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感染者血清IL-2、IL-4水平与HBV DNA关系的研究

HBV感染者血清IL-2、IL-4水平与HBV DNA关系的研究

韩苏阳, 邵国良[1]2013年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与HBV-DNA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合并乙型肝炎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系统化疗可导致HBV-DNA复制再激活。而70%-90%原发性肝癌患者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作为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首选疗法,已被临床研究证实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存率,但其作为一种局部小剂量化疗,是否同样会导致HBV-DNA复制再激活,目前临床上还存在争议。本文就相关的研究作一综述。

黄景宁[2]2004年在《HBV感染者血清IL-2、IL-4水平与HBV DNA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IL-2、IL-4水平变化及其与HBV DNA的关系。方法 选取广西某地区肝功能正常,丙肝病毒抗体(抗-HCV)阴性的志愿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按血清HBsAg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检测结果分组。(1)A组:血清HBsAg、HBV DNA均阴性,共48例。(2)B组:血清HBsAg阴性、HBV DNA阳性,共28例。(3)C组:HBsAg、HBV DNA均阳性,共47例。(4)D组:HBsAg阳性、HBV DNA阴性,共20例。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乙肝病毒感染标记物及抗-HCV,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RIA法检测血清IL-2、IL-4,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按医院常规测定T.Bil、D.Bil、I.Bil、TP、ALB、GLO、A/G、GGT、ALT、AST、ALP等肝功能项目。结果 血清HBsAg阴性者部分可检出HBV DNA。C、D组IL-2水平分别高于A、B组,差异有显着意义(P<0.01)。比较A与B,C与D组IL-2水平变化,结果有差异,但无显着性意义(P>0.05)。分别两两比较A、B、C、D、四组之间IL-4水平变化,结果有差异,但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C组HBV DNA拷贝数高于B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HBV DNA拷贝数分别与IL-2,IL-4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0045 , 0.1613。经统计学检验,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 血清HBsAg阴性者部分可检测出HBV DNA。肝功能正常的HBsAg阴性HBV DNA阳性者,IL-2、IL-4水平无异常变化;肝功能正常的HBsAg阳性者,IL-2异常升高与HBsAg阳性有关,与HBV DNA阴性或阳性及HBV DNA拷贝数高低无关。IL-2、IL-4水平与HBV DNA阴性或阳性及HBV DNA拷贝数高低无关。

张蓉[3]2016年在《格子在男衬衫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格子,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的几何图案。它作为设计元素已被广泛应用在各种产品设计中,如:家纺、建筑、装潢、服饰品设计等。格子在服装设计中起着多样化的、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国家、民族、品牌大多都运用不同类型的格子在自己的服装上。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格子作为元素被广泛应用于衬衫、套装、裤子、毛衫等品类,其中在男装衬衫设计中运用最为普遍。同时,格子是普通的,也正是因为它的普通而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喜欢,从而使其拥有了很多和商业有关的价值因素。格子因其具有不同的图形语言,可以在服装设计中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文章从格子与消费者和品牌DNA(即品牌可传承的品质与文化内核)塑造的角度对其在男装衬衫设计中的作用进行讨论。首先,文章对格子的含义、类型、特征、及其在不同领域等设计应用等概况进行阐述,并对男衬衫格子的语言从色彩、造型、材质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时,概括出属于男衬衫格子的风格特征。其次,通过格子语言与男衬衫消费者基本需求关系的解读和格子与男衬衫消费者口味偏好的关系解读,阐述其与男衬衫消费者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为男格子衬衫的设计方向寻找依据点。再次,从格子在男装设计应用层的角度,通过TOMMY HILFIGER和MUJI两个不同品牌的案例分析论述格子衬衫与男装品牌DNA的关系和作用。最后,通过“雅戈尔品牌消费者调研项目”探讨如何依据消费者基本需求、口味偏好和品牌DNA,结合调研结果提出合理的色彩、面料、整配搭的设计方案,以此证明笔者的从设计元素→人群→品牌DNA的研究方法对于男装品牌的格子衬衫的产品开发有一定的实操性的指导作用。同时,根据笔者对男衬衫格子的风格特征的研究结果提出四套男衬衫格子的设计方案为需要的品牌提供参考。

