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大众性初探

网络文学大众性初探

李莉[1]2002年在《网络文学大众性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文学是伴随着新兴数字媒体的出现应运而生的。网络媒介的开放性使网络文学具有极强的大众性的特点。本文旨在立足于网络自身媒介特征,对其大众性进行系统的分析。这一研究将为我们理解网络文学提供一种新视角,并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于网络文学自身特性及其发展规律的了解,从而对之建立起不同于传统书籍文学的评价标准,以规范网络文学的创作与发展。 全文分五章。第一章总论网络文学大众性的内涵及其形成。网络文学的大众性归根结底是由其媒介特征所决定的。这种大众性主要体现在大众的自由参与、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网络的包容性与自由度。其内涵是一种平等自由的网络精神。 以下四章分论网络文学大众性的具体表现。 第二章分析网络文学的个人化特点。大众的自由写作和自由发表使网络文学的创作更多地是为满足一种宣泄和自娱的愿望。因此,网络文学的内容往往隅于个体的私人生活,其风格也表现出更强的个人化色彩。 第叁章分析网络文学的平面化特征。网络文学是一种非严肃的业余写作,这使其从创作态度、表现手法等方面都不是以意义的深刻性为追求。同时,网络媒介下速度化的写作、阅读方式也进一步决定了网络文学忽视整体意义,片面强调技巧的平面化倾向。 第四章分析网络文学的叛逆性特点。大众的自由言说决定了网络文学中允许一部分对主流意识形态持保留态度或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存在。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这种叛逆性也由对现实的反思进一步延伸到对网络自身的质疑。 第五章分析网络文学的多样化特征。大众的自由参与决定了网络文学的多样化特征。这种多样化表现在题材、文体、风格等多方面。正是大众自身构成的复杂造成了网络文学的多样性。

朱海平[2]2006年在《文学的大众性与市场化的文学现象刍议》文中研究说明文学的大众性是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文章试图结合网络文学、青春文学等多种形式来讨论文学大众性特征在当代文学中的表现及其变异,探讨文学大众化与市场化的关系,以期还文学大众性以真实的原貌理解。

卫琛[3]2016年在《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网络文学行业越来越繁荣,很多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都是网络文学的忠实读者。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嘱咐网络作家要传递“社会正能量”,并指出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有着重要推动作用。网络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可以被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但低劣的网络文学作品也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研究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本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阅读大量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网络文学的相关基本概念出发,阐述了网络文学特点、大学生群体与网络文学的关系,对网络文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及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提出在网络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最大化的路径选择。文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网络文学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网络文学及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该部分对网络文学的基本概念、特征,以及它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现状进行了相关阐述分析,并对文学鉴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网络文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进行了分析。第叁部分,网络文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主要以大学生为着重点,阐述了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第四部分,本文的结尾部分,在该部分笔者论述了在网络文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大化路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网络舆论阵地,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舆论环境;从内容和技术层面加强对网络文学行业的监管,用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校园环境。

李国平[4]2015年在《论网络文学的价值观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学随之出现,并呈现高度自由、互动、迅捷的特点,这对书面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网络写手的水平、立场、心态的复杂性,写出的作品良莠不齐,在价值观方面出现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可从网络文学的内涵及特征、网络文学的价值观问题及网络文学的走向等叁个方面来论述网络文学的价值观问题。通过对网络文学价值观问题的研究,正确把握网络文学价值观方向,对当代文学发展,对和谐文化建设,对培育读者健康良性的价值立场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宋庆梅[5]2018年在《汉语网络文学的兴起、发展与走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网络文学相比传统文学具有大众性、自由性、后现代性等优势,也明显存在文学性的消解、责任承担感的弱化、艺术经典的缺失、伦理道德的消弭等不足。创作者水平普遍不高及创作门槛过低,只求快意不求留名,题材单一与内涵缺乏等影响作品质量。被原创文学网站的商业性同化成一种商业化文学,自由书写的溃散可能,多媒体、超文本的实验方向,现实介入意识日趋增强,致力于完善文学作品质量和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并与传统文学融合是汉语网络文学未来走向的趋势。汉语网络文学须在防止片面追求数量,着力提升作品质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增强作品的原创性;发挥个性优势,办出特色网站;聘请传统作家与批评家到文学网站做签约顾问或作家,为文学网站长期服务;与出版界联姻及创新等方面作出努力。

