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理论研究

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理论研究

李晓燕[1]2003年在《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需求急遽增加,导致城市交通环境质量日趋恶化、交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环境问题的产生,城市交通已经成为城市功能正常发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制约因素。本文从交通环境角度出发,研究了交通环境对交通发展的约束作用,从交通战略规划的层次上,提出交通发展规模、方向和强度必须在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不能以破坏环境质量为代价发展交通。本文在深入研究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后,提出适应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生态城市要求的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的概念,在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构架了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理论框架。在城市交通规划中,可以通过确定合理的交通结构和开发以此为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来提高TECC的限值。此外,本文还研究分析城市交通规划的阶段性,提出近阶段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的计算内容以及计量模型,并将这些模型应用在西安市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的计算过程中,得到较理想的结果。

王钊[2]2009年在《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态交通系统概念的提出,如何测度和评价城市交通生态化水平,是指导城市生态交通系统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本论文阐述了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的内涵和目标。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理论,提出并测度交通功能系统指标、交通管理水平指标、交通环境污染承载力指标、交通环境资源承载力指标、交通环境心理承载力指标、交通环境经济承载力指标等六大指标,建立了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理论的城市生态交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现有综合评价方法中存在很多主观性因素,没有一个完美的方法来解决现有方法得出的综合评价结论不一致的问题,提出了综合评价值区间的概念。以常用的层次分析分析法为基础,建立了综合评价值区间估计方法,用以确定综合评价值的取值区间,其基本思路是由多位专家分别给出指标权重,进而求得一组综合评价值,将所求得的综合评价值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值区间估计,并给出了具体的数值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合生态综合指数法,建立了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方法。

刘学[3]2015年在《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方式与调控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交通需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总量迅速提升。与此同时,城市居民对交通出行质量的要求使得机动车拥有量、机动车出行总量和机动车出行比例逐年上升,从而导致了交通产生的CO_2排放量快速增长。目前,交通部门已成为继工业部门之后的第二大CO_2排放源,低碳发展问题亟待解决。为深化对城市低碳交通系统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提供对城市低碳交通发展的参考与依据,本文从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视角对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方式与调控政策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对城市低碳交通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在解析城市低碳交通内涵与特征及体系构成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低碳交通发展的问题状况与目标,构建了城市低碳交通发展的概念模型,给出了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模式的选择标准,提出基于“叁步走”战略的城市低碳交通发展的实现路径。(2)在明确大气环境污染是城市低碳交通发展重点关注目标的前提下,分析了城市环境容量及承载力的内涵、特征与分类,定义了城市交通大气环境容量及承载力,并探讨了二者的影响因素。以天津市为例研究了基于大气环境容量约束的城市交通发展规模及城市交通大气环境承载力的调控政策,得出在实践中通常应先实施清洁汽车战略,后实施移动性管理战略的结论。(3)研究了不同交通发展模式下城市客货运交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变化,结果表明客运交通是未来城市交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主要矛盾。运用系统动力学构建了能反映个体交通方式选择的城市客运交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仿真模型。以北京市为例研究了不同节能减排调控政策的效果,确定了不同节能减排调控政策的最优实施顺序。最终,以定量方式证明了为实现城市客运交通的低碳发展应先采取技术和管理类的政策措施,后采取经济类政策措施。

管菊香[4]2007年在《基于生态交通的城市交通方式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生态交通系统是未来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城市交通方式结构是影响城市生态交通能否实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发展生态交通的基础上,以交通方式结构为切入点,研究了面向生态交通的大城市的交通方式结构优化模型。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首先介绍生态交通系统的基本理论,阐述生态交通的内涵、发展目标及影响因素等,为交通方式结构优化模型中的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的选取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对交通方式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阐述,分析了不同交通方式的特征、交通方式结构的影响因素、交通方式结构对生态交通的影响,以此为依据来确定各交通方式的分担比例的可行范围的以及优化模型中一系列参数。第叁部分分析了生态交通系统总体容量,系统阐述生态交通系统总体容量的定义,并从时空资源、生态环境、能源叁方面因素考虑了生态交通系统的容量,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模型,生态交通系统总体容量的确定以便对城市交通供求平衡状态进行分析,为确定有利于生态交通发展的交通方式结构提供技术支持。第四部分则是优化模型的建立。首先根据在生态交通系统中各种交通方式的合理定位确定发展型的交通方式与限制型的交通方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居民收入水平、时间价值、各种交通方式的优势与特点等分别确定各交通方式的分担比例上下限。结合生态交通发展目标分析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并利用不确定性规划理论(基于未来交通需求总量、道路资源总量、能源消耗总量、环境污染总量的不确定性,这些量均采用模糊数表示),建立交通方式结构优化的模糊规划模型,并给出相应的推导过程。其中模型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求解之后可得到交通方式结构,然后进行交通分配与交通评价,如未达到生态交通的发展目标,则进行下一次优化,直到满足要求为止,整个优化过程是一个动态多次循环优化的过程。实例分析以长沙市为例。

