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白血病中含量及临床意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白血病中含量及临床意义

王晓军[1]2016年在《白血病细胞COX-2、bFGF、TGFβ1及VEGF基因表达与白血病患者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测定及其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白血病(leukemia)是造血干/祖细胞出现分化受阻、凋亡障碍和恶性克隆性增生而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目前我国白血病的发病率为3-4/10万,在各种恶性肿瘤凋亡率中,白血病在男性患者位居第六位,女性患者位列第八位,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则居首位。研究发现,与实体肿瘤一样,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血管新生和信号传导密切相关。目前这一研究已逐渐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异常的血管生成发挥着关键作用。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肿瘤细胞具有诱导血管生成的潜能,这种潜能必需在生长因子的刺激下才能转化为发挥作用的表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是最强的血管生长因子之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正性调控因子。近年来,研究表明,白血病患者体液中bFGF水平亦较正常对照明显升高,骨髓中有明显的血管新生现象。体内体外的各种实验均证实了bFGF对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促增殖活性。人们发现白血病细胞有bFGF和或bFGFR的异常表达,bFGF可以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直接刺激白血病细胞,通过加强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水平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新生血管持续不断的为肿瘤提供营养和排除代谢产物,在肿瘤的发生、转移及预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很多恶性血液病中,血管增生是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骨髓血管增生与AML、ALL和CML的预后不良有关。近年来,对AML和CML患者骨髓血管增生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各类型白血病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都有显着增高,而且与VEGF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CML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及VEGF水平增高最为显着。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 COX-2)在实体瘤中可以促进肿瘤发生、发展,其在白血病中表达也有所提高,COX-2与白血病中VEGF表达及血管新生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证明。COX-2诱导花生四烯酸合成的主要代谢产物PGE2:同样在肿瘤的血管生成中起作用,诱导血管生长因子如VEGF、bFGF合成。血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及凋亡受多种具有刺激活性或抑制活性的两大类所谓正性或负性的细胞因子组成的网络的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TGFβ1)是目前已知的作用最强的血细胞增殖的负调控因子,多种正常血细胞如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均能产生TGFβ1,它不仅能刺激成纤维细胞的生长,修复创伤,还能调节造血,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目前大多研究开展的是对COX-2、bFGF、TGF β1及VEGF这四种因子单个或两叁个因子进行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但理论创新不足,应用范围有限,而本研究通过检测白血病细胞COX-2、bFGF、TGF β1及VEGF基因表达与白血病患者血清COX-2、bFGF、TGF β1及VEGF水平的变化情况,同时对四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予以研究,分析各检测指标在白血病的临床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探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与血管生成的关系。第一部分:COX-2、bFGF、TGFβ1及VEGF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其意义目的检测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AL)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COX-2、FGF、TGF β1、VEGF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各检测指标在A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在安康市中心医院就诊的90例AL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该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0例为正常对照,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的含量,并对AL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的动态检测;对于AL患者,采用骨髓涂片在显微镜下按常规分类计数200个有核细胞,计算原始加幼稚细胞比例的方法进行诊断。结果1.初诊时,AL组的血清COX-2含量出现显着升高的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t/χ2=6.082).2.初诊时,AL组的血清bFGF含量出现显着升高的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χ2=820.000)。3.AL组初诊时血清TGFβ1含量明显减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χ2=860.000)。4.初诊时,AL组的血清VEGF含量出现显着升高的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t/χ2=4133.000).5.治疗前AML组血清bFGF、COX2、VEGF及TGFβ1水平与ALL组患者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586,χ2=1077.000;P=0.646, χ2= 2906.500; P=0.986,χ2=1135.500; P= 0.729 χ2=2919.000)。6.患者接受2至3个疗程的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时,患者血清TGFβ1含量逐渐恢复到正常数值,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5,χ2=3774.000)。7.患者接受2至3个疗程的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时,血清bFGF、COX2及VEGF含量出现显着降低的趋势,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806,χ2=3756.000;;P=0.868,χ2= 2173.500;P=0.905,χ2= 2181.000).8.患者接受2至3个疗程的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时,bFGF、COX2、 VEGF及TGFβ1水平与治疗前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F=61.802;P<0.001,F=1342.108;P<0.001,F=458.935;P<0.001, F=1349.146)。9.AL初诊患者治疗前血清bFGF、COX2及VEGF水平与骨髓始加幼稚细胞数呈正相关(分别为R=0.0.303,P=0.005;R=0.435,P<0.001;R=0.293,P=0.006),而TGFβ1水平与骨髓始加幼稚细胞数呈负相关(R=-0.379, P<0.001)。10.AL初诊患者治疗前血清bFGF、COX2及VEGF水平与TGFβ1水平比较均呈负相关(分别为R=-0.401,P<0.001;R=-0.578,P=0.001;R=-0.388,P<0.001)。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研究表明,促血管生成因子COX-2、VEGF及bFGF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含量显着增加,化疗后完全缓解组患者血清COX-2、VEGF及bFGF含量显着下降,而血清TGF β1水平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含量明显减低,而化疗后完全缓解组患者血清TGFβ1含量显着升高,提示血管生成可能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因此,动态监测AL患者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水平,可作为急性白血病病情进展的重要参考指标。