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论文_王丹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论文_王丹

王丹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云周周苌小学 325200

【摘要】课堂导入是教师在教授新课题时,运用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行为方式。导入是语文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教学环节,应加以重视。课堂导入方法主要有:旧知导入法、情境导入法、设疑引趣法、背景介绍法、演示法导入、游戏导入法、谈话导入法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6-027-01

课堂导入就是教师在教授新课题时,运用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行为方式。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并为学习新知识做引子、做铺垫。

课堂导入具有以下几点特点:1、针对性,即要针对一定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设计,满足学生听课的需要;2、启发性,教学设计要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新颖性,课堂导入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这就要求导入要有新颖性,不能千篇一律;4、趣味性,课堂导入要有一定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5、简洁性,课堂导入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不能占用过多时间,应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方式,其实有很多。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我大胆尝试并勤于积累,课后参阅了许多资料,归纳总结了几种常见的导入方法:

一、旧知导入法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因此复习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例如,我在教学《雨点儿》第二课时,就采用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的方法,首先在屏幕上出现一幅下雨图,伴随着轻微的下雨声,接着我提示:小朋友,昨天我们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它叫——雨点儿,雨点儿啊离开云妈妈后,小雨点去了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儿去了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雨点儿去的地方发生了哪些变化吧。学生听完后分场兴奋,我接着说:“想和雨点儿一起去旅行,先要和上节课认识的生字朋友打招呼,要不,它们会拦住你们的。”接着课件出示生字认读。这样的导入方法马上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使他们的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 情境导入法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文章文笔清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以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如我在教学《升国旗》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学校里升国旗的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升国旗的情景中,在看完视频后,我相机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这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学生全都积极回答问题:早晨,在学校的操场上,小朋友们在升国旗,大家立正,向国旗敬礼。接着我再提问:“小朋友们,我们学校升国旗的时候,你听到什么歌声?你是怎么做的?相机指导学生说话:我们学校升国旗的时候,我听到了国歌声,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立正向国旗敬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最后我再小结:同学们,我们每周一早晨的时候,在我们学校操场上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你还记得升国旗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升国旗》。

三、设疑引趣法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三言两语就直切正题,这是一种直接导趣,诱发学生好学的方法。

如我在教学课文《大还是小》时这样导入,先出示字卡“大”,让学生读字,接着说:“上课时,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大。你知道和它意思相反的字是什么吗?学生答:小。接着我出示字卡“小”。请学生小声地读这个字。相机说:“上课时,回答问题声音不能太小,否则别人就听不到了。老师要看看这节课谁的表现最棒。同时出示字卡“大小”,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我说:”有一个小朋友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他是怎么回答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大还是小》。”

四、悬念导入法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的积极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机诱导学生去解决悬念,以求教与学达到最佳的结合点。

一开课就给孩子设置疑障,造成悬念,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思维兴致,同时对儿童的学习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在教学《窗前的气球》一课时,我在板书“气球”后问:“同学们,气球有什么用处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可以拿来玩”“热气球可以带我们升到空中”“气球可以用来装饰”……接着我提问:“除给我们欣赏、玩之外,还有哪些作用?让我们马上读课文,看看能否在课文利找到答案,希望大家读完课文后能告诉老师。”设置的问题情境,成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催化剂,将学生引入求知的学习境界。

五、背景介绍法

有些课文由于地理、历史等因素,文章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背景的方式导入新课。我在导入《登鹳雀楼》时,首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像这样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除以上方法外,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还有:游戏导入法、演示导入、直观导入、释题导入、简介导入等等。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我们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课堂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火花。

参考文献

[1]黄云峰.《课堂教学应重视导入艺术》.《咸阳教研》2003第4期.

[2]王崇淑.《如何导入新课》.《陕西教育》2001年第10期.

[3]丁怀智.《现代课堂教学艺术》第一版. 三秦出版社,2003.

论文作者:王丹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论文_王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