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自主副词研究

现代汉语自主副词研究

滕蕾[1]2013年在《描摹性副词的自主与非自主》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中的描摹性副词(在句法上可以充当动词的准定语,句中位序比较固定,一般只能紧贴中心语,主要是用来对相关行为、状态进行描述、刻画的)为研究对象。将“自主”“非自主”这一对概念应用于描摹性副词的研究,力求为自主描摹性副词和非自主描摹性副词做合理的区分,并详细比较二者在几个常见句式的选择情况、与自主非自主动词的共现情况以及自主描摹性副词和非自主描摹性副词的共现情况。首先,利用原型范畴理论和语义特征分析的方法将描摹性副词分为自主描摹性副词和非自主描摹性副词两个原型范畴,列举了部分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对于分类过程中二者受语境和句子动态影响的情况也做了分析。其次,为便于研究依据语义特点将描摹性副词分为意志类、时机类、同独类、依照类、状态类、方式类六类。选取现代汉语典型的常见句式“被字句”“把字句”和“祈使句”对以上六类中的自主描摹性副词和非自主描摹性副词的句式选择情况进行考察。经过大量语料的验证发现自主/非自主描摹性副词都有部分成员能够进入把字句,而自主描摹性副词中的多数成员能够进入把字句且部分成员在把字句中位置比较自由。非自主描摹性副词只有少数成员能够进入把字句且在句子位置比较固定。对自主/非自主描摹性副词能否进入把字句及在把字句中的位置是否自由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把字句中VP的组成成分、描摹性副词的语义指向、整体句式义和普遍的语言习惯等。再次,鉴于“自主”“非自主”概念最初是被应用于动词研究的事实,分析了自主描摹性副词和非自主描摹性副词与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的共现情况,对于常见的情态动词的共现情况也进行了考察。发现自主动词可以受意志类、时机类、同独类、依照类、方式类各类自主描摹性副词的修饰。非自主动词极少受自主描摹性副词修饰,在受自主描摹性副词修饰后非自主动词会临时获得自主意义。非自主描摹性副词只有少数成员可以依赖语境修饰自主动词。能够修饰非自主动词的非自主描摹性副词多为书面语且以带后缀“然”的居多。最后,考虑到副词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连用的情况,继续考察了自主/非自主描摹性副词的连用情况。只有自主描摹性副词内部连用的情况比较常见,但连用时位置相对固定。非自主描摹性副词内部连用的情况极少。两类之间只有非自主描摹性副词中的状态类和自主描摹性副词中的同独类可以连用,而且连用时的顺序基本固定。

李姝[2]2008年在《“马上、赶紧”类短时副词研究》文中认为陆俭明、马真在《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中提出短时义时间副词是不定时时间副词中表示短时义的词。语法学界对短时副词的研究成果散见于各种虚词工具书中,然而现有的虚词工具书对短时副词的解释并不能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留学生使用短时副词时出现的偏误,集中反映了现代汉语短时副词与句子的时制、时态的选择限制问题,短时副词与其他词语共现的语义选择问题;不同句子类型对短时副词用法功能的选择限制问题;同义短时副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问题。本文选取了短时义时间副词中表示“某行为动作在说话之后或另一行为动作之后紧接着进行、发生或完成,强调相隔的时间很短。”的一类为研究对象,并把它们分别称做:“马上类”短时副词和“赶紧类”短时副词。本文根据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所得的语言材料,以语义功能语法理论为背景,运用语义指向分析等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我们把短时副词放到现代汉语时间系统和不同语义功能类型的句子中去分析它们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上的共同点和差异,这对于汉语时间副词研究和学生正确使用短时副词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由五部分构成:零,引言。这一部分首先明确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和研究对象;然后综述了前人对短时副词和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本文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及整体思路。第一章,短时副词与时间范畴。本章考察了短时副词与时态助词、谓词、语气词和其他副词的搭配规律,揭示了短时副词与时制、时态、时相叁者之间的关系,提出:短时副词从时量角度看表示短时,从时制角度看可以表示后事,从时态角度看表示即行,从时相角度看可以用于终结情状句和实现情状句中,用于活动情状句时要受到限制,不能用于状态情状句中。我们对短时副词的重新界定是对马真、陆俭明(1985)归类的进一步的完善,也更加符合汉语的语言事实,应该算是本文的一个创新之处。第二章,短时副词与句子的语义功能类型。本章考察了短时副词在事件句和非事件句,陈述句(肯定、否定)和非陈述句中的分布规律和语法功能,提出:短时副词几乎可以用于各种疑问句、祈使句、标题句和从属句中,不能够用于惯常句中。由于受到否定句类的句法语义要求和否定词否定“辖域”的制约,短时副词并不能自由地用于否定词是“不”、“没(有)”的否定句中,多数情况下短时副词是出现在否定词后面的。这是本文的又一创新之处。第叁章,短时副词内部的多角度分析。本章通过跨类比较、同类比较、偏误例释全面考察了现代汉语短时副词的用法差别,在语义上,“马上类”侧重于表示客观要求时间紧迫,“赶紧类”侧重表示主观感觉事件紧急;在句法上,“赶紧类”在使用的时候受到的限制比“马上类”多,也就是“马上类”的使用比“赶紧类”更自由。第四章,结论和余论。本章首先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其次提出了一些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还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唐瑛[3]2001年在《现代汉语自主副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借用“自主与非自主”理论,围绕自主副词展开讨论。指出自主副词是指用于强调人有意识、有目的地以某种方式影响或引导动作行为或结果产生的副词,如“赶快、赶紧、趁早、故意”等,是主要用于说明〖+人〗、〖+施事〗、〖+自主〗动词的副词。 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自主副词展开了研究:一是自主副词的确定与语义特征(并在语义上对自主副词进行分类);二是自主副词自主意义的隐显;叁是自主副词出现的典型环境;四是自主副词出现的非典型环境;五是余论。在对自主副词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涉及到对动词前加成分(不单说,只能依附于谓语中心动词之前)和粘谓动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只能粘附于谓语中心动词之前的不自由的粘着动词)的讨论,对其特点展开描写,利用虚化,重新分析理论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虚化了的述人的可控的动词前加成分与自主副词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研究粘谓动词和动词前加成分,对于进一步研究自主副词以及副词有着积极意义。

