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即使”复句探析

现代汉语“即使”复句探析

唐凤燕[1]2003年在《现代汉语“即使”复句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即使句”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复句,但它究竟属于让步复句还是假设复句,到目前为止学术界仍未达成共识。一般语法书对“即使句”的讨论,仅限于将其作为让步复句或假设复句的典型格式予以提及,很少对“即使句”所表达的深层语义关系作深入的探讨。 笔者在对700余条“即使句”进行分析考察后发现,“也”、“还”、“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与“即使”联用的副词。“也”、“还”、“都”作为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副词,它们在语义上具有明显的区别性特征,当它们进入“即使句”后,体现了使用者主观上不同的表达意愿以及分句之间不同的深层语义关系。 由于表意系统是有层次性的,因此,我们认为“即使句”不但表达了让步这一上位的语义关系,还能够表达“让转·类同”、“让转·延续”、“让转·总括”等下位语义关系,在形式上可以在后一分句中使用的不同副词以及这些副词前后的制约机制为标志。据此,我们对“即使句”做下位语义分类:“让转·类同”句、“让转·延续”句、“让转·总括”句。 这叁种不同类型的“即使句”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它们又有共同之处——前一分句都用不同的方式强调一种认识中的“极端”情况,其目的都是为了先“让步”,以突出后一分句中想表达的真正意图。这些“共性”为将“即使句”归入“让步复句”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李明达[2]2017年在《韩中让步关系表现形态对比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典型黏着语的韩语和典型孤立语的汉语,在让步复句的表达方式上完全不同。与此同时,由于让步复句在复句中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无论在韩国学界还是中国学界,有关让步复句的讨论至今仍未停止。其中,问题主要集中在让步分句的定义、所属分类以及让步复句的内部分类。而让步复句又是一种主观性特别强的表现形式,在日常生活以及文学作品中使用的频率很高,所以如何明确地对让步复句与其他复句的定义和类别进行划分,就成为韩中语言学者亟需解决的问题。纵观韩中两国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从本体和对比研究中发现以下问题:在各自的本体研究中,对于让步复句的定义往往采取模糊的态度对待,和其他复句并不能形成很清晰的界限;在对比研究中,对比标准不统一,研究对象往往只围绕几个韩语让步连接语尾和汉语让步连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二章整理让步复句的语义特征,明确让步复句的定义,并以统一标准重新对韩中让步复句进行分类;第叁章总结研究范围内让步连接语尾和让步连词的句法特征;第四章按照前文对让步复句的分类,分别找出各类让步复句的语义和语用方面的特点;第五章尝试找出韩语各类让步复句在汉语中的对应形态。关于让步复句如何定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其上位的认识,与此同时也将影响让步复句的内部分类。在本文中,笔者将让步复句划归为转折复句的下位,并将其定义为姑且承认偏句所述,正句与因偏句而产生的期待不同而发生转折,偏句和正句有比较密切关系的复句。而根据让步复句的前后句逻辑关系,可以直接定义为偏句姑且、暂且承认提出的命题,正句提出对于偏句命题的意料之外的结果的复句。在经过各种对让步复句的分类尝试后,确定了根据让步复句偏句提出条件的不同,分为限定条件让步复句和无限定条件让步复句。其中,限定条件让步复句又可分为单一条件让步复句、是否条件让步复句以及选择条件让步复句。在确定分类标准后,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归类。韩语单一条件让步连接语尾:"(?)";韩语是否条件让步连接语尾:"(?),(?)";韩语选择条件让步连接语尾:"(?)";韩语无条件让步连接语尾:"(?),(?)(?)"。汉语单一条件让步连词:"虽然/虽/虽说,尽管,固然";汉语是否条件让步连词:"纵然/纵使,哪怕,即使/即便,就是/就算";汉语选择条件让步连词:"宁可/宁愿/宁肯";汉语无条件让步连词"不管,不论/无论,任凭"。接下来,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叁个方面讨论韩汉让步复句的共同点和不同点。1)在句法方面,韩语是主宾谓"SOV"结构,而汉语是主谓宾"SVO"结构,所以从韩中让步复句的构造和顺序都有所不同。因为韩中分属不同语言类型,在主语、谓语、时态、呼应的副词、句型和否定式等方面会受到不同的限制。2)在语义方面,本文描述了让步复句中四种分类的各自语义特征,从偏句、正句的事实性和推定性分析,最终得到其让步程度由强至弱排列:无条件让步复句>选择条件让步复句>是否条件让步复句>单一条件让步复句。在对比四类韩中让步复句语义的过程中,发现韩语的让步语尾可以跨类使用,而汉语的让步连词都只能用于本类当中。3)在语用方面,本文从偏句中明示条件的多少,量化听话人付出认知努力程度的多少,从而判断四类让步复句需要被听话人理解的难易程度,根据难度从难到易排列,最终得出:选择条件让步复句>是否条件让步复句>单一条件让步复句>无条件让步复句。让步标记词出现的早晚,也同样影响听话人对让步复句的理解。经过分析以上得出的结果,总结此情况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两种语言的类型上的差异。韩语的让步语尾属于连接语尾,位于句中;而汉语的标记词在不省略的情况下,位于句首。听话人越早接触到表示让步义的标记词,就可以越早对下文出现的意料之外的情况作出心理准备。因此在相同的语境情况下,在日常使用中,汉语让步复句要比韩语让步复句更有效率。在韩中让步复句对应方面,本文依靠韩汉对译语料,总结出韩语让步语尾在汉语中的对应形态。两者的四种分类基本上可以一一对应,有时也有在译文中不出现对应形态,仅凭偏正句的逻辑关系和语义就能表达韩语原文含义的情况。最后,本文对全文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1)整理分析出韩中让步复句的定义以及分类,尽管让步复句和其他复句存在语义上的交叉是在所难免。2)扩大范围研究得出韩语和汉语的让步关联词语在"句法、语义、语用"的异同点。3)通过归纳、对应得出韩语让步表现在汉语中的表现形态。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笔者将尽可能的补充本次韩中让步复句对应研究尚未涉及之处,使本文能够对更多学习、研究韩汉让步复句的学者提供方便,为韩汉翻译的数字化工作提供有利条件。

