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背景下中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研究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研究

李雪娥[1]2003年在《终身教育背景下中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代终身教育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教育形成的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强调人的一生应不断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和整体发展。终身学习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随之萌生和发展起来,旨在高扬学习者的主体性。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潮的影响下,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学习化社会,促进社会成员终身持续不断地学习,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教育改革的自觉抉择。在我国,广大农村既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构中的难点,同时又是学习化社会得以实现的最大支撑。而农村成人教育作为实现农村人力资源转化、推动农村奔小康的重要教育形式,也是建构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着力点。鉴于此,本文在研究中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具体探索终身教育背景下中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以期有助于丰富完善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理论,促进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实践,推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早日实现。本文共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中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文章通过对“叁农”问题关系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农村成人教育事关广大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内容的阐述,揭示了目前研究农村成人教育发展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同时通过对有关农村成人教育发展问题的概念及关系的论述让人们对农村成人教育在“叁农”问题解决和终身教育体系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第二部分:中国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本部分从中国农村成人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两个角度入手,目的在于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中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改革和完善。第叁部分:终身教育背景下中国农村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行文至此,笔者尝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终身教育背景下中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具体思路:(一)理论层面:从终身教育背景下中国农村成人教育目的、课程设置、教学等叁个方面入手,丰富完善其理论;(二)实践层面:努力探索,建议实施转变观念、加强师资、规范管理、<WP=4>叁教统筹、实现社区化等五项得力措施,以期实现终身教育背景下中国农村成人教育的新发展。总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潮的形成和高涨为中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能否抓住良机求得大力发展还取决于国家、社会及学校等方方面面的努力。本文旨在引起人们对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并从宏观角度把握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终身教育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构想,以期能以农村成人教育的大发展来促进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早日实现。

刘文菁[2]2009年在《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有13多亿人口,其中7亿多在农村,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叁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的教育。新形势下,研究农村教育和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我国农村发展内在规律的本质要求。关于农村教育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目前已基本达成共识,即农村教育是包含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框架体系,并被认为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城乡二元结构时期的产物。但是,农村教育也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和表现特征,农村教育的发展既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使人们认识到了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而促生了人们对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逐渐替代物质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发展教育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农村教育和经济作为农村社会的两大主要系统,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既可以推动农村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也可以促进农村社会功能的增强和结构的优化。因此,农村教育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和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既有外部的(诸如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等),也有内部的(诸如不同结构的家庭对教育的投入等)。通过对我国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农村教育既然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那么,对于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内容,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其发展的侧重点也不同。目前来说,发达国家更侧重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发展中国家侧重于农村基础教育的研究;欠发达则侧重于成人教育的研究。通过对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性的现状分析和国外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经验的借鉴,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促进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唯一措施。

高学贵[3]2011年在《我国农民教育政策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作为一个农民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民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制约着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民教育政策是国家、政府为实现一定农民教育目标所制定的关于农民教育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与农民教育有关的各项法令、规范、计划、纲要、措施、办法和条例等的政策文本及其总和,对农民教育目标、方针、原则、途径、方法和措施做出了明确的行政要求,它为农民教育提供指导、规范和保障,规约着农民教育的实施。然而,当前我国的农民教育政策在教育政策体系中的地位薄弱,长期被边缘化,政策零落分散,功能定位模糊,难以发挥有效引领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发展的作用。有鉴于此,本文按照讨论农民教育政策的历史发展脉络、农民教育政策的现状问题以及农民教育政策未来发展建议的分析思路,系统探讨了农民教育政策发展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及其破解途径,为未来农民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以提高我国农民教育政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论文主体框架包括如下八章内容。绪论部分阐述了农民教育政策发展研究的选题缘由,系统梳理了“叁农问题”研究、农民教育研究、国内外农民教育情况研究、教育政策研究和农民教育政策研究的基本研究状况,主要解决了为什么研究、研究基础与研究设计的问题。第一章“我国农民教育政策概述”,对农民、农民教育以及农民教育政策的内涵与外延做了清晰界定,集中阐述了农民教育政策在目标性、多功能性、权威性、稳定性等政策共同属性之外所表现的补偿性、公益性和社会性特征,明确农民教育政策所具有的引领功能、规范功能与保障功能。第二章“我国农民教育政策的历史沿革”,按照古代、近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间顺序从古至今厘清了不同阶段农民教育政策的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和成功经验,勾勒出农民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并以史为鉴,为完善当前农民教育政策提供历史启示。第叁章“我国农民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检视”,以公平、法制、科学和效率的价值追求审视当前的农民教育政策,发现由于农民教育政策决策与执行权力集中,机制不健全;农民教育政策涉猎部门较多,协调配合不力;农民教育政策的运行环境不佳,缺乏法律保障;农民教育研究力量薄弱,农民教育政策的理论氛围不浓等因素限制,我国农民教育政策存在着内容滞后与缺失、决策专断与“离农”、政策解释与宣传不足、执行偏差与随意等诸多问题。第四章“我国农民教育政策发展的价值取向”,分别从理论与现实的视角出发挖掘破解农民教育政策问题、促进农民教育政策发展应遵循的价值主旨和实践依据,站在人力资本开发与投资理论、终身学习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理论、公共政策设计理论的理论立场探寻发展我国农民教育政策的应然路径。第五章“我国农民教育政策发展的基本思路”,试图从建构我国农民教育政策体系入手,层层深入,以农民教育政策体系为基础,完善农民教育政策内容为条件,规范农民教育政策执行为途径,在平台、内容和过程等方面整体提升农民教育政策的质量,促进农民教育政策发展。第六章“我国农民教育政策发展的核心任务”,聚焦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教育政策发展的重心,围绕关系农民基本文化素质的文化教育与关系农民生存质量的技能教育的政策优化问题,在农民扫盲教育与农民技能教育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明晰了进一步优化农民文化教育政策和进一步强化农民技能教育政策的发展任务。第七章“保障我国农民教育政策发展的措施建议”,基于我国农民教育政策发展过程的实质需求,以指向于农民教育实践、服务于农民教育实践为目的,提出推进农民教育政策决策咨询的民主化进程、完善农民教育政策监督宣传机制、加强农民教育政策管理机构建设以及重视农民教育政策的整体评估等保障农民教育政策发展的措施建议。

