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入声字在南充方言中的读音研究

中古入声字在南充方言中的读音研究

金小梅[1]2003年在《中古入声字在南充方言中的读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代汉语发展为现代汉语,官话区入声的消失是其声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入声在官话区的消失和演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官话区入声消失的历史进程中,表现出其发展演变中的不平衡性甚为明显,然而迄今少有人对此进行专门的研究。所以,对特定地区方言的入声字进行专门探讨,有利于对入声字发展演变不平衡性规律的揭示。为此,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古入声字在南充方言中的读音情况: 一、中古入声字在南充方言中的声调,包含在南充入声方言区和无入声方言区中的声调; 二、中古入声字在南充方言中的韵母,包含在南充入声方言区和无入声方言区中的韵母。 本文还将中古入声字在南充附近的盐亭、射洪两入声方言区中的声调和韵母的读音情况与在南充入声方言区的西充、龙蟠两方言进行了比较。

孙越川[2]2011年在《四川西南官话语音研究》文中提出西南官话地跨九省区,使用人口约两亿五千万,是现代汉语次方言中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次方言。四川地处西南内陆,其境内有官话、客家话、湘语和闽语等几大方言,其中西南官话分布范围最广。今天的四川西南官话主要来源于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移民带来的湖广官话。但四川地域的封闭性使得曾经存在于本地的“老四川话”并未完全被覆盖,而是以底层的方式保留了某些特征,而之前对此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从声、韵、调叁个方面对四川境内的西南官话进行语音描写,比较各方言点的语音特点,并应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讨论其中的语音演变规律以及当中体现的历史层次,并且结合四川的移民史、方言史等资料,进一步讨论四川西南官话的分区,同时归纳四川西南官话不同于其他西南官话的独有特征。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首先简单介绍了几千年来四川地区语言的发展变迁历史,接着讨论了前人对四川西南官话的研究情况以及本文研究的目的、对象、方法和材料来源。第二章讨论声类的演变。主要讨论了舌齿音、泥来母、非晓组和端组声母在四川西南官话中的分布类型以及语音演变情况。通过腭位照相、声谱分析等实验方法,证明四川西南官话中的卷舌音舌尖卷起,比普通话的“翘舌音”舌位更靠后,更符合国际音标中的卷舌音(retroflex)。四川西南官话中的泥来母并不是简单的自由变体混读,而是存在复杂的演变分布,并因词而异,从而得出词的使用频率和音变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单线联系,而是随着音变的过程逐步变化的。同时,更进一步发现,当两种音变同时作用于同一部分词项时,率先发生变化的具体词语可能有所不同,“立足点”词使用频率的高低,会造成认知上强势记忆的差别,最终成为音变竞争成败的关键。从感知语音学的新角度研究非晓母和端组的音变原理。非组f和晓组x存在互变关系,韵母元音u由于具有“钝”的声学特征,且涉及舌根和唇两个收紧点,经前腔过滤,唇收紧点的感知响度易被放大,因此x更容易在u前被错误感知为唇音f。端组声母塞擦化,是因为塞音在高元音前的送气阶段时长长于在低元音前,因此前种情况下易被错误感知为送气音乃至塞擦音,感知错误最终导致音变的发生。第叁章和第四章讨论韵母的语音及其演变。第叁章简单讨论了阴声韵果摄和流摄的读音尤其是一些特殊读音的来源,同时分析了四川西南官话阳声韵鼻音韵尾的演变情况及规律。第四章入声韵是本文的重点,首先讨论入声韵的总体演变趋势,重点分析了“阴入变读”、“阳入同变”等现象。通过实验语音学的手段,证实在部分保留独立入声调的四川西南官话中,入声韵塞音韵尾失去后,其“短促”的特征以时长较短和音质略不同于阴声韵元音而保存下来,出现元音变读现象,和阴声韵元音产生区分。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元音变读并不只是音值上的不同,而是会影响到音变的方向和音系结构的改变。接着分别讨论具体入声韵摄的语音。深入探讨了咸山摄叁四等精见字今读ye、yo的现象,发现读音yo只出现在四川西南官话腹心地带,不见于其它西南官话,并且音变方向和北京话正好相反。深臻曾梗开叁四入声韵非知庄章组字在存在独立入声调的四川西南官话中,入声塞音韵尾消失后,元音变异成为ie,挤占了原麻叁韵的位置,从而推动麻叁韵元音高化为i,形成不同于其它方言的推链音变。臻深曾梗入存在低元音读音,证实其并不是存古,而是在曾梗合流元音高化后,又再发生音变e>a,并且这种音变只发生在曾经的入声韵中,符合Labov关于短元音下降的链移规则。最后讨论了宕江入和通入的异读及其来源。第五章介绍了四川西南官话的声调类型,重点讨论入声调的独立和归并情况,指出入声分归各声是移民过程中语言接触竞争迭置混合的结果。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根据前文的论述,总结了四川西南官话独有的特征,并由此推测“湖广填四川”是一个移民渐进的过程,在土着遗存最多的四川西南官话腹心地带曾经存在过土着和移民的语言竞争,虽然最终湖广官话取得了胜利,但与其它西南官话不同,这里的“老四川话”以底层的方式保留了更多自己的痕迹。最后,根据四川西南官话的语音特点,将其分为五区,并分别指出各区具体的语音特征。