何登明[4]2013年在《慢性HBV感染不同临床表型的免疫因子表达模式及免疫遗传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慢性HBV(hepatitis B virus,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多种临床表型的形成机制一直为研究者广为关注。一般认为,宿主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免疫差异在慢性HBV感染的临床转归中起决定作用。慢性HBV感染时机体免疫系统的两大核心改变是树突状细胞激活初始型T细胞能力降低和Th分化失衡。在众多的细胞因子中,尚不清楚何种免疫因素在慢性HBV感染临床表型多样性中起主导作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HLA-DQ、HLA-DP基因多态性与持续HBV感染存在关联,但尚无机制上的进一步解释。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发病机制和宿主遗传发病机制尚无深入研究。慢性HBV感染个体化治疗也迫切需要对其进行免疫状态的评估和宿主遗传特征筛选。本研究通过包括30个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蛋白质芯片来评估慢性HBV感染者不同临床表型的免疫因子表达模式;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评估免疫因子的效应差异;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与慢性HBV感染临床转归密切相关的免疫分子;通过病例-对照的遗传关联研究观察这些因子的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研究将丰富慢性HBV感染临床表型多样性形成的机制,并为预测慢性HBV感染的临床转归及早期干预治疗提供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持续ALT(alanine aminotransferase,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而言,JAK-STAT信号通路的细胞因子表达普遍上调是其重要的免疫特征;较高的表达水平提示较佳的预后;γ链细胞因子、IL-12p70、IL-23p19和IL-29升高引起的免疫效应改变可能对促进自发性HBeAg血清转换和HBV清除发挥重要作用。2.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而言,炎性趋化因子CXCL9、CXCL10、CXCL11和CCL20适合作为活动性肝炎的免疫评估指标;ALT>5×ULN(upper limit of normal,正常上限值)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与非活动性HBV携带有较多相似的免疫基础可能是这部分人群可以获得较高血清免疫学应答的基础;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相比,IL-29、IL-17、IFN-γ、IL-6、CCL5等上调表达缺陷和IL-21的表达上调所引起免疫效应改变可能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形成机制有关;IL-29和IFN-γ等因子表达上调可作为评价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免疫学应答的标志。3.通过HBV清除者与持续HBV感染者的对照遗传关联研究,发现天然免疫、炎症应答和炎性趋化因子等免疫环节的基因多态性与持续HBV感染的易感性密切关联;HLA-DQ、HLA-DP基因多态性与持续HBV感染密切关联最显着;HLA-DQ rs7453920、IL10rs1800872和MX1rs467960呈显着协同遗传,GTC基因型为持续HBV感染的高危基因型;TLR9rs352140与持续HBV感染单独关联。4.通过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对照遗传关联研究,发现IL1B、IRAK1、IL4基因多态性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存在关联;男性IL12A基因多态性、女性IL6R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不同性别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易感性存在关联。5.通过活动性HBV感染与非活动性HBV携带的对照遗传关联研究,发现IFNG、IL12B、IL15、IL17A、IL1B、IL28B、IL6ST、IL9、TNFRSF18基因多态性与非活动性HBV携带存在关联;IFNG rs2069705独立与非活动性HBV携带关联;IL15rs10833、IL28B rs8099917、IL6ST rs2112979和TNFRSF18rs3819001协同一致遗传,女性CTGC型和TTAC基因型更倾向于发生非活动性HBV携带;女性SLC10A1rs12882299与非活动性HBV携带存在关联。总之,本研究通过蛋白质芯片技术较为全面的对慢性HBV感染不同临床表型的免疫因子表达模式进行了评估,获得了一些有利于HBV清除的免疫特征,明确了细胞因子与炎症活动程度的关联;并通过病例-对照遗传关联研究筛选出了与持续HBV感染、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非活动性HBV携带等存在关联的基因多态性位点;研究丰富了慢性HBV感染临床表型多样性形成的机制,所筛选出来的免疫特征和基因多态性位点可用于慢性HBV感染的预后评估。

沈小英, 冯雪君[5]2012年在《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测定与HBV-DNA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两种检测方法测定HBsAg的检测灵敏度,了解低水平HBsAg患者血清HBV-DNA的分布特点。方法通过微粒子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筛选并收集了113例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0.05~10IU/ml)患者血清,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HBsAg测定,根据曲线拟和法得出ELISA法的检测灵敏度;并对上述血清标本进行HBV-DNA测定,分别以ELISA法检测HBsAg的检测灵敏度和微粒子发光法检测的HBeAg阴阳性对113例研究对象进行分组,评价和比较HBV-DNA的检出率以及分布范围。结果 ELISA法检测灵敏度为0.46IU/ml,113例低水平HBsAg采用ELISA法检测,阳性率为44.2%;以ELISA法HBsAg检测灵敏度分组显示,HBV-DNA的检出率和分布范围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微粒子发光法测定HBeAg阴阳性分组显示,HBV-DNA的检出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分布范围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水平HBsAg人群不容忽视,提高检测灵敏度有重要现实意义;低水平HBsAg患者血清HBV-DNA检出率和分布范围与HBsAg不相关,临床应加强低水平HBsAg患者血清HBV-DNA的监测。