第二部分:COX-2、bFGF、TGFβ1及VEGF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表达及其意义目的检测不同分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不同发展阶段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的变化,对它们在CML的诊治和术后干预中的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以在安康市中心医院就诊的50例初诊CML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该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0例为正常对照,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COX-2、bFGF、 TGFβ1及VEGF的含量,并对CML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两个不同阶段的动态检测;对于AL患者,采用骨髓涂片在显微镜下按常规分类计数200个有核细胞,计算原始加幼稚细胞比例的方法进行诊断。结果1.初诊时,CML组各期患者的血清COX-2含量显着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χ2=34.862)。2.初诊时,CML组各期患者的血清bFGF含量显着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01,t/χ2=820.000)。3.CML组各期初诊时血清TGFβ1含量明显减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χ2=1289.000);4.初诊时,CML组各期患者的血清VEGF含量显着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χ2=1402.000)。5.治疗前CML组急变期患者血清bFGF、COX2及VEGF水平较慢性期患者增高,而TGF β 1水平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t/χ2=-6.974; P<0.001,t/χ2=485.000;P<0.001,t/χ=465.000; P<0.001,t/χ2=55.000));26.治疗前CML组加速期患者血清bFGF、COX2及VEGF水平较慢性期患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GFβ1水平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t/χ2=6.117;P<0.001,t/χ2=575.000;P<0.001,t/χ2= 445.000;P<0.001,t/χ2=65.000)。7.经过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包括完全血液学缓解、完全遗传学缓解及完全分子学缓解)(CR)时,血清bFGF、COX2及VEGF含量明显下降,而TGFβ1含量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950,t/χ2=-0.063;P=0.983,t/χ2=1518.000; P=0.584, t/χ2=1468.500;P=0.742,t/χ2=1299.000)。8.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未达到缓解(包括部分缓解、血液学复发和耐药)时,血清bFGF、COX2、VEGF及TGFβ1水平与CR组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1,t/χ2=-28.355;P<0.001,t/χ2=630.000;P <0.001,t/χ2=137.000;P<0.001,t/χ2=123.000)9.CML初诊患者治疗前血清bFGF、COX2及VEGF水平与TGFβ1水平呈负相关(分别为R=-0.315,P=0.026;R=-0.330,P=0.020;R=-0.632,P<0.001)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CML患者初诊时存在COX-2、VEGF及bFGF的高表达,TGFβ1在CML初诊时存在低表达,经过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时,血清COX-2、VEGF、bFGF及TGFβ1含量基本恢复正常,提示与CML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根据以上研究,说明动态监测CML患者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水平,可作为CML病情进展的重要参考指标。第叁部分:白藜芦醇对K562细胞COX-2、bFGF、TGFβ1及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COX-2、bFGF、TGFβ1及VEGF对人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白藜芦醇(Res)及伊马替尼(IM)对K562细胞进行干预,通过MTT法、台盼蓝染色、Hoechst 33258染色及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同时将K562细胞株分为空白对照组、IM单药组(0.1μmol/L、0.2μmol/L)、Res单药组(50μmol/L);100μmol/L)、200μmol/L)、IM联合Res组(IM0.1μmol/L+Res 50μmol/L、IM 0.1μmol/L+Res 100μmol/L、IM 0.1μmol/L+Res 200μmol/L、IM 0.2μmol/L+Res 50μmol/L、IM 0.2μmol/L+Res 100μmol/L、IM 0.2μmol/L+Res 200μmol/L)。采用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其给药后COX-2、bFGF、TGFβ1及VEGF的变化。结果:1、细胞抑制率随白藜芦醇及伊马替尼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呈上升趋势,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独使用白藜芦醇或者伊马替尼相比,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200μmol/mL白藜芦醇+200μmol/L伊马替尼组细胞的抑制率最高;随着时间的延长,白藜芦醇与伊马替尼联合作用组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增高,且当作用72 h时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最高。2、台盼蓝拒染实验检测两种药物联合运用后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表明,各联合用药浓度组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均高于单用白藜芦醇组和伊马替尼组,且当用200μmol/ml白藜芦醇+0.2μmol/L伊马替尼作用K562细胞时细胞的凋亡率最高;随着时间的延长,白藜芦醇与伊马替尼联合作用后使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高,且当作用72 h时细胞凋亡率为最高。3、采用伊马替尼及白藜芦醇对CML细胞株caspase-3进行检测发现,随着白藜芦醇或伊马替尼浓度升高,其caspase-3活性逐渐增强。4、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单用白藜芦醇及单用伊马替尼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均具有凋亡作用,而随着白藜芦醇浓度的增加,K562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高;随着伊马替尼浓度的增加,K562细胞的凋亡率逐渐上升。5、Hoechst 33258染色实验检测显示单用白藜芦醇及单用伊马替尼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均具有凋亡作用,而随着白藜芦醇浓度的增加,K562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高;随着伊马替尼浓度的增加,K562细胞的凋亡率逐渐上升。6.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0.2μmol/L伊马替尼组的COX-2、bFGF及VEGF的表达量明显降低,而TGFβ1 mRNA的表达均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用200μmol/mL白藜芦醇±0.2μmol/L伊马替尼联合作用于K562细胞后,细胞中TGFβ1 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而COX-2、bFGF及VEGF mRNA的表达均显着降低,与对照组和0.2μmol/L伊马替尼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 白藜芦醇及伊马替尼对白血病K562细胞株均具有促进凋亡作用,其联用可明显增加其凋亡率。对血管生成具有抑制作用的白藜芦醇能够增加TGFβ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减低COX-2、bFGF及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K562的凋亡,间接反映血管生成在白血病中的作用。