郭丽[3]2009年在《湖北西南官话音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湖北省内分布着西南官话、江淮官话黄孝片和赣语大通片,其中西南官话分布的面积最广。西南官话分布在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湖南的等地。它是分布面积最广、使用人口最多、方言材料最丰富的官话方言区。目前,还缺乏对整个西南官话区的音韵结构演变和历史层次等进行分析研究的论着,也暂未见对每片西南官话音韵特点的比较和分析。本文立足于湖北省西南官话,采用历史层次分析法,比较湖北省各县市方言的音韵特点,探讨声韵调演变的历史层次;并与川黔滇等地西南官话的音韵特征进行比较,找出西南官话的共同特点和湖北西南官话的独有特征。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材料来源。第二章讨论声母。在对湖北西南官话声母概述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中古声类在西南官话中演变的例外现象、阳韵邪母字的塞擦化和舌齿音的演变。认为阳韵邪母塞擦化是南宋通语的特征,它作为白读仍旧保留在西南官话中。第叁章和第四章讨论韵母的音韵特征和层次。分列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叁部分来讨论。阴声韵主要论述了鱼虞韵、蟹止摄的历史层次,从中可以观察到湖北西南官话的早期层次来自于黄孝方言。在阳声韵部分主要分析了通摄舒声韵主元音为非圆唇-(?)/-(?)的现象,探讨了该音变的来源。入声韵是第四章的重点,首先将湖北西南官话各方言点的阴入分合关系归为五类,除宕江入、曾梗入外,这五类同《中原音韵》中阴入分合类型基本一致,这说明官话方言分化的起点至晚可推至在元代。此后深入讨论了宕江入的历史演变,以及曾梗入今读ie、ia的现象。第五章简要介绍了湖北西南官话声调的特点,以及入声、去声的分布与发展趋势。第六章主要探讨了湖北西南官话与周边方言的关系。湖北西南官话区别于川滇黔等地西南官话的一项重要特征是:中古合口韵端系字在湖北西南官话部分方言点发生开口化的变化,这也是湖北西南官话内部分区的一条重要的同言线。然后通过剖析黄孝方言鱼虞韵和蟹止合的历史层次,发现鱼虞韵和蟹止合精组字今读i见于西南官话武襄片的白读和鄂东赣语、部分湘语区,这说明出现此类特征的方言曾经历过共同区域变化。第七章是文章的结论。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将湖北西南官话分为四片。此外,对黄孝方言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论认为黄孝方言是官话方言同赣语、湘语的过渡方言。