林媛[6]2008年在《双孢蘑菇品种间RAPD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双孢蘑菇种类繁多,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栽培。由于栽培过程中人为的培育和自然杂交,使得双孢蘑菇产生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也使得种间和种内品种间的界线并不十分清晰,增加了双孢蘑菇遗传变异研究的难度。本试验采用CTAB法提取40个双孢蘑菇栽培品种子实体的总DNA,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技术研究它们间的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本研究对氯仿法、氯仿-Tris法、CTAB法叁种方法提取的DNA质量与浓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TAB法提取的DNA最适合RAPD-PCR的要求。试验对RAPD反应中的Taq酶、模板DNA、Mg~(2+)、dNTPs、随机引物的用量进行了逐个优化,建立了双孢蘑菇基因组RAPD分析的最佳反应体系:总反应体积20μL,其中10×buffer 2.0μL、Taq酶1.5 U、模板DNA 80 ng、MgCl_2 2.0mmol/L、dNTPs 0.2 mmol/L,随机引物0.3μmol/L。PCR热循环参数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1 min,44℃退火1min,72℃延伸1 min 50 s,循环40次;最后在72℃延伸7 min。试验共用108个随机引物对40个供试材料进行RAPD-PCR扩增反应,发现有71个引物的RAPD扩增结果稳定、RAPD-PCR产物电泳图谱清晰且具有品种多态性。RAPD-PCR产物电泳图谱中,有DNA条带的用1表示,无条带的用0表示,结果经0-1编码整理后,采用欧氏距离平方系数和组间连接法,应用SPSS11.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取欧氏距离平方系数阈值为20时,所有品种分为3个品种群,当取欧氏距离平方系数阈值取5时,40种双孢蘑菇品种可分为6个品种群。这样的分类结果与福建省蘑菇菌种研究推广站以前的同工酶类型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吻合性。根据双孢蘑菇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构建了品种特异性DNA指纹图谱,利用这一图谱,可将双孢蘑菇40个品种中的5个品种区别开来。

