否受第二语言、汉语拼音习得、拼音使用经验的影响?2)音位的加工机制是怎样的?具体而言,音位加工的特异性、位置编码、组合方式、时间进程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深化对汉语言语产生的认识,为建立汉语言语产生计算模型提供基础;为比较印欧语言与汉语在机制上的异同提供基础;为制定汉语语音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印丛, 王娟, 张积家[6]2011年在《汉语言语产生中语音、字形启动的位置效应》文中提出以起始掩蔽启动效应(the Masked Onset Priming Effect,简称MOP效应)为研究背景,通过3个实验,考察了语音和字形在MOP效应产生中的作用,以及在汉语单字词产生中语音、字形启动的位置效应。实验1表明,在汉语单字词的产生中,语音启动的位置效应显着,声母启动的效应量显着大于韵母启动的效应量,与拼音文字研究得到的MOP效应类似,说明在MOP效应中至少包含有语音效应。汉字单字词语音编码的最小单位是音位,而且具有从左到右序列加工的特点,支持言语产生的"音节临时形成论"。实验2表明,与目标字左、右部件相同的启动刺激均能促进掩蔽启动范式中的命名反应,被试对与启动字的右部件相同的目标字的反应显着快于对与启动字的左部件相同的目标字的反应,与起始掩蔽启动效应的假设相反,说明在MOP效应中不包含有字形的作用,却发现了汉字单字词特有的命名的字形位置效应:右部件启动的效应量大于左部件启动的效应量。实验3采用图-词干扰范式对汉字左、右部件的启动效应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仍然发现汉字右部件启动的效应量显着大于汉字左部件启动的效应量。整个研究表明,MOP效应是单纯的语音效应,并不包含有字形的作用;MOP效应产生于言语产生中的语音编码阶段,支持言语计划理论的观点。

邓卫新[7]2007年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识字教学目标(全面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的关系,掌握科学的汉字学习方法,为以后的书面阅读和语言表达打下基础。)的指导下,全面分析了与识字教学相关的学科知识和学科结构、学习者认知能力,并针对我国的小学识字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研究框架,并且对这些框架内容进行分析与探讨。第一部分,是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针对准备研究的问题,指出识字教学研究在目前情况下研究的现状,以及这些研究成果对本论文起到了什么启发。在此基础上提出识字教学的矛盾和本论文要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是识字教学的理论依据。将从小学阶段儿童认知的特点、汉字的特点、“六书”理论等方面入手来探索小学识字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是识字教学方法介绍与述评。这一部分将对建国后较有影响的识字教学方法进行介绍和述评,如“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教学法等,并且对这些教学方法在理论上做出一些探讨。在分析各种教学方法的利与弊的基础上总结规律,为以后的识字教学提供必要的经验。第四部分,是识字教学的实践研究(上)。将着重论述识字教学的阶段性特征、字形结构的认知、汉字音、形、义的认知过程和特点、智力因素(记忆原理、泛化原理、原型理论、认知倾向等心理学因素)、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意志)与识字教学的关系及其对识字教学的影响。第五部分,是识字教学的实践研究(下)。主要内容是对我国识字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看法,即在识字教学中要重视汉字字形的研究:在识字教学中要重视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和解决错别字的问题;综合使用识字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识字教学效率。

