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浅谈论文_陈志进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浅谈论文_陈志进

陈志进 江西省鄱阳县饶埠镇树下小学 333100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提问具有激发学生思维、调控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表现能力、增进师生交流、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多种教学功能。因此,课堂提问要讲求艺术性,只有艺术化的课堂提问,才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使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高峰。

关键词:课堂提问 艺术 精当 合理

课堂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有人说,提问好比教学中的常规武器,它具有激发学生思维、调控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表现能力、增进师生交流、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多种教学功能。因此,课堂提问要讲求艺术性。艺术化的课堂提问,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设计问题精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许多思维活动往往从质疑开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巧设疑问。善于设疑的教师,往往都是在课前经过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而产生问题。要做到设计问题精当就应做好以下方面:

1.重点突出,切合实际。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材重点,突破难点,问到关键之处。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文时,先抓住“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这句话中的“杰出”和“爱国”提出:课文怎样体现了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这样设问,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学习的针对性就比较强了。设计问题时应以教学关键点为线,把问题串联在这一主线上,真正做到“牵一问而动全篇”的作用。

2.难易适度,浅中见深。问题太易,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思考;问题太难,又高不可攀,学生也不会动脑筋。只有难易适度或者真正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才会通过思考获得成功,这样才能促进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增强信心,产生快乐。比如教学《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讲述了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生命保护四名学生的动人故事,教师只提出:“谭老师怎样的伟大?”这样的提问使学生不知所答。而问题太易也不行。比如,在教学《钱学森》时,问:“他是哪个国家的人?被称为什么?”这样又细又琐碎的问题,学生不思考就能回答,这样的提问又太易。

问题要浅中见深,提问的难易程度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相关联。例如,教师在教四年级的《九寨沟》这一课时,就可以提几个不同程度的问题:最易的——为什么称为“九寨沟”?较难的——为什么说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更难的——为什么会像一幅幅五彩缤纷的画?说出你最欣赏的地方……采用的提问方式,应根据班级的知识基础和学生的能力差异,恰当选用,使提问难易适度。

3.问题新颖,增强趣味。提问的高明,还在于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愉悦地接受教学。比如,在教四年级学生写观察小动物的作文时,老师就先给他们讲了一个小笑话:鸡妈妈带孩子们在花园散步,来了一只野猫,孩子们被吓得乱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眼看孩子们要被野猫抓住了,鸡妈妈急中生智,学狗“汪——汪”叫了两声。野猫被吓跑了,孩子们得救了。鸡妈妈借机给孩子们上课:“现在你们都知道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了吧!”听完笑话,同学们捧腹大笑,老师因势引导学生:“动物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们。你们的宠物有什么趣事呢?”学生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发言。

4.激发思维,培养能力。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但遗憾的是,目前问题设计存在着两个令人担忧的倾向:一是偏重于学生的记忆。据调查显示,教师一般提出的问题有五分之四是针对学生的记忆。二是教师提问没有启发性,学生思维只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走,缺乏探究性、创造性和发散性。问题的设计不是让学生回忆什么,而是要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利的思维训练。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切忌提出一些“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简单问题。比如,为了了解学生对《雾凇》一课雾凇形成的掌握情况,可以直接提问学生:“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就可以照课本中的句子念一遍算是回答,但他们究竟理解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反馈。如果把问题改成:“雾凇形成过程中三种不同时段的状态是什么呢?”回答这样的问题完全照课本来显然就不行了,学生必须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才能把问题答出来。

5.循序渐进,巧设问题。循序渐进,顾名思义就是按一定的顺序前进,有计划,有步骤。提出问题也应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动态过程,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认识过程。比如,在讲《珍珠鸟》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珍珠鸟的性格特点,可分为下列几个前后相关的问题:1.针对珍珠鸟的外形特点,说说“珍珠”一词的意思。2.根据下文说说雏鸟与我亲近的过程,为什么说它淘气?3.“淘气、信赖”都是形容人的,用来形容鸟合适吗?为什么?这些问题都紧扣课文中心内容,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引导作用。

二、发问力求合理。课堂提问要讲求发问的方法和技巧,发问是教师提问艺术水平的直接体现,发问的时机、发问的对象和发问的方式非常重要。

1.找准发问时机。“预速则不达”,一切应从实际出发,如果教师一味地提问,学生盲目地被一个个问题牵着走,看起来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并未处于求知的主动地位,学生的地位只是由被“填”的“鸭子”变成了被牵的“牛”,用心良苦,效果却不佳。俗话说“好雨知时节”,提问也是如此,提问的时机要得当。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才是对学生进行“启”和“发”的最佳时机。

2.明确发问对象。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孔子就曾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下也。”墨子教弟子也是视其程度的深浅,能力的强弱而有所不同。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提出问题,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得到相应的提高。优等生思维敏捷,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积极思考,能作出比较准确的回答,表情轻松自然,举手踊跃,回答流畅。教学中,对待这样的学生,应适当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并在他们回答出基本问题后,再变换一下思维的角度或深度,让他们再回答,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后进生思维则不如优等生敏捷,注意力也容易转移,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多不积极思考,表情麻木。面对这类学生,教师要多关心鼓励,提高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提出的问题可相对降低难度,或用一些便于理解的问法。应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并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鼓励他们大胆回答。

3.注意发问方式。教师发问的形式多样,根据小学生答题的要求,问题大致可分为五种:一是回答“是什么”的判别型;二是回答“怎么样”的描述型;三是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四是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五是回答“怎么想的”或“可能会怎么样”的想象型。后三类问题对智力活动的要求高一些。为了增强教学中的智力因素,我们不能只提前两种简单的问题,而要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升高,后三类问题的比重也要逐渐增大。教师在发问时换个角度,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也许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

总之,精妙的课堂提问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重要体现。教师要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使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做到问题设计精当、问题展示适时、问题解答灵活、发问力求合理,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论文作者:陈志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5月总第20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6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浅谈论文_陈志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