郭兆将[7]2016年在《小菜蛾对Bt Cry1Ac毒素抗性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属于革兰氏阳性昆虫病原微生物,由于其高效安全,Bt制剂已经成为世界上用量最大的微生物杀虫剂。Bt在产孢过程中产生的Cry类杀虫晶体蛋白基因也已被转入到多种重要的粮棉作物(Bt作物)中用于田间害虫防治,在世界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Bt制剂大量和不合理使用以及Bt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不可避免的导致田间害虫的Bt抗性进化。而对昆虫Bt抗性机制认识的不足,正严重制约着Bt抗性治理和新型Bt杀虫蛋白的开发与应用,并严重威胁着转Bt基因作物的使用寿命。因此,考虑到Bt生物杀虫剂的经济和环境重要性,阐明昆虫Bt抗性分子机制对于延缓田间害虫Bt抗性进化和Bt的可持续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十字花科作物重要害虫,它能快速对各种杀虫剂形成抗药性,每年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40–50亿美元的巨大经济损失。而且,小菜蛾是第一个在田间被报道对Bt喷洒制剂产生抗性的害虫。因此,小菜蛾已成为研究复杂的Bt抗性分子机制的模式昆虫,特别是在最近其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并公开后,这点表现的尤为明显。尽管近年来研究发现小菜蛾Bt Cry1Ac抗性与Bt R-1抗性基因座内一个ABC转运蛋白基因(Px ABCC2)的基因突变有关,但是对小菜蛾Bt Cry1Ac抗性的分子机制的全面理解仍然任重而道远。在本论文中,我们以多个小菜蛾Bt敏感和Bt Cry1Ac毒素/Btk制剂抗性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昆虫毒理学、昆虫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和方法对小菜蛾Bt Cry1Ac抗性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Bt Cry1Ac抗性与中肠钙粘蛋白基因(Px CAD)和中肠ABC转运蛋白基因(Px ABCH1)无关,而是与Bt R-1抗性基因座内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途径上游转录激活的Px MAP4K4基因反式调控Bt R-1抗性基因座外的中肠膜结合形式的碱性磷酸酶基因(Pxm ALP)和中肠ABC转运蛋白基因(Px ABCG1)以及Bt R-1抗性基因座内的ABC转运蛋白基因(Px ABCC1-3)的差异表达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对新型Bt作物的研发、害虫对Bt作物/Bt制剂抗性的田间检测与综合治理、新型Bt杀虫蛋白的开发与可持续应用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小菜蛾的室内饲养、抗性汰选与毒力生物测定利用实验室良好的昆虫饲养条件以及独特的甘蓝萝卜苗法形成了一整套成熟标准的小菜蛾室内大规模人工隔离饲养技术,同时,形成了标准的小菜蛾幼虫Bt抗性汰选和毒力生物测定方法。毒力生物测定结果显示,与Bt敏感小菜蛾种群相比,所有4个抗性小菜蛾种群对Bt Cry1Ac毒素/Btk制剂均形成了较高的抗性水平,为后续功能实验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供试虫源。二、Bt Cry1Ac毒素与小菜蛾中肠BBMV蛋白结合分析利用Western Blot技术对Bt Cry1Ac活化毒素与小菜蛾中肠BBMV蛋白的结合情况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所有Bt抗性小菜蛾种群中肠BBMV与Cry1Ac活化毒素的结合水平显着性降低,这表明这些Bt抗性小菜蛾种群的中肠受体发生变化(受体基因突变或表达量改变)是其对Bt产生抗性的主要分子机制。叁、小菜蛾中肠CAD基因与Bt抗性的关系研究通过对小菜蛾Bt敏抗种群中肠Px CAD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进行PCR克隆和序列比对分析后发现,该基因并未在Bt抗性小菜蛾中发生稳定的基因突变。随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技术对Px CAD基因表达量进行分析后发现,小菜蛾Bt敏抗种群间该基因的转录水平并没有显着性差异。RNA干扰(RNAi)实验结果表明Px CAD基因表达量降低并不影响小菜蛾敏感种群幼虫对Cry1Ac毒素的敏感性。而且,遗传连锁实验证实Px CAD基因与小菜蛾Bt Cry1Ac抗性性状并不连锁。因此,小菜蛾中肠Px CAD基因与Bt Cry1Ac抗性分子机制无关。四、小菜蛾中肠ALP基因与Bt抗性关系的研究测定小菜蛾Bt敏抗种群的中肠BBMV样品中ALP和APN的酶活力后结果显示,与Bt敏感小菜蛾种群相比,所有Bt抗性的小菜蛾中肠BBMV样品中ALP酶活力均显着性降低,而APN的酶活力没有显着性变化,这表明小菜蛾中肠ALP基因可能与小菜蛾Bt抗性相关。随后,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小菜蛾中肠膜结合形式的ALP基因(Pxm ALP)的全长c DNA序列。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小菜蛾敏抗种群间Pxm ALP基因序列并无稳定的突变位点。