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型银企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型银企关系应该是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人与人的关系,首先是银行家与企业家的个人关系。良好的个人关系需要有沟通交流、坦诚相待的基础,将普通的个人关系发展到朋友关系再提升到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法人)关系,这种关系并非是简单的提供信贷和服务的业务关系,而是一种银企之间唇齿相依、命运相连、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关系。为了迎接入世的挑战与机遇,必须尽快规范我国商业银行的行为,转变企业家的融资观念,改善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并与国际市场规范顺利接轨。
银行放贷原则应该调整
通常银行在放贷时注重企业注册资金,这无疑是没有将放贷决策建立在牢不可破的科学与务实的基础之上。
其一,目前企业的注册资金在一般情况下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因为,注册资金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自有资金,注册资金在不少场合充其量只能反映一个表面现象,是虚假的数据而已。银行正确的观念应该是对有前景的、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进行支持,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对中小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对未来朝阳产业的支持,而且应该对所支持的企业做到“扶上马,送一程”。银行所有放款决策应该建立在这一“可支持”的前提之下,并以认真研究企业的资信与企业家的品行信誉和贷款项目的可行性所获得的结论作为银行放款决策的基础要素。
其二,抵押贷款的做法值得商榷。有些银行放款时,用企业的产品作为抵押物,这是不适合的,这样做将存在较大风险。同样,用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抵押放贷,也存在相当大的风险,因为银行不需要收回房子。有些贷款,以房地产抵押一放就是25年,这种风险是很大的。因为国家政策、战争因素、地震毁损、人的生老病死、银行的倒闭、利息汇率变化、企业破产等很多不确定因素,也将导致贷款难以收回。
银行给企业放贷时,往往对企业所需要的项目资金额度大打折扣,这是造成银行与企业投资风险的直接原因之一,更是造成贷款难以及时收回的重要因素。
银行对企业投资项目所需要的资金,通常只能提供企业所需资金的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缺口资金部分往往由企业自行想办法解决。“头戴三尺帽,让你砍一刀”,这一做法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也是银行在放贷过程中的一个误区,给银行和企业都会带来巨大的风险。
银行家口头承诺给企业一定额度的贷款,但到时往往因为许多人为因素致使银行贷款无法兑现,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生产,极大地损害了企业家的信誉,这是造成企业信誉较差的致命原因,也是造成企业亏损与企业三角债的原因之一。银行应让企业腾出时间和精力,多去关心市场、关心产品、关心管理,使产品及时投放市场。
此外,如果一个很好的高科技项目,企业不能在一家银行贷到足够的资金,而需多方融资,这无疑使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因此而下降了。对一个很好的项目,银行只贷给了企业部分额度的资金,银行的经济效益也会因此而下降。
银行在考虑给企业放贷时,要综合评估企业所需要资金的额度,甚至还要考虑留存适当的备用资金以备企业之急需。银行应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决不能搞小而全。如果银行对某一项目贷款的资金额度不足,可联合其他银行共同对这一项目进行放贷。银行要支持企业就要全心全意,足额放贷。只有足额贷款,银行与企业结成统一体,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才能真正实现双赢。
银行对企业即将投资的项目,没有实际参与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分析,这也是产生放贷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欧美国家,银行在放贷时,通常是要参与企业的项目可行性论证。银行参与企业的项目论证,将极大地降低贷款的风险与盲目性。参与企业项目可行性论证分析,应该是银行放贷的最重要依据。银行如果对所放贷款的投贷方向、运用与操作情况都不太了解,就不是在运用科学的决策放贷款,而是将资金借给企业去玩赌博游戏。
银行必须彻底转变观念,让信贷员多到企业去走走看看,多了解企业的资信与经营等情况,多了解企业家的个人素质与信誉,跟企业家交朋友等等。必须成立专门的部门,其主要职能是研究投资项目的可行性,项目的可持续性,项目资金的安全性。派出专员直接参加企业的项目论证,收集第一手有关项目的资料。作为企业家,应该欢迎银行信贷员到企业参与项目的决策论证,这样无疑会缩短银行与企业在新项目上马期间的磨合时间。
银行经济效益来源于企业,企业应该是银行的衣食父母。为企业服务好了,才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银行信贷员参与企业的项目论证,是用完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视角去看问题的,对于企业的合作伙伴资信调查也往往会比企业独自调查更全面些,对企业项目的预期效益的估计,应该比企业的预测更为客观。可见,银行参与企业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一定会增加企业决策的准确性,降低投资风险。
企业融资观念必须转变
企业家必须转变观念,丢掉心理预期融资的幻想
中国有很多企业的运作,是在不正确的思维逻辑与想当然的心理幻想中作出投资决策的。企业在找到部分项目资金后,仅凭银行的口头承诺或企业家自己的心理主观想象,就仓促将项目上马。其结果是,后续的项目资金根本无法到位,前期的项目融资又因投资被套牢而沉淀。这一思维模式使得很多企业死得很悲壮,中国许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通常寿命不长,与此有相当大的关系。其实,项目流产或失败的原因不完全是项目不行或者操作不行,而项目资金不能及时落实到位,才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在一个新的项目即将上马之前,对企业来说,在找到部分资金后,不要急于投放;与此同时,应加快寻找其余的资金。当然,原先找到的资金也更便于企业融到缺口部分的资金。
企业家还应考虑到项目的不可预见费用,用好自身的信誉资本,借助银行与企业的信用合作,在保证按期能支付的情况下,充分使用好协议付款或票据及远期支票的付款承诺来购进供应商的设备和原料,这样可以避免每次支付现金的消耗战。企业家要借助银行的关系和其他融资渠道,千方百计做好信用平台。
企业家不要轻信银行家的口头承诺,不要仅凭银行家的口头承诺就仓促投资,企业家在得到银行的承诺后,必须与银行签订规范的贷款协议书,只有规范地操作,才能减少企业的投资风险,这对银行的资金安排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银企之间最好能就项目贷款签订协议书,而不能彼此仅仅停留在口头承诺上。有了银企之间的融资协议,银行才不致于失信于企业,企业也不致于失信于银行。
企业家必须提高自我约束力,坚持以德为本,诚信经营。
企业家在转变融资观念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自我约束力,在融资的整个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对投资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项目资金到位后要不折不扣地进行所选项目的投资,并控制好投资和经营风险。在项目投资或资金到期还贷时,如果企业确实遇到了困难,企业家应该及时、坦诚地与银行进行沟通与协商,以便银行能及时了解企业投资运作情况,迅速调整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扶持政策。而坚决不能虚报假报、掩盖隐瞒事实甚至欺骗银行。企业家只有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自我约束能力,坚持以德为本,真诚相待,银行也会谅解企业家的难处,与企业、企业家一起共渡难关。
众所周知,一方面我国有数万亿元的民间资本,而很多资本非常需要找到良好的投资去向;另一方面很多企业都有着良好的项目,却很难找到项目资金。这就呼唤着我国风险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的兴起。如果我国具备了良好的风险投资机制,企业寻找资金将会更为便利。
商业银行必须借中国入世之东风,尽快调整观念,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准,避免将信贷市场拱手让给外资银行的悲剧。作为企业家,也必须借中国入世良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驾御风险的能力,树立排除困难的信心;要具较高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社会经验,宽广的胸怀与良好的道德品质去赢得银行家的信赖与支持。只有银企双方坚持自己的信念,做好自己的事,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才能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