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细节描写的几点认识论文_章刘彬

对细节描写的几点认识论文_章刘彬

章刘彬 安徽省太湖县江塘中学 246417

现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根据课标的要求,初中生要学会写500字左右的一篇文章的技能。而要写出一篇生动感人的文章,不仅要有对事件的具体叙述,还要对叙述的人或事物有一定的精雕细刻,使描绘的形象可以直接感知。

本文仅就细节描写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及运用,谈一些个人的认识。

一、细节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简单理解,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有各自特色的细枝末节,是记叙文最小的描写单位;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性格、外貌、动作、心理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细致生动的描绘的一种描写方法。依据细节描写的对象看,细节描写可以分为人物、事物、景物细节描写三类。人物细节描写,包括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情态、心理等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如何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和功能?分辨下面的两则材料,就可以获得一个初步的认识。

材料一: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藤野先生》

材料二: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眼病。——《我的母亲》

上面两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描写了生命中与自己相依相伴的重要人物。材料一中写藤野先生,紧扣他的外貌特征,去写他的“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再写他“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放在讲台上,便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作自我介绍。这些细节形象地描绘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材料二中胡适写母亲“用舌头舔我的眼病”,这是一个典型细节,它体现出母亲爱子情深,平实的语言包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还有一点,人物描写往往是抓住典型而有意义的细节来深度描绘。

朱自清散文《背影》里写父亲爬站台去买橘子的情节,几句话抓住父亲为“我”去买橘子时的背影进行细致的刻画,一连串的动词(“走”、“探”、“穿”、“爬”、“攀”、“缩”、“倾”)充分体现了一个年迈的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这样的细节描写大大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景物细节描写,又称环境细节描写。这种描写,或渲染环境气氛,或烘托人物心情,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背景内容。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这里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流动的月光;一个“浮”字突出了雾的轻柔缥缈。荷塘和月色两种景物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在月光的照射下,荷塘增添了朦胧之美。这是妙手偶得,也是精心锤炼的结果。.

生活细节描写,指作者从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和自然界里选取、提炼出来一些富有特征的事物所作的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有利于典型环境的创造,能细致地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利于人物形象的的塑造和个性特征的显示。

如:“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起来。她却立刻伸出手臂,一把将我按住。……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阿妈……恭喜……”(《阿长与〈山海经〉》)这种蕴含生活气息的描写,三言两语将一个迷信、没有多少文化但又急切渴盼美好未来的阿长写得惟妙惟肖。一个“摇”字,将阿长那一刻的担忧、急切与渴求刻画得淋漓尽致。

总之,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充实人物形象、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简单地说,细节描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丰富人物形象,二是突出人物性格,三是深化文章主题。

二、细节缺失的行文表现

一篇缺失细节描写的作文,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篇幅短小,内在的缺陷是内容空虚、不着边际。粗略概括,学生习作中缺少细节描写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有的作文通篇是对个人经历的事件的概括叙述,只能看到故事的梗概,看不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感受等细节成分。

有的作文有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语句,但粗浅勾画,写法粗糙,人物特征不明。

有的作文通篇只见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宣泄,独白沉重,抒情色彩浓厚,描写不足,抒情有余。

有的作文构思准确、立意正确,而语句苍白无力,读起来枯燥无味。

有的作文有人物或景物描写的动机,但描写角度单一、方法呆板,不能体现人物或景物的特征。

有的作文描写成分的详略处理不当,当详写的不详写,当略写的不略写,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突出,发挥不了描写的作用。

有的作文写人或景、物死板教条、生搬硬套,没有个人的体察和见解,不能形成个性化的描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有的作文立意不深、构思松散拖沓,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情描写或景物的描绘零星杂乱,造成作文的主旨模糊不清。

……

三、写好细节的可行性方法

作文教学中,没有什么比教会学生写作方法与技巧更有现实意义了。怎样把细节描写的方法正确地教给学生并让他们熟练地运用到写作中去?

