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结构特点、运行机制及现状评析论文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结构特点、运行机制及现状评析

黄德凯 聂 姣

摘要: 经过几年的发展,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成为区域内发展最好、最快的区域性国际合作框架。究其根源,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构建起了以中国为主导,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5国共同组成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强—弱模式”。该模式通过其内在机理的作用,充分发挥6国的优势和长处,规避区域合作的难题与挑战,助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从低阶向高阶发展,为最终实现区域一体化、打造澜沧江—湄公河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强—弱模式”

2015年11月,随着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以下简称“澜湄合作”)机制的建立,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以下简称“澜湄流域”)的6个国家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根据相互之间的国家实力,形成了一种新的权力结构关系,即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强—弱模式”。“强—弱模式”下的澜湄合作机制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构建的区域国际体系。在这个国际体系下,澜湄合作发展迅速,相关国家不但有信心实现既定目标,而且在解决实际困难、发挥大国作用以及防范域外力量介入方面都能取得较好的成效,这加快了区域合作的进程,有利于澜湄合作更好更快地实现发展目标。因此,研究在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强—弱模式”推动区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理论分析和探讨“强—弱模式”下澜湄合作的结构特点及运行机制,梳理澜湄合作在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强—弱模式”下快速发展的具体体现,最后对澜湄合作的前景进行展望。

一、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与澜湄合作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是地缘政治学与国际政治权力相关理论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研究地缘因素与国际政治间关系的科学。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为国际政治研究提供了更为细致的方法和内容,既是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下的分支理论,也是一个研究方法。本文将从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视角来探讨澜湄合作。

(一)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强—弱模式”的内涵

1.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含义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由地缘政治理论与政治权力理论结合而成。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完整、全面的国际关系画面,还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解释力① 宋伟:《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真正架构——浅析肯尼思·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8期,第20页。 。美国学者索尔·伯纳德·科恩(Saul Betnard Cohen)认为,“地缘政治分析的本质在于国际政治权力与地理的关系”② Saul Bernard Cohen,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a World Divide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P.23. ,首次把国际政治权力与地缘政治加以结合,从而形成了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分析框架。关于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其中科恩的解释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同。在他看来,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是由地缘政治“模式”和“特征”组成,是地缘政治单位的形状、规模和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种种网络,并以政治地理节点、区域为边界线或分界线,以此把地缘政治单位予以区分,构成了地缘政治单位的独特性,进而发挥有效性③ (美国)索尔·科恩著,严春松译:《地缘政治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38页。 。尽管科恩对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定义已经近乎完美,但忽略了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方法论含义。对此,中国学者陆俊元在总结科恩关于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含义的基础上,提出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是一种方法论:“以地理学的区域观念为指导,用地域结构分析方法,考察整体世界中包含的政治地域结构以及不同政治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④ 陆俊元:《新地缘政治结构理论探索——解释模式视角》,《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11页。 在笔者看来,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既是对一个地缘政治系统内政治权力分配基本状态的描述,也是不同政治权力结构之间内在联系的解析。它在注重整个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同时,也强调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构成各单位的主体作用。

2.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模式类型

在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系统中存在着不同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模式,而且政治权力的结构决定其政治关系的属性和性质⑤ 黄美子:《试析政治权力结构与政治关系的属性》,《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34期,第239页。 。以地缘政治的特征来界定一个国家在地缘空间范围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地缘政治地位⑥ Afshordi,M.H.,&Madani,S.M.“Regional Power System Structure in the Middle East(with an Emphasis on the Superior Countries of the Region)”,Modarres Human Sciences,Vol.13,No.3,2009,p113. ,即权力结构系统中的权力分配。根据权力大小可分为不同的模式,即“强—强模式”“强—弱模式”和“弱—弱模式”,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国际政治主要存在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模式。

(二)澜湄合作“强—弱模式”的构成特点

任何一个地区性的国际体系或者国际合作框架都离不开对外互动。澜湄合作机制作为区域合作框架,也与国际组织或国际合作框架开展合作与交流。从一开始,澜湄合作机制就对外宣称,它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机制,不排斥任何国家行为体和国际组织的参与。

步骤1:输入发射机,其最远的层内邻居(Vintra)和最远的层间邻居(Vinter),根据上述的公式计算参考节点与最近层内节点间距和参考节点与最近层间节点间距.

