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穿插的特点与人物诗化的关系论文_林雪媛

红楼梦诗词穿插的特点与人物诗化的关系论文_林雪媛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红楼梦》中的诗词与以往小说中的诗词穿插有所不同,《红楼梦》中的诗词融入故事情节,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等特点,同时诗词与人物诗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特点;人物诗化

一、《红楼梦》中诗词穿插的特点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一部诗化倾向浓郁的作品,诗词穿插在全文中有着鲜明、独特之处。穿插的诗词不仅映射现实,而且主观色彩鲜明,做到了两者的极好融合。

《红楼梦》整部作品,显示出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浪漫氛围,营造了一种诗化的背景,使读者处于一种迷离莫测的境界之中,与现实生活中真实情况完全不同,此即为《红楼梦》诗化特点之一。然而,不论多么主观,多么诗化,最后总要回归现实,这表达了作者对于自身经历和当时社会真实的反映和深刻的思考。主观与现实结合,表明自己痛苦而深刻的思路历程。这就与传统小说中只求真实,毫无诗化浪漫主义的作品区分开来,同时也与传统历史小说中一味宣扬历史纪实与道德劝诫意义的作品区分开来。

小说刚开始便在极度虚幻之中拉开帷幕,全文开篇就明确了贾宝玉前身,即为大荒山无稽崖下炼石补天后所剩之石,后由一僧一道携入“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一遭”。这一段论述,构成作品大框架。作者选用这样的框架,来构架这部恢弘无比的巨作,就会使这部作品极富主观想象色彩,构筑了诗化小说的背景。诗词的作用就得以发挥,它们在增强这种主观诗化倾向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第一回引用诗:“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传奇。”这首诗是对于这个神秘石头前世今生经历的再一次说明,它将自己出生之地、生长之乡、女子之事、闲情志趣、诗词谜语等一一记录下来。这首诗让读者沉浸于如梦如幻的离奇背景之中。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发生在贾府的悲欢离合之事,而是以青埂峰的石头这一个诗化浪漫的线索为背景展开叙事,让读者乍一读来,便觉整部作品充满了诗化意味,与真实的现实有所不同。这里诗词的穿插恰到好处,起到了再次介绍背景,渲染诗化浪漫色彩的作用。作者在第一回构造了梦幻般诗意的神话:这个顽石无才用于补天后,便来到警幻仙子的赤霞宫,摇身一变,化身赤霞宫神瑛侍者,并在此与绛珠仙草发生了一段奇缘,不论是为了报答灌溉之德,还是“还泪”说,都是极富有诗意的情节,这些有着奇幻色彩的情节和诗词,给人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感受。

虽然有时作品给我们的感觉是虚到了极点,然而一旦触及到现实时,又显得无比真实,贴近现实生活,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到了一起,例如贾雨村这个人物形象,就是当时官场之中典型的左右逢源、利己之人,是成千上万个形形色色的官场中人的折射。第四回中,他因为“护官符”而判的“葫芦案”,就能看出他的为人,更能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于这样黑暗的现实,文中的诗词也给予了侧面的暗示。全书宣扬的一个主题思想就是万事万物终会消逝,贾府的兴盛到衰败就是一转眼的功夫,所反映的便是世事的无常,封建制度封建统治的衰败,人性恶劣的扩张,社会动荡变化的加剧,使人们内心充满了不安、迷惘、失望,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文中的诗词也好几次揭示了这个主旨。小说第一回,甄士隐于路旁碰到一个跛足道人,不管是羽士嘴里所吟咏的“好了歌”:“众人都晓仙人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或是甄士隐对“好了歌”做的注,都是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主旨,加深了读者对这种现实的理解。

全书中出现的大量诗词都与情节紧密结合,诗词的穿插已经很好地融入情节之中,对于小说情节的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

《红楼梦》中的情节大致按时间顺序进行下去,诗词的穿插对于情节的推进有着重要作用。如第一回中,贾雨村在甄士隐家中,感伤生平理想,壮志难酬,高吟:“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看起来只是贾雨村对于本身遭受的感伤,实际上在情节上为后文贾雨村高中,进入宦海,青云直上做了有意无意的铺垫。又如同一回中,僧人有意无意地向甄士隐说了一首诗:“娇生惯养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诗里“菱”说的便是香菱,“雪”同薛蟠的“薛”字的谐音,佳节元宵后便对后文香菱失踪之时作了暗示和铺垫,火也是指后文的那场大火,有了这里诗词穿插的铺垫,使下文情节的突然转变不显得突兀。

再如大观园中一个可爱的人物史湘云,诗歌中对她的命运这样预示道:“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斜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虽生在四大家族中“金陵史家”,但是她从小父母双亡,缺少父母关爱。湘水东逝,一切都会随风飞去,这一首诗暗示了日后史家败落、湘云和丈夫婚后幸福转瞬即逝的悲剧以及她最后的结局。第五回宝玉睡梦中神游太虚幻境,小说巧妙运用他浏览过的“正册”等各部分上所记录描画的诗歌和图画曲子等,预示了文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和结局。册上有一副图,图中是汪洋无际的大海,一艘船随波而逝,有一女子伤心哭泣,诗云:“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此图此诗即预示着探春往后远嫁的终局。像类似的隐喻在书中十分常见。总之,《红楼梦》中诗词的隐喻和人物命运的关联使小说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相结合,使小说具有浓郁的神秘性。