李铁范[4]2015年在《现代汉语方式词的认知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结构主义、语义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在句法语义语用分析的前提下,重点借鉴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对基本上只能作状语修饰一部分动词的方式词进行多角度描写和解释,力求做到形式到意义,意义到形式的互相验证。首先,探讨了方式词的典型功能特征、范围和语义关系类型。认为方式词具有只能修饰动词作状语特征,语序分布的粘着性和定位性特征,状语属性的[+描写性][+方式][+情态]特征,语义上的空间性时间性程度性近于零赋值特征。在词类地位上方式词和区别词处于一个层级上的,属于单功能的实加词。坚持语法功能标准,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廓清方式词和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副词等词类的关系,汇总形成一个703个方式词词表。“方式词+(地)+动词”显现出来的语义是高层语义。“方式词+(地)+动词”最基本的语义关系有[+方式][+状态][+情态]叁种类型,在它们的各自类别内又有不同的小类,初步勾勒出方式词的语义特征分类体系。其次,对现代汉语方式词的构成与组合功能进行研究。方式词内部关系类型存在不平衡性,偏正关系、动宾关系占大部分,其次是介宾关系、附加关系、并列关系,较少的是动补关系和主谓关系。“方式词+VP”动词结构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在谓语、定语、宾语位置上二者功能基本相同,在作主语、补语、状语位置上表现出和动词的差异性。另一方面,通过对“方式词+VP”动词结构整体功能的考察,进一步证明了方式词在句子中的句法行为很不活跃,具有典型的附谓性、定位性特点,和典型副词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方式词与动词音节搭配能力形成一个从强到弱等级序列(“>”表示优先于):双音节方式词>叁音节方式词>单音节方式词。“方式词+VP”结构在句类中都有分布,但各句类分布不平衡,差别较大。再次,重点对方式词与动词情状的选择限制及认知动因进行研究。以“逐个类”、“蜂拥类”方式词为代表,考察了和动词情状的选择限制,通过考察可以得出:第一,动词情状和动词界限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把动词情状和动词界限结合起来,可以对动词的时间特性统一进行解释,是一种可以广泛适用于语法现象解释的研究方法。第二,方式词与动词的组合除了受制于音节节律、语义和谐、个性特征等方面的要求外,还与所在句子及其后动词的情状类型、界限特征有一定的关系,某些情况下动词情状类型可以影响到其与方式词的共现能力、组合能力的有无和强弱。然后,借鉴系统功能语法的评价理论和事件语义学相关理论分析考察了方式词的评价功能。评价理论是在对人际功能完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系统,是对系统功能语法人际功能的新扩展,评价理论的核心是“态度”系统。方式词作为事件层的修饰语,在事件图式Fact-event-0bject层级图中属于“FEO算式”的最低层“特定事件层”,它协商语篇中说话者/作者和潜在听话者/读者的态度,具有评价功能。方式词的评价功能主要体现在“态度”和“级差”方面。对态度评价而言,方式词有情感态度评价和判断态度评价。方式词情感态度评价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方式词具有肯定情感评价特性。第二,方式词具有否定情感评价特性。第叁,方式词在具体语境中蕴含情感评价。第四,方式词通过语义韵显示情感评价。方式词判断态度评价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式词具有确定性判断评价。第二,方式词具有可能性判断评价。方式词级差评价功能,表现在一部分方式词具有强度、数量、频率、顺序、过程、时间、范围的评价特性,是通过强度、数量、频率、顺序、过程、时间等事件元对特定事件进行说明。这样就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加深对方式词本质特点的认识。最后,采用典型抽样方法,以“随X类”、“超X类”、“隐秘性”迭音式“悄悄”、“偷偷”、“暗暗”类以及“一溜烟”类为例考察了介宾式方式词、叁音节方式词、迭音方式词“一量名”短语作固化方式词的词汇化、语法化,进一步了解方式词的来源与形成过程,它们的语法化、词汇化是认知、句法、语义、语境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加深了对方式词语法化、词汇化演化规律认识。论文的创新点表现为:选题的创新性,我们认为方式词是专职的动词前加词,它与专职的名词前加词(区别词)都是单功能的粘附性实加词,处于同一层面;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对方式词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借鉴系统功能语法的评价理论,对方式词的态度评价、级差评价进行考察分析,在语篇语义学层面加深了对方式词特性的认识。