李向阳[3]2016年在《“哪怕A,也B”句式探析》文中提出以邢福义的“复句叁分系统”和“小叁角”为理论基础,将“哪怕A,也B”句式分为叁类:顺向制约“哪怕A,也B”句、非制约“哪怕A,也B”句、逆向制约“哪怕A,也B”句。从“语表、语里、语值”叁方面引入信赖程度对“哪怕A,也B”句式进行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分析。全文共叁部分:第一部分,对顺向制约关系中“哪怕A,也B”句的“语表、语里、语值”进行分析。在语表形式上,A项只能是含有谓词性成分的短语或句子。常常带有范围小、数量少、程度低的词语,并且在语句中重读。语里内容上,A对B有积极的影响,B是A的结果,A与B之间有顺承关系。主观推测层面为0.5<P{B/A}<1;客观反映层面为P{B/A}=1,P{A}=0或P{B/A}=1,P{A}=0,P{B}=0。语用价值上,顺向制约“哪怕A,也B”句中的假设句、条件句、目的句中,信息焦点在A分句;因果句中,信息焦点在B分句。假设句一般表遗憾、责怪;条件句一般表建议、条件、愿望;目的句表建议、期待;因果句表示强调和决心。第二部分,对非制约关系中“哪怕A,也B”句的“语表、语里、语值”进行分析。语表形式上,B分句往往含有否定的词语表弃选项,也有表示肯定的词语表被选择项。B项整体前移,以达到强调的目的。语里内容上,A与B有共同的论域。A与B的关系有两种:一是选择,二是强调。主观推测层面:P{B/A}=0.5,表两选一时P{A}<P{B},表多者选择时P{minA}<P{B},表示强调时,P{A}>P{B}。客观反映层面为:表两选一时P{A}>P{B};多者选择时P{minA}>P{B};表强调时P{A}=1,P{B}=1。语用价值上,表选择时,信息焦点在弃选项;表强调时,信息焦点在提示项。表述效果有:表一般选择、决心或强调。第叁部分,对逆向制约关系中“哪怕A,也B”句的“语表、语里、语值“进行分析。语表形式上,A项可以是不及物动词、名词、数量词、形容词、形容词的比较级形式、主谓短语、介词短语句子。语里内容上,A与B有以下叁种具体语义关系:?A是假设,B是A的反向结果。?B是目的,A是B可能产生的结果。?A项表范围。主观推测层面:有叁种情况:当B是A的逆结果时,0<P{B/A}<0.5;A是B产生的结果时,0.5<P{A/B}<1,0<P{B/A}<0.5;A项表一个范围时,A项表示一个极端值或一个比较级形式时0<P{B/minA}<0.5。客观反映层面P{B}=1,P{B/A}=1,P{A}=0.5或P{A}=0。语用价值上,一般“哪怕”句中B项为着意焦点,只有在极端命题“哪怕”句中,A项为着意焦点。逆向制约关系“哪怕”句,可以表决心,可以表强调。