熊欣[8]2013年在《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国菜名英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菜肴名称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和对外传播中的英译原则、方法和策略的研究之重要性,随着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和相关学术机构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这种跨语言和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仅仅只是涉及语符之间的转换,而且关乎到文化之间的交融。虽然说语言承载着文化,但是,中国餐饮业的海外发展和壮大作为世界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涵括的菜肴名称英译就不再是纯文学意义上的文本翻译行为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应属于外宣性质意义上的一种对外传播活动,甚或可以说得上是一种完全的对外经济活动,因为菜名的英译质量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中国餐饮业在海外发展的规模和效益,从而反刍国内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就需要在菜肴名称的英译活动中运用必要的增译和凸显等翻译手法,确保译名能充分体现出菜肴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中国的民族文化是否能够在菜肴名称(尤其是对于那些纯写意型的菜名)英译过程中向译语受众充分传播,成为了衡量众多译名适切与否的一个核心要素。当然,中国菜名英译活动中,无论是从文化层面的考量还是从经济角度的权衡,都必须以语符意义(非语符的表层语义)的切近传递为归依。因此释译方法(解释、说明和补充等译法)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译语受众更好地获取原语的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菜肴名称的英译活动不仅承担着语符意义的切近传递和民族文化的最大传播,同时还担当着汉语的世界推广这一重任。音译和零翻译常常被认为是对原语意义和原语文化最本真的传递和传播,它可以完全确保译文的“不失真”或“等值”。在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英译中,常常被广泛使用,并已取得了可喜成就,使许多富含中国文化特色的汉语词汇以其最本原的拉丁字母拼音拼写形式进入到了译语(英语)语言,获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可和推广。饮食,国计民生也。适切的中国菜肴名称的英译名,可以使译语受众更为贴切地了解到译出语的语言和文化魅力,在不造成理解中产生歧义和不增加译语受众接受困难的前提下,如果能辅以视觉非语言的图示,适当的音译将更加有助于原语语言和文化的世界传播。跨文化交际翻译学强调了译文对译语受众与原文对原语受众所产生的等效性。就菜名的跨文化交际翻译来看,既有其文学性和文化性,也有其知识性和专业性,更有其经济性和传播性,它涉及了翻译学的每一个层面,单纯地使用某一种翻译理论或翻译方法以穷尽该实用翻译领域的方方面面是有失偏颇的。故而,在菜名的英译实践中,将中国菜肴名称按照传统的区分办法分为写实型和写意型(含实意兼顾型)两大类,结合西方菜名的表述形式和突出特点,采取写实性菜名直译,写意型(含实意兼顾型)菜名音译加释译的方法进行英译。某种程度上来说,翻译就是另外一种形式上的创造,对于那些已经约定俗成之菜肴音译名直接沿用,而对于某些中国特色鲜明的菜肴名称,译者应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采取借用、谐音等手段,勇于创新,从节约的原则和品牌树立的原则出发,创造出易于为广大译语受众所能接受和传播的,如Gobelive(狗不理)、Longkudo(龙虎斗)等菜肴的经典译名。本课题的研究将从以下八个方面对中国菜肴名称的跨文化交际英译中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试图找出其中的某些共性,区别其个性,进而使菜名的跨文化交际英译译名达到效度和信度的最佳近似。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研究目的及创新之处、文献综述及理论框架第一章: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本章主要讲述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产生的背景及差异的表现:饮食观念、社会文化内涵、原料结构和种类、菜肴名称命名特征、菜单设计、烹饪方式和刀工上。第二章: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菜名译名规范——本章内容主要分析菜肴译名研究的现状及问题,提出菜肴名称译名规范的必要性、译名规范的原则、方法与内容,并在本章第四部分专门给出了几个具体菜肴译名的分析。第叁章:菜名英译的目的与原则——本章主要就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原则与方法,分析菜名英译的目的定位及菜名英译的基本原则,并专门探讨了经济原则下的菜名英译。第四章:菜名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适应论——本章首先分析传播与翻译的概念,然后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菜名英译和跨文化交际适应论下的菜名英译:复合型菜名英译适应、写实型菜名直译适应、写意型菜名音译适应。第五章:菜肴制作的刀工及烹饪方法的英译——首先分析了刀工的英译(含与菜形密切相关的刀工英译和与菜形无关的刀工英译);其次,对中、西烹饪方法词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及英译探讨(通过探讨火候、刀工与烹饪方法等分析了烹饪方法的英译)。第六章:菜名翻译中的跨文化策略——本章首先对释译、变译、音译、图示及翻译中的取义角度的转换等翻译策略和技巧进行了探讨,提出菜名英译中通过归化和异化的英译手段以达到菜肴译名的信度与效度;同时分别探讨了写意型菜名和纯写实型菜名的相关翻译策略。第七章:菜名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药膳名称英译——本章主要分析了中西食补观念的差异、药膳发展的历史及理论依据和药膳的功效与名称构成,提出了药膳名称英译的原则及方法及药膳译名的结构模式和处理方法。第八章:中国菜肴名称中的修辞特色及英译——主要探讨了暗喻型菜名、借喻型菜名、象征型菜名、典故型菜名和夸张型菜名等的英译问题。结束语部分指出了本研究中某些英译方法的局限,再次提出音译方法在菜肴名称英译中的重要作用,就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后学提出希冀。