单威[5]2017年在《现代汉语偏离预期表达式研究》文中指出“预期”与“偏离预期”是一组话语-语用界面的概念,集中反映了言语行为中的人际关系,与语言的主观性密切相关。相对于预期信息与中性信息而言,偏离预期性信息是更重要、信息量更大、更难预测的信息。目前学界虽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取得了很大的研究进展,但主要是对某一反预期标记或句式的研究,成果比较零散,还缺乏对偏离预期的系统考察。本文运用信息理论、认知理论、主观性理论、功能语法等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偏离预期表达式这一有形载体为支撑点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对偏离预期性信息的类型、特点、标注手段与偏离预期度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对反预期的实现途径与反预期表达式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的考察,为现代汉语偏离预期表达问题的深入研究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全文共分8章:第1章是绪论,对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明确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思路、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2章分析偏离预期性信息的类型与特点。偏离预期性信息是指与某种特定预期相反或不完全一致的话语信息。根据偏离预期指向的对象,偏离预期性信息分为偏离个人预期与偏离社会预期两种类型。根据偏离预期的性质,偏离预期性信息包括对预期的方向性偏离与量性偏离两种情况。前者主要指反预期信息,主要有完全悖反与部分悖反两种;而后者主要指包括超预期量信息与未足预期量信息在内的主观量类偏离预期性信息。其中反预期信息是最典型、最重要的偏离预期性信息。偏离预期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否定”,含有与某种预期认知比较的过程。偏离预期性信息是一种信息量大的异态类信息,多具已然性,并具有一定的互动交际功能。第3章分析标注偏离预期性信息的语言手段。现代汉语中韵律、偏离预期标记、句式等几种语言手段均可标注偏离预期性信息。本章重点分析了偏离预期标记包括的成员、性质与特点。偏离预期标记主要由副词、连词、语气词等虚词与话语标记充当,其中以副词与连词为主,而副词又以评注副词为主。偏离预期标记所在的语句传达出了客观实际情况与某种被预期或常规情况之间的一种对比。偏离预期标记的功能就是把这种对比而产生的背离或不一致凸显出来,标示出所在语句的偏离预期性信息。它具有元话语性质。偏离预期标记在语音、句法、语义与语用等方面都有其独有的特点。第4章到第6章是对反预期信息及其表达式的多视角考察。第4章分析反预期的实现途径。反预期的实现途径主要有直接否定预期、间接否定预期、二者并用等几种情况。可以通过对预期的直接否定来表达反预期,也可以通过肯定反预期语境中与预期具有对立关系的新信息、表明出现反预期情况的原因、对预期的评价等几种方式来间接否定预期。第5章进行反预期的“有意-无意”视角考察。“有意”与“无意”是一对主体表现范畴。当反预期信息与事件或动作行为相关,相应语句中含有动词性结构,并有一个行为主体时,便可从“有意-无意”视角对反预期进行考察。反预期的“有意-无意”问题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反预期涉及到的某种行为的实施或行为结果的使成是主体有意还是无意的,二是主体在实施该行为前是否具有故意违反预期的意愿性。我们以主观意愿类反预期表达式与动结类反预期表达式为例进行了相应考察。主观意愿类反预期是指说话人或行为主体主观意愿上有意要实施、选择某种行为,从而违反某种预期的一类反预期。该类反预期主要包括主体违逆类与主体容忍类两种,具有有意性、可控性、多未然性等特点。主观意愿类评注副词“偏/偏偏/就/非”与结构式“还就/不VP 了”可以表达主体违逆类反预期,以“宁可/宁肯/宁愿/宁”为标志的容忍性让步句可以表达主体容忍类反预期。动结类反预期表达式是指由动词与结果类成分非常规组配,表达动作结果非自主地偏离语境中某种规约性预期的表达式。如“吃瘦了、打蚊子打肿了胳膊、(怎么)洗也洗不干净”等。这里的结果是主体不可控的,具有无意性。我们可用“非自主损益”来概括该类表达式的表义特点,不过动作结果以“损”为主,不仅是一种反预期结果,也多是一种反期望结果。第6章分析反预期与意外范畴的相关问题。意外范畴,指语言中关于出乎意料的信息以及表达说话人对有关信息感到意外的语气系统。其中出乎预料的信息主要就是以反预期为主的偏离预期性信息,意外范畴标记本身也是偏离预期标记。反预期范畴与意外范畴的区别在于:意外范畴普遍被认为是语法范畴,主要是从说话人的角度而言的;而反预期范畴主要是一种语用范畴,包括与说话人、受话人、第叁方在内的个人预期及社会预期偏离等多种情况。本章以意外类评注副词“竟然”、意外类话语标记“怎么”为例分析了意外范畴标记表反预期的语用功能及特点。意外范畴标记主要明示的是说话人的反预期心理,标示了与说话人预期,或说话人推测的受话人预期,或包括说话人在内的社会群体的共享预期相反的反预期信息,对反预期的明示度极高。其意外程度与我们后文分析的偏离预期度呈正向关联。第7章在前几章基础上分析偏离预期的向、度及影响因素。偏离预期的“向”主要涉及对预期的方向性偏离、对基准预期量的方向性偏离两方面。反预期信息与预期信息的方向是相反的,而超预期量信息与未足预期量信息对基准预期量的偏离方向也是相反的。偏离预期度主要指客观事实或结果偏离主体预期的强弱程度。客观事实或结果与主体预期间的差异度越大,偏离预期度越强,反之则亦然。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偏离预期性信息的性质、主体预期度的高低、偏离预期标记的使用情况、句类句式的使用情况、偏离预期性信息出现前是否有提示性成分等几项因素都对偏离预期度有所影响,它们同时也可以作为衡量偏离预期度的重要因素。第8章是结论。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指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不足之处及有待研究之处。总之,本文既有系统的宏观考察,也有具体的微观分析。本研究不仅为构建现代汉语偏离预期表达系统的分析框架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同时也为母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汉外对比、翻译及中文信息处理等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

