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渗透论文_邵雅琴

德育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渗透论文_邵雅琴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

【关键词】历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这表明,在现代社会里,仅仅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不能算作健康,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们身体健康,还要求心理健康,且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教育部于1999年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成长,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因而,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渗透就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一、力求营造和谐健康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现行的初中学科体系中,历史属“小科”,历史教师一般任教班级多,所教学生多,每班每周只有两节历史课,师生间沟通交流少。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使学生的心理放松、心情愉悦、充满自信,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

首先课堂上要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抓住初中年段的学生心理特征,创设新颖而富于悬念的课堂导入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教学中还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语调悦耳,语气亲切,使学生心情愉悦的走进历史课堂,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的新教学模式下,要善于观察学生,对学生多赏识、少责备。查尔斯?布劳尔说:“一个新的想法是非常脆弱的,他可能被一声耻笑或一个呵欠扼杀,可能被一句嘲讽刺中身亡,或者因某位权威人士皱一下眉便郁郁而终”。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非常自信、大胆的发表意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树立学生自信心,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给予宽容、理解。

再者课堂教学中,要引进正确全面的评价机制。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评价学生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做到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进步、行为的正能量给予表扬、鼓励、赞美。

二、渗透环境教育,树立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人格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史前人类社会与古代区域文明》的教学中,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分析,学生们都不难总结出大江大河滋养孕育出了四大上古文明这一特征,因为大江大河水源充足,饮水方便,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农牧业的需要,并提供了交通运输的便利。我在讲课中有意识地增加了相关的内容。在讲述古埃及文明时,我讲到尼罗河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河”,“尼罗河赋予两岸土地予生命:只有尼罗河泛滥以后;才能够有粮食和生命。大家都依靠她生存。”这是镌刻在尼罗河畔岩石上的赞语。作为受惠并传承上古文明的今人,我们应该善待大自然,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同学们也纷纷谈到,作为一名初中学生,应该要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2010年在我国云南贵州发生的严重旱情,让我们学生又上了一堂深刻的环保课。

总之,通过联系社会现实,能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的相互协调关系认识基础上,切实提高环境意识。

三、强化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责任是把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教授,寓德于教,让年青一代从小就树立起热爱国家、热爱民族团结的信念,产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发展民族经济,建立统一、繁荣、和谐的民族关系,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而努力。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长期共同的愿望。中国各地远古人类都创造了人类早期的文明,这些地域性的远古文明各具特色,在漫长岁月中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华灿烂的文明。在2010学年宛平杯教学节时,我在七年级开了区级公开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主要授课内容是讲述两宋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时战时和的局面。在本节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中,我突出了两方面:一方面我考虑到我校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抗金将领岳飞作为一个重点内容展开,通过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掌握岳飞的抗金事迹,分析岳飞受到人们尊敬的爱戴的原因,理解岳飞身上所具备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我在本节课的结尾部分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反映两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图片和文字史料,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进行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各民族之间友好相处、共同发展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增进了相互的了解与信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让学生体会到我国民族之间战争是暂时的,融合才是趋势。

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当前工作在一线的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探索、实践,将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高德育水平的学生。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有义务、有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历史学科所特有的优势,把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变成我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之中,以到达“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参考文献:

[1] 赵振.浅论初中历史德育教学和学生价值观的培养[J].魅力中国.2010(03).

[2]张广梅.略论历史课教学中的品德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8).

论文作者:邵雅琴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2

标签:;  ;  ;  ;  ;  ;  ;  ;  

德育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渗透论文_邵雅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