冯敏[9]2012年在《书面词语和手语图片对聋生语义分类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义分类问题是语言研究的一大重要问题,聋生由于获得的语音信息有限,许多聋生都存在阅读困难,而且大多数聋生语义分类的发展也被耽搁。因为语义分类对聋生语言发展有重要影响,所以对聋生语义分类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聋生和健听生语义分类有无差异、手语和书面词语对聋生语义分类有无影响以及语音、手形、语义对聋生语义分类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语义归类任务,所有刺激均用E-prime软件呈现,一共分为以下叁个实验:实验一采用书面词语考察聋生基本概念语义分类能力,干扰方式有书面词语语音干扰、语义干扰、无关干扰叁种,干扰词与靶子词之间有叁种时间间隔:-200ms,Oms,200ms。实验目的是考察聋生和健听生基本概念分类能力有无差异以及语音干扰、语义干扰、无关干扰叁种条件下聋生语义分类成绩有无显着差异。实验二采用手语图片作为干扰刺激考察聋生基本概念分类能力,干扰方式有手形干扰、语义干扰、无关干扰叁种,干扰词与靶子词之间有叁种时间间隔:200ms,Oms,200ms。实验目的是考察聋生在手语手形干扰、手语语义干扰和手语无关干扰条件下聋生语义分类成绩有无显着差异,同时考察手语干扰和书面词语干扰条件下聋生对基本概念的分类能力有无差异,即刺激材料性质是否影响聋生语义分类能力。实验叁采用书面词语考察聋生上下位分类能力。干扰条件有语义干扰和无语义干扰两种,干扰词与靶子词之间有叁种时间间隔:-200ms,0ms,200ms。与实验一和实验二不同的是,实验叁采用的语义干扰词与靶子词具有分类学联系,而实验一和实验二采用的语义干扰词与靶子词具有主题关联联系。实验目的是考察聋生上下位分类能力是否比健听生弱以及上下位概念联系是否存在不对称现象。综合实验结果和有关讨论,本研究支持以下结论:1.聋生无论基本水平分类能力还是上下位分类能力均弱于健听生,而且聋生在概念类别—概念成员间关系方面存在不对称现象。本实验同时支持聋人在提取熟悉度高的书面词语词义时采用直通加工方式的假设。2.刺激材料影响聋生的语义分类,聋生在手语干扰下的语义分类正确率优于在书面词语干扰下的语义分类正确率,在手语干扰下的语义分类反应时短于书面词语下的语义分类反应时,采用书面词语作为刺激材料可能低估聋生的语义分类能力,本实验支持手语词汇通达的交互激活模型。3.书面语语音对聋生语义分类影响不大,手形对聋生语义分类有着显着影响,干扰词与靶子词具有主题关联联系时对聋生完成语义分类任务影响不大,干扰词与靶子词具有分类学联系时对聋生完成语义分类任务起到显着干扰作用。