1.国土面积

自古以来,国土面积是评定一国实力大小的主要指标。即使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国土面积仍是一个国家自然资源分布、人口组成、安全纵深等布局和发展前景的重要影响因素。澜湄流域6国的国土面积差距较大(见表1),中国与澜湄流域其他5国国土面积的差距都在14倍以上,最大的超过53倍。而澜湄流域其他5国的国土面积最大差距不超过3倍。就国土面积而言,澜湄流域6国可分为两个层次,即中国与其他5国。国土面积的巨大差距导致自然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表1 澜湄流域6国国土面积情况表(单位:万平方千米)

2.军事力量

在连续5年持续加大投入比重的情况下,国际大石油公司对下游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在2017年达到最高水平。随着2018年上游回暖和下游升级改造逐步完成,国际大石油公司将加大对上游的关注,投资也将重向上游倾斜。

军事力量是国际政治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火力指数(Global Firepower)”是被普遍接受和认同。且能够较为真实反映世界各国军事实力的统计数据和指标。该指标通过对战斗机、坦克和舰艇数量等50多个指标计算所得,火力指数越低,其军事力量就越强。根据2017年“全球火力指数(Global Firepower)”(见表2),澜湄流域的军事格局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中国,拥有0.0945的较低火力指数,尽管与美国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不仅是地区性的军事大国,也是世界第三的军事强国;第二层次是越南、泰国和缅甸,分别拥有0.3587、0.3892、0.5991的火力指数。虽然越南、泰国和缅甸的军事实力全球排名较为靠前,但在地区军事实力中并不突出,没有形成一定的军事影响力或转化为国际政治权力。第三层次是柬埔寨和老挝,火力指数为1.8404和3.0608。但除了中国的军事实力在该地区占有绝对优势,即使是越南,相对于泰国、缅甸、柬埔寨和老挝也并不具有完全优势。

表2 澜湄流域6国军事火力指数情况表

3.经济总量

康、乾二帝在南巡过程中,“每逢佳景喜题句”㉗,江南景观因此留下了众多题额赐名,从而增加了内涵,深化了意境,以有限的文字表达出无限的意趣。前述寄畅园即为一例,而以西湖十景定名更为突出。

经济总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依据,也是测算综合国力众多指标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研究综合国力的构成中,有较大一部分学者认为综合国力是建立在“国家经济能力基础”① 吴庆军:《“中国梦”实现过程的中国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预测》,《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第8期,第77页。 之上的。经济能力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息息相关,而经济总量又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澜湄流域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增速较快的区域之一,其中仅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超过30%② 2016—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两年超过30%,详见罗坚毅、何晓洁、张勇:《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基于1996—2016年数据分析》,《经济学家》2017年第12期,第91页;《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如何回应中外记者这14个问题》,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news/2018-03/20/content_50729200.shtml,2018 年3月20日。 ,成为世界经济回暖的重要引擎。然而,细分到澜湄流域各国,其经济总量的差距十分明显(见表3)。按照经济总量划分,澜湄流域6国可分为3个层级:第一层级是中国,以111990亿美元高居榜首,并且与美国一道成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世界级经济大国;第二层级是泰国和越南,分别是4127亿美元和2026.16亿美元;第三层级是缅甸、柬埔寨和老挝,分别为632.25、200.17和158.06亿美元。尽管泰国和越南的经济总量达到数千亿美元,远大于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等国家,但相比于中国,其经济总量仍然较少。

表3 2016年澜湄流域6国国内生产总值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国土面积还是军事实力、经济总量方面,中国都远远超过澜湄流域其他5个国家。虽然缅甸在国土面积上排在澜湄流域各国中的第2位、越南的军事实力排在第2位以及泰国的经济总量排在第2位,但这3国的综合实力在澜湄流域并不突出,不具备成为地区领导的能力和实力。因此,澜湄流域的权力结构是由中国主导的“强—弱模式”。

二、澜湄流域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特点及运行机制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不仅为国际政治学研究地缘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理论研究的方法。作为一个理论,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拥有自身独有的特征;作为一个研究方法,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同时还有自身的建构机制。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强—弱模式”下的澜湄合作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成绩明显。在该模式下,既有效地规避了域内大国争斗的弊端,也提高了区域合作的效率。

(一)澜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特点

2015年11月,澜湄合作机制的成立标志着澜湄流域权力结构体系的正式建立,该区域秩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由中国主导、其他澜湄国家共同构成的结构形式。澜湄区域的权力结构“强—弱模式”拥有权力支配层级和结构组成层级两个权力层级。第一层级只有中国,位于该权力结构的顶端,在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其他5国在第二层级,是该区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强—弱模式”将长期存在。国际体系的崩塌或作用丧失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外力的介入使得原有的国际体系权力结构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使原有的地区秩序走向消亡。二是因为体系内国家行为体的权力变化,导致原有的体系解体或发生结构性变化,形成新的地区权力结构体系。按照目前来看,澜湄区域的权力结构“强—弱模式”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不可能发生权力结构的嬗变。一方面,位于权力顶端的中国的地位和作用难以撼动;另一方面,尽管体系内缅甸、泰国和越南有成为地区性大国的潜质,但仍不会有能力和机会去挑战中国的地位。所以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澜湄区域的权力结构“强—弱模式”将长期存在。

