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夫之的外表与绅士人格的关系_王夫之论文

论王夫之的外表与绅士人格的关系_王夫之论文

王夫之的仪容与君子人格关系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仪容论文,君子论文,人格论文,关系论文,王夫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仪容的文饰与德性是君子人格的重要方面;以德性为质的仪容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外在标志;仪容与德性互相促进,是培养君子人格的重要途径。这些表明王夫之的君子人格是一种全方位设计的理想人格,重视仪容对人格的积极作用是王夫之思想的精华。

关键词 王夫之 仪容 君子人格 礼仪教育

仪容是儒家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有许多深刻的富有哲理的内容,而王夫之特别关注其中仪容与君子人格的关系,形成了独特的君子人格理想。

仪容的文饰与德性一样,是君子人格的重要方面。仪容与德性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仪容要以德性为基础,有其质,然后著其文;同样,内在的道德情感、美好的愿望,也要以一定的适宜的合乎社会规范的仪容表现出来。因此,王夫之认为,仪容与德性是同一的。一方面,人的内在修养、品德必然表现到仪容上来,美于中,必播于外,“以诚居心,而诚必形外”[①]。君子有其心则有其事,以其事饰其心,“修之于己,而必求其可观;施之于人,而必求其相得”[②]。另一方面,仪容也必然显现其内在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情感。王夫之继承了朱熹“容貌辞气,乃德之符也”[③]的思想,在肯定德可以润身,德性高扬,则必然仪容优美的同时,也强调仪容是德性的外在表现形式,认为仪容不能掩饰、更不会歪曲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修养。仪容的文饰是人的情感和德性的自然流露,“以文质言之,既有其质,因而求尽其美,以惬乎人心不容已之情,而文生焉”[④]。文饰仪容不但是人的美好情感表露之所必须,也是避免恶劣的情感和行为之所必须,“恃其质以傲天下,则骄悖之情,以自信而不疑;蔑其文以利天下,则鄙吝之情,以得计而自便”[⑤]。王夫之要求的是重质而不轻文,先质而后文。

王夫之从仪容与德必的直接同一、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中得出结论:仪容与德性二者都是构成君子人格的重要方面,君子不能只有质,更不能只有文,必须二者兼备,并和谐地将二者统一起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德性是君子人格的根本方面,是君子人格的构成要素,这本是儒家德性人格论中应有之义,因为任何一种理想人格都是以德性为基础的,一个人具有崇高的德性,就意味着具有理想人格。至于仪容作为君子人格的构成要素,则容易引起异议,但王夫之认为,“存文者正以其有君子之心,而生君子之仪”[⑥],仪容本于君子之心,是德性的象征,是表达德性的形式,所以,仪容和德性一样也是君子人格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文诚重而非质之遂等君子于小人也”[⑦]。因此,不可“孤恃其质,以蔑视夫文”[⑧]。

以德性为质的仪容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外在标志。王夫之不但认为仪容是构成君子人格的重要方面,而且认为以德性为质的仪容还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外在标志。君子以其志存高远,目标远大,无私无欲,故仪容舒坦,泰然自得,“今夫君子,言则顺焉,行则安焉;窥其容,若夷然高望而远视焉;观其仪,若泰然从容而自肆焉。境之逆顺,皆可受也;事之得失,皆有余地以自居也。其荡荡然广远者,平易如是,险阻如是”[⑨]。相反,小人则目光短浅,患得患失,物欲横流,故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日之乐,“今夫小人,言若有不舒焉,行若有不利焉,窥其容,若有所失而不愉焉;窥其仪,若有所迫而不能已焉。行之利钝,皆无以自信也;物之爱憎,皆不能自必而宁也。其戚戚忧蹙者,一日如是,终身如是”[⑩]。正如平日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王夫之在训议《论语》中子贡与棘子成那一关于君子之文质的对话[(11)]时断言说:“况乎质者,小人之可与君子同者也;文者,君子之所以为君子,而非小人之得与者也。今使立一君子于此,而尽去其文乎,则是虎豹之皮去其文而之也。以言之,虎豹又何殊乎犬羊乎?将胥天下以均乎小人之险陋,而君子之实丧,君子之名亦不足以立矣。”[(12)]他还强调指出:“拱揖以庄焉,步趋以整焉,目视其色而情以宜焉,身习其文而志以宁焉,为人所瞻视,而不荡天下之耳目以即于淫焉,则上以顺天时,下以定民志,……男女之所自别,君子野人之所处辨,故圣人慎之而可以为天下万世法。”[(13)]王夫之的这一思想显然是直接继承孔子、子贡、朱熹等人的思想而来的,代表着儒家主流的基本倾向,是儒学的精华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王夫之看来,虽然文与质、仪容与德性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但二者亦不能等量齐观,而要分清主次轻重。德性是内在的根基,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德之凝于中”,然后才能见之于外,如果内无美质,则不可能有优美的举止和“齐庄中正”的仪容。所以,仪容与德性,文与质,二者不可兼得时,“文质偏行,宁有质而无文”[(14)],因为质是构成君子人格的根本,“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忘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15)]。王夫之继承了这一思想,特别反对无质而徒文,“君子之不容徒文而无质也”,“质不可缺也”[(16)]。因为,没有质,没有德性,文、仪容就是纯形式化的僵死的东西,甚至可能是伪装的虚假的东西。