赵书玲, 陈德海[5]2009年在《基于交通环境因子的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理论框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拥挤、交通环境污染严重、交通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以及传统交通规划理论的不足,对交通规划理论进行研究.引入交通环境容量和交通环境承载力概念,建立了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模型,构建了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理论框架.研究表明,该理论框架充分考虑了交通环境承载力和交通发展的相互作用,通过确定合理的交通结构和土地利用模式,可提高城市交通环境容量,解决现有的城市交通问题,并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

李晓燕, 陈红, 胡晗[6]2008年在《交通环境承载力及其定量化方法初探》文中提出根据环境科学中有关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理论,结合发展可持续交通的要求,提出交通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组成体系,认为交通环境承载力是由交通环境污染承载力、交通环境资源承载力、交通环境心理承载力和交通环境经济承载力组成,提出各个组成分量的基本概念和具有很强操纵性的定量化计算公式。此外,探讨了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演化阶段。在各阶段中,交通环境承载力的计算侧重点、计算内容和制约因素也各不相同,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交通环境承载力的计量模型不仅可以用于交通系统规划和交通结构优化,还可为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何玉宏[7]2009年在《城市绿色交通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城市交通问题已成为阻碍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痛疾。如何重新定义与发展城市交通,成为现代文明下一步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此情形下,从国外将“绿色交通”引入中国正切合了实际的需要。本论文在大量研究国内外有关城市交通实践与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生态学特别是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对城市绿色交通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1、论文提出了城市交通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生态问题,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应有社会学与生态学思想指导的观点。走绿色交通之路体现的是城市交通发展的绿色转向。2、论文认为,以宽马路与高架桥为特征的中国城市交通环境特色体现的是一种“车本位”思想,要创建一个人本化绿色交通环境,必须形塑“新人文”与“新生态”,从“心”出发回归生态理性。3、论文提出,要解决中国的城市交通问题,必须立足“国情”。尽管“轿车进入家庭”的愿望充满诱惑,但并完全不适合中国国情,且可能导致从“囚徒困境”走向“公地悲剧”的结局。4、论文在剖析了“轿车交通”的危害后,提出交通安全事关千家万户,社会和谐。要将宝贵生命从无情的车祸中解救出来,必须改变价值观念,建立人性化的绿色交通方式。5、论文通过对国外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模式的分析,提出了构建面向未来的绿色交通体系的设想。最后,在结语部分总结了研究过程中所得出的结论,并对所涉及的问题作了进一步展望。