三是澜湄流域权力结构体系并不具有完全的排外性。从体系自身来看,一个完整封闭的国际体系更有利于持续稳定的运转。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是不可能存在一个完全隔绝与封闭的国际体系的。澜湄区域的权力结构“强—弱模式”也不是一个绝对封闭的国际体系,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体系。自二战以来,澜湄区域就存在多个域外力量介入的格局,不可能完全排除这些域外力量构建单一封闭的区域国际体系。不仅如此,澜湄区域构建的是一种新型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体系,它是一个开放的国际体系,欢迎其他域内外力量共同参与合作与建设。在欢迎域内外力量共同参与建设的同时,也要防止域内外力量改变权力结构的“强—弱模式”。从区域外来看,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以及欧盟都有可能介入,抵消中国在这一区域的影响力;从区域内来看,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是东盟的重要成员国,东盟是唯一可能与中国争夺地区影响力的域内力量。此外,区域内外力量的参与可打消澜湄流域各国对中国的顾虑,使区域内的政治信任进一步深化,有利于澜湄地区秩序的持续稳定。因此,澜湄区域权力结构体系在运转过程中有限度地接受区域内外力量的参与既是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强—弱模式”的内在要求,也是澜湄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澜湄区域权力结构体系的运行机制

区域合作框架的整体互动是推进区域合作快速发展的催化剂,而整体互动离不开一个较为完备的互动机制。澜湄合作机制是一个由上而下、覆盖多层级的互动机制,从领导人会晤机制到外长会议机制,再到澜湄合作秘书处和协调机构、项目工作组会议等中间层级,最后到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以及个人等民间参与,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区域合作框架体系。

1.从整体互动来看,形成由上及下的综合互动机制

(1)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

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机制是澜湄区域权力结构体系下区域合作最重要的一环,它位于澜湄合作机制的顶端,每两年举行一次,举行的目的是规划澜湄合作的未来发展。倘若有必要,在协商一致基础上可举行临时领导人会议①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人民网,http://www.gov.cn/xinwen/2018-01/11/content_5255599.htm,2018年1月11日。 。截至目前,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已举行两次,即2016年3月在中国三亚举行的首次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和2018年1月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二次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这两次会议都体现了中国作为地区大国和权力结构“强—弱模式”下大国的作用和地位。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首次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其讲话内容被写进《三亚宣言》和《澜湄国家产能合作联合声明》,确定了三大合作支柱、五大合作领域及45个早期收获项目。柬埔寨让中国作为第二次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的共同主持国。

虽然澜湄合作机制目前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可实际上,无论是从澜湄合作机制的功能属性还是现实因素来看,向其他合作领域拓展成为必然趋势。2017年12月,在云南大理举行的第3次澜湄合作外交部部长会议上,澜湄流域6国一致认为,开展的“三大支柱”和“五大优先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并且正展现出蓬勃生机与强劲发展的活力,对现有合作感到满意。不仅如此,澜湄6国外交部部长也意识到澜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此,要在“3+5合作框架”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在第2次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上,澜湄流域6国签署的《金边宣言》强调,在继续加强现有5个合作领域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要在巩固“3+5合作框架”的基础上,拓展数字经济、环保、卫生、海关和青年等领域合作① 《李克强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111/c64094-29757643.html,2018年 1月 10日。 。随着澜湄合作机制的不断深入发展,会拓展越来越多的新的合作领域,形成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安全和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合作架构。

王老师:也许这项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其实能够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更大帮助的,是听示范课,是分享某个特级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几个人一起集中讨论下节课的导入环节怎么设计。这些借鉴、讨论和思考对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很有帮助,但写论文就达不到这样的促进效果,更不要说那种炮制论文的行为了。

总之,“心动 行动 感动”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中职数学教学只有从这三层次入手,创设一个“动”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的心“动”起来,手“动”起来,方法“活”起来,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我坚信,只要我们拨动中职数学课堂的生命和弦,使学生学得更为轻松,课堂教学就会更有成效。