马晓红[2]2002年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白血病中含量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静脉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水平,分析此指标变化的程度与急性白血病不同病期,不同类型的关系,探讨VEGF在急性白血病中含量及临床意义,为抗血管新生治疗白血病提供理论依据。 对象 52例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AL)患者分别来自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和青岛市立医院儿科及血液内科。分为两组(1)初诊组(初诊未治)21例,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id leukemia ALL)1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 ANLL)11例。(2)缓解组(骨髓完全缓解)31例。正常对照组21例,脐血组10例。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测定外周静脉血 VEGF水平。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检测值与一些相关因素的关系采用相关回归分析及SAS计算机软件分析。 结果 初诊组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缓解组。(t值分别为3.291;3.488,p均<0.01):缓解组VEGF水平与正常对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白血病中含重及临床意义 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叫.788 p>0.05);脐血组VEGF高于正 常对照组(’一3.039 p<0.05)。ALL与ANLL比较VEGF水平无差 别(t-0.551p>0.of)。高水平的 VEGF组与低 水平组匕较死亡率 高。*乙9.751p<0刀1)。初诊 ALL组 VEGF水平的高低与诱导 缓解所需时间长短呈高度正相关什-O.%叩p叩刀1)。血清***F 水平与年龄,性别,骨髓幼稚细胞数,白细胞总数,血色素,脾脏肿 大程度,有无骨骼压痛,有无中枢浸润无关c 结论 初诊组VEGF水平显着高于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高水平 飞,EGF存在高死亡率c在ALL思者中,VEGF 7Jc平与化疗达完全缓 解所需时间呈高度正相关。脐血VEG厂水平高于正常外周静脉血。

