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语言,构建有效语文课堂论文_王登堂

优化教学语言,构建有效语文课堂论文_王登堂

王登堂 山东省寿光市台头镇中心小学 262736

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力。”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也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两句话都隐含了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兴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简明扼要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才能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其心智、陶冶其情操,使其获得精神上的升华,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应用什么样的语言来使课堂效果更有效呢?

一、体现科学性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教学语言的准确、规范、精练和逻辑性、系统性上。教师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晰,使学生准确地理解传授的知识信息;措词要言简意赅,能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讲解点拨要层次清楚,结构条理,抓住精华,突出重点,取舍有致。

同样的时间段,同样的语言单位,包含的信息量更多、更大也是“有效性”的一种表现。当然,这里有个度的把握:一是学生能够有能力和水平提取出其中的信息,不至于变成对牛弹琴,那就无所谓“有效”了;二是学生能够消化得了,如果一味灌输,全不在乎量的膨胀,撑死人,物极必反,“有效”就遭到抑制,就走到反面了。

有效的教学语言还应提高课堂普及率。“有效”如果仅仅针对少数尖子学生而言,从整体看,则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如果你的语言让受益的学生最大化,就是一种“有效”教学。只要还未能达到最大化,你的“有效语言”至少在理论上就存在着提升至最优化的可能。

二、力求趣味性

同样一节课,这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摒气凝神,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换一位老师讲,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忽而闭目养神,忽而惊觉欠伸,上课简直成为一种受罪。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与学生的认识倾向——兴趣有很大关系。兴趣是人对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之所以说它特殊,就在于这种认识倾向总是有快乐、欢喜、高兴等肯定的情感相伴随着,人们也总是带着肯定的情感去认识自己感兴趣的对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就不同的教师上同样的一堂课来说,对于这位老师所讲的内容,同学们表现积极,而那位老师讲的内容,同学们则比较消极,这些都是兴趣的倾向性和偏向性使然。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也曾指出过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便应该正确地驾驭课堂语言,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

三、明确主导性

教师语言主导性的强弱,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什么、感受什么、联想什么、表达什么,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利用教学语言进行引导。善于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的教学语言,总能沟通师生的情感与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共鸣,创造浓郁的教学氛围,调节教学节奏的张弛,从而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探索知识世界的奥秘。因此,具有主导性的教学语言,犹如教师留给学生的路标,有一种提示作用,循此可以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四、注重形象性

人们彼此之间传输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外,还可以借助人们的表情、体态、动作。这些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如教师讲授感情倾向鲜明的观点和事件时,假如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再辅之以或憎恶、鄙夷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则能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仅用语言教学已略显单调,可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作教学语言的辅助和补充,如图片、图表、实物、模型、音乐、影片、电脑、投影等,都将使语文课更加生动形象。

五、突出激励性

一般来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知欲、自信心都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这里,心理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验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足,主动性很大,自信心也有所提高,学习成绩不断进步;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表现消极,学习成绩有下降的趋势。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舍得给学生用褒扬的词语,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证明了教师期望对学生所起的作用。

例如当某学生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有出入时,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躁情绪只会使学生更加紧张,甚至思维停滞。我们亲切和蔼地对他(她)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有些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又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对小说的三要素只回答上来其中两个,你说:“怎么连这么基本的概念都没记住。”那么,只能使学生对回答问题产生畏惧感,并且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相反,如果说:“不错,你记住了两个。但还有一个吧?”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论文作者:王登堂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8

标签:;  ;  ;  ;  ;  ;  ;  ;  

优化教学语言,构建有效语文课堂论文_王登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