闵雪[8]2016年在《武汉城市交通承载力评估研究》文中认为城市交通是城市活力和城市发展的支撑基础,而随着武汉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必然带来日益频繁的城市内及城市间的社会交往和经济贸易。由于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和居民出行量都急剧增长,带来日益严重的交通拥挤、城市环境污染等由城市交通问题;因此评估研究武汉城市交通承载力水平,找出武汉城市交通问题根源和解决对策,使武汉城市交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武汉城市发展的基础保证。本文以城市交通地理、主成分分析、可拓物元理论及承载力系统理论为基础评估研究武汉城市交通承载力系统,分析武汉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对解决武汉城市交通问题、提高出行效率以及指导城市交通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国内外城市交通承载力相关研究基础上,研究了城市交通体系,明确城市交通承载力概念和特点,分析了武汉城市交通承载系统现状及交通问题;深入分析了武汉城市交通承载力影响因素,根据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从综合交通资源和交通环境两个方面构建武汉城市交通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并构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法(PCA)-可拓物元的武汉城市交通承载力评估模型;对指标体系特性进行深入研究,采用PCA确定指标权重;应用PCA-可拓物元模型对2010-2014年武汉市城市交通承载力水平进行评估研究,评估结果显示武汉城市交通承载力水平逐渐在提高,从2010年承载力水平一般提高到2014年承载力状况良好;并利用可拓物元理论和PCA分别对城市承载力评估指标做了深入分析,分析结果一致,即武汉城市交通承载力体系中较薄弱部分是城市环境承载力的各个指标,武汉城市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促进武汉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最后,根据武汉城市承载力评估结果和指标的分析结果,从完善交通网络、优化交通结构、绿色出行以及交通管理等方面提出提高武汉城市交通承载力水平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王梦楠[9]2018年在《北京市生态交通发展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城市交通在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此时生态交通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理论应运而生。对生态交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是联系生态交通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城市,缺乏对创建生态交通、评价交通生态化发展水平的理解和认识,关于如何评价生态交通水平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国内外不少学者很早就对生态交通进行了研究,但现阶段而言,大部分侧重于生态交通“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即更加关注生态交通的内涵、政策规划以及生态交通与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关系研究,并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推进和创新,但是对生态交通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将叁维层面综合交通运输理论和交通环境承载力理论相结合,利用目标分解法,将生态交通的内涵划分为包含结构维度、运作维度、功能维度的综合交通层面和包含环境污染、环境资源和环境经济在内的环境层面,创建以叁维层面综合交通理论和交通环境承载力理论为共同基础的城市生态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将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组合起来,构建交通评价模型,对近年来北京市生态交通的发展趋势进行评价与剖析。通过模型分析可知北京市交通的生态化水平总体呈现不断递增的态势,北京市生态交通发展水平较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与经济、自然、社会的关系比较协调。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以下两点,一是引入新视角,对北京市交通的生态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有利于提出更加高效、便捷的交通政策和交通规划来解决北京市交通存在的问题。目前大部分研究侧重于探讨生态交通“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叁方面,但是随着十九大的召开,绿色发展、交通强国战略深入人心,生态交通的发展水平评价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二是方法创新,本文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理论,结合叁维层面综合交通运输理论确定城市生态交通发展水平指标,在指标选取方面更加具有创新性,评价指标既有一般性,又考虑了北京市交通的特殊性,更加系统。

赵文娟[10]2007年在《城市道路交通的大气环境承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需求急剧增加,导致城市环境日趋恶化,交通系统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源。本文从交通环境角度出发,研究交通环境对交通系统发展的约束作用,使交通系统的发展规模和强度不超过环境允许的容量,实现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探讨了城市交通环境容量与承载力的基本理论,然后对城市交通的大气环境容量进行了量化研究。基于改进的单箱模型,建立了城市交通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模型。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大气污染物建立了不同的计算模式。然后本文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大气环境承载力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进行了研究。在宏观层面的城市道路交通大气环境承载力量化研究方面,基于箱模式的大气环境容量计量模型,建立了宏观层面的交通大气环境承载力模型,预测城市范围的机动车最大允许保有量。研究结果可为控制机动车发展规模,制定交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中观层面的城市道路交通的大气环境承载力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本论文首次提出了以交通流量作为中观的交通环境承载力的衡量指标,将中观层面的交通大气环境承载力模型建立分为两步,先建立排放源强与污染浓度的数学模型,再建立排放源强与交通流量的数学模型。基于排放优化模型建立了排放源强与污染浓度的数学关系,并根据本文的研究特点对现有的排放优化模型做了一定的修改;基于排放源强与交通流量之间的关联关系分析,采用路段交通流量作为中间变量,建立排放源强与交通流量的数学模型。最后根据各种非理想因素对可承载的最大交通流量值的影响,对流量值进行了折减和修正。该中观承载力研究结果可用于检验交通流路网分配结果是否超过各区域环境容量的限值,并为调整流量分配使之满足环境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最后,本文以成都市为实例,分别预测了成都市规划年交通系统的大气环境容量、宏观与微观的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具体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求解方法。

参考文献:

[1]. 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理论研究[D]. 李晓燕. 长安大学. 2003

[2]. 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 王钊. 合肥工业大学. 2009

[3]. 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方式与调控政策研究[D]. 刘学. 天津大学. 2015

[4]. 基于生态交通的城市交通方式结构优化研究[D]. 管菊香.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5]. 基于交通环境因子的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理论框架[J]. 赵书玲, 陈德海.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9

[6]. 交通环境承载力及其定量化方法初探[J]. 李晓燕, 陈红, 胡晗. 公路交通科技. 2008

[7]. 城市绿色交通论[D]. 何玉宏. 南京林业大学. 2009

[8]. 武汉城市交通承载力评估研究[D]. 闵雪. 武汉理工大学. 2016

[9]. 北京市生态交通发展评价研究[D]. 王梦楠. 北京交通大学. 2018

[10]. 城市道路交通的大气环境承载力研究[D]. 赵文娟. 西南交通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