李敏[4]2017年在《四川南充地区汉语方言音系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此次调查是继1960年全国方言调查后,用严格的方言音系调查方法,采用现代技术设备进行的实地调查。记音整理分析了蓬安河舒镇、营山济川乡、仪陇双盘乡、西充青狮镇、南充金台镇、南充礼乐乡、南充桃园乡七个方言点的方言音系,并运用实验语音学、音韵学、方言学、历史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分析。该地区汉语方言除西充方言研究成果较多外,其他各方言点的研究成果较少。此次调查新发现的南充礼乐乡、桃园乡两方言点属于被入归阳平包围的入声独立区,残存入声韵特点的音系特点。两方言点在《四川方言报告》,《四川方言音系》中均未有记载。南充所辖各县市的汉语方言属西南官话区,但内部有着不同于西南官话总特征的各种语音特点,如:南充地区七个方言点共有的韵母特点为古流摄开口一等见系字增生[i]介音;西充青狮镇部分古蟹止摄开口叁四等的非端组字,韵母[i]读为舌尖元音[(?)],属于舌尖化现象;与此同时,古蟹止摄开口叁四等的知庄章组存在韵母为[(?)]的卷舌现象;南充礼乐乡、桃园乡宕江摄开口一二叁等字鼻音韵尾存在舌尖鼻韵尾与舌根鼻韵尾合流的现象。将各方言点的声韵调与“湖广话”与“南路话”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西充青狮镇、南充礼乐乡、南充桃园乡是一种具有“南路话”特征的方言,其受到“湖广话”、北京话等多种语音的交叉影响,形成如今的语音状态。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本文调查区域的方言分区、方言研究成果、方言点的地理位置、研究方法及相关的符号使用说明。第二部分是本次调查的七个方言点语音音系说明及实验语音学的语音特征描写。第叁部分是以《切韵》音系为参照标准,全面对比南充地区七个方言点与“湖广话”的代表方言成都话、“南路话”的代表方言崇州话的语音特征,包括声母、韵母、声调叁个方面。第四部分结合移民史相关资料,讨论南充地区方言现状之间与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的关系。第五部分为结语。

周颖异[5]2014年在《四川绵阳地区方言音系实验语音学分析及方言地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绵阳所辖各县市和射洪、西充等县市虽同属西南官话区,但它们却有着不同于西南官话总音系特征的种种语音特点。在对西南官话区进行分片的时候,黄雪贞和李蓝对于绵阳地区一些县市音系的小片划分归并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有必要系统地研究该地区方言音系特点,厘清绵阳地区方言面貌。本文将通过实验语音学、汉语方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四川绵阳市区、安县、北川、平武、梓潼、江油、盐亭、叁台以及射洪、西充十县市进行系统的共时音系描写和详尽的横向历史音韵比较。结合移民史的相关资料,进一步探索该地区方言的地理分布情况以及相互关系。本文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本文调查区域的方言研究成果和调查点地理信息、本文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符号使用说明。第二、叁、四部分为本文的主体:第二部分为最新调查的七个方言点语音系统说明及其实验语音学的语音特征描写。第叁部分是以《切韵》系统为坐标的十县市方言点音韵特征的横向比较,包括声母系统比较、韵母系统比较和声调系统比较。第四部分结合移民史的资料,讨论“湖广填四川”与绵阳地区方言现状之间的关系。第五部分为结语。

周巧媛[6]2012年在《成都方言语音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成都市位于祖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上,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成都从战国秦张仪修建成都城开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且历朝历代都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城市。清代更是在成都专门设立了驻防八旗,并修建了满城长久定居于此。成都方言作为西南官话的核心方言之一,更作为四川方言的重要代表方言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古代和近代时期,关于成都方言的专题研究极少,更为常见的是关于四川方言的整体研究。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以甄尚灵作为奠基人,成都方言研究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与突破。但是对于在漫长的成都语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的细节问题则研究较少,本文期冀能为成都方言语音研究的进步做出些许锦上添花的努力。本篇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介绍成都市的地理人文背景及历史沿革、成都方言音系的声韵调、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源。第二章,知庄章组字问题研究,首先描写了成都方言知庄章组字特点,其次将成都市区方言的知庄章组字与成都市所辖区县以及四川方言和西南官话部分代表方言点的知庄章组字进行对比;本章还专门阐述了成都方言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北京话方言岛问题。第叁章,泥来母字问题研究,重点讨论了泥来母字在成都方言中的分混特点,将其在四川方言内部和西南官话范围内进行对比,还阐述了成都方言近些年由于受普通话的影响而发生的泥母字读音的变化。第四章,入声问题研究,首先阐述了当代成都方言中由古入声演变而来的阳平字发生的读音变化,其次说明了咸山、深臻、宕江、曾梗通摄入声韵的读音问题,再次将成都方言的入声与周边方言的入声进行对比,最后通过几本古代着作来说明成都方言古入声的演变。第五章,余论,讨论《西蜀方言》的基础方音问题,针对有些学者认为的《西蜀方言》描写的是19世纪末成都方言音系这一论点而提出自己的想法。

