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论文_罗谂

也论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论文_罗谂

罗谂

摘要:语文教学情境就是在语文课堂中利用具体的场所(教室环境)、景象(教材文境)、情况(学生心境)等,引起学生情感体验来进行的语文教学活动。其历史源远流长,探究有效的语文教学情镜方法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教师;学生

一、语文教学情境的概念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朱绍禹先生曾经指出:“教师的基本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这既要靠教师的知识经验,还要靠他们的艺术和品格;而表明良好学习情境的标志是使学生有广泛的思考自由……”这里所说的情境,指的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的教学环境。那么,什么是教学情境呢?目前由于教育学的专家和学者因其自身研究的领域和角度不同,给教学情境定义也不同。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这样的。所谓的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境”是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卫生绿化以及教师的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在课堂教学中,专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指融会在“境”中的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情感。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的和谐统一才是情境。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专家学者对情境一词下的定义各有不同,如果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的话,教学情境包括着学科的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是多种因素的巧妙结合。即它包括情感和场境两方面。以上几个因素中,最关键的是教材、教师、学生三个基本因素。

语文教学情境就是在语文课堂中利用具体的场所(教室环境)、景象(教材文境)、情况(学生心境)等,引起学生情感体验来进行的语文教学活动,它是师生和谐交融的情感关系,是与语文文本情感统一的教学氛围。

二、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历史渊源

在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就强调教学情境的设置。孔子就十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系统完整的教育思想,泽被后世,历久弥新。其中的一些观点和做法,至今仍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要提高自身言语表达艺术,做到“文质彬彬”(《雍也》)。孔子主张言语表达要做到“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做到“辞达而已矣”(《卫灵公》)。一方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要不以辞害意,注意“正名”,实现“名正言顺”(《子路》);另一方面,要注意文采,因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孔子曾以“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宪问》)来证明注重文采的必要性。要之,言语形式要与内容有机统一,做到繁简适宜,恰到好处。

孔子还强调根据交际对象的具体情况决定言语表达形式。他认为要了解交际对象,他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了解交际对象的主要方法是:一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二要“察言而观色”(《颜渊》),因为。‘‘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说话要了解对方有否接受条件,他说:“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谈话要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话题,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雍也》)对不同的对象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孔子“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阖阎如也。君在,跟躇如也,与与如也”(《乡党》)。

孔子又指出要根据不同的场合采取恰当的言语表达形式。如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乡党》)。他在身体力行中表明言语交际要注意场合。’他还认为要掌握说话时机,他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

隐。”(《季氏》)他总是“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季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教学情境的创设现象在古往今来的教育中不断地发展创新。

三、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对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促发学习动机。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语文教学实践也表明,单靠学习目的或其他外部条件来促使学习,其推动力是不能持久的。而以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为中介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才是一种强大的持久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注意集中,思维活跃,从而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2.启发智慧。即促进学生智慧发展的功能。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能提供适度的愉悦刺激,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智能的发展。特定的教学情境能把学生带到想象的世界中去,使想象丰富活跃起来,进而调动表象储存,做重新组合,构成知识的新意象、新理念,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完成思考的全过程,实现知识的内化,使智力得到新的发展。

3.强化记忆。通过创设一种愉悦的语文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它将平铺直叙的刻板式说教,化为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的教学节奏,从而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强烈而持久的印象,使传递的信息在认识中不断获得加强。

4.陶冶情操。杜甫《春夜喜雨》有诗句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只有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教育,才是最有效果的,这就是语文情境教学中的陶冶教育法。当然,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在平时良好的教学情境中经过日积月累的陶冶、滋养、感染才能取得。凡是经过长期的积极情境熏陶的人,往往会形成一种完善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势,它会对人的全部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几乎变成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课,教师淡化形象感染,弱化情感熏陶,机械分析,肢解课文,架空情感……这一系列违背教学规律的做法,使得本应该最有生气的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如今,新课程理念正深入人心,摒弃过去那些陈旧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情感和认知,让语文情境教学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应该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师自觉的选择。

四、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探究

根据情境创设依托点的不同,我们把语文教学情境分为以下几种:

1.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语文教学情境。

教学中的实物主要指物品、模型、标本以及实验、参观的对象等。在教学中的图像则是一种直观的工具,它包括板书、画图、挂图、幻灯、录像、电影、电脑等电化教学手段。

2.借助动作(活动)创设的语文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以姿势代替语言,比如打手势,比画一下,它具有形象性。但是,这里我们所要强调的动作的形象性从数学的角度来说主要指操作,从语文的角度来说主要指表演,乃至于活动。

(1)操作: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可以使许多抽象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操作的特点是通过动作而直观,从而把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演示也能创设直观情境。(2)表演:表演是高一层次的形象性,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3)活动:如教《闺塾》一文,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陈最良、杜丽娘和春香的角色,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在分角色朗读结束后,又分别让大家对他们所扮演的人物进行评价。

3.借助语言创设的语文教学情境

从教学艺术的角度来看,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有:

(1)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一位教师在教《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利用自己朗读水平佳的优势,配上轻柔舒缓的钢琴乐《秋日私语》,深情款款地用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圆润的嗓音,将学生带入到一个空灵静谧、超凡脱俗的自然世界,使学生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物我两忘。(2)描述——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能够把抽象概念变得生动形象。(3)比喻——不仅会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化平淡为生动,还能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

4.借助背景知识创设教学情境

所谓背景知识是指与教材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知识的总称,主要包括作者生平介绍、历史典故介绍、时代背景介绍等。

5.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一位教师在讲《这世界的音乐》时,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这个世界是不是只有人类才会创作音乐这个世界还有其他生物的音乐存在吗?”这样一问,仿佛在平静的水面投入了一块石子,在学生心中激起阵阵思维的涟漪,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所探究的语文教学情境,其指向就是,给学生创设语文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落实教学知识点。教学情境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广大教师只要虚心研究,必会受益良多,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越秀区育才实验学校510000)

论文作者:罗谂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7月中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7

标签:;  ;  ;  ;  ;  ;  ;  ;  

也论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论文_罗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