席振芳[3]2007年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组织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清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含量变化,探讨血清TF及VEGF在急性白血病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间临汾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初诊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43例,其中38例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给予2疗程常规化疗,并根据化疗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ly remission,CR)组和未完全缓解(No completely remission,NR)组,正常对照组20例,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F及VEGF的含量,同时检测其他临床相关指标,比较TF和VEGF含量在急性白血病治疗前后的变化并观察TF和VEGF与其它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TF及VEGF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2 CR组治疗后血清TF、VEGF水平分别为:(3.38±2.48)pg/ml、(153.84±86.81)pg/ml均较治疗前(10.64±5.23)pg/ml、(453.07±213.19)pg/ml下降,有显着性差异。NR组治疗前血清TF和VEGF水平为:(9.63±4.69)pg/ml和(338.78±235.73)pg/ml,治疗后分别为(15.74±4.57)pg/ml、(555.64±199.72)pg/ml均较治疗前上升,有统计学意义。3初治高表达组较低表达组完全缓解率低。4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TF与VEGF两者间呈显着正相关。【结论】1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存在高水平TF与VEGF,而缓解后明显降低提示血清TF与VEGF与该病的发生及临床疗效有一定关系。2初诊急性白血病血清TF与VEGF两者间呈显着正相关。

杨桂玲, 段勇, 杨碧云, 余莉[4]2005年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血清和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71例急性白血病和20例正常对照血清及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培养上清液中VEGF浓度。对其中33例初治AL患者给予2疗程化疗,分析比较VEGF变化与疗效的关系。结果:AL初发组、复发难治组与完全缓解(CR)组、正常对照组血清及BMMNC培养上清液中VEGF浓度相比差异有显着性(均

高丽君, 夏薇, 杜冰洋[5]2007年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2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通过检测急性白血病(AL)患者静脉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含量,探讨VEGF和IL-12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含量及临床意义.应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10例初诊未治1、0例缓解期、5例复发患者和9例正常对照血清中VEGF和IL-12的含量.初诊未治组的VEGF含量(521.06ng/L±163.85ng/L)明显高于缓解组(307.62ng/L±55.40ng/L)及对照组(262.01ng/L±141.66ng/L)(P<0.05);对照组的IL-12水平(58.96ng/L±38.11ng/L)与初诊复发组(初诊未治组与复发组的合称32.51ng/L±14.58ng/L)、缓解组(71.67ng/L±119.09ng/L)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VEGF的含量与IL-12之间存在负相关性.结论是VEGF和IL-12与AL的病情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徐继, 阮林海, 孙宗立, 吉晖晖[6]2007年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8与急性白血病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与肿瘤的新生血管形成密切相关,血管新生过程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的调控,血管新生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白细胞介素8(IL-8)在血管新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对VEGF与急性白血病的关

葛晓华[7]2012年在《塞来昔布对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增殖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环氧化物酶-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对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增殖的影响,初步探讨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的抗肿瘤作用,为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应用于急性白血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1年7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初诊未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6例,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取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接种于含体积分数为10%灭活的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常规培养。用不同浓度(0~100μmol/L)塞来昔布处理细胞,采用MTT法检测塞来昔布对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采用均数比较及多因素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讨塞来昔布对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1.塞来昔布对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从3.48%增加到53.24%,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P<0.05),即随着药物作用和时间的延长,细胞生长的抑制率逐渐升高。2.未经处理的急性白血病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均一,生长旺盛,悬浮成团呈“葡萄样”生长。而经80μmoL/L的塞来昔布与以上细胞共育48h后,可观察到塞来昔布对细胞有明显的毒性作用,细胞体积变小、变形,细胞膜完整但出现发泡现象,细胞中颗粒增多,细胞碎片明显增多。结论塞来昔布对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的生长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能使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的形态学发生变化,导致细胞变性坏死,最终使白血病细胞死亡。因此,塞来昔布有可能成为治疗白血病的一种新药,但具体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塞来昔布对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的原因,并探讨血管新生网络调控系统在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1年7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初诊未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6例,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取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接种于含体积分数为10%灭活的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常规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两组,对照组使塞来昔布最终浓度为0μmol/L,实验组则为80μmol/L,培养48小时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情况。计量资料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直线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讨塞来昔布对急性白血病血管新生调控网络的影响。结果1.对照组(0μmoL/L的塞来昔布)VEGF、bFGF、TGF-β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69±7.12、27.19±8.19、79.19±16.23,积分分别为102.63±12.97、56.81±14.91、161.56±36.20,实验组(80μmoL/L的塞来昔布)VEGF、bFGF、TGF-β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19±5.99、16.38±5.07、81.05±15.76,积分分别为73.38±11.02、36.31±9.62、165.44±33.77。VEGF、bFGF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GF-β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为了探求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VEGF、bFGF、TGF-β之间的表达是否有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VEGF表达与bFGF、TGF-β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34、0.408,P值均<0.01)。结论塞来昔布能有效抑制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分泌VEGF、bFGF,且通过相关分析发现VEGF、bFGF、TGF-β之间具有相关性,说明它们共同参与了白血病血管新生的网络调控系代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同时针对VEGF、bFGF、TGF-β为靶点进行抗血管新生治疗。因此,本研究表明塞来昔布能够通过抑制白血病血管新生来抑制白血病原疗有望成为白血病患者新的治疗手段。

