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论文_李静

如何创新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论文_李静

河北省沙河市第二中学李静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之一。

语文写作教学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创新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1 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表现在概念的掌握与理解上,不仅能将新知识、新概念溶化到已有的概念和知识系统中去,而且能用新知识,新概念去改造旧概念。表现在解决问题时,不死套公式,而是融会贯通,善于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表现在创造中,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有创新意识,有丰富的创造力。作文创新的关键是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想象思维、散发思维、逆向思维等等。作文的创新,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只要我们对生活有热情,留心生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观察、思考,就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佳作来。“创新”并非易事,它是在“求同”、“求稳”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意思是说:文学创作以发展变化作为它的规律,要求不断地创新,又要能够继承。能创新,创作的生命才能长久;能继承、创作才不致缺乏营养。

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一定要果敢,要当机立断,不要胆怯。为此,语文教师要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培养直觉思维能力,诱发、捕捉写作灵感直觉是未经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能力,或者说是通过下意识活动而直接把握对象、领悟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它常常表现为对某一问题的突然“顿悟”,或者表现为某种创造性的观念和思想突然来临。一般说来,直觉思维就表现为写作灵感,有成就的作家在写作方面,都有很好的直觉思维力,在创作中,有时苦思冥想而不得的构思、立意、佳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突然迸发。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在文学史上,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其创造欲望。

灵感不能靠消极等待,而要积极培养。正如钱学森教授指出的那样:“灵感是有的,但是你得去追求它,你不追求它,它也绝不会主动找上门来。”从本质上说,直觉思维是思维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在长期实际基础上认识所产生的质的飞跃。因此,这种表面上看来突如其来的思维结晶,其实是建立在长期的积累上的。因此,灵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

其一是生活的积累。必须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存储信息。这样,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头脑里积累存储的材料信息,就会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于眼前。“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是培养灵感的基本条件。

其二是知识的积累。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开辟第二课堂,拓宽阅读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满腹诗文,在写作时,就会洋洋洒洒,以至一挥而就。反之,则捉襟见肘,成无米或少米之炊。事实证明,许多学生也确实从中产生了不少写作灵感。

灵感需要培养,也需要诱发。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从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把文题命得巧妙灵活些,切忌“大”、“空”,刺激其写作欲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使学生思路畅通,“心骛八极,神与物游”。灵感的出现,往往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密不可分。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是诱发灵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灵感具有敏捷性、非逻辑性的显著特征,所以需要及时捕捉,否则就有可能稍纵即逝。在灵感性作文训练方面,随笔、札记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种训练方式。我们语文老师要抓住“随”的特征,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好词佳句“随时”摘抄下来,把脑中闪现的思想火花“随时”形成文字。真正做到了“随”字,随笔本中就会出现为数不少的佳作。自从实施“写作创新实验”开始,就要求学生每位同学建一个周记本和一个摘要本,要求学生时时处处讲自己所看到的好文佳句,随时摘抄下来,将自己随时产生的瞬间灵感记录下来,在近几年内指导学生在各级作文竞赛中得奖中,多数来自于随笔。

3 评语的创新传统的作文评语空洞含糊、僵化教条、程式化严重,如“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材料丰富”等,这样的评语模糊不清、不着边际,学生看了不知所云,它不仅很难激发学生发扬优点和修改错误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学生健康的写作心态的引导和高尚人格的培养。

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摈弃传统的思维定势,废除以往的套话、废话,运用富有朝气、具有亲和力、带有创造性的语言,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教师在下评语时的语言表述要有分析、有综合,即要指出在什么位置的用词、造句、伏笔、照应等处理得好,其好处是什么。如果给习作的评价是论点明确,可在作文本的右边附近旁批:“这个句子点明了中心,如一盏灯塔照亮了全文,好!”如果有一组排比句用得好,可这样旁批:“排比句颇见气势。”再如,教师发现学生的习作多处不通顺时,就不能光写个“语句不通”了事,而应具体指出语病的根,属于何种语病,应如何避免。教师要像再世华佗一样,开出“对症良方”来。

论文作者:李静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

标签:;  ;  ;  ;  ;  ;  ;  ;  

如何创新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论文_李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