陈佳[6]2010年在《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开端是与运动事件语言表达相关的一系列英汉语法现象,包括: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动词与介副词的搭配问题、英汉动词与构式的匹配组合限制等问题。以语言现象和事实为切入点,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出发,以运动事件的英汉表达为对象,本文希望为探究两个方面的语言问题做一点工作:其一,语言对思维概念的词汇化映射方式问题——人们所认知的日常事物和事件的内容和结构特征是怎样在不同语言中体现为词化语义映射和组织方式映射的?其二,语言系统内部的组织规律问题——某一认知概念事件的表达句中,语言各单位的组合匹配是怎样受到语言系统中语义组织原则制约的?研究主要关注空间运动事件概念在英语和汉语中的表达模式,特别是运动事件核心[路径]概念的词化模式以及这些词化单位在句子层面的语义匹配和语法组织现象。从语法现象入手,以英语BNC语料库、汉语CCL语料库、以及自建英汉双语语料库为实际语料观察基础,本文首先明确运动概念事件框架语义配置的语言事实,再通过分析运动事件核心概念[路径]的认知图式,对[路径]概念结构构形特征“运动空间边界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试图说明,在英汉运动事件表达句中,“路径”词化单位和构式所表达的“空间界态”(Spatial Boundedness)概念结构构形语义在句子建构中起重要的句法-语义接口作用。当人们通过一个句子来表达某个认知事件时,对语言单位进行的选择和组合匹配不仅要满足概念事件内容构成的需要,还要满足概念事件在构形结构特征上的表达需要。因此,如果要解决英汉运动事件表达句句法构建中出现的词汇与词汇之间、词汇与构式之间的匹配组合关系问题,就需要考虑概念内容语义和概念结构语义两方面的表达需要。而由于词汇和构式都表达一定语义,因此考察这些语法组织和匹配现象很可能就是考虑概念事件内容构成的需要和各单位之间相关概念结构语义的匹配问题。本文提出:在运动事件表达句中各种概念词汇和语法成分在选择组合匹配时,可能存在一种以构成运动事件的核心概念[路径]为中心的“界态语义一致”语义组织限制原则。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Talmy的概念事件词汇化模式、认知语义学空间语义多样分布理论、以及认知语义学界态理论。本文主要关注四个方面的具体研究内容:(1)通过语料库观察明确英语和汉语句子层面表达的运动事件概念语义的配置情况,特别是英汉[路径]概念表达的词汇化模式与句子层面分布情况。(2)分析[路径]概念的“空间边界关系”图式以及构形特征在语言中的表达,特别是英汉词汇、短语和句子构式对[路径]概念结构构形特征“空间界态”语义的表达,并根据[空间界态]的有界和无界对它们进行分类。(3)探究“空间界态”语义对句子建构的句法-语义接口作用,对英汉运动事件表达句句子层面的句法建构现象和问题进行解释。(4)初步考察[空间界态]语义特征句法-语义接口作用的普遍性。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溯因推理、内省与语料库验证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问题入手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假设,再通过英国国家语料库(BNC)、现代汉语语料库网络版(CCL)、自建平行语料库《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英文对照版中的2289个表达运动事件的实际语料来明确语言事实、检验假设的适用性、对理论假设加以调整,最后尝试应用研究发现和理论假设解决一些与运动事件表达相关的英汉语句法建构问题,同时也验证理论的解释力。研究的理论创新点主要包括:英汉运动事件表达语言事实的明确、运动事件表达中以[路径]为核心的“界态”语义一致性原则的提出、一些实际语言问题的解决、以及对英语多义[路径]介副词语义的句子内语境动态识解动因和作用次序的初步探索。研究发现可以总结为如下五个方面。1.通过内省与语料库相结合的方法,本文明确了英语和汉语运动事件表达的语言事实。研究表明,[路径]概念在英语和汉语中的词汇化模式比Talmy分析的还要丰富多彩。对语料库语料的具体考察发现,英汉[路径]概念语义都可以由词、短语、句子叁个层面的语言单位来词化表达。在句子层面,多个不同的[路径]词汇或者其他结构单位还可能相互组合共同表达一个[路径]概念。“路径”词化模式不仅仅限于Talmy提出的英汉自主/自发运动动词词根、和动词外围卫星成分,还包括其他的词类和构式,例如:英汉致使运动动词、介词短语、名词短语、副词短语、句式等不同语言结构类别。因此,可以认为,[路径]概念元素的表达是一种在句子层面由词、短语与构式多样化或共同整体表达的模式,可称为“分布性”表达模式(distributive mode),而不是仅仅由局部的词单位(如动词或者介副词)来表达的“局部性”表达模式(localized mode)。