林诗琴[4]2016年在《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即使”句研究》文中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对关联词的掌握是难点也是重点,因为它涉及到分句间逻辑关系的判断、连词的选择以及与其他成分的搭配等问题。在实际的运用当中,连词“即使”出现的频率较高,它能连接不同分句,继而缀句成篇,如果没有掌握好,会导致使用不当,这一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连词“即使”所关联的让步“即使”句有着的一定的复杂性,这对于非汉语文化背景下的留学生来说,会造成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本文主要以“即使”句为研究对象,从本体和对外汉语教学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全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让步“即使”句本体研究现状和对外汉语方面的研究成果,发现有少量的文献是从让步连词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从“即使”句本身进行切入的很少,所以说本文是在对外汉语领域中的一个新的尝试。第二章是“即使”句的句法分析。本章主要分析了关联词“即使”和副词“也”在句中的位置,以及汉语中“即使”句的高频格式“即使是”。一般来说,“即使”在句中的位置相对自由,而“也”的位置则比较固定,这也是留学生在语序上容易出错的地方。第叁章是“即使”句的语义分析。主要对让步连词“即使”和与之搭配的副词“也”“还”“都”的语义进行了分析,并且从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即使”的义项进行了分类:让步性和强调性。第四章是“即使”与相关连词的对比分析。基于前文对“即使”句的句法和语义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留学生的偏误中误用较多的情况,将“即使”与“虽然”“如果”“无论”等关联词进行了辨析。第五章是“即使”句的偏误分析。基于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即使”句的偏误统计,整理出“即使”句的偏误一共有书写形式的偏误、误用、误加、遗漏、错序五大类。在偏误统计和分类的基础上,还分别从“即使”与他关联词的相似性、教材的编写不足和词典的解释模糊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出现偏误的原因。第六章是“即使”句的教学策略。本章在前文偏误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师教学与教材的编写两个方面对“即使”句的教学提出建议。最后一部分是结语。主要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一个回顾与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图勒嘎[5]2016年在《蒙古国学生汉语转折复句习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与蒙古语是不同类型的两种语言,就类型而言,前者是孤立语,后者是黏着语。蒙古语的语法意义的体现主要是靠后缀附加成分与助词来表现的。附加成分可以依次递加在词干上,一般是构词的在先,构形的在后,具有构词和构形双重功能的介于二者之间;有后置词。汉蒙语转折复句的表达形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蒙古国的留学生常常在习得汉语转折复句的时候出现偏误,所以对两种有着差异的语言进行对比与偏误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的内容大致简单概述了本论文的选题原因与意义、理论基础、相关研究的现状、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创新点及难点、语料来源。论文第二章节是将汉语和蒙古语的转折复句做一些对比研究,对汉语蒙古语两者的转折复句的基本构成、语序以及主语的位置进行对比比较分析。在第叁章主要是依据HSK考试的作文的语料与问卷调查的统计和分析,进而统计并分析蒙古国留学生的汉语转折复句的使用频率与掌握情况。论文的第四章是对蒙古国留学生的汉语转折复句的偏误分析以及偏误原因的探究分析,笔者对作文与问卷调查中错误的频率比较高的转折结构进行偏误分析,并且分析解释导致这种偏误的原因。在最后第五章是针对学生的这种导致偏误的原因来提出相应的相关教学建议。最后是结语。