q PCR结果显示,与Bt敏感种群相比,所有小菜蛾Bt抗性种群的Pxm ALP基因在中肠组织中转录水平显着性降低。利用ELISA、免疫荧光定位和细胞毒性测定实验证实了Sf9细胞重组表达的Pxm ALP蛋白可以作为Bt Cry1Ac毒素的功能性受体。RNAi实验结果表明Pxm ALP基因表达量降低可以导致小菜蛾幼虫对Cry1Ac毒素的敏感性显着性降低。而且,遗传连锁实验证实Pxm ALP基因中肠表达量降低与小菜蛾Bt Cry1Ac抗性性状紧密连锁。因此,小菜蛾中肠Pxm ALP基因表达量降低与Bt Cry1Ac抗性分子机制密切相关。五、小菜蛾中肠ABCC1-5基因与Bt抗性关系的研究利用遗传连锁图谱定位数据、小菜蛾和家蚕全基因组数据以及小菜蛾和家蚕基因之间的遗传共线性关系成功组装了3.15Mb大小的Bt R-1抗性基因座。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Bt R-1抗性基因座内含有5个ABC转运蛋白基因(Px ABCC1-5)。在小菜蛾Bt敏抗种群中对Px ABCC1-5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进行PCR克隆和序列比对分析后发现,这5个基因并未在Bt抗性小菜蛾中发生稳定的基因突变。随后,q PCR实验结果显示,与小菜蛾Bt敏感种群相比,小菜蛾Bt抗性种群中肠Px ABCC2和Px ABCC3基因的转录水平显着性降低,而中肠Px ABCC1基因的转录水平显着性升高。利用RNAi沉默中肠Px ABCC2和Px ABCC3基因的表达量后能显着降低小菜蛾敏感种群幼虫对Bt Cry1Ac毒素的敏感性,而组合干扰Pxm ALP、Px ABCC2和Px ABCC3基因的表达量后能进一步降低其敏感性。更重要的是,遗传连锁实验证实Px ABCC2和Px ABCC3基因表达量降低与小菜蛾Bt Cry1Ac抗性性状紧密连锁,然而Px ABCC1基因表达量升高与小菜蛾Bt Cry1Ac抗性性状并不连锁。因此,小菜蛾中肠Px ABCC2和Px ABCC3基因表达量降低与Bt Cry1Ac抗性分子机制密切相关。六、小菜蛾中肠MAP4K4基因与Bt抗性关系的研究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发现,Bt R-1抗性基因座内还具有3个MAPK信号途径基因,其中,Px MAP4K4基因位于MAPK信号途径上游且紧邻Px ABCC1-3基因。在小菜蛾Bt敏抗种群中对该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进行PCR克隆和序列比对分析后发现,该基因并未在Bt抗性小菜蛾中发生稳定的基因突变。随后,q PCR实验结果显示,与小菜蛾Bt敏感种群相比,小菜蛾Bt抗性种群间中肠Px MAP4K4基因的转录水平升高,表明该基因在小菜蛾Bt抗性种群中转录激活。利用RNAi沉默小菜蛾抗性种群的中肠Px MAP4K4基因的表达量后能导致Pxm ALP、Px ABCC2和Px ABCC3基因的表达量显着性升高以及Px ABCC1基因的表达量显着性降低并最终重建小菜蛾抗性种群幼虫对Bt Cry1Ac毒素的敏感性。因此,小菜蛾MAPK信号途径上游转录激活的Px MAP4K4基因能反式调控Pxm ALP和Px ABCC1-3基因的表达量改变并最终导致小菜蛾对Bt Cry1Ac毒素产生高抗性。七、小菜蛾中肠ABCG1基因与Bt抗性关系的研究对本实验室小菜蛾中肠转录组和RNA-Seq数据进行重新分析后发现一个全新的ABC转运蛋白基因(Px ABCG1或Pxwhite)在Bt抗性小菜蛾种群中表达量显着性降低。随后,在小菜蛾Bt敏抗种群中对该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进行PCR克隆和序列比对分析后发现,该基因并未在Bt抗性小菜蛾中发生稳定的基因突变。随后,q PCR实验结果显示,与小菜蛾Bt敏感种群相比,小菜蛾Bt抗性种群间中肠Px ABCG1基因的转录水平显着性降低。利用RNAi沉默中肠Px ABCG1基因的表达量后能显着降低小菜蛾敏感种群幼虫对Bt Cry1Ac毒素的敏感性。而且,遗传连锁实验证实Px ABCG1基因表达量降低与小菜蛾Bt Cry1Ac抗性性状紧密连锁。因此,小菜蛾中肠Px ABCG1基因表达量降低与Bt Cry1Ac抗性密切相关。八、小菜蛾中肠ABCH1基因与Bt抗性关系的研究对本实验室小菜蛾中肠转录组和RNA-Seq数据进行重新分析后发现了另一个全新的ABC转运蛋白基因(Px ABCH1)在Bt抗性小菜蛾种群中表达量发生变化。在小菜蛾Bt敏抗种群中对该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进行PCR克隆和序列比对分析后发现,该基因并未在Bt抗性小菜蛾中发生稳定的基因突变。随后,q PCR实验结果显示,在小菜蛾Bt敏抗种群间中肠Px ABCH1基因表达量并无显着性差异。利用低剂量ds RNA进行RNAi沉默中肠Px ABCH1基因的表达量后并不影响小菜蛾敏感种群幼虫对Bt Cry1Ac毒素的敏感性。因此,小菜蛾中肠Px ABCH1基因与Bt Cry1Ac抗性无关。然而,利用高剂量ds RNA进行RNAi沉默中肠Px ABCH1基因的表达量后却能导致小菜蛾Bt敏抗小菜蛾种群在幼虫期和蛹期全部死亡,这表明Px ABCH1基因可以作为基于RNAi害虫防治和抗性治理策略的优秀靶标基因。总之,这些研究发现并鉴定了一系列小菜蛾Bt Cry1Ac抗性相关的关键基因并揭示了一种负责调控这些关键基因表达量的全新反式信号调控分子机制。因此,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全面阐明了小菜蛾田间进化Bt Cry1Ac抗性的分子机制。