谭业克[8]2006年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肿瘤相关物质群水平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 在恶性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血管新生和血管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增殖的主要因子。白血病细胞不仅高度表达和分泌VEGF,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分泌造血生长因子,还在细胞膜上异常表达VEGF受体。在VEGF的作用下,白血病细胞出现增殖加快、凋亡减少。肿瘤相关物质群(tumor supplied group of factors,TSGF),是肿瘤发生和生长过程中肿瘤和周围毛细血管增生产生的,数种国际公认的与恶性肿瘤生长相关的糖类物质、氨基酸及其代谢产物的总称,随肿瘤组织的生长不断释放入血,早期即可在外周血液中达到临床可以检测的浓度,同时TSGF对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广谱性。 目的 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VEGF及TSGF的水平,探讨血清VEGF及TSGF的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04年7月至2005年3月间泰安市中心医院血液科的55例急性白血病(AL)住院患者,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1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24例,正常人对照组15例(均来自健康献血员)。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VEGF的水平,用化学显色法检测血清TSGF的水平,同时检测其它临床相关化验指标,比较VEGF、TSGF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观察VEGF、TSGF与其它临床化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 结果 1.ALL、AML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VEGF及TSGF水平比较:(1).ALL组、AML组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251.3±47.7)pg/ml,(271.7±64.4)pg/ml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水平(127.4±55.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1,6.18,P<0.01);ALL、AML组血清TSGF水平分别为(79.07±15.38)U/ml、(76.77±14.87),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水平(51.29±7.54)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47、5.009,P<0.01)。 2.将AL患者根据第一次化疗的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组和未完全缓解(NR)组。AML患者CR组化疗前血清VEGF水平为(251.3±58.7)pg/ml,NR组化疗前血清VEGF水平为(307.5±66.5)pg/ml,两者差异统计学意义(t=2.36,P<0.05);AML患者CR组化疗前血清TSGF水平为(71.90±13.65)U/ml,NR组化疗前血清TSGF水平为(89.74±16.58)U/ml,NR组水平显着高于CR组(t=2.13,P<0.05)。

周锋[9]2010年在《中药辅助治疗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上清TGFβ1、VEGF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清热辅助治疗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上清TGFβ1、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集在我院及齐鲁医院就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中药组15例,对照组15例,均为初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药组给予常规西药诱导缓解加中药益气养阴清热方辅助治疗,中药服用至完全缓解;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方案诱导缓解;在化疗前与化疗2-4个疗程结束后分别抽取患者骨髓,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骨髓上清TGFβ1、VEGF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中药组患者TGFβ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中药组VEG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中药组总缓解率为80%,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益气养阴清热方辅助治疗对患者TGFβ1、VEGF水平有显着影响。

参考文献:

[1]. 白血病细胞COX-2、bFGF、TGFβ1及VEGF基因表达与白血病患者血清COX-2、bFGF、TGFβ1及VEGF测定及其意义[D]. 王晓军. 南方医科大学. 2016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白血病中含量及临床意义[D]. 马晓红. 青岛大学. 2002

[3]. 急性白血病患者组织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探讨[D]. 席振芳. 山西医科大学. 2007

[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C]. 杨桂玲, 段勇, 杨碧云, 余莉. 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05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2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高丽君, 夏薇, 杜冰洋.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

[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8与急性白血病关系的研究[J]. 徐继, 阮林海, 孙宗立, 吉晖晖. 临床荟萃. 2007

[7]. 塞来昔布对急性白血病原代细胞增殖及血管新生的影响[D]. 葛晓华. 河南科技大学. 2012

[8].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肿瘤相关物质群水平及临床意义[D]. 谭业克. 青岛大学. 2006

[9]. 中药辅助治疗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上清TGFβ1、VEGF表达的影响[D]. 周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白血病中含量及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