李莉[6]2012年在《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连词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论是在现代汉语本体研究中还是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连词研究都不容忽视。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不断深入,学界在对外汉语连词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外向型词典编纂以及留学生偏误分析等方面,连词研究还稍有欠缺,有待深入。本文在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下文简称《词汇大纲》)中的连词进行较为宏观、系统地分析的基础上,全面考察对外汉语连词教学所涉及的教材、工具书、偏误等方面的情况,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借鉴,有效指导和帮助外国汉语学习者理解和掌握连词的用法。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简述了研究的缘起、内容和方法。对连词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分角度地回顾了现代汉语连词本体研究,包括连词与其他词类的区分标准、连词的范畴、分类、以及有关前沿问题的研究;同时,总结对外汉语连词教学的研究历史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由于目前缺乏系统、完整的连词研究,现有研究成果难以有效指导教学实践,因此,对外汉语连词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第二章对《词汇大纲》的连词系统进行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词汇大纲》的连词系统在词语分级、词性标注以及收录词语等方面可待完善之处。第叁章主要考察了对外汉语综合类教材和语法类教材中的连词编写情况,指出教材在连词收录、词性标注以及中英文注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从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及对外汉语近义词词典两个角度考察了对外汉语工具书中连词的编写情况,发现其在连词释文、配例、词条收录以及词语辨析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第五章从留学生偏误角度,分析了留学生主要出现遗漏、误加、搭配不当等连词偏误类型,并且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分析了留学生出现这些偏误的主要原因。最后一章基于前几章的分析研究,从留学生习得连词角度,提出针对留学生偏误的连词教学建议;从词性标注、英文对释及例释角度,提出完善对外汉语教材连词编写的建议;从释义元词及语料库应用角度,提出完善对外汉语工具书连词编写的建议。

韩启振[7]2012年在《现代汉语让步条件句认知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运用认知语言学、篇章语言学、功能语法、类型学、语法化等理论从语义、句法、语用、篇章等角度力图全面、充分考察现代汉语让步条件句。我们的分析显示,构式语法、原型范畴、主观性可有效描写各种类型的让步条件句。全文共分8章,首尾两章为绪论和结论,其他各章如下。第2章讨论了让步条件句的定义、分类,句法语义特征。让步句表反因果关系,分为事实让步句和让步条件句。事实让步句表同因异果,而让步条件句表异因同果。让步条件句是表达多个不同的条件下具有同一结果的句子,既是让步句又是条件句。让步条件句的共有语义特征有:多条件性、同果性、无关性。现代汉语让步条件句可分为叁种:单项让步条件句;双项让步条件句;全项让步条件句。第3章讨论了让步条件句的构式网络和扩展机制。叁种让步条件句因其句法或语义的某些方面不能从其构成成分的特征或语法中已经存在的其他构式推导出来,因此都是构式。叁种让步条件构式是基本层次范畴,让步条件构式则是它们的上位范畴。叁种让步条件句以复句为原型,扩展出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扩展出的各构式继承了原型构式的多因性和同果性,保留、改变和丢失了反因果性、无关性、预设性、级差性、虚拟性、条件关系等语义特征。因此,可把所有让步条件句的语义概括为“多元同一”。原型构式衍生出单句构式有泛化、隐喻、转喻等机制,涉及多义性连接、隐喻扩展连接、实例连接等。第4章讨论了让步条件句的主观性。让步条件句具有强主观性,虚拟性、情态、语义级差、让步标记等方面反映了说话人的视角、情感和认识。叁种让步条件句的认知图式是说话人对同一概念内容从不同角度识解的结果,反映说话人的不同视角和扫描方式。带虚拟义的单项让步条件句经常表达愿望、建议、请求、抱怨、遗憾等,体现了说话人的情感。让步条件句中经常出现情态助动词,后分句经常是否定句,反映了说话人的态度、判断、意欲、评价等主观认识和情感。单项让步条件句的级差义也是一种主观认识。此外,有些让步条件标记含有心理义和主观否定义。第5章讨论了让步条件句在语篇层面的问题。让步条件句,尤其是单项让步条件句,的基本语用功能是在语篇中做背景信息,补充说明、辅助论证某个主题。让步条件句与前文有四种衔接方式:①p与前文有联系;②q与前文有联系;③p、q分别与前文有联系;④整句与前文有逻辑联系。具体衔接手段有:照应、连接词及词汇衔接。让步条件句的篇章结构功能主要有叁种:承接上文;承上转下;归总前文。单项让步条件句中“即使p也q”使用频率最高,多出现于书面语中,“哪怕p也q”、“就算p也q”多出现在口语中,“任凭p也q”、“纵使p也q”使用频率很低。第6章考察了让步条件标记的语义来源。现代汉语让步条件句标记的来源与让步条件句的级差义、无关义、虚拟义有关。让步条件标记“即X”类、“就X”类、“宁X”类来源于级差义和虚拟义。“哪怕”类、“任X”类、“纵X”类、“不X”类来源于无关义和虚拟义。与跨语言研究成果比较发现,现代汉语让步条件标记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跨语言的共性。第7章考察了让步条件句的共时变异和历时演变。单项让步条件构式与事实让步、全项让步条件、递进、选择、条件构式有语义关联,前人关于与连词有关的语义地图需要修正。让步条件句语法化的基本方向是:语义上由双事件向单事件发展,句法上由主从句向单句演变。此外,还有部分让步条件句演变为事实让步复句。让步条件句演变的动因和机制有:泛化、推理、主观化、语境吸收,认知凸显等。由以上具体结论,可获得如下宏观认识。1.现代汉语让步句表反因果关系,分为事实让步句和让步条件句。让步条件句包含单项让步条件句、双项让步条件句、全项让步条件句。将叁者归为同一个范畴是基于叁者在句法、语义、语用、篇章、演化等多方面具有共性,而同属让步句的事实让步句却不具备这些共性。这些共性有:1)都有多条件性、同果性、无关性语义;2)都由作为原型的复句扩展出单句构式,单项让步条件句和全项让步条件句还都扩展出“p,但q”构式;3)功能上主要是在语篇中做背景信息,补充说明、辅助论证某个主题;4)单项让步条件句和全项让步条件句都具有较强的主观性;5)标记的语义来源都与无关义或级差义有关,标记中的动词性成分都有心理义。2.叁种句子各自都是原型范畴,并各自以复句为原型扩展出多个边缘构式,形成各自的构式网络,表达“多元同一”意义。3.叁种句式内部,单项让步条件句和全项让步条件句的语义、功能共性较多,单项让步条件句的扩展构式最多、所表功能最多。4.单项让步条件句和双项让步条件句分别与全项让步条件句具有语义、演变上的联系,后者系由前二者演变而来。