于晶晶[6]2014年在《论网络文学的开放性》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90年代始,文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文学的网络介入问题。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属于大众文学。网络文学的兴起对文学的大众化产生了极大影响。论文集中精力研究网络文学向大众自由开放的开放性特征,重点探讨网络文学开放性特征的主要表现及其对文学产生的主要影响。这种探讨有助于加深对网络文学及其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的认识,在网络文学日益繁兴的当下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因而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相关概念的比较界定。首先,论文辨析了几种流行的“网络文学”观,在此基础上指出:网络文学是各类创作主体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原创的通过网络媒介形式发表并传播的各类文学作品,其艺术宗旨在于供广大网络用户进行文学欣赏与互动,以吸引最广泛的普通大众参与到文学活动中来。所以,网络文学具有向最广泛的大众自由开放的开放性特征。其次,论文比较了网络文学与大众文化、大众文学以及文学大众化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由此指出:网络文学体现了大众文化和大众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一种大众文化,属于大众文学,推动了文学的大众化进程。论文第二部分主要从总体上把握网络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情况及其开放性特征。在互联网向大众普及的过程中,传统文学逐渐与网络传播技术结盟,网络文学由此异军突起。网络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是向大众自由开放,网络文学的其他特征都可以视为其开放性特征在不同方面的具体表现。具体而言,网络文学的开放性,首先表现为大众参与的广泛性、非正式性与随意性,其次表现为它突破了文学传统载体的物质有限性,还体现为其具有选择技巧形式和题材内容等方面的极强自由性。另外,网络文学的开放性也体现在它具有独特的超文本性和突出的“快餐”性等方面。论文第叁部分主要通过与传统文学比较,进一步把握网络文学的开放性。传统文学主要属于一种权力话语和精英话语,而网络文学则贴近大众,向最广泛的大众开放,主要属于一种大众话语。传统文学的发表与出版受到许多方面的制约,而网络文学则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这些制约,回归了文学袒露心性、自由言说的本色,其写作、发表与阅读都享有比较充分的自由。传统文学往往由主流意识形态支配,体现的主要是统治阶层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但网络文学却促成了一种多元平等的审美意识,体现的主要是大众多元的文化价值取向。可见,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它贴近并容纳了最多元的大众,突出了向大众自由开放的开放性特征,因而形成了一个自由、互动的大众文学世界。论文第四部分主要从文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把握网络文学的开放性。网络文学的作者不受专业限制,其写作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大多出于业余爱好,重在自由抒发与表达,这调动了普通大众参与文学创作的积极性,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文学作家。网络文学作品充满了大众的话语和声音,通俗化、生活化、口语化、幽默化或喜剧化是其突出的语言特色,还充满了许多新词、锐词,往往引领了流行语的潮流,因而,网络文学作品能够更加贴近大众、吸引大众。网络文学读者具有极强的主动性,能随时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并将它们及时反馈给作者,因而强化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彼此互动,吸引了读者大众的普遍参与。可见,网络文学在作家创作、作品构成和读者接受等重要文学活动环节都凸显了其贴近大众、容纳大众、向大众自由开放的开放性特征。论文第五部分主要是网络文学开放性的影响及其反思与展望。网络文学的开放性,对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这主要表现为:丰富了文学的题材内容,丰富了文学的话语形式,促成了创作主体的平民化,强化了文学的个体娱乐价值。但网络文学并非完美无缺,在凸显其开放性特征的同时,也凸显了许多值得认真反思的问题,这主要包括:其审美“含金量”普遍偏低,总体写作水平有待提高,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存在自觉或不自觉的侵权现象。但未来的网络文学,将凭借网络的天然优势,会继续发挥其向最广泛的大众自由开放的开放性特征,与传统文学相辅相成,携手并进,共同肩负起促使文学发展的重任,继续推动文学大众化的发展进程。

王洁群, 刘涛[7]2016年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发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文学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回顾网络文学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和文学现象,其兴起为更多"民间"创作者开拓了写作和发表的平台。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实现"文学家"的梦想。网络文学具有全民性、大众性和公共性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其不断的发展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和发展格局。在当前的文学总体格局中,以信息网络为平台的网络文学和以文学期刊、纸质书籍出版为

张涵茗[8]2011年在《网络穿越小说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学像一道亮丽风景线,进入到我们视野中,并逐渐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本文从网络文学中的“穿越”题材入手,对当下最热门的穿越题材小说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说明什么是网络穿越小说。首先从网络文学入手,对网络文学及网络穿越小说的兴起、发展进行探究,对其进行界定,并列举代表性作品。第二章探究穿越小说中的历史元素,回归传统。具体表现在,历史人物、传统文化和对历史反讽。回归历史,弘扬传统民族精神。第叁章剖析穿越小说特有的创作模式。从情节模式和时空模式入手,深入研究穿越小说其创作模式形成的原因,并说明之所以区别于其他题材小说的独特之处。探讨利用第一人称写作给读者带来的亲切感。第四章透视大众文化背景下的网络穿越。对大众接受、女性阅读群体和影视作品互动关系等进行归纳总结。其中,针对于当代女性阅读群体的研究,首先通过对于当代女性的心理剖析,接受心理的价值取向,从而深入研究大众文化背景下的网络穿越小说。第五章总结并展望了网络穿越小说。提出了网络穿越小说的模式化、商业化倾向的不足,针对其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提出了几点相对应的创作构想,避免庸俗化、模式化,重视创新,构建“雅俗共赏”文学作品,提高网络穿越小说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才能使网络穿越小说发展的更好。“穿越”的流行,首先是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快速发展,其次是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本文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其进行了整理、归纳和总结,更多的是它从社会、文化、历史等带给我们的思考……

