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_批判性思维论文

非正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_批判性思维论文

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式逻辑论文,批判性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2)04-0033-03

1988年,东英格兰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所的弗舍(Alec Fisher)出版了他的《实际论证的逻辑》一书。在该书的前言中,弗舍提到在过去的20年北美和欧洲出现了“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运动”[1]。这是学术界应予关注的一件事。

1

在“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运动”意义上的“非形式逻辑”一词,大约始用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不十分严格的意义上,“非形式逻辑”也和其他一些名称混用,如“实用逻辑”、“批判性思维”、“日常逻辑”等。虽然到今天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对“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给出一致公认和规范的界定,但是分析起来,“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所指是既相互紧密联系又彼此有一定区别的。

非形式逻辑的注意力集中于论证。这种论证不是形式化的系统,而是经验的、实际的、由自然语言表述的论证。可以说,非形式逻辑的对象和中心内容是表述为自然语言的、日常思维中的论证。

非形式逻辑约略涉及以下一些问题:

1.论证本体的理论。它关注论证的本质、论证与推理的关系、论证的类型、论证应符合的标准、论证应遵从的原则,以及通过自然语言辨认、抽出、重建论证等有关论证本体的基本问题。

2.论证的评价与批评的理论。它关注对论证评价与批评的类型(逻辑的与非逻辑的)、对论证的评价与批评的目标和标准、对论证的评价与批评同论证的具体内容,以及伦理原则和价值观念的关系等有关论证评价与批评的问题。

3.谬误理论。它关注论证中被视为谬误的现象的本质、对谬误与非谬误的区分、谬误的分类、谬误的成因或条件等涉及论证中谬误的问题。

4.预设问题。它包括预设的涵义、论证中预设的识别、预设的分类、预设在论证以及评价论证中的意义等问题。

5.语境问题。它包括语境的涵义、语境的构成要素、语境与论证的意义及论证的解释之间的关系、语境与论证重建的关系、语境与论证评价的关系等问题。

此外,还有作为一个学科看待时所涉及的一些问题。例如,非形式逻辑的本质及界定;非形式逻辑有没有自身的分支;非形式逻辑与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关系。也有人把非形式逻辑宽泛地说成是不适合由符号逻辑研究的内容。

批判性思维的渊源应该比上述意义下的非形式逻辑久远。今天,当人们谈到批判性思维时有不同的说法。

斯柯雷文(Michael Scriven)同玻尔(Richard Paul)合写的“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一文是这样描述批判性思维的:

“批判性思维是智力的训练过程。这个过程积极地、熟练地、灵巧地应用、分析、综合或估价由观察、实验、反省、推理、交流中所获得的信息,并用其指导信念和行动。

“由于要处理各种各样的论题和目的,批判性思维被纳入一个由不同的、交织在一起的思维模式组成的家族。它们中有:科学思维、数学思维、历史思维、人类学思维、经济学思维、道德思维和哲学思维。可以认为,批判性思维包含两种成分:1)一组产生信念和处理信息的技巧;2)一种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使用这些技巧来指导行动的习惯。”[2]

约翰逊(Johnson,R.H.)和布莱尔(Blair,J.A.)在合写的“非形式逻辑过去的五年(1978至1983)”一文中,引述了麦克派克(MacPeck)的说法,对批判性思维给了一个简短的定义,即批判性思维是“反思的倾向和技巧”[2]。

《走出思维的误区》(原名《批判性思维批南》)一书的“第三版序言”对批判性思维讲到了两点:1)对外界信息给予的“批判性考察”以“做出自己积极的选择”;2)人们可以“应用于实践”的“技能”。[4]这本书就批判性思维列出了如下内容:

恰当提问的好处。怎样找到问题和结论?怎样找到理由?怎样找到含糊的词语?怎样发现价值冲突?怎样发现描述性假设?怎样评价抽样衡量标准?怎样发现竞争性假设?怎样评价统计推理?怎样找出错误类比?怎样找到推理中的错误?怎样找到遗漏掉的信息?是否能找到其他结论?怎样确定价值偏好?做一个暂时性的假定。妨害批判性思维的偏见。[5]