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将美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现象尽收眼底。

观察是写作的先导。教师可经常带领学生到户外,帮助学生观察自然、社会和身边的的人与事物,去寻找世间万物的真善美,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引导学生观察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系统地感知事物的各个方面,注意变换立足点,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事物的典型特征,抓住事物、景物和人物的特点。

2.定点、定人察看,写出人或事物的典型特征。

描写事物时,首先要选好立足点,再按不同的视角,依照空间顺序的变化有序察看,分辨事物在时空交替中的外在表现。在描写人物肖像时,要学会对人物的身体局部作精细的描绘,力求人物特征更鲜明具体。写作训练中,我经常发现学生写人物外貌时不能显现人物的具体特征,感觉写出来的人非此即彼。

3.精心锤炼词语,巧妙运用动词。

动词是文学作品中展示细节的主力军,要精细挑选。孙犁的小说《芦花荡》中有一个老头子打鬼子的细节:“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里连用了“撑”、“举起”、“砸”等动词。这些动作,凝聚着老头子对日本鬼子的深仇大恨,爱憎分明的情感表现到了极点,也充分体现了老头子的智慧和勇敢。

4.尝试教给学生一些简单又实用的方法。

(1)分解动作,拓展延伸。

如《列夫·托尔斯泰》里写托尔斯泰的胡须的句子:“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这里用“覆盖”、“遮住”、“迎风飘动”一步步揭示出胡须的特点,生动有力。

(2)局部肖像描写,字字千钧。

如:“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巍巍《我的老师》)这里“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是老师面部最突出的特征,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反复描写,前后贯穿。

行文中前后文连续多次出现某细节的描写,有利于清晰地再现人物形象。

(4)细节对比,出神入化。

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大衣便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件用来表现人物内心的“道具”,文中四次写“军大衣”,由“脱”到“穿”到“脱”再到“穿”的过程,描画出奥楚蔑洛夫装腔作势、趋炎附势、媚上欺下、倚强凌弱的丑态,把这条沙皇走狗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5)标点暗示,蕴藏深刻。

可借用标点来构成和展示细节,塑造人物。鲁迅的小说《故乡》中对闰土的语言细节描写中,巧妙地借用标点符号,表现了闰土这二十多年来的变化。如:见到“我”时,“闰土态度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这一声“老爷”表明昔日童年好友之间的友谊不复存在,我们的心灵上“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个省略号,真实而细腻地表现了闰土矛盾、痛苦的心理,令人扼腕叹息。

5.插上想象的翅膀,合情合理地写景状物。

一些细节的构成离不开想象。,离开了想象的描写是不完善的描写。想象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有些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它可以帮助描绘事物或情景,可以呈现人物心理、突出文章中心。

6.活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细节描写的表现力。

运用修辞手法也是写好细节的一种方法。如:“那时已是深秋……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了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李森祥《台阶》)这里写了一个造台阶时父亲早起劳动的特写镜头,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写了大半辈子的准备使得父亲的身体过早衰老,当多年的期盼要变成现实时,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与难以抑制的兴奋支撑着父亲不知疲倦地继续辛勤劳作。这段描写细腻生动,对父亲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7.以人物描写为抓手,学好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循序渐进地扩展到景物、事物的细节描写。

不能为了追求充实和完美而忽视基础写法的学习和运用。还要注意的是,一篇文章里,要用哪种细节描写方法,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切不可面面俱到。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会描写人物、事物、景物的基本方法。

8.多积累、多借鉴、多练笔是写好细节的秘笈。

平时的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细节描写的精彩句段细致探究,寻找写作的规律和特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借鉴、模仿。

于细微处见精神,学生习作于细节处见真功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我要求学生记住下面几句话:写细节,要认真;多角度,层次分。观外形,抓特征;悟形象,想精神;选细节,拣典型;炼词语,显神韵;用修辞,强感情;会想象,情节深;语言活,笔法新;勤练笔,功夫硬。我也愿以此与各位同行共享,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论文作者:章刘彬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9月总第21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5

标签:;  ;  ;  ;  ;  ;  ;  ;  

对细节描写的几点认识论文_章刘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