崔宰溶[9]2011年在《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网络文学通过与西方相当不同的独特途径已获得巨大的成功。随着网络文学在规模上的巨大膨胀和各种媒体的热烈关注,国内网络文学研究发展很快,现已积累了相当可观的成果。对此,本论分别从如下五章加以展开和论述,从而对已有国内主要研究的得失作出评价,指出其局限所在,并提出一些意见。第一章,笔者提出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主要局限,具体表现如下叁点:一、西方理论的影响过于强大;二、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过于强大;叁、已有研究视野和框架局限于“作品”内部,而忽略了发生在整个“网络”中的文学活动的意义。第二章,进一步考察并阐述一些对网络文学的“常识”性研究成果及其结论,指出其局限性: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抽象化”和“观念化”倾向、网络文学的“自由”、“后现代”、传统文学概念对网络文学的束缚,这些问题都是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研究中常见的、严重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考察和纠正。第叁章,笔者提出了两个主要概念:“土着理论.”和“网络性”。土着理论是某一种(大众)文化的原住民(native)自己的理论,它所强调的是对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这一概念不仅体现出大众拥有的反抗主流意识形态的力量,而且将大众的思维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我认为,网络文学的“使用者”对网络文学的理解是局外人难以比拟的,他们有能力创造自己的理论。他们不是文化产业的受害者,而是该产业、该文化的使用主体。“网络性”则指某一(超)文本或某个人的(文学)行为在网络中所获得的独特意义和特征。该概念用以克服“作品”、“文本”、“超文本作品”等传统文学概念的局限,把握网络文学的流动的、运动的状态。“网络性”概念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新鲜的研究角度,使我们看到网络这一新文学空间中发生的独特文学风景。第四章,在对“土着理论”和“网络性”这两个概念上述理论阐述的基础上,笔者对中国网络文学的现实展开具体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评价和意见:一、分析网络文学土着人的语言,探讨其作为土着理论的意义。由此笔者认为,网络文学的土着理论家所持有的“爽”的文学观,作为一种积极的自我辩护逻辑,是名副其实的土着理论,他们对网络文学的运作模式拥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虽然网络文学的土着理论不能全面颠覆主流意识形态,但作为对该意识形态的反省和妥协,它还是有巨大意义的。二、从网络性的“实践性”和“时间性”这两个不同的侧面出发,通过分别分析其在“穿越小说”、粉丝活动、“挖坑”、“剧透”等实际网络文学中的具体表现,从而指出网络文学的“时间性”是只能通过个别的“实践”才能得以实现,而这一“实践”也只能是在个别的“时间”中才能得以展开。第五章,结论。笔者指出,所有的网络文学行为,都是通过“时间”和“实践”发生的意义的生成过程。网络文学是只有在使用者的实际“经验”当中才能够存在的“事件”

刘宏鹏[10]2016年在《接受美学视野下盗墓小说的创新性》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学作为崭新的文学形式在争议中依托着网络媒体迅速发展,并极具多样性与大众性。盗墓小说作为网络小说的一个分支在文学意义上有其独特的价值,极具创新性。本文即通过接受美学批评的角度,以《盗墓笔记》为文本范例,探究在接受美学视野下盗墓小说不同于传统小说的题材内容以及作者读者间沟通互动模式的艺术创新。

参考文献:

[1]. 网络文学大众性初探[D]. 李莉. 湖南师范大学. 2002

[2]. 文学的大众性与市场化的文学现象刍议[J]. 朱海平.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6

[3]. 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 卫琛. 西华大学. 2016

[4]. 论网络文学的价值观问题[J]. 李国平. 琼州学院学报. 2015

[5]. 汉语网络文学的兴起、发展与走向[J]. 宋庆梅.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8

[6]. 论网络文学的开放性[D]. 于晶晶.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7].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发展[J]. 王洁群, 刘涛. 传媒观察. 2016

[8]. 网络穿越小说初探[D]. 张涵茗. 东北师范大学. 2011

[9]. 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D]. 崔宰溶. 北京大学. 2011

[10]. 接受美学视野下盗墓小说的创新性[J]. 刘宏鹏.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标签:;  ;  ;  ;  

网络文学大众性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