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的血液样本共有51例出现了异常,假阴率是14.57%。对照组共有174例出现了异常,假阳率是46.40%。两组的血涂片检测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果表明,血液分析设备来完成血常规检验容易发生误差,其检测是对细胞体积和排布情况来进行分析判断,对病变血细胞的全面掌握程度不够高,因此对患者的病变类型无法给予较好的检测结果。

(3)澜湄合作秘书处和协调机构

教师是高校教学中的教育者,他们承担着高校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高校科研经费充足,就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教师的科研成果,如此一来,就为教师留在高校、为高校做贡献提供了条件。一个留得住优秀教师的学校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学校,才会在科研成果上实现不断的更新换代,促进高校持续的发展,完备高校科研体系,弘扬高校名声,吸引、聚集更多的教学大家。

成熟的国际体系运转机制和地区合作框架体系都需要一个常设机构。因为区域合作框架需要一个支持性的行政机构来实现集体活动的集中化① Abbott K.W.,Snidal D..“Why States act through Form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Vol.42 No.1(February 1998),p.3. 。2017年3月,老挝和中国设立澜湄合作国家秘书处;2017年5月,泰国、缅甸和越南成立澜湄合作临时国家秘书处或协调机构;2017年6月,柬埔寨成立澜湄合作国家秘书处。自此,澜湄6国都建立了国家级的澜湄合作秘书处或协调机构。

(4)项目工作组会议

项目工作组会议机制是在国际合作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一种新的合作形式,各项目工作组之间相互不影响。即使某一个项目推进遇到困难、陷入停滞,也不会影响其他项目的正常推进。不但如此,项目顺利推进还会为其他项目组提供示范作用。因此,项目工作组会议机制有利于地区国际合作的推进和实施。目前,澜湄合作机制下的项目工作组会议机制主要以首次澜湄国家领导人会议上通过的45个早期收获项目联合清单为基本内容。2016年6月在中国昆明举行的第1次澜湄国家互联互通联合工作组会议标志着工作组正式成立;2017年6月在中国昆明举行的第2次澜湄国家互联互通联合工作组会议就联合工作组概念文件和下一步工作安排达成共识。此外,澜湄国家减贫合作联合工作组、产能合作联合工作组、水资源合作联合工作组、外交与优先领域联合工作组、跨境经济合作联合工作组和农业联合工作组等多个工作组会议相继举行。

(5)民间互动

民间交流互动既是区域合作框架互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合作深化后的结果。目前,澜湄合作形成了多领域、覆盖面较广的民间交流体系。在文化教育上,相继举行了首届澜湄合作智库论坛、澜湄大学生友好运动会暨第3届南亚东南亚国家大学生文化体育交流周、澜湄职业教育论坛等活动。在经贸合作方面,举办了多个博览会、商业论坛和创新创业训练营等活动,如澜湄国家经济技术展览会、首届“澜湄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澜湄次区域国家商品博览会暨澜湄合作滇池论坛等。在旅游方面,澜湄5国已经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游的首选之地,仅2017年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5国接待中国游客规模总计超过1500万人次② 《“澜湄五国”成春节旅游热门地》,人民网,http://travel.people.com.cn/n1/2018/0202/c41570-29801556.html,2018年11月3日。 。

该手段是最为便捷的一种预警信息传播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基本每户都有一部手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基本上是人手一部。由此可见,每一个用户都有可能得到气象预警信息。因此,手机短息的优点是能快速传播信息,受众人群广泛,信息简单便于观看,它的缺点是信息量较少,受信号、地区和流量的影响,受众接收短信时存在一段时间的滞后,甚至本地用户到外地后依然被视为发送的对象。

2.从内部互动来看,形成了紧密多双边互动机制

由于互动促成了国际体系的形态和国际秩序的特征③ 秦亚青:《国际体系、国际秩序与国家的战略选择》,《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第7期,第13页。 ,因此,国际权力结构体系的内部互动是表明权力分配特征的基本形式。澜湄区域权力结构体系“强—弱模式”存在两种互动情况,即主导大国与构成单元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各构成单元之间的互动关系。

(1)主导大国——中国与其他澜湄5国之间的互动

政府早已认识到儿科医护人员的巨大人才缺口,开始从各个方面增加儿科医护人员配置,对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儿科医护人员国家免费培养;提高儿科医护人员收入水平,健全以服务质量、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内部分配机制,做到优绩优酬、同工同酬,确保儿科医务人员收入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收入平均水平;新改扩建儿童医院,新增儿科床位,建立健全功能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富有效率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儿科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增加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等等。采用各种方式变相增加儿科医护人员编制,减轻儿科医护人员工作量。