韩苏阳, 邵国良[8]2012年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与HBV-DNA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合并乙型肝炎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系统化疗可导致HBV-DNA复制再激活。而70%-90%原发性肝癌患者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作为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首选疗法,已被临床研究证实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存率,但其作为一种局部小剂量化疗,是否同样会导致HBV-DNA复制再激活,目前临床上还存在争议。本文就相关的研究作一综述。

崔玲[9]2014年在《血清CD4~+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一种世界性流行性疾病,其发病率高,由其导致的肝硬化、肝衰竭及原发性肝癌等给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HBV感染自然史研究表明,HBV持续复制是CHB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抗病毒治疗是CHB治疗的关键。当前以干扰素(包括聚乙二醇干扰素、普通干扰素等)和核苷(酸)类似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等)为主的抗病毒治疗方案能够显着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延缓疾病进展及降低肝硬化、肝癌等的发生率。但是,由于受病毒、机体免疫状态及肝脏病变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上述治疗方案尚不能有效清除HBV,难以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机体免疫是HBV侵入人体后能否被识别、清除的关键,也是影响抗病毒疗效和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效应性CD4+T细胞所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作为机体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参与其中。既往研究显示,HBV特异性CD4+T细胞功能缺陷是导致HBV感染慢性化的原因之一,CD4+T细胞亚群的调节功能失衡所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也是影响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能否实现良好应答的重要因素,但这些研究集中于细胞水平的检测,虽然能更准确的反映其细胞频数,但检测方法较为复杂,且成本较高,不适合临床广泛推广应用。CD4+T细胞亚群的分化、功能发挥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是通过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实现的,多种细胞因子对CD4+T细胞亚群发挥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因此,检测血清中CD4+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功能状态,操作方法也更为简便,且成本较低,易于临床应用。本研究通过动态观察CHB患者在应用不同方案进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血清CD4+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旨在探讨血清CD4+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与HBeAg阳性CHB的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以期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测疗效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111例2012年2月至2014年1月期间的河北医科大学第叁医院、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及邯郸市第六医院门诊及住院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51例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180μg或135μg1/周(W)或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佩乐能)1.5μg/kg(体重)1/W,60例患者口服恩替卡韦(润众或博路定)0.5mg1/日,共观察48周。依据48周时患者HBeAg、HBVDNA分为完全应答(HBVDNA降至不可测、HBeAg转阴)、部分应答(HBVDNA较基线下降≥2lgcopies/ml,HBeAg阳性)和无应答(HBVDNA较基线下降<2lgcopies/ml,HBeAg阳性)叁个应答组。留取基线(0W)及治疗后12W、24W、48W血清标本,并同时检测患者肝功能、肾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 DNA载量;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血清CD4+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其在治疗前后及不同应答组中的水平,并动态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及不同治疗组的应答情况在PEG-IFNα治疗组51例患者中有18例发生完全应答(CR,35.29%),CR组基线HBV DNA载量明显低于无应答(NR)组(P=0.036)。ETV治疗组60例患者中有13例(21.67%)实现CR,CR组基线ALT水平明显高于NR组(P=0.025)。