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意识论文_李岩

论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意识论文_李岩

【内容摘要】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尝试从审美意识范畴出发,从审美情感、审美体验、审美意象三个方面做探讨,结合教学实际,针对教学特点作一论述。

【关键词】审美情感 审美体验 审美意象 诗歌教学

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很多老师都有这样一种困惑:针对诗歌教学往往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在讲述过程中,虽面面俱到,但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把诗歌当做文言文的翻译来讲,更有甚者断章取义,肢解其整体,使得诗歌本身脱离了“诗”的范畴 。对于以上种种,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应从整体出发,统筹全局。学会从诗歌本身当中去挖掘审美意识,在诗歌教学中去激发审美意识,从中去寻求一套适合自己的诗歌教学体系。

(一)审美情感,中规中矩

诗歌本身就是美的化身,正因为它的美,才使得其中有了意境。意境是诗歌本身所携带的一个因子,但它往往不显山不露水,可以这样说,它是人的主观情思对诗歌本身的一种整体反映,我国传统诗论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种“言外”就是我们寻求的意境,怎样将这种言外意贯穿于诗歌教学中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诗歌教学中通过启发、合理推断和想象,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思维或形象思维。如李白的不朽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对于这首诗歌的教学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介绍作者写此诗时的环境。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初年曾应诏入京,供奉翰林,但不久就遭受权贵排挤,被刺金放还,为抒解愤懑,寻求释放,开始第二次漫游时所作。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对诗歌的思考的方向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引,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它对我们的合理想象提供了依据。

循着这种情思品读全文。

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大凡“发愤抒情”这类诗文,都有一个共通之处,想象往往采取超现实的方式,无意识的神话原型常常不召而至,主体为抒发身心郁闷,找到了相应的同构形式。天姥山并不高峻,但诗人开篇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就让我们有些汗颜了,这里的天姥山,它在诗歌当中已经脱离了实际,成为诗人艺术化的象征,或其本身已成为诗歌当中的意象,这种意象是将某种东西拔高,将情感幻化为具体的实物,同现实去比,自然心中之物占了上风,联系环节一的内容,我们发现,这就是诗人找的平衡点。诗人梦中饱览仙界异景,躬逢仙界盛会,忘却了尘世的一切苦恼和烦忧。梦醒之后,诗人似乎获得了更充实的精神力量,更果敢的与不合理的现实相抗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种审美思维的引导,就具备了很多的合理性。正因为情感对美感的形成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所以作为美感物态化形式的艺术品,不论是侧重于何种形式,作者的情感脉络都会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审美体验,反其道而行之

大凡文学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那种缠绵的交杂阶段。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何不尝试反其道而行之。从诗歌的创作入手,再设场景,模拟情态,以此来挖掘诗歌中本身难以名状之情物,寻求那种美感。《乐记》中说:“言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其实,作为一个诗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从作品的艺术构思来入手,在诗歌教学中以作品本身为基点,寻求创作之源泉。以臧克家的《老马》为例,我做了以下的设想:

先看其作品《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由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作者塑造了一匹不堪重负的老马形象。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不按常规出牌,反其道而行之,先组织学生模拟其场景,我们可以这样入手,先来问问,如果你是作者,你看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才写下了这些东西?生答曰:看到了一位年迈的老人,背着重负,艰难的行走,看到了那些残暴的统治者抽打他,看到了老人眼中的无奈和愤恨。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将此缩影放大,自然联系到那个时代中所有的苦难人 民也在经受磨难,而当时苦难的民众,正处在军阀混战时期。再问,如果让你去写,你将会写出一种什么感觉的文章或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思。

(三)审美意象,推陈出新

意象是诗歌中的核心,它就好像庞大建筑的一砖一瓦,缺不得,少不掉。成功的掌握意象的情态,审美意象,是把握是个整体的关键,但凡意象的发展有它固有的规律可循。在诗歌教学中,传达或解释意象成了赏析诗歌的关键,如果前面提到的是整体轮廓,那么这里就要关注它的一些细节问题了。

诗歌教学中的意象把握按传统观念,以死记硬背为主,师述生记,把意象变成了概念。对于这点,我内心颇有疑虑。赏析诗歌变成了套公式,虽偶有得逞,却伤到了诗歌本身的美。所以审美意象应推陈出新。

艺术作品中的审美意象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因而,在欣赏时,读者就要通过自己的审美意象,补足那些空白的,无穷的内涵,使意象在自己的脑海里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得到重建。这种重建是欣赏者从自身经验出发的一种揣摩,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再造、超越的性质。

意象说到底,是寓于作者主观情思当中的客观物象,在原有的知识结构层次上,去对当前意象进行分析、揣摩,听弦外之音,品话外之意。

在这里,我以苏轼的《前赤壁赋》为例来做一探讨。

对于审美意象,有其特殊的规律性,也有其不变性和延伸性。意象本身所具备的审美情思对于同样的对象也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前赤壁赋》生动的变现了这一特征。当“苏子与游客泛舟由于赤壁之下”时,面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景色,令苏子觉得自己进入了“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境界,便不禁扣舷而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朔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歌声催动了客人的情致,使他吹洞箫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然而,苏子的歌吟与客人的啸声所表达的审美情怀却并不完全相同。客人啸声中传达的无尽的忧思:“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和苏子更高的一个境界,“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藏也,而又何羡乎?”由此观之,客人自以为领悟了,苏子之歌的意象,吹洞箫“依歌而和之”,但他所得到的,表达的意味,却同苏子有相当大的区别。

在诗歌教学中,对意象的讲述也应如此,只有推陈出新,只有再造意象,我们才能从中领悟到欣赏的趣味,将此拔高一个度,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无论是审美情感、审美体验还是审美意象,它们都属于审美意识的范畴。诗歌教学中的难点和困惑仅仅以此还是不够的,我们还是要挖掘、思索、探究,静下心来去想,低下头来去做,在改进中寻求启迪,在启迪下,追求完美。

论文作者:李岩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3

标签:;  ;  ;  ;  ;  ;  ;  ;  

论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意识论文_李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