经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实验收集的大多数快递袋材质均为聚乙烯基体,这些样品的区分只能通过对于特征峰的相对峰强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波数位于1 021 cm-1和1 240 cm-1处的吸收峰具有一定特征性,能够用于判断类别,依据是否存在吸收峰,将样品区别为4大类,区分结果见表2。

在澜湄权力结构体系“强—弱模式”中,中国与体系内其他构成单元间的关系成为体系内互动最为重要的一组关系。多双边互动既加强了澜湄区域权力结构体系的作用,也促进了中国与澜湄5国间的互动关系。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推出并向“印太战略”转变,澜湄地区日益成为世界重要地缘政治力量博弈前沿和焦点④ 李飞、成升魁、于会录等:《国家地缘脆弱性探索——缅甸案例及对中国地缘战略启示》,《地理科学进展》2016第6期,第737页。 。中国与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5国的关系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随着澜湄合作机制的建立,中国通过该体系进一步加强与澜湄流域5国的互动关系,体系内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同时也弱化了区域外大国对该权力结构体系的冲击。

(2)澜湄5国间的互动

位于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体系底层的国家会把国家安全和对外着重点集中在次地区安全秩序中⑤ 刘若楠:《次地区安全秩序与小国的追随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年第11期,第65页。 ,因此,加强与相邻国家的关系尤其是位于同一权力层级的相邻国家的关系是小国对外战略制定与实施的首选,他们之间的互动也成为地区权力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澜湄合作机制中,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5国通过多双边平台的互动,相互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双边互动中,利用高层互访促进相互间的关系。同时利用多边互动平台,就进一步加强国家间关系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多双边合作,在这5国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越南、老挝、柬埔寨3国在共产主义运动期间产生的特殊关系,成为当前3国关系合作与发展的基础;在泰国与缅甸关系方面,2016年6月,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访问泰国,泰国总理巴育对双边关系定调,指出“泰缅是天然战略伙伴”;老挝与缅甸关系非同寻常,2016年5月,缅甸总统廷觉的首访选择老挝;柬埔寨与泰国的关系在经过短暂的边境争端后也走向正常化并且发展迅速。这些特殊关系既成为澜湄合作机制下的互动内容,也加强了5国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

3.从对外互动来看,与多个国际合作框架建立关系

在分析澜湄合作的权力结构关系之前,需先认识澜湄流域6国的权力构成。本文选取国土面积、军事力量和经济总量三大指标作为测定的主要因素。

(1)澜湄合作机制与中国—东盟合作的特殊关系

由于澜湄6国都处于中国—东盟合作框架内,无论是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发表的宣言,还是研究澜湄合作机制的学者都透露出澜湄合作机制是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一个发展阶段的信息。首次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发表的《三亚宣言》指出,澜湄合作要“与东盟共同体建设优先领域和中国—东盟合作全面对接”。第2次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发表的宣言重申了这一定位。但在笔者看来,澜湄合作机制不完全是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一个发展阶段。从国际体系来看,澜湄合作机制是澜湄区域权力结构体系“强—弱模式”下的地区合作框架,而中国—东盟合作是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强—强模式”,两者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体系并不具备相同特征。因此,虽然在经贸合作上,澜湄合作机制成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一个阶段,可实质上却是两个地区性权力结构体系间的互动。澜湄合作与中国—东盟合作之间的关系是特殊的,即在经贸合作、互联互通和人文交流等方面实现二者之间的对接,同时在地区秩序的调试及运转方面又是相互独立的。

(2)澜湄合作机制与区域内其他合作框架的关系

澜湄合作机制是一个开放性的地区合作框架,这就意味着澜湄合作自身就具有与其他合作框架合作的属性。与此同时,澜湄合作机制在推动的过程中,会面临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其要想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离不开其他合作框架的支持与帮助。澜湄合作机制被外界认为是与澜湄流域其他区域合作机制或框架体系的竞争对象或替代品① Verbiest,Jean-Pierre A..“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the Mekong Region”,Asian Economic Policy Review,Vol.8,No.1(June 2013),p.148. 。而在澜湄合作机制领导人会议宣言中就明确表示,与现有澜湄地区的次区域机制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具体来看,已存在的一些澜湄区域合作框架是澜湄合作机制借鉴和利用的对象。例如,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计划有较为雄厚的基础和经验;湄公河委员会在流域治理方面的专业性积累,都是澜湄合作机制可与之合作与交流的领域。尽管当前澜湄合作机制尚未与其他合作框架建立对话合作机制,但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在未来深化与发展过程中,将逐步与其他区域合作框架建立合作机制。