储一鸣[8]2018年在《汉语副词“也”的历时与共时考察》文中提出古汉语句中表小停顿的语气词“也”字在高频判断语境中吸收了“认同”“主观”“强调”的语境义特征,又因占居状语的句法位置,从而获得了与古汉语“亦”字类同的功能意义特征。近似的语义和句法特征,在语用推理的作用下,句中小停顿的“也”字在六朝时代开始出现“类同”的表意功能,并从表语气的“也”字中分立,与原表类同作用的副词“亦”展开语用竞争。唐、宋以后汉语内部言语形式的调整,口语化生态空间日益扩大,适合于口语表达的副词“也”字最终淘汰了副词“亦”字,取得汉语中表“类同”义的主要语用地位,其动因源于语境感染,重新分析,汉语书面表达口语化的制约。新出现的副词“也”,经历了魏晋六朝至隋唐五代的语用起步期、宋元明清的语用发展期、近现当代的语用繁盛期等阶段。其间,副词“也”字的句法作用日益多样、功能日益拓展、句法结构日益复杂化,但其基本表意功能“类同”一直贯穿始终。在基本表意功能的作用下,副词“也”句位分布呈现出两个体系:小句体系和复句体系。在小句中主要有叁种形式:A式(“也”+VP),B式(NP+“也”+VP),C式(VP/AP+“也”+VP/AP),其中,B式是强势分布,叁种分布优先序列为B式>A式>C式。在复句中“也”分为单用、配套复用和复合构式等情形,以单用为主,其优先序列为单用标复>复合标复>配套复用标复;在前后项成分配置上,“也”标前主要为四种性质成分: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代词、副词。其中,代词为最常见类型,优先序列为代词>名词性短语>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副词。“也”标后成分主要为四种形式:A式(“也”+动词性结构)、B式(“也”+形容词性结构)、C式(“也”+代词)、D式(“也”+名词短语)。其中,前叁种是高频类型,优先序列A式>B式>C式>D式。前后项成分的配置受到语义、语用以及构式内部诸要素的制约;在句法的韵律上,“也”标本句有四种基本韵律形式A式(……,“也”[C3·B2](?)。)、B式(……,[B2·“也”B2B2](?)。)、C式(……,[C3·“也”B2](?),……)、D式(……,[A1“也”·B2](?),……);其优先序列可分解为,重音序列:居后>居前>句(也)中;句调序列:降调>平调>升调>曲折调;音步(韵律词)数分布序列:“也”标后>“也”标前等。在基本表意功能作用下,因语用的拓展,副词“也”引申出“表示次要位置的意义”。在话语中,表现为选择次要类同项、在主要话题之外选择次要话题、或者辅助主要关联标记建构临时框架参与语用表达等情形。引申的理据主要源于人们对虚设关系意义之间的相邻或相近关系的联想认知,语言的层次结构对语义层次结构的规约,以及语用优选对静态意义多样性的选择与处置等;副词“也”在“表示次要”的意义时,其句型倾向为复句,本句前一般都存在预设性前提,限定规约着本句的语义内涵,其内部关系分为因果、转折两大类,“也”在其中发挥辅助标记作用,主要有因果类的“因为p,也(原标'所以')q”、“既然p,也(原标 '那么'或'就')q”、“如果(要是、要不是、假使、假如、倘若、设使、倘若)p,也(原标'那么'或'就')q”、“只要p,也(原标'才'、'那么'、'就')q”等;转折类的如“即使P,也q”、“即便P,也q”、“宁可P,也q”、“虽然p,也(原标'而且')q”、“无论p,也(原标'都')q”等。在这些关系框架中,副词“也”处在后标位置,其句中功能或属性均为辅助。