曹雪芹在小说开篇就说:“都云作者痴,谁解此中味?”《红楼梦》这部宏伟巨著所蕴含的万般滋味,为历代“红学家”和研究者所探求。我们说《红楼梦》这部作品中最出色最成功的形象就是“大观园”中各色各样的年轻女子,她们身上焕发着朝气和青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就是这些美好可爱的女孩子,最终不得不走向“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结局。诗词的穿插使得文章的抒情性强烈。如林黛玉的刻画,在《葬花吟》中这样写到:“质本洁来还洁去,........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就是林黛玉对自身命运的悲叹。在这种性格影响之下,她远离社会污浊黑暗,从不与之同流合污,并且能真心理解贾宝玉,追求男女之间的真心爱情,有自己内心的坚持,可以说是封建礼教大胆的突破者。但就是这样一个冰清玉洁的美丽女子,最终还是不免于悲惨的结局。诗歌中将人与花合二为一,写花也就是写人。“一朝春尽红颜老”预示了林黛玉终将早年逝去,红颜薄命,而“花落人亡两不知”便暗示出她最后走向死亡这一悲剧。这首诗词的穿插加强了抒情性的营造。

二、《红楼梦》中的诗词与人物的诗化

作为一部诗化小说,人物形象勾勒在文中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作者十分注重文中人物形象刻画。《红楼梦》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巨大的突破,改变了像《三国演义》等小说中人物片面化、单一化、脸谱化的特点 ,塑造了无数个生动形象、多层次、多面性的人物形象,又用诗词强化人物形象,可以说人物塑造的成就十分高超,人物的诗化色彩很浓郁。

首先,文中诗词插入在勾勒诗意化形象上起到巨大帮助。如第三回林黛玉第一次出场就用了这样一段韵语来形容她的外貌:“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里主要从林黛玉的体态、眉眼来刻画,突出了她眉眼含情,体态娇弱等特点。只用了短短几句话就能将人物外貌刻画得丰满形象,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塑造了林黛玉的形象,突出了她的主要特点,也为后来的情节做了铺垫。这样的形象已不同于以往历史人物形象的程式化,富有诗意。又如探春这个形象的刻画,在第三回中这样写道:两肩修长,腰身轻盈,身材高挑,脸蛋精致,眉眼之间显示出神采飞扬的气质,让人看之忘俗。探春处事果断英明。她的不同凡俗在她写的诗词中显示出来。如她的作品《咏白海棠》:“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其中对玉和雪的描写,就是她外貌和性格中不同凡俗的外化。

其次,小说通过诗词对主要人物的诗化性格进行塑造。如《红楼梦》最重要的主人公——贾宝玉,这个贾府众人眼里的宝贝,即为诗化人物的典型。不仅他的身世,前世今生极富有诗化意味和传奇色彩,他的形象特点也不同凡俗。他由青埂峰下一块顽石变化而来,后成为天上的神瑛侍者,最后下凡为贾宝玉,来这凡尘人世之中走一遭,这样的出身背景,自然不同于传统小说中真实塑造的人物形象,也给其打上了诗化的烙印。贾宝玉并不去走传统社会中所有人看重的仕途,他对秦氏房内的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表现出强烈的不快和厌恶,他对劝他走仕途经济的薛宝钗不满,极不愿迎合世俗的看法,讨厌传统的那一套大道理。小说中通过诗词对他这一特点进行强化。如第二十二回中的“寄生草”:“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贾宝玉对这首曲文高度的称赞,并从中体悟到了禅机。体现了他的理想和追求是虚化的,而不是世俗的。

小说中的诗词对区别同一类人物的不同特点有辅助作用。诗歌是一个人内心的体现,从每个人的诗歌中就可以对比出不同人物性格之间的差别。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女主角,性格相差千里,林黛玉作为一名与正统相悖的女子,性格较悲观,心思颇为细致。而薛宝钗是一位维护正统的女子,善于处理与其他人的关系,性格上更是开朗活泼。一个动一个静,一个外向一个内向,一个积极一个悲观,这二人的形象可以说正好相反,从她们所作之诗就可以看出:

《唐多令》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毽。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缝络,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两人在第七十回中面对漫天柳絮,有感而发,作成诗句。我们先看看黛玉的,诗中分别使用“堕”“残”等动词,描绘了一片残败之势,而花柳亦如人,“人命薄”就是对人生如花花草草一样短暂的哀叹。“叹今生”“忍淹留”既是对柳絮的悲哀,更是对生命、对光阴易逝、繁华终会消沉、青春也会逝去的悲痛和无奈。再来看看宝钗的诗,同是面对飞絮,宝钗诗中却是“春解舞”“乱纷纷”这样充满春天气息和生机的场景,其中的“任他随聚随分”体现出她的一种一切随心的从容淡然,最后一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刚劲有力,气势非凡。“钗黛之别,历来是人们兴趣之点,仔细读来,不仅为人处世,各人的诗作也可看出二人差别。曹雪芹直接让主人公倾诉内心感情,使人物特点鲜明而突出。”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

[2]张淑媛.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从《红楼梦》中的诗歌浅析人物命运[J].文学评论,2010.05

[3]方铁桥.浅析《红楼梦》如何用诗词塑造人物形象——以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例[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9.06

作者简介:林雪媛(1995-),女,山东青岛市人,文学硕士,单位:青岛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明清文学。

论文作者:林雪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7

标签:;  ;  ;  ;  ;  ;  ;  ;  

红楼梦诗词穿插的特点与人物诗化的关系论文_林雪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