2血清CD4+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PEGIFNα治疗前后的变化及与疗效的相关性在PEGIFNα治疗过程中,不同应答组间及治疗前后血清CD4+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P10、IL13、IL18和IL21有明显变化及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细胞因子未显示与应答相关的变化(P>0.05)。基线IP10水平在CR组明显高于部分应答(PR)组(P=0.048)和NR组(P<0.001),治疗12W时各组均呈下降趋势,但CR组下降水平明显高于PR组和NR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应答组治疗前血清IL13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2W时CR组和PR组较基线明显下降(P<0.05),NR组则无明显变化(P=0.291),对12W时各组IL13下降水平进行比较显示,CR组和PR组明显高于NR组(P<0.05),PR组与CR组差异不明显(P=0.10);各应答组血清IL18水平在治疗前后各观察时点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CR组和PR组24周时较基线均明显升高(P<0.001),NR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比较24W时各组IL18升高水平显示,NR组明显低于CR组(P=0.006)和PR组(P=0.048);基线各组IL21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2W时CR组和PR组明显升高(P<0.001),CR组升高水平明显高于PR组(P=0.004)和NR组(P=0.001)。对上述相关细胞因子变化及患者年龄、性别、基线ALT水平、HBVDNA载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基线HBVDNA载量<6.45lgcopies/ml(P=0.011)、ALT>179.5U/L(P=0.015)、IP10浓度>154.245pg/ml(P=0.002),IP10在治疗12W时下降水平>59.59pg/ml(P<0.001),IL13在治疗12W时下降水平>6.11pg/m(lP=0.011),IL18在治疗24W时升高水平>26.345pg/ml(P=0.015),IL21在治疗12W时升高水平>102.035pg/m(lP<0.001)与完全应答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IL21在治疗12W时升高水平>102.035pg/ml(P=0.045)是治疗48周时完全应答的预测因素(PPV81.25%,NPV85.71%,AUC0.823)。3血清CD4+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在ETV治疗前后的变化及与疗效的相关性在ETV治疗过程中,不同应答组间及治疗前后血清CD4+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P10和IL21有明显变化及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细胞因子未显示与应答相关的变化(P>0.05)。治疗前血清IP10水平在CR组明显高于PR组(P=0.037)和NR组(P=0.014),PR组和NR组差异不明显(P=0.249);治疗12W时,CR组和PR组均较基线明显下降(P<0.001),NR组无明显变化(P=0.157),各组治疗12W时下降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清IL21水平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CR组和PR组随治疗的时间延长而呈上升趋势,至24W时明显高于基线水平(P<0.001),NR组则无明显变化(P=0.157),各组治疗24W时IL21升高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上述相关细胞因子变化及患者年龄、性别、基线ALT水平、HBVDNA载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38.5岁(P=0.015),基线ALT>163.5U/L(P=0.003)、HBVDNA载量<6.99lgcopies/ml(P=0.081)、IP10浓度>207.69pg/ml(P=0.041),IP10在治疗12W时的下降水平>71.625pg/ml(P<0.001),IL21在治疗24W时升高水平>75.11pg/ml(P=0.003)与完全应答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P10在治疗12W时的下降水平>71.625pg/ml(P=0.015,PPV55.56%,NPV92.86%,AUC0.809)、IL21在治疗24W时的升高水平>75.11pg/ml(P=0.035,PPV44.44%,NPV96.97%,AUC0.797)、患者年龄<38.5岁(P=0.047)、基线HBVDNA载量<6.99lgcopies/ml(P=0.069)是治疗48周时完全应答的预测因素。4治疗前血清CD4+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与ALT、HBVDNA的相关性治疗前血清IP10(r=0.675,P<0.001)和IL18(r=0.532,P<0.001)与ALT呈正相关,IL13与HBV DNA呈正相关(r=0.271,P=0.004),其它细胞因子未显示与二者的相关性。结论:1血清CD4+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P10、IL13、IL18和IL21与PEGIFNα治疗HBeAg阳性CHB的疗效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IL21在治疗12周时的升高水平是48周时完全应答的预测因素。2血清CD4+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P10、IL21与ETV治疗HBeAg阳性CHB的疗效有一定相关性,其中IL21在治疗24W时的升高水平、IP10在治疗12W时的下降水平、患者年龄和基线HBVDNA载量是48周时完全应答的预测因素。3CHB患者血清CD4+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P10、IL18与ALT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这些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HBV相关免疫应答所导致的免疫病理损伤;血清IL13含量与HBVDNA载量呈正相关,提示其可能与HBV复制相关。