尽管两种语言都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路径]概念,但是这些[路径]单位在句子建构中的分布并不相同。主要有叁个方面的不同点:[路径]概念的具体词化模式不同;[路径]单位的有界和无界区别通过不同形式来表达;[连续路径]概念的表达模式不同。2.本文第一次对英语介副词和汉语趋向补语所表达概念的有界和无界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英汉词汇和构式单位所表达的[路径]概念虽然五花八门,但是总是能够按照属于概念结构空间构形系统的[界态]特征分成“有界”和“无界”类别。研究发现,很多英语介副词可能表达“有界”和“无界”两种界态特征的[路径]概念语义,在句子当中根据句子内语境词汇和语法成分的不同被动态识解为有界或者无界路径概念。在BNC语料库的支持下,本文尝试在句子层面对英语双界态介副词在句中语义动态识解动因以及各种动因的作用优先次序进行了分析。研究关注自然语言句子层面词义理解问题,是对词汇语义在句子中的动态识解(Cruse&Croft 2004)理论提出的实际验证,也可以为计算机翻译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在句子层面,英语双界态介副词的语义动态识解受到句子内语境词汇和语法成分线性次序作用,可以表述为一个叁段式的推断过程,即,[运动]动词-[背景]名词-其他结构成分。当英语学习者遇到英语运动事件表达句中某个介副词同时具有两种不同[路径]概念语义识解可能时,可以按照先看谓语动词语义和屈折形式,再看[背景]名词语义,最后看[背景名词]之后其他结构成分的次序来判断理解[路径]概念语义。3.本文的核心理论创新点是提出了运动事件表达句句法建构中以“路径”概念为核心的界态语义匹配原则,或称“界态语义一致性”原则。即:在英汉运动事件表达句的句法建构中,各种词汇和语法成分自身所表达的“界态”语义要与核心概念[路径]“空间界态”语义的表达保持一致。本文认为这种“界态语义一致性”匹配的语义原则可以具体表述为具体叁个次则,分别涉及[路径]单位与[运动时间]单位、[路径]单位与[背景]单位、[路径]单位与[路径]单位之间的“界态”语义一致匹配关系。以“路径”为核心的“界态”语义一致性原则是从词汇和构式表达的“概念结构”语义角度入手探讨句法建构问题的一个新尝试,可能为解决句子层面各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相关语法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具体说来,这个以“路径”为核心的“界态”语义一致性原则是基于运动框架概念事件的认知图式提出的。从运动事件的认知概念框架来说,由于[路径]是构建运动事件的核心概念元素,表示动体运动与空间背景之间的关系,因此人们认知的[路径]核心概念的结构边界界态特征就决定了整个运动框架事件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构形系统“界态”特征。如果一个认知运动事件的[路径]概念有界则蕴涵这一运动事件的[运动时间]概念构形特征为有界,蕴涵[运动动体]概念有界,同时也蕴涵[运动背景]的空间边界与[路径]边界界段重合。一旦这个认知概念事件结构特征的“界态特征一致性”认知原则映射到语言表达式中,就会体现在[路径]词化单位与其他概念词化单位的概念语义匹配组合关系上。本文认为这种一致性原则可以具体表述为具体叁个次则:(1)一个运动事件表达句中,如果语言单位表达有界[路径]概念,那么句中表达[运动时间]的词汇和语法单位所表达的“界态”语义识解为有界。(2)一个运动事件表达句中,如果语言单位表达有界[路径]概念,那么句中表达[背景]概念的语言单位“界态”语义识解为有界。(3)一个运动事件表达句中,如果[路径]概念由构式与词汇共同表达,那么构式与词汇范畴的[路径]单位匹配时,各单位的概念“界态”语义要遵循“同态相容,异态相斥”的一致性原则;同为词类范畴的[路径]单位匹配时,要满足运动事件[路径]概念内容表达的需要。4.本文尝试运用这个以“路径”概念为核心的“界态语义”一致原则对英汉运动事件概念认知域相关的语言现象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研究运用“界态语义”一致匹配原则对一些英汉句子层面的句法建构组织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使这些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这些问题包括:汉语静态存在句动词适用性问题、英语WAY结构中动词适用问题、英语距离路径表达中介词“for”的隐现问题、英汉双宾语句中动词适用性问题等。本文还通过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以及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对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研究,基本验证了该原则的适用性。