在语用上,副词“也”与各标记结合的固化度不完全相同,像“即使P,也q”、“即便P,也q”、“宁可P,也q”等让步句中,固化度高,在心里认知上,普遍被语用者接受,在其他各类复句中,固化度偏低,往往是表达者语用需要临时替代的结果。语用中,副词“也”在“表示次要”时,常隐含“无可奈何”“勉强”“只好这样”之类的语义信息,具备叁个方面的功能:(一)组成“也罢”“也好”“也行”类“也族”词,此时,副词“也”语素化,成为构词的辅助性语素;(二)构句和连句。构句多为单用,连句多为复合。构句时,一般要满足本句前拥有前提句的条件,前提句主要为整个句子的主要话题,是言语者表述时的第一选择,“也”字本句是次要话题、第二选择,“也”字本句在“前提句”的规约下,具有语义的顺延性或反转性。在具体语用中,前提句可以省略,但根据语境可以补出;连句时,副词“也”需要配合其他关系标志词,组构成临时框架,“也”在句中倾向于表连接关系,均处于后标位置,发挥辅助作用,具有完形、定位等功能。此外,在表示“位置次要意义”时,副词“也”还可以在语篇中发挥衔接、预设的作用。在衔接上,既可以呈上,也可以启下,或呈上启下并用。预设既可以语义预设,也可以语用预设,在言语表达上往往以显性触发语面貌出现。语气功能是副词“也”基本表意功能的再次引申,主要有委婉和强调两种类型,其作用在于调整语句的情感度。委婉是在“选择次要位置意义”基础上的进一步虚化,也是基本表意功能在语用功能上的进一步拓展,在具体话语中,可以完成传事、传问、传疑等语用任务,主要存在批评性委婉、提醒性委婉、祈使性委婉、征询性委婉、无奈性委婉等类型。其句法多以小句为主,常具有隐含性前提、省略话题信息等特征;当两个事物之间通常没有类同关系,而现在发现其存在类同关系时,常用“也”来强调这种类同关系的出现或存在,由此,副词“也”又引申出加强语气的功能,具有强调“出现了新的类同项”的意义。在句法上,多数情况是由副词“也”配合其他成分和结构共同完成,其强调语气体现出整个构式共同作用的特征,主要特殊句式有“连……也……”构式、任指句式、重动句式、数量+也构式等,副词“也”其间发挥拷贝、标记话题、焦点、导引评注等作用。此外,副词“也”在语用中,还可以“配套复用”,以“也P,也q”为典型结构,其中,“P”,“q”成分在语义特征上存在像似性和似矛盾性,其前成分具有类同化、对称化倾向,该格式可以表示同时存在,远时陈述,或表示让步语气,客观陈述,具备叙述、解释、描写、评价、列举等多种表达功能。在认知上,因“类同”的基本作用,副词“也”激活了的言语者比较的思维框架,存在单比、通比两种类型,语用句法的核心配置常为“也”+动词结构或形容词结构;其语义特征分别是“+单比、+类同”、“+通比、+类同”;单比的句模为“甲(不)VP/AP,乙也(不)VP/AP,甲也(不)VP/AP,乙也(不)VP/AP,甲也(不)VP1/AP1,也VP2/AP2”,句法规约是后项对前项的复制和语义顺延;通比的句模为“……,NP也VP/AP;SP,NP也VP/AP”,接受因果、转折、并列等框架的规约;语用上单比“也”侧重句内语境,通比“也”侧重句外语境,言语交际力上后者强于前者;此时,副词“也”蕴含的主观性体现在叁个方面:(—)“也”字句蕴含主观化视角,即言说者与文本重合型视角、言说者与文本分裂型视角。(二)凸显情感,反映说话者主观态度和主观情绪。(叁)存在主观化量级,使其在共时平面还存在—条虚化链,即表类同→表关联→表语气→话题或焦点标记。因主观性的存在,使得副词“也”的语用张力加强,自由灵活的空间被扩大,在推理的作用下,语法形式得以重新配置,语义内容得以重新调整,语用功能得以多层次发挥。