澜湄流域的产业主要是农业,同时,作为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区域之一,农业减贫成为澜湄合作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澜湄国家在农业减贫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第一,在农业减贫合作的机制建设方面,2016年6月和2017年7月,先后举行了澜湄合作减贫合作联合工作组第1次和第2次会议。会议在农业减贫领域达成了合作共识,通过了《澜湄合作减贫联合工作组一般原则》,商议了《澜湄减贫合作五年计划》。第二,澜湄国家开展农业技术和能力建设。2017年1月,中国向澜湄流域的农业项目特别委托基金支持1378万元人民币。第三,开展农业减贫示范项目。老挝—中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柬埔寨—中国热带生态农业合作示范区试点进展顺利。第四,建立澜湄流域农业减贫中心。目前,已建立中国—柬埔寨农业促进中心,云南农业大学拟在缅甸、老挝、柬埔寨和越南设立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境外分中心,帮助这些国家培养农业科技人员。第四,举行研讨会,共同确保澜湄流域的农业安全。2017年12月在中国北京举行的水资源与粮食安全研讨会上,讨论了如何确保澜湄流域的粮食安全问题。第五,开展减贫试点项目。目前,由中国政府牵头,在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的6个村落,进行减贫示范合作项目试点工作。

澜湄国家领导人会议宣言中指出,既要尊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也要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南南合作,因此,澜湄合作是在联合国框架体系下开展的次区域合作;不仅如此,澜湄合作机制要应对恐怖主义、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环境问题和传染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带来的挑战,地区治理离不开全球治理的助推作用;除此之外,国际组织还在区域合作提供资金支持方面“一直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② 张玲、杨巾入:《国际组织贷款在GMS区域合作框架下的适用性研究》,《学园》2012年第3期,第11页。 。对此,澜湄合作机制势必会与世界性的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当然,目前澜湄合作机制并未与全球性国际组织建立对话合作联系,但随着澜湄合作机制发展的持续深入,尤其是在某些较为紧迫的问题方面,与世界性国际组织开展合作的趋势愈加明显。

三、“强—弱模式”下澜湄合作的现状

由于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强—弱模式”的内在性动力因素,澜湄合作机制在成立之初设立的“3+5合作框架”得以迅速发展,并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效。随着“3+5合作框架”的日渐成熟和完善,澜湄合作机制的合作领域不仅仅局限于三大支柱和五个优先领域,而是逐渐发展成为“3+5+X合作框架”。

(一)三大支柱

1.政治安全

2018年1月举行的第2次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肯定了澜湄合作在政治安全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并在签署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中,进一步明确澜湄6国未来几年要在保持高层交往、加强政治对话与合作、政党交流以及非传统安全合作等政治安全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澜湄外交部部长会议机制在澜湄合作机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澜湄外交部部长会议每年举行一次,举行的目的是落实领导人会议共识,评估合作进展,提出合作建议②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人民网,http://www.gov.cn/xinwen/2018-01/11/content_5255599.htm,2018年1月11日。 。截至目前,该会议已举行3次。2015年11月,首次澜湄外交部部长会议在中国西双版纳举行,一致同意正式启动澜湄合作进程,标志着澜湄合作机制正式建立。2016年12月,第2次澜湄合作外交部部长会议在柬埔寨暹粒举行,审议通过了“优先领域联合工作组筹建原则”。2017年12月,第3次澜湄合作外交部部长会议在中国大理举行,对《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的原则达成一致意见。

2.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澜湄合作机制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喜人成绩。第一,在区域整体发展目标及对接方面,澜湄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并推动二者之间的对接。第二,澜湄区域内的经济联系显著提高。目前,中国是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以及老挝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2017年,中国与缅老泰柬越五国的贸易额已达2200亿美元,人员往来约3000万人次① 《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工商峰会上的致辞》,环球网,http://www.fmprc.gov.cn/ce/cgfrankfurt/chn/zgyw/t1546903.htm,2018年3月30日。 。第三,建立多个环境保护机构和开展多元环境保护活动。针对区域内的水资源、环境保护等问题,澜湄合作机制建立了多个相关机构,包括水资源合作中心、澜湄环境合作中心和全球湄公河研究中心。在开展澜湄环境保护活动方面,举办澜湄水环境治理圆桌对话、澜湄流域跨境野生动物保护机制和澜沧江—湄公河淡水生态系统管理国际研讨会等。