研究表明,对于与运动事件相关表达构式来说,有关构式中的动词适用性问题应该从概念内容和概念结构语义两方面的限制条件来讨论。一个句子当中词汇与词汇、词汇与构式的匹配组合关系要在同一个运动事件认知域中进行概念语义匹配关系的分析。不仅要考察一个概念事件框架的构成要素是否都得到了词化表达,还要考察表达这些概念内容构成要素的词化单位在匹配时是否满足概念事件结构构形特征的要求。例如,英语WAY短语构式表达“无界路径”运动事件。由于受到“路径”为核心的“界态语义”一致匹配的要求,因此动词词义表达的“路径空间界态”语义要与WAY构式中其他词汇、语法成分以及构式所表达的“界态”语义一致。同时动词语义还要满足运动事件概念内容构成的需要。因此能够进入英语WAY短语构式的动词要满足的语义条件是:能够表达[方式]概念语义;不表达“有界”路径语义,包括:[起点边界路径]、[中间边界路径]和[终点边界路径]概念语义。文章初步证明,除了时间维度的分布特征“体貌”(ASPECT)特征之外,[界态]语义也是一种重要的句法-语义接口特征,在各种词汇和语法成分组合排列建构句子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脚手架的作用。本文认为,概念事件表达式中各语言单位的[界态]语义一致性匹配是语言单位的组合原则之一。5.除了英语和汉语之外,本文对其他几种语言,如日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中[路径]概念表达单位在句子当中的表现进行考察,研究表明,这几种语言也通过句子层面词汇、语序或者组合方式的不同来表达有界和无界路径概念的不同,“空间界态”语义的句法-语义接口作用可能普遍存在。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说明语言结构与对概念结构之间的像似性,对语言类型学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赵素轶[7]2008年在《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方言的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峰县位于湘中腹地,双峰方言属于湘方言娄邵片。本文以双峰县花门镇方言的副词作为研究对象,尽可能详尽地描写出花门镇方言副词的全貌。同时,选择花门方言中较之普通话有特色的一部分副词作为重点描写对象,从句法、语义、语用叁个平面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将意义与用法都有相似之处的副词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并尽可能多地与普通话近义副词进行对比,以展现双峰方言副词的特色。按照传统分类方法,副词分为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时间频率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情态副词六类。本文根据花门方言副词的特殊情况,新增了一类多功能副词。全文共有七个部分。引言:介绍了双峰县及花门镇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与人口现状,介绍了湖南方言副词与双峰方言副词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一章:范围副词。范围副词分成统括性范围副词、唯一性范围副词和限制性范围副词叁类。“下”是统括性范围副词,表示该副词所概括的对象是整个范围的集合。其语义指向是不定位的,可以前指,也可以后指。花门方言的“下”语义较为特殊,它所总括对象的绝对数目除了可以是全部成员,还可以是少数几个成员或绝大多数成员,不同语境下,“下”总括对象的范围就不同。“就”是唯一性范围副词,它所概括的对象是整个范围的某个个体或少部分成员,其语义指向是单向的,而且只能后指。“就是”是限制性范围副词,它在义项与适用主语的人称上与“就只”存在区别。第二章:程度副词。程度副词分为相对程度副词和绝对程度副词。本章介绍与普通话差异较大的程度副词,如绝对程度副词高量级中的“死”、“几”、“很”、“蛮”;低量级中的“有滴唧”。“死”可以对译成普通话的“很、非常”,但程度比普通话的“很、非常”更高。句法分布上,“死”可以分布在谓词前,作状语;也可以分布在谓词后,作补语。“几”表示程度很高,意为“多么、相当”,表义程度与“死”相当。花门方言“很”的句法分布颇具特色,它只能作补语,用在谓词之后,没有作状语的用法。“蛮”做副词时,相当于普通话的“很”。“有滴唧”相当于普通话的“有点儿”,表示程度不高。第叁章:时间频率副词。时间副词分为表未完成态的时间副词、表完成态的时间副词、表延续性的时间副词叁类。表频副词根据事件发生频率的高低,依次分为高频副词、中频副词、低频副词叁种。