张立春[4]2005年在《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现状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乡镇农校”或“农校”)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是广大农民学习文化知识,接受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基地,对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多方面原因,许多农校被撤销,农校的发展步入低谷。新世纪,伴随着《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11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1月)叁个文件的颁发,农校的发展呈现了新的活力,农校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即将到来。 本研究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运用个案研究方法,选取湖南省常德市六所农校进行深度的调查访谈,同时选择多所农校作为辅助性个案,从而真实展现了当前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现实状况,揭示了隐藏于其中的经验教训,并结合目前农村的现实情况,对未来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 论文共八章: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的缘起、背景与意义,并对研究中使用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 第二章为研究综述,对本课题既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先行研究的主要成就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第叁章涉及研究技术的使用,说明了本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其实施过程,包括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对象的确定以及对本研究的信度、效度和推广度的若干思考。 第四章为常德市农校现状与发展的描述,叙述了湖南省常德市农村的经济社会背景,回顾了该市农校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目前农校的发展现状,并简单介绍了发展良好的农校、逐步转型的农校、已被撤销的农校叁种类型农校的大致发展情况。 第五章是对发展良好的农校的个案分析,主要介绍了两所发展良好的农校的乡镇背景与发展状况,归纳了其发展成功原因,并预测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第六章是对逐步转型的农校的个案分析。基于调查研究,对农校转型前和转型中的情况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两所农校逐步转型的原因,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相关思考。 第七章是对已被撤销的农校的个案分析。通过对农校撤消后学校资源去向的追问,展示了目前已撤销农校的大体现状,同时对他们撤消原因作出了分析,并由此而引发了一些反思。 第八章是改革与发展的若干设想。在前叁章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校发展的总体设想和叁种类型农校各自发展的若干设想。

陈利利[5]2012年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成人教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农村成人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要求,使其面临严峻挑战。当前,我国的农村成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自身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导致农村成人教育不能适应变化着的农村,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服务功能也大打折扣,整体发展现状令人担忧。分析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特点及发展现状,可以发现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矛盾和不足之处,不能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全面提高各级政府领导、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及农民对农村成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解读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成人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必要条件。应明确农村成人教育所担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提出相应的改革发展策略,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农村成人教育健康向上发展,促使其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为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的和谐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大体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首先分析本论文选题的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国内外农村成人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大致勾勒,引出本论文的基本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内容。最后,对本论文的基本思路、主要方法和创新之处进行介绍。第二部分:“我国的农村成人教育概况”。对成人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村成人教育所具有的特点进行总结,同时,对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现状进行阐述,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叁部分:“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成人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主要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法制建设五个大的方向入手,剖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一系列发展新要求,它在对我国农村成人教育提出的诸多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空间。第四部分:“农村成人教育的策略研究”。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农村成人教育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为更好地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构建提供现实可行的方略,进而为我国农村地区成人教育的长足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笔者就促进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提出若干改革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加强农村成人教育自身建设,使之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二、农村成人教育要明确服务对象,以培养新型农民为己任;叁、农村成人教育要担负起历史使命,加强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四、强化农村社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积极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农村。最后一部分:“结束语”。对本课题研究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总结,阐述了笔者的研究在农村成人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和价值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有关农村成人教育的未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以上是本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概而言之,本文立足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实,围绕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自身发展特点和现状展开,分析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重阐述农村成人教育在新时期肩负的使命,就此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以求对农村成人教育自身的深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都有所促进。