3.社会人文

加强社会人文方面的建设是实现澜湄命运共同体的先决条件。目前,澜湄合作在社会人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首先,澜湄各国间不仅设立了多个文化交流中心,而且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2016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柬埔寨首相洪森共同为柬埔寨金边中国文化中心揭牌;2017年11月,习近平访问越南期间,为河内中国文化中心揭牌;同月,缅甸仰光中国文化中心揭牌,这标志着中国在澜湄流域各国的文化中心完成设立。中国与澜湄流域国家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频繁,缅甸金色缅甸艺术团、泰国艺术团等来华演出交流,中国侨联“亲情中华”艺术团、云南省艺术团等也前往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5国进行文化交流和举办“澜湄文化行”活动。其次,澜湄国家加强了相互间的教育交流和政策对接,开展多个职业培训项目。在教育交流方面,举行了南亚东南亚校长论坛、“澜湄合作新展望”国际研讨会和“澜湄合作启动一周年纪念暨回顾与展望研讨会”等交流活动。职业培训方面,举办了澜湄职业教育论坛、澜湄职教周等活动,组建澜湄国际职业学院,并于2017年秋季开始招生。第三,澜湄旅游合作蓬勃发展。“一船游四国”等跨境旅游产品的推出和旅游合作论坛的举办助推了澜湄流域6国间的旅游合作,目前,澜湄国家已经成为中国出境旅游的首选之地。最后,澜湄国家在媒体、智库、妇女和青年等交流合作方面也取得了较大发展。2017年12月20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媒体峰会在中国北京举行,就“澜湄命运共同体,媒体合作新时代”主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并签署了《澜湄合作媒体联合宣言》;每年举办澜湄中外青年交流活动,加强澜湄流域国家青年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二)五个优先领域

1.互联互通

互联互通是澜湄合作的优先领域,并且位于5个优先领域之首,是澜湄合作深化和扩大合作领域的首要条件。目前,澜湄地区互联互通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第一,建设规划之间的对接力度加快,不仅实现澜湄合作机制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而且澜湄互联互通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兼容② 刘卿:《澜湄合作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国际问题研究》2018年第2期,第47页。 。尤其是中泰铁路的开工建设,既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项目,也是澜湄合作机制重点建设线路,还是《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中的重要一段。第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2017年12月21日,中泰铁路第一期项目开工建设,第二期项目也于2018年年底开工;老挝洪萨地区到泰国边境的公路已经完成升级工作,老挝与柬埔寨计划在两国边境地区修建桥梁和一条长78千米的公路;2016年4月,澜沧江—湄公河航道二期整治工程前期工作联合工作组第2次会议暨前期工作启动会举行,并于2017年6月完成勘测外业;在港口方面,中国思茅、景洪、关累和勐罕等港口建设完成,柬埔寨金边和老挝会晒、琅勃拉邦港口建设取得成效;2017年10月,澜湄航空正式建立,澜湄流域国家间新增暹粒—石家庄、海口—万象、河内—仰光等多条航线。第三,电网、电信和互联网建设日新月异。中国帮助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等国建成数千千米115千伏和230千伏的高压线路,实现更多农村地区的电力联通;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与澜湄流域国家的光缆互联,实现了与缅甸邮政电信公司(MPT)、老挝电信、老挝ETL、老挝Unitel公司的大容量互联。第四,澜湄流域各国通过加强边境合作、改革口岸管理和升级技术手段等方法提升澜湄流域国家间货物的通关便利化程度① 田昕清:《澜湄合作框架下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研究》,《国际问题研究》2018年第2期,第59页。 。

2.产能

产能合作是澜湄合作的重要支撑。目前,澜湄合作在产能领域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在工程建设方面,通过铁路、水电站和工业园区的建设,直接拉动工程建设,形成以工程机械、施工队伍和建筑材料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在建材方面,直接带动石材、钢铁、水泥、砖瓦、玻璃、涂料和油漆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支撑产业方面,形成了物流产业、工程和工业园区等支撑产业;在机械设备方面,形成了驱动装置、传动装置、制动装置、冷却系统和防护装置等配套产业;在电力方面,也形成了电力设备、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工程建设工程机械等产业供应;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澜湄合作在推动装备制造、技术研发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此外,通过上述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或第三产业)方面的综合产业链。

3.跨境经济

澜湄合作机制是建立在地缘空间相邻的国家行为体的基础上的,地理毗邻地区为跨境经济合作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对此,首次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把跨境经济作为优先领域加强合作,提出要在边境地区建立经济合作区、产业区和科技园区。在中缅边境地区建设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在中老边境地区建设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在中越边境地区建设东兴—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老挝沙湾拿吉省与泰国色军府、那空帕农府、安纳乍能府和莫达汉府4省开展边境地区的经济合作;柬埔寨与泰国增加永久口岸,促进边境地区的贸易和旅游业合作。在产业和科技园区方面,中国与其他澜湄流域5国共同建立了多个产业及科技园区,其中,中泰罗勇工业园已经成为中国在泰国及东盟最大的产业集群中心;中缅两国共同推动建设的缅甸万丰国际工业科技园已经成为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中国已经在柬埔寨揭牌山东工业园、泰州工业园等多个工业园区;中国支持老挝沙湾工业园区建设,仅在2016年1月举办的招商推介会上,就有10家中国企业与沙湾工业园区签约入驻。跨境经济已经成为澜湄合作机制下的重要亮点。