表时副词“下就”表示行为动作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发生,相当于普通话的“立刻、马上”。它是一个用法比较特殊的时间副词,有时表示完成态,有时表示未完成态。表时副词“粒四搞”也有“立刻、马上”的意思,但在适用句型、语义及句中主语的性质叁方面与“下就”不同。高频副词“横弄”,表示动作行为在一段较长时间内一直持续或不断重复,有总结规律的意思,相当于普通话的“老是、总是”。但在语义、句法分布及重迭形式几个方面区别于近义副词“尽”、“尽倒”。中频副词“链常”、“要又”,都有“常常、往往”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而语意不变。但两者在语义的侧重点及所适用的格式上有所不同。第四章:语气副词。根据所表语气的不同,语气副词分成表陈述语气、表推测语气、表疑问语气、表祈使语气及表多种语气五类。本章着重研究表陈述语气的语气副词“连”及表多种语气的语气副词“硬”、“又”、“断很”。“连”在湘语中有一种普遍的用法,即用在否定句中,起加强否定语气的作用;除此之外,花门方言的“连”还可以用于“连+V/A+晤过唧”、“连V地V”等特殊格式,具备一些特殊用法。“硬”做语气副词时,有叁个意思,分别是:“一定、无论如何”、“偏、就”、“的确、真、实在”。“又”可表多种语气,不同语境下,“又”表示的语气就不同。它可表转折语气、加强否定语气、加强反问语气、表疑问语气及表让步语气等。“断很”在花门方言中有两个语义:“幸亏”义(记作“断很_1”)与“干脆”义(记作“断很_2”)。“断很_1”表示庆幸某事发生了或是尚未发生,从而避免了某种不良结果。“断很_2”表示动作行为十分果断、利索、丝毫也不犹豫,说话做事直截了当。第五章:否定副词。否定副词分成主观否定副词、客观否定副词、劝禁类否定副词叁类。主观否定副词“晤”是花门方言中运用得最广泛的一个否定副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不”,主要表示对意愿的否定。客观否定副词“冒”只能表示否定客观的事物,语义相当于普通话的“没”。“冒得”主要作动词,相当于普通话的“没有”,但有时也可用作副词。劝禁类否定副词“莫”有叁种用法:表示劝阻或禁止、表示揣测、加强语气。第六章:情态副词。情态副词分成叁类:表动作态度目的的情态副词,表动作具体状态的情态副词,表动作主体状态的情态副词。本章重点描述表动作态度目的的情态副词“听”;表动作具体状态的情态副词“是个”、“急做急忙”;表动作主体状态的情态副词“先不先”。“听”义同“胡乱”,指没有根据、没有节制地做某事。“是个”有两个语义:“接连不断”是“是个”最基本的意思,表示某动作行为间歇性交替持续。“形容数量多”是它的另一个意思。“急做急忙”表示人的行动迅速或急迫,丝毫也不延误,有“赶忙”、“匆忙”、“急急忙忙”的意思,一般用在句中作状语。在副词归类、用法及分布功能上“急做急忙”与花门方言中近义副词“快滴”、“粒四搞”存在差别。“先不先”有叁个语义:“事情还没开始”、“动不动”、“也许”。第七章:多功能副词。花门方言中存在一些多功能副词,它们兼具多种语义、用法多样、功能繁多。根据表义功能,“倒”可分成七类:表转折义、表让步义、表范围、表强调义、表语气、起关联作用及表“甚至”义;“净”可作统括性范围副词、唯一性范围副词及时间副词,此叁类“净”语义表现不同,语法功能也不一样。结语:这一章简单总结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李冰洁[8]2007年在《现代汉语短时时间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关于时间副词》(2003)一文对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内部分类,分析了时间副词中的一小类——“短时时间副词”四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短时时间副词”的语义、“短时时间副词”的分类、“短时时间副词”与其他副词的连用顺序和“短时时间副词”内部成员的辨析。“短时时间副词”表示一事件紧邻另一参照性的事件而发生,这类副词的基本语义就是“间隔的短时义”。在对副词的下位分类研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分类依据的确定,较为理想的分类依据是功能依据。本文先利用语义特征,把“短时时间副词”分为“前时短时时间副词”和“后时短时时间副词”,又尝试着根据对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限制功能的差异把“后时短时时间副词”分为叁类:“自主短时时间副词”、“非自主短时时间副词”、“自由短时时间副词”,分出的各小类基本上各成一个体系,在语义、句法特征上都有一些差别。另外,本文还描写了“短时时间副词”和其他副词的连用顺序,辨析了各类“短时时间副词”的语义、句法特征。文章从宏观和微观上基本展现了现代汉语“短时时间副词”的各种特点。