通过上述并非全面的资料,我们大致可以概括出批判性思维的如下一些特征。

1.对外界信息以及支持与影响这些信息(主要指表明思想、认知和说明的断定)的论证、推理和其他相关因素(如感情纠葛、价值取向、个人偏好、社会习俗等等),取积极主动进入的态势,而不是消极被动承受的状态。

2.上述积极态势的表现之一是:对外界信息给予以问题为先导的思考,而不是以肯定为先导的接纳。

3.上述积极态势的表现之二是:对外界信息给以审慎严谨的评价与分析,而不是笼统简单地应对。

4.所有上述对于以实际论证为核心内容的思考、分析、评价等,均呈现为可在实践中采用的技巧。

就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而言,它们都十分关注实际的论证,这是二者的共同点。然而,非形式逻辑毕竟是逻辑,是不同于形式逻辑的逻辑。所以,它虽然以经验的和用自然语言表述的实际论证为对象,但它的重心和基点在于对实际论证的一般进程及一般形式的明确认识、抽取与建构。批判性思维则不然,它对论证的关注是多角度的和批判性的。所谓角度是指,它不限于逻辑学,还涉及伦理学、认识论、辩证法,乃至论证所牵涉的具体知识领域;它不限于客观因素,也涉及前文谈到的一些主观因素。所谓批判性是指,它更多地不是从正面去识别、抽取、重建论证,以及分析评价论证;它关注对论证作多方面的、反思性的分析与考察。

由于二者关系密切,所以彼此常常相伴而性,讨论的问题也多有交叉。因此,才有了“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运动”的说法,甚至有人把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干脆看作是一回事。

2

上述意义上的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之所以受到注意并形成一种“运动”,绝非几位学者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有其十分深刻的原因的。在《逻辑和当代修辞学》一书前言中,柯亨(H.Kahane)曾谈到其现实感受:

“在几年前的一次课上,正当我要讲授那些吸引人的(对我来说)、复杂的谓词逻辑的量词规则的时候,一个学生反感地问我,他花了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所学那些东西与约翰逊总统的对越南战争升级的决定究竟有什么关系。我说了一些约翰逊政策的坏话,然后又说逻辑导论这门课程不处理这类问题。他又问,究竟哪一门课程处理这一类问题。我不得不承认,到目前我还不知道这样的课程。

“他和大多数学生一样,要学一门与日常说理有关,与他们每天听到、谈到的种族歧视、污染、穷困、性犯罪、核战争、人口爆炸,以及人类在20世纪后半叶所面临的其他问题有关的课程。”[6]

《实际论证的逻辑》一书的作者弗舍在该书前言中也有与上引相类的说法:

“我希望通过讲授逻辑能够帮助我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论证。但……,我的这种希望常归于破灭。因为能够很好地掌握逻辑技巧的学生们,似乎发现这些技巧在实际论辩中几乎没有太多的帮助。”[7]

虽然我们只引用了两位逻辑学家的切身感受,但正如弗舍所说,“在过去的20年间,许多逻辑学和哲学教师都有着非常相同的经历。”[8]这个经历使他们很清楚地发现,求知的学生们对于认识与把握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那些实际论证,有一种急迫的渴求。正是这种现实的需求和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教学之间的矛盾,使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受到广泛关注,并直接推动了这一“运动”的兴起和广泛发展。

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不仅对逻辑学的教学与研究的变革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而且,由于它们能够融入现实生活,培养并提高人们的实际论证能力,以及接受和回应外界信息的思维技巧,所以它们对信息获取、理性决策、言语沟通、有效交际、参与竞争等现代人生活的诸多方面都有实在的效用,对于培养和提高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素质也是大有裨益的。

〔收稿日期〕2002-04-07

标签:;  ;  ;  ;  ;  

非正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_批判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