杨日新[6]2015年在《湖南省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农村成人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建国至今,我国的农村成人教育取得了较大成就,为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实现农村人力资源转化,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构建农村社会和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终身教育思想体系的确立,农村成人教育仅对农村的干部群众开展基础文化教育和科普教育,己不能满足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为主题的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在教育方式、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满足新的时代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了湖南省农村成人教育目前存在的现状,结果显示,湖南省农村成人教育持续时间较长、社会普及率较广、紧贴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农村成人教育体制更加系统化、农村成人教育手段日益创新。并对湖南省农村成人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存在农村成人教育管理政府缺位、农村成人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成人教育学校指导思想功利化、农村成人教育师资短缺、农村成人教育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农民接受教育积极性较低等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最终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让农村成人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教育形式,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新着力点,培养新型农民,让科普知识更好的送到千家万户,科学技术更快的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林丽娅[7]2007年在《构建我国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终身教育是当代社会进步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共同趋势。在目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对农民终身教育的研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将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全面落实,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和归纳法,首先从理论的角度介绍了终身教育思想及构建我国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理论渊源,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着重探讨了我国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内容及构建难点,针对我国农民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对今后构建我国农民终身教育体系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言。首先介绍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其次介绍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指出农民终身教育的实施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完善的必然选择,农民的终身教育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第二部分:构建我国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理论依据。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相关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成人教育理论、终身教育思想,对终身教育的产生、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历史回顾;其次对终身教育的内涵、目的、特征作了阐述,为第二、叁部分内容的探讨做出了铺垫。第叁部分:构建我国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必要性。从我国国情出发,审视我国农民教育的现状,归纳总结出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我国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现实意义。第四部分:我国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内容及构建难点。从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入手,描述了我国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具体内容,并在思想观念、资金投入、教育资源、评价体系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难点。第五部分:构建我国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对策建议。针对构建难点提出构建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具体对策,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民终身教育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田静[8]2011年在《教育与乡村建设》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类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约5亿人口得以脱贫。但是中国地区、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加剧,尤其是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边远民族地区,贫困现象更为严酷。对于解决贫困问题而言,人的发展是关键,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人口生存状况的改变。伴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政策体系由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逐步转变为城乡一体化。相应地,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变迁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很多关键领域也己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些变化意味着我们要寻找新的乡村发展之路。本论文以中国云南省一个贫困民族乡的发展干预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考察、描述和解释这一乡村社区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向:一是国家主导的乡村改革;二是由专家、学者主导的基于地方的以教育促进贫困民族农村社区的发展。基于发展人类学的理论来分析乡村发展的现实要素与驱动力,研究乡村发展实践中的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联图景,在对发展理论和地方实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尝试呈现一条贫困民族乡村教育与社区综合发展的新思路。乡村教育既受到大时代、大社会发展潮流的影响,也根植于地方的文化、经济、社会、地理等要素。在现实中,乡村教育并非是封闭性的或静态的。现代化运动为乡村社会、教育与国家社会建立联系提供了新的“链接”,同时,也改变着地方知识。在知识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教育不可能独立于时代发展的潮流之外,因而,应坚持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最终目标,实现乡村教育的优质化并加强乡村学校服务乡村的功能。同时,发展乡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建构乡村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乡村。基于国家意识的发展改革以技术、现代化为主要背景,虽然具有“计划”的外貌,实际上是实用主义的,是邓小平同志“白猫、黑猫论”的体现,其自上而下发动和推行的基本方向没有变,但是也积极吸收国际发展研究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由专家、学者发起的基于地方的内生式发展活动,紧追国际变迁、实践国际发展的趋势,强调自下而上的“参与”,倡导发展理念的地方化和本土化。这类研究在实践中或多或少也都会与国家背景的组织和机构相互联系,从而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和运作。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用主义导向的“发展”现实与参与式发展的实用主义知识论其实是相称的。因而,乡村的不同发展路径应当进入更自觉的“对话”、“互动”与“融通”的时代。乡村建设是一种发展的策略,它代表了对乡村未来的探索,它不仅是勾画新农村的理想图景,还应该是寻求关于乡村社会可能会如何建构的方法。对于贫困落后地区建议走内生式与外源式发展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在这一路径中,学习型乡村的建设是发展的基础,外来干预和地方参与相结合是发展的关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撑是推力。以行动者网络为发展的路径,通过“政产学研农”相结合寻找各种方法来加强和重新配置地方资源,走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来降低地方竞争力的相对劣势,以教育及创新学习来推动乡村的整体发展。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为中国乡村教育与社区的综合发展研究提供本土经验,在关注发展人类学理论的同时,也关注发展干预实践的解读与建构。这对于探讨贫困民族乡村教育和乡村综合发展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洋[9]2003年在《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农村社区教育理论为指导,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农村社区教育进行了研究。首先,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研究了农村社区教育与农村社会环境的辨证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关系等;其次,研究了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组织与管理体制、特点与类型、存在问题与发展走向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提出了适宜于我国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实施策略。全文共六章。 