孙爱玲[9]2010年在《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语义语法理论为基本指导,借鉴语言类型学与认知语言学学理论,遵循形式和意义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首次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与现代印尼语的限定性状语和描写性状语作较全面系统的对比研究。内容如下:1.汉语、印尼语状语构成成分,包括词类、短语与状语标记。2.汉语、印尼语状语的常序和变序。单项状语语序研究的切入点为处所状语、时间状语、频率状语、程度状语、范围状语、方式状语等;多项状语语序研究包括递加关系、并列关系和其他关系的多项状语。3.汉语、印尼语限定性状语内部各小类的对比。包括处所状语、时间状语、频率状语、程度状语、范围状语、否定性状语、方式状语、工具状语、原料状语、关涉状语、原因和目的状语、介引施事的状语、汉语介引受事状语、印尼语来源状语、印尼语结果状语。4.汉语、印尼语描写性状语语义、语义指向和形式的对比。本文在进入研究状语对比之前,先行简述汉语、印尼语语法体系,从词类、构词法、形态、短语、句子成分到单句为止,为汉语、印尼语状语对比研究提供导读。每一章结尾部分都作出归纳和总结,对汉语、印尼语之间的对应规律作出梳理与分析并给出部分解释。

曹亚丽[10]2016年在《现代汉语传信副词研究》文中提出传信范畴是近些年新兴起来的研究课题,与情态关系密切,目前研究一般有“包含”(inclusion)、“交迭”(overlap)或“分离”(disjunction)叁种处理方式。传信副词是汉语传信范畴的表现形式之一。根据汉语传信范畴模式和传信范畴的广义定义,从张谊生的现代汉语副词表中选取出59个传信副词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在汉语传信范畴模式下,传信副词可分为推断类传信副词、信度类传信副词、预期类传信副词。不同类别的传信副词内部存在现实与非现实的语义对立情况。从认知原则来看,人们通常对能够见证的、直接感知的现实情境深信不疑,而对自己不能见证的非现实情境态度复杂。因此传信副词在使用中存在传信度的差异,不同类别的传信副词所在小句具有不同的传信度,传信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某些共现的传信语成分或非传信语成分的影响下,传信度可发生“强化”、“弱化”或“几乎无变化”的变化情况。结合话语责任,传信副词在语用中会产生传信责任。信息来源不同,相应的传信责任也不同,信息来源为话语生产者中的说话者(speaker)角色时,说话者可以使用不同传信度的传信语对话语责任进行自主调节,使交际朝着预期的且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其中,申辩,寻求听话者认同,引起听话者的重视以及寻求一定程度的免责是传信副词的主要语用动因。

参考文献:

[1]. 描摹性副词的自主与非自主[D]. 滕蕾. 辽宁大学. 2013

[2]. “马上、赶紧”类短时副词研究[D]. 李姝.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3]. 现代汉语自主副词研究[D]. 唐瑛. 苏州大学. 2001

[4]. 现代汉语方式词的认知功能研究[D]. 李铁范.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5]. 现代汉语偏离预期表达式研究[D]. 单威. 吉林大学. 2017

[6]. 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 陈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7].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方言的副词研究[D]. 赵素轶.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8]. 现代汉语短时时间副词研究[D]. 李冰洁. 河南大学. 2007

[9]. 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 孙爱玲. 暨南大学. 2010

[10]. 现代汉语传信副词研究[D]. 曹亚丽. 西南交通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现代汉语自主副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