黎洪[9]2012年在《汉语偏正复句句序变异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汉语复句句序研究呈现视角和方法多样化趋势,进展迅速成绩喜人。受此启发和激励,本文以语用学、语体学、篇章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新兴学科的有关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语料库提供的优裕条件,注意发挥具有高度实证性的统计方法的作用,对现代汉语偏正复句的句序变异,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考察和探析,力图从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层面揭示其句序变异规律。全文由九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鸟瞰式地回顾汉语偏正复句句序研究概貌,对本文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语料来源和选择处理、理论依托和方法运用给予适当交待,以及对本文基本结构给予必要说明。第二至第八章为正文。第二章对本文基础性概念,包括偏正复句的界定和分类、形合偏正复句与意合偏正复句、常规句序与变异句序等,给予必要交待;同时对为什么选择黄伯荣、廖序东(2007)的复句分类系统和程祥徽(2002)的语体系统,给予必要解释。第叁至第七章,按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转折复句、目的复句的次第,在概略回顾以往专项研究情况以及简要说明本文专项研究所涉概念之后,对现代汉语偏正复句的句序变异,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细致入微的考察和探析。第八章为综论,以前五章分类考察为基础,对造成汉语偏正复句语句变异的主要动因和内外条件,加以归纳和抽象,揭示其中的普遍规律。第九章为结语,概述偏正复句句序变异研究的学术意义和实用意义,指出它除了对于汉语复句的理论研究具有促进和深化作用外,同时对于文章写作、外文翻译以及语言教学等实践活动,亦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该章并对缺憾之处以及今后打算作了说明。本文研究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充分利用语料库——本文研究始终是以语料库为基础,除了充分利用了北大中文系提供的综合语料库(CCL),同时还充分利用了笔者个人创设的分体(语体)语料库。二是注意考察对象的语体分布——鉴于言语通过语体表现而语体影响语用,本文对所有用例的考察,都是始终与语体分布相联系。叁是坚持以数据说明问题——本文关于常规句序与变异句序的鉴别,关于不同句序变异频率的考察,关于句序动因和条件的探析,等等,均以统计数据为支柱。四是重视理论价值向实践价值的转化——本文探索有助于深化汉语复句研究。而本文没有停留于此,通过考察有关结论在文章写作、外文翻译以及语言教学等领域的利用,努力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在全面考察和深入探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汉语书面语中的因果复句通常表现为前偏后正,而汉语口语中则通常表现为前正后偏。2.汉语偏正复句的句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前后照应、语意突出、陌生追求、急不择语、外文直译,等等,乃是造成句序变异的主要原因。3.对于汉语偏正复句句序表现来说,结构形式、语用预设、语体分布等,亦不无影响。4.汉语偏正复句不同类型的句序变异频率有高有低,由低到高可以归纳为如下连续统:假设复句<转折复句<条件复句<因果复句<目的复句。5.汉语偏正复句的句序变异直接受到语体影响,以文字为媒介的语体,由低到高可以归纳为如下连续统:法律语体<新闻语体<科学语体<政治语体<艺术语体<日常交际语体。