梁浩[7]2015年在《四川省南部县方言音系及历史形成研究》文中提出四川省南部县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区,根据以前的方言调查资料及此前发表的关于西南官话分区的文章,南部县方言均被划入成渝片区。但根据我们的调查,南部县内部音系却不尽相同,既有成渝方言的某些特点,也有种种不同于成渝方言语音特征的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田野调查调查南部县方言音系并研究其特点,描写南部县地区的方言面貌。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概述南部县方言研究现状、文章研究目的及意义、南部县地理信息,并介绍研究方法和相关符号的使用说明。第二部分发布最新调查的南部县伏虎、碑院、升钟、大坪四点的音系情况,描写声、韵、调的音值和代表字。第叁部分以《切韵》语音系统为参照从声母、韵母、声调叁个方面比较伏虎、碑院、升钟、大坪、成都、崇州六个方言点的音韵特征,其中成都、崇州二点作为成渝话和南路话音系的代表。第四部分从移民因素的角度讨论南部地区方言现状与“湖广填四川”之间的关系。第五部分为结语。本论文采用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汉语方言学等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南部县的伏虎镇、碑院镇、升钟镇、大坪镇进行音系的共时描写,并以《切韵》音系为参照进行横向历史音韵比较,结合移民史等资料,进一步探究南部地区方言地理分布情况与移民等因素的关系问题。

常振杰[8]2016年在《武安方言记略》文中指出本文以武安方言为研究对象,经过实地调查,描写了武安方言的语音系统,并从共时层面和历时层面分别对武安方言词汇进行了描写、比较分析。共时层面是把武安方言词和普通话词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历时层面是考释了部分武安方言中的承传词和特征词。另外,本文还对武安方言特殊的语法现象进行了描写和分析。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主要对武安的人文地理、历史沿革,河北方言和武安方言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发音合作人情况以及音标符号进行了简单介绍。第一章,语音。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描写了武安方言的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并描写和分析了武安方言中的文白异读和分音词。第二章,词汇。从词形和词义两方面将武安方言词和普通话词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究了武安方言词的构词理据。另外,还考释和描写了武安方言中的承传词和特征词。第叁章,语法。对武安方言的词缀和重迭形式进行了描写和分析,也对武安方言中较有特点的语法现象进行了整理和描写。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

杨薇薇[9]2014年在《四川南充集凤方言音系》文中指出南充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但历来研究较少。本文主要分析南充市集凤方言的声韵调和语音特点,并且将集凤方言与成都话进行比较,借以管窥南充方言的语音特点。

李敏[10]2016年在《四川南充礼乐乡音系特点》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写分析南充嘉陵区礼乐乡方言音系情况。礼乐话具有流摄一等见系增生-i-介音、宕江摄开口字变为前鼻音韵尾、曾梗摄变为前鼻音韵尾,入声独立,残存入声韵特点等特征。

参考文献:

[1]. 中古入声字在南充方言中的读音研究[D]. 金小梅. 西南师范大学. 2003

[2]. 四川西南官话语音研究[D]. 孙越川. 浙江大学. 2011

[3]. 湖北西南官话音韵研究[D]. 郭丽. 复旦大学. 2009

[4]. 四川南充地区汉语方言音系调查研究[D]. 李敏. 四川师范大学. 2017

[5]. 四川绵阳地区方言音系实验语音学分析及方言地理学研究[D]. 周颖异. 四川师范大学. 2014

[6]. 成都方言语音问题研究[D]. 周巧媛. 天津师范大学. 2012

[7]. 四川省南部县方言音系及历史形成研究[D]. 梁浩. 四川师范大学. 2015

[8]. 武安方言记略[D]. 常振杰. 西华师范大学. 2016

[9]. 四川南充集凤方言音系[J]. 杨薇薇. 语言历史论丛. 2014

[10]. 四川南充礼乐乡音系特点[J]. 李敏. 语言历史论丛. 2016

标签:;  ;  ;  ;  ;  ;  ;  ;  ;  

中古入声字在南充方言中的读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