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中心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论文_吴东

学生中心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论文_吴东

摘要:本文立足于学生中心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从采用多媒体技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入生活化素材,构建生活化情境;以情感体验为载体,深化学生认知;开展多种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布置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五个方面展开探究。

关键词:学生中心;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重视。而在中小学的教学中,几乎所有科目的教学都更加重视学生的体验,许多教学活动的开展都立足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以小学生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健康成长的一门学科,对小学生健康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学生中心”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采用多媒体技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在学生中心理念的指导下,兴趣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它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而在兴趣的激发中,课程的导入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多通过讲授法进行导入,感染力较弱,自然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现代是一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而相比传统的教授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能更加形象地展现自己要展现的内容,以此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在“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一节,教师就可以结合当前热门的大气污染问题,截取相关视频的片段引入课程。而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教师不仅能形象地展示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还能以此激发学生责任感,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兴趣。当然,在视频播放完毕之后,教师还可以将环境问题的大致分类以结构示意图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师更加形象地展示了环境污染的内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后续环节的学习效率。

二、引入生活化素材,构建生活化情境。

学习的目的是实践,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以成绩为指标”的理念下,知识的教学被置于极度重要的地位,很多学科都只重视理论知识,而不注重联系生活。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素材的课程,最终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做”,而这无疑是单一的知识教学无法完成的。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结合的一种方式,能有效地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素材,构建生活化情境。

例如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节,教师就可以以生活中的场景引入课程。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公路上车辆行驶的视频,让学生回答视频中的车辆行驶有着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以此引入《交通法》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法律。而在之后的课堂探究环节,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探讨“身为小学生,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拥有哪些权利?”由于这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探究欲望较强,故能有效地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通过生活化素材的引入,教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率。

三、以情感体验为载体,深化学生认知。

情感是人对事物最直接的感受之一,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也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相比中学生,小学生逻辑能力不强,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有所欠缺,很多时候无法直接理解道理,这也往往会使单纯的道理教学变得空洞、乏味。情感教育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对小学生来说更加容易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化道理为故事,以实例、影片等形式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以此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父母多爱我”这一节,在课程引入之后,教师就可以讲述故事“妈妈爱吃鱼头”,从细微处着手展现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而在之后,教师还可以播放热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殷十娘和哪吒互动的片段,让学生探讨其中殷十娘对哪吒的爱体现在那些方面。另外,教师还可以询问学生,“你们的母亲有类似上述故事中行为吗?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呢?”以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母爱,当然,父爱也可以以此类推。而在课堂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对家长说“我爱你”。这样,教师将道理转变为故事,给予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这对于深化学生认知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开展多种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在“学生中心”理念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兴趣,还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活动多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探究较少,自然课堂效率也较低。近年来,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翻转课堂、探究式课堂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逐渐流行,而这些无一不需要教师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故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要落实学生“主人公”地位,教师也需要开展多样的课堂活动。

例如在“网络新世界”这一课,在基本的课程导入和知识讲解后,教师即可以开展课堂探究活动。整个课堂探究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学生查阅资料并讨论小学生上网都在干什么?而在充分查阅了资料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选择支持“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和“小学生上网弊大于利”两个观点,并选出代表开展辩论会。而在不同的观点碰撞中,学生也能对网络这一事物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正确的上网技巧。这样,通过有趣的课堂活动开展,教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关于网络的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布置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道德行为。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有知识方面的,也有能力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要立足现实,落实到“怎么做”上的。课后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知识的巩固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多重视理论的教学,学生也多只是了解知识,而不知道怎么做,这无疑是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故在现代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布置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真正地教会学生“怎么做”。

例如在“变废为宝有妙招”这一节,在课堂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即可以向学布置实践作业——收集家中不需要的废品,利用自己的双手“变废为宝”。在这一环节,学生一是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家中的废品都有哪些种类,数量又有多少?即做好家中废弃物的统计。而第二步,学生则需要根据自己家中的废弃物进行手工作业。如家中废弃的报纸较多,即可以穿成千纸鹤串或者制作纸菠萝放置物品;而如果家中废弃塑料较多,学生即可以制作塑料门帘等。这样,通过实践性作业,教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道德行为,对于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中小学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则需要采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兴趣;以生活化素材构建生活化情境;利用情感体验深化学生认知;开展多种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并通过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道德行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洪秋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7):75.

[2]赵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21):66-67.

论文作者:吴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  ;  ;  ;  ;  ;  ;  ;  

学生中心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论文_吴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