王蕊[10]2017年在《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概率类别学习的标签和通道效应》文中指出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一般智力、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等方面与其他个体没有差异,但阅读成绩却明显低于相应年龄的应有水平,处于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状态中。这可能是由其在感知觉、注意、工作记忆或程序性学习等方面的缺陷导致的,但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具体原因至今仍存在争议,争议的落脚点为两大学习系统。有学者认为发展性阅读障碍是因外显学习缺陷造成的,也有研究者认为程序性学习受损才是导致其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原因。因为在概率类别学习中,通过控制线索的呈现位置,可以将外显和内隐学习系统很好地分离。因此了解发展性阅读障碍者的概率类别学习情况,是寻找其发展性阅读障碍原因的良好途径。由于标签可以减轻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促进类别学习,因此本研究欲探讨标签能否促进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概率类别学习。此外,作为重要感官之一的听觉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视听通道效应可促进个体的学习,而概率类别学习中的通道效应仍然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采用视觉和听觉两种标签形式来验证概率类别学习的通道效应。研究采用天气预报任务范式,通过1个预实验和3个正式实验对以上问题加以探讨。主要变量为被试类型、标签类型和线索位置,被试类型包含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标签类型包含视觉标签和听觉标签,线索位置包含位置固定和位置随机。预实验的目的是筛选发展性阅读障碍被试和正常被试。采用《小学生汉字识字量测验》、《学习障碍儿童筛查量表》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并结合语文成绩对847名叁到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筛查,共筛选出发展性阅读障碍学生66名,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检出率为7.79%。同时选取与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年龄相仿、智力水平相当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完成正式实验。实验一采用外显和内隐的概率类别学习范式,检验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存在何种学习缺陷,自变量为被试类型和线索位置。结果发现,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两种学习中均存在缺陷。实验二采用外显的概率类别学习范式,通过为刺激添加视觉和听觉标签,检验外显概率类别学习中是否存在标签和通道效应,同时检验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外显双通道类别学习能力是否受损,自变量为被试类型和标签类型。结果发现标签可以促进外显的概率类别学习,但外显概率类别学习中不存在通道效应,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外显双通道类别学习能力受损。实验叁采用内隐的概率类别学习范式,为刺激添加视觉标签和听觉标签,检验内隐概率类别学习中是否存在标签和通道效应,同时检验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内隐双通道类别学习能力是否受损,自变量为被试类型和标签类型。结果发现内隐概率类别学习中不存在标签和通道效应,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内隐双通道类别学习能力受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外显和内隐的学习中均存在缺陷;(2)视觉和听觉标签可以促进外显概率类别学习,但不会影响内隐概率类别学习;(3)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在视听觉双通道信息加工中同样存在缺陷;(4)概率类别学习中不存在通道效应。本研究为概率类别学习中是否存在标签和通道效应提供了有力证据,同时验证了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同时存在外显和内隐学习缺陷,而标签可有效促进其概率类别学习。这为科学教学提供了正确的方法,有利于帮助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汉语拼音中的无关言语效应[D]. 尚琳琳. 河北师范大学. 2003

[2]. 汉字短时记忆系列回忆中无关言语的倒摄效应[D]. 高江峰. 河北大学. 2007

[3]. 无关言语对汉字短时记忆系列回忆的影响[J]. 慕德芳, 宋耀武, 高江峰. 心理学报. 2013

[4]. 颜色突显条件下无关声音刺激对工作记忆的影响[D]. 王旭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17

[5]. 汉语言语产生的语音加工单元——基于音位的研究[J]. 屈青青, 刘维琳, 李兴珊.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6]. 汉语言语产生中语音、字形启动的位置效应[J]. 印丛, 王娟, 张积家. 心理学报. 2011

[7].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实践研究[D]. 邓卫新. 河北师范大学. 2007

[8]. 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国菜名英译研究[D]. 熊欣.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9]. 书面词语和手语图片对聋生语义分类影响的实验研究[D]. 冯敏.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10].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概率类别学习的标签和通道效应[D]. 王蕊. 广州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汉语拼音中的无关言语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