何登明[10]2003年在《慢性HBV感染者辅助性T细胞功能分析及拉米夫定治疗对其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HBV感染有多种类型,并引起不同的肝组织病变谱,是我国引起终末期肝病的主要原因。慢性无症状携带者(chronic asympotomatic HBV carrier,AsC)和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其中最主要的感染类型。辅助性T细胞(T helper cells, Th)在HBV免疫中处于核心地位。单核因子IL-12能特异性促进Th1细胞发育,诱导Th1型细胞因子产生;并通过其诱导产生IFNγ而发挥一定的抗病毒作用。Th1型细胞因子包括IL-2、IFNγ和TNFβ等,主要参与细胞免疫。Th2型细胞因子包括IL-4、IL-5、IL-6、IL-10、IL-13等,主要参与体液免疫。IFNγ可作为Th1型鉴别指标,IL-4可作为Th2型鉴别指标。HBV抗原特异的Th1/Th2细胞亚群失衡可能是感染慢性化发生和持续的原因。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3TC)是双脱氧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HBV药物,其通过抑制HBV DNA 多聚酶活性而发挥作用,而对病毒mRNA无作用;因此,拉米夫定治疗后取得HBeAg/HBeAb转换的病例,显然是通过影响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所致。本研究通过观察慢性HBV感染者及拉米夫定治疗前后不同时相点患者血清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和IL-12水平,结合临床资料来探讨不同感染状态时可能存在的细胞免疫状态差异,以期在目前常见的肝功能、乙肝标志、HBV DNA检测外,在细胞免疫方面对HBV感染者作出合理的评价;探讨拉米夫定治疗后机体细胞免疫反应性变化情况及应答程度相关免疫学指标上的差异,并试图找出合理的、实用的、简洁的疗效预测指标。一、慢性HBV感染者Th细胞功能分析IL-12缺乏是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水平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应用IL-12可使Th2优势应答转向Th1优势应答。IL-12能通过"非溶细胞性清除机制"干扰HBcAg的产生或引发HBcAg蛋白降解而抑制HBV复制,而并非通过破坏肝细胞。Th1型细胞因子在HBV免疫清除中发挥主要作用。目前对AsC并不主张抗病毒治疗,病毒的长期携带无疑是引起肝炎活动的主要原因,尽早的抑制或清除病毒对于预防肝炎活动及终末期肝病的发生是有益的。因此,对AsC一概而论的不予治疗并不是最佳的选择。研究发现,HBeAg阳性AsC中,部分呈现IL-12、Th1型细胞因子高水平和较为明显的Th1优势应答,可以解释部分AsC出现自发性HBeAg血清转换的现象。如果在此前提下给予抗病毒治疗,应该可以加快HBV清除过程,从而减少肝炎活动的机会。提示IL-12、Th1型细胞因子、Th1/Th2平衡,其中IL-12最具有代表性,可以作为AsC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指征,而不必等到肝炎活动、ALT升高以后再给予抗病毒治疗。表现为“HBeAg阴性、HBeAb阳性、HBV DNA阴性、ALT正常”的 AsC被视为最稳定的慢性HBV感染状态,这种HBV感染状态亦是临床抗病毒治疗的理想结果,此种状态下,IL-12水平仍达不到对照水平;Th1型细胞因子水平与对照无差异,但Th1/Th2平衡仍呈现Th2优势。提示:作为慢性HBV感染的最稳定状态或治疗结果的理想状态,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并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可能与低于常规可检测水平的病毒负荷有密切关系。从免疫学角度上看,此种状态并不是抗病毒治疗的终点。无论HBeAg阳性还是阴性,CHB活动期IL-12水平低于对照,可能是导致CHB活动的因素;Th1型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对照;IFNγ可以较IL-2更好地反映慢性HBV感染状态下Th1型细胞因子的情况;急性乙型肝炎时,次于ALT高峰到来的IL-12、Th1型细胞因子,主要参与促进HBeAg/HBeAb血清转换,而不是参与细胞毒作用。血清Th2型细胞因子水平与HBeAg、HBV DNA关系不大;AsC机体免疫系统对HAV、HEV等急性自限性病毒感染的反应能力减弱,提示慢性HBV感染者Th2功能同样存在缺陷;肝炎活动对Th2应答无明显影响;急性乙型肝炎Th2应答是机体抗HBV免疫的重要部分,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显着升高对于机体彻底清除HBV抗原,特别是HBsAg,是必需的。二、拉米夫定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细胞功能影响拉米夫定可以迅速抑制HBV复制,而对治疗后机体抗HBV免疫的变化情况尚有争议,目前倾向于拉米夫定治疗可以重建HBV特异性细胞免疫。HBeAg阳性CHB完全应答组治疗后IL-12、Th1型细胞因子水平升高,Th2型细胞因子水平下降,治疗前Th1型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幅度明显高于部分应答组,提示拉米夫定治疗可以间接促进Th1细胞发育,进而促进IFNγ等Th1型细胞因子分泌,同时,Th1/Th2平衡提示Th1优势反应,这种优势反应的持续保持应该是完全应答组HBeAg/HBeAb转换的免疫基础。大量的IL-2、IFNγ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病毒mRNA产生,进而促使HBeAg/HBeAb转换。高水平的IL-12对于机体发挥免疫清除作用,促使HBeAg/HBeAb转换是必要的;HBeAg/HBeAb转换后血清IL-12仍保持一定水平,以维持机体对HBV的免疫压力,保证了完全应答的实现。部分应答组在治疗中取得了完全的病毒学应答,随HBV DNA转阴,IL-12、Th1型细胞因子水平均升高,提示抑制HBV DNA复制可以促进免疫细胞分泌更多的IL-12及Th1型细胞因子,有利抗病毒免疫的恢复;但升高幅度有限,而且Th2型细胞因子无下降,Th1/Th2平衡倾向于Th2优势反应,不足以清除HBV抗原,

参考文献:

[1]. 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与HBV-DNA关系的研究进展[C]. 韩苏阳, 邵国良. 2013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3

[2]. HBV感染者血清IL-2、IL-4水平与HBV DNA关系的研究[D]. 黄景宁. 广西医科大学. 2004

[3]. 格子在男衬衫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张蓉. 浙江理工大学. 2016

[4]. 慢性HBV感染不同临床表型的免疫因子表达模式及免疫遗传特征研究[D]. 何登明. 第叁军医大学. 2013

[5]. 低水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测定与HBV-DNA关系的研究[J]. 沈小英, 冯雪君.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6]. 双孢蘑菇品种间RAPD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研究[D]. 林媛. 福建农林大学. 2008

[7]. 小菜蛾对Bt Cry1Ac毒素抗性的分子机制研究[D]. 郭兆将.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8]. 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与HBV-DNA关系的研究进展[C]. 韩苏阳, 邵国良. 2012年浙江省放射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2

[9]. 血清CD4~+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相关性的研究[D]. 崔玲. 河北医科大学. 2014

[10]. 慢性HBV感染者辅助性T细胞功能分析及拉米夫定治疗对其影响[D]. 何登明. 第叁军医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HBV感染者血清IL-2、IL-4水平与HBV DNA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