王宇[10]2017年在《现代汉语任指范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现代汉语的任指范畴作为考察对象,综合运用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现代汉语中的任指范畴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分析。确立了任指范畴在现代汉语全量表达范畴中的地位,从人类认知角度考察了任指范畴区别于其他全量表达的属性,并分别探讨了几种任指范畴成员的形式、语义及在交际互动中的语用功能,总结了几种任指范畴成员的区别性特征及在使用中的一些不对称现象,并从互动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全文共分八大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是对任指范畴整体的研究。首先对任指语义进行了界定,指出任指范畴是一个构式连续统,将任指构式描述为:任指成分+都/也;考察了任指范畴作为汉语全量范畴的一个次范畴不同于其他全量表达的特点,认为任指范畴成员比其他全量表达更关注个体差异,是一种顺序认知模式,在语用上具有非现实性。第叁章是“任何NP”对任指表达的研究。通过对语料的考察,指出“任何NP”的语义在极性义和任选义之间游荡,起关键作用的是句法位置和句内外语境,并对复杂语境中的等级颠倒情况进行了分析。本章还以动态的交际视角对“任何NP”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包括陈述规律、总结习性和规律等功能,具有“发号施令”的强加色彩,并试着运用“面子威胁”理论对“任何NP”在使用中的礼貌补偿情况进行了探讨。第四章为疑问代词对任指表达的研究。主要围绕疑问代词两种任指用法的认知特点、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展开。认为疑问代词的无限任指构式基本语义是全量的一种强调,获得全称意义的方法是通过列举极性的两端实现的,这个量级的认知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无限任指构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反预期进行语用否定,也可以作为反预期的背景信息,实现双重反预期的强化效果。疑问代词的有限任指构式是无限任指构式的扩展功能之一,有限任指构式的形成跟两个意象图式有关:连接图式和“部分—整体”图式,语用上能够表达对主观态度的一种坚持。第五章为反义对举对任指表达的研究。首先确定了能够表达任指语义的反义复合副词和反义对举结构,由于这两种任指方式虚化程度相对较高,都有情态化的明显倾向,本章着重探讨了它们的交际功能,反义复合副词常表达推测、委婉断言和意愿等情态,而反义对举结构则与不满、两难和无可奈何的情态有关;最后还从转喻和隐喻的认知角度对这两种反义对举方式任指语义的实现进行了解释。第六章是无条件构式对任指表达的研究。汉语中的无条件构式是任指范畴很多成员的来源构式,任指表达方式多样化,使用的交际领域也较为广泛,本章对无条件构式的礼貌程度问题进行了考察,由于其语用否定功能及强语势特点,礼貌程度较低,但仍然高于极指表达。第七章是对任指范畴成员之间互补与对立的研究。本章构拟了任指范畴成员的网络图,描写了任指范畴的构式连续统,确立了任指范畴的典型成员是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1(“WH+都/也+VP”),并探讨了成员之间的差异和并存情况,差异主要表现在任指成分、主观化程度、语体风格等方面,最后本章还对任指范畴中的不对称现象进行了阐述,主要围绕非现实语境和现实语境的不对称以及“都”和“也”使用的不对称第八章是结语部分,概括总结了本文得出的结论、余论、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即使”复句探析[D]. 唐凤燕. 暨南大学. 2003

[2]. 韩中让步关系表现形态对比研究[D]. 李明达. 延边大学. 2017

[3]. “哪怕A,也B”句式探析[D]. 李向阳. 陕西理工学院. 2016

[4].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即使”句研究[D]. 林诗琴. 湖南师范大学. 2016

[5]. 蒙古国学生汉语转折复句习得研究[D]. 图勒嘎. 山东大学. 2016

[6].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连词系统研究[D]. 李莉. 鲁东大学. 2012

[7]. 现代汉语让步条件句认知研究[D]. 韩启振.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8]. 汉语副词“也”的历时与共时考察[D]. 储一鸣. 华中师范大学. 2018

[9]. 汉语偏正复句句序变异研究[D]. 黎洪. 安徽大学. 2012

[10]. 现代汉语任指范畴研究[D]. 王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现代汉语“即使”复句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