第一章:主要阐述当代社区教育的形成背景、发展趋势,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状况,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进展,本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问题。 第二章: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农村社区教育的理论问题。主要对农村社区教育的概念、特性、结构体系、组织机构、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农村社区教育与其它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功能进行了论述。 第叁章:对影响中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主要社会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将中国农村社区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母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研究农村社区教育与农村社会环境的辨证关系,把握社区发展与社区教育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具体从农村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人口以及农村教育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内容包括:①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农村社区教育产生和形成的正面影响,现存的农村社会经济问题及其对农村社区教育带来的挑战;②村民自治为农村社区教育提供了良好环境,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合作经济在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作用;③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农村社区教育的促进,以及未来农村科技革命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迫切需要;④农村人口思想观念的变革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积极意义,以及农村人口素质相对落后的现状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特殊需求与迫切性。⑤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对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农村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研究 第四章:对中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首先,阐述了农村教育理念的变革、现代农村社区教育思想的发展以及农村社区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其次,从教育目标与内容、类型与特点、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等方面,对目前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同时分析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区域差异及基本经验;最后,指出了农村社区教育面临的问题,并对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走向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提出了适宜于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式。首先分析了国外社区教育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其次,分析了构建中国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原则与基本构成要素;再次,对中国经济发展区域进行了划分,对我国已有农村社区教育模式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不同经济类型地区的农村社区教育模式,包括经济发达地区的全面教育型模式、农村社区学院、网络型教育模式: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型模式、乡(镇)成人校为中心的模式;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行政地域型模式、城乡结合型模式、双向互动型模式: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中心型模式、以可持续内容为主的模式等农村社区教育模式。 第六章:提出实施农村社区教育的策略。从农村社区教育系统完善、外部环境优化、总体运作程式、农村社区教育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如何实施农村社区教育的策略与建议,包括农村社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的建立、总体运作的层次性与系统性、区域差异的梯度式推进,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改进、社区教育队伍的稳定,以及强化农村社区教育意识、合理利用农村社区教育教育资源、发挥城市社区教育的辐射作用等策略。 农村社区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社会化的模式,在我国,农村社区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也刚刚开始。本文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进行了研究,在理论体系、研究思路、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构建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工作,构建的中国不同经济类型区农村社区教育模式,为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从而丰富了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理论体系,对相关研究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刘志[10]2009年在《终身教育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4年至今,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与“叁农”问题有关。“农村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承担着提高农村成人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党和政府也深刻认识到农民是解决“叁农”问题的原动力,只有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才有助于“叁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与和谐社会的真正形成。本文主要从成人教育的基本理论出发,论述了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必要性,综合分析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构建完善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最后根据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首先介绍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其次介绍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指出农村成人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经引起重视。第二部分:终身教育理论的形成及国内外实践。分析了终身教育的内涵、特征以及终身教育背景下的农村成人教育,参照国内外文献分析了国内外终身教育的实践内容。第叁部分:论述了发展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从叁个方面阐述了发展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必要性:第一,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其次,从一般理论出发,主要是从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论述农村成人教育的必要性;第叁基于现状与问题的分析。第四部分: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从政府、农村成人教育体系本身、农村成人教育对象以及社会等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其中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体系本身所存在的缺陷。第五部分:终身教育背景下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构建。论述了终身教育背景下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功能,以及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的构建原则。针对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对策,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体系作出了初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研究[D]. 李雪娥. 河南大学. 2003

[2]. 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刘文菁.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3]. 我国农民教育政策发展研究[D]. 高学贵. 西南大学. 2011

[4]. 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现状与发展研究[D]. 张立春.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5].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成人教育策略研究[D]. 陈利利.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6]. 湖南省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研究[D]. 杨日新. 湖南农业大学. 2015

[7]. 构建我国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研究[D]. 林丽娅. 湖南农业大学. 2007

[8]. 教育与乡村建设[D]. 田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9]. 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研究[D]. 刘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10]. 终身教育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 刘志. 湖南农业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  ;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