仪容与德性互相促进,是培养君子人格的重要途径。仪容与德性的关系问题,也是外与内、身与心的关系问题。身心关系问题是人类所独有的问题之一,从生物学、生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心随身而发展,身先而心后,有其身而后有其心”[(17)]。从伦理、道德的意义上来说,则心为是非观念、道德情感、社会意识;身则为容貌、仪表、行为、举止、体质体能、气质习惯等,“心为主宰之义”,身则处于服从地位、被支配地位;心为“理性的人”,身则是“感性的人”。王夫之非常重视身心关系问题,并把解答这一问题作为其伦理思想的基本主题之一,在王夫之看来,身与心虽然有别,但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由于心对身有主导作用,“心者,身之所主也”[(18)]。所以,王夫之强调只要“正心”、“诚意”,努力做到了“内省不疚,无恶于志”[(19)],德性高扬,就自然可以仪容端庄、举止有度,“内有主而外亦不轻”[②⑩]。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身体教育,纵使有最高、最完美的“心思之教育”,也是不够的。因为身体是物质基础,人以身载道,人学道也是为了美身,即以“德润身”[(21)]。因此,在重视德性的教育和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身体教育和仪容的文饰,因为不饰仪容,则身无以文,“道”无以存,就不能立于世,更无从立德;完全放弃仪容的文饰,就连德性都不能保存,人性也会丧失,“文去而质不足以留,且将食非其食,衣非其衣,食异而血气改,衣异而形仪殊,又返乎太昊以前,而蔑不兽矣”[(22)]。

席勒认为,人性的完善要通过从“感性的人”向“理性的人”的升华来实现,“如果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23)]。感性要上升为理性,取决于感性的丰富和强弱程度,在同样的条件下,越是丰富的强度大的,就越有利于上升为理性的。王夫之重视礼仪、仪容,这既有利于提高感性的强度,又有利于提高感性的丰富程度。他认为,用德性的标准来规范仪容,通过德性的提高来使仪容优美化;用优美的仪容来表现美好的德性,用仪容的文饰、仪容的优美化来促进德性的提高,这二者是统一的。因而他主张通过“内外交养”、“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24)],双向互动、内外一体化,提高人生境界,培养君子人格。在王夫之的思想中,仪容的文饰决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小事,因为“习其仪,则行其道”[(25)]。纵使仪容相对于德性来说是“小事”,但“细行之不谨,则大德为之累矣”,所以“欲为君子者,必于此而克全焉”[(26)]。

正是鉴于上述思想,王夫之十分自信地认为,只要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努力践行,就可以达成其执著追求的理想人格,“内外交相为养,而君子之德成矣”[(27)]。

儒学思想的核心是人格的价值观,其中又突出重视人格的德性,所以人们常称儒家人格是一种德性人格。但是,王夫之既重视君子人格的德性培养和道德境界的提高,又十分强调君子的仪容文饰,认为优雅的仪容也是构成君子人格的重要方面,这表明王夫之的君子人格是一种全方位设计的理想人格。在他看来,君子不但要积德于内,而且要显德于外,德性渗透于人的全部身心。他的仪容与人格关系论具有尤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王夫之的“内外交相为养”,“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对人格培养的这种规律性认识,有极大的理论价值。我们通常讲人格、人的道德与环境有关联,甚至在理论上还产生了环境决定论,但是人自身的仪容、举止等属于“身”的方面的因素,对人生来说是更为重要的环境,则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王夫之的“内外交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理论上的不足。从这一思想的内在逻辑出发,人们可以互为环境,而且自己的“身”还可以成为自己的“心”的环境,这对人格中的主体性的培养和社会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并且这种思想,客观上起到了重视身体教育的作用,主张用仪容来促进德性的提高,同用美育来培养人的德性,肯定美育在人格完善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是一致的。

其次,强调仪容对人格的积极影响,是今天进行礼仪教育的重要的理论依据。从少年儿童抓礼仪教育,进而普及礼仪教育,以促进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是建设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礼仪教育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良好的社会效果就证明了这一点。

重视仪容对人格的积极作用,是王夫之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儒学的精华,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注释:

① ④《四书训议》卷16。

②《四书训议》卷4。

③《朱子语类》卷12。

⑤⑥⑦⑧ (12) (16)《四书训议》卷16。

⑨ ⑩《四书训议》卷11。

(11)见《论语·颜渊》。

(13)《四书训议》卷14。

(14)《春秋繁露·玉杯》。

(15)《论语集注》卷3。

(17)梁漱溟《人心与人生》第10章。

(18)《大学集注》。

(19)《中庸·第三十三章》。

(20) (24) (26) (27)《四书训议》卷5。

(21)《大学·六章》。

(22)《思问录·外篇》

(23)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24封信。

(25)《韩昌黎全集·送陈密序》。

标签:;  ;  ;  ;  ;  

论王夫之的外表与绅士人格的关系_王夫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