4.水资源

铁路是服务部门,乘客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请求车站工作人员予以帮助,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乘客所要求的帮助,必须符合两个前提:一是不干扰车站的正常工作,二是合理合规。假若眼里只有个人的要求,而不考虑这种要求的合理性、合法性,甚至还要将别人正当的拒绝当成是服务态度不好,这说轻一点,是自私自利,说重一点,是一种人性之恶与无耻。

澜湄合作的核心就是水资源,所有的次区域合作都是围绕“澜沧江—湄公河”而开展的。经过几年的发展,澜湄水资源合作取得了较大成绩。首先,举办了澜湄水资源合作联合工作组第1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澜湄水资源合作联合工作组概念文件》,对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和定义,讨论了《2017年澜湄水资源合作工作计划》,为澜湄水资源合作制定了路线图,会议最终签署《会议纪要》。其次,通过举办研讨会,为澜湄水资源合作提供智力支撑。例如,2017年3月,澜湄水资源合作项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讨会在中国北京举行,同年11月,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圆桌对话系列会议举行。再次,提升澜湄水资源管理的能力,加强人才建设,2017年8月,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合作城乡供水规划与管理培训班在中国北京开班。最后,成立澜湄水资源合作的相关机构。2017年9月,全球湄公河研究中心(中国中心)在中国北京成立。同时,在柬埔寨金边成立全球湄公河研究中心。

5.农业减贫合作

(3)澜湄合作机制与世界性国际组织的关系

(三)3+5+X合作框架

(2)澜湄外交部部长会议

四、“强—弱模式”下澜湄合作的发展前景

澜湄合作在取得现有合作成效的基础上,也拥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因此,有学者特别指出“澜湄合作的前景是光明的”② 卢光盛、罗会琳:《澜湄合作:发展评估和未来方向》,《世界知识》2018年第3期,第30页。 。澜湄合作的未来发展前景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从澜湄合作机制的内在国际体系来看,中国的大国作用助推澜湄合作攀向高峰。澜湄合作机制的内在属性是澜湄区域的国际体系,即以中国为核心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强—弱模式”。在这一地缘空间权力结构上,整个区域合作框架的合作构想和发展前景几乎都是核心国家的意志。具体来看,中国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通过六大经济走廊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密切联系,建设地区命运共同体。澜湄合作机制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③ 刘稚、徐秀良:《“一带一路”背景下澜湄合作的定位及发展》,《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93页。 ,是中国加强与澜湄国家联系、打造澜湄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未来的投入还将持续不断地增加和提高。因此,中国的大国影响力,将把澜湄合作机制的发展推向更高层。

从组织的生命周期理论来看,澜湄合作机制从培育期向更高层次的成熟期方向发展。任何一个国际组织都会经历从培育期到成长期再到衰落期的发展过程。澜湄合作机制作为一个具有国际组织属性的区域性合作框架,也会遵循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轨迹。当前,澜湄合作机制正处于培育期,尚未进入成熟期。步入成熟期是澜湄合作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正如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的那样,澜湄流域国家目前的工作重点就是推动澜湄合作从培育期顺利迈向成长期④ 《李克强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111/c64094-29757643.html,2018年 1月 10日。 。

从现有合作基础来看,雄厚的合作基础助推澜湄合作机制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自2015年成立以来,无论是在早期收获的项目还是发展倡议中,澜湄合作机制已经完成或取得了很多实质性进展,甚至在一些领域超额或提前完成既定目标。例如在建立澜湄合作秘书处或协调机构方面,2016年12月在柬埔寨暹粒举行的第2次澜湄合作外交部部长会议上,澜湄流域6国确定2017年内完成在各国外交部门设立秘书处或协调机构,以此来统筹协调和指导澜湄合作。澜湄流域6国在2017年6月就完成了相关秘书处或协调机构的设立,比原定时间提前很多。因此,澜湄合作基础雄厚,这也使得外界非常看好澜湄合作。李克强在第2次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上表示,澜湄合作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并努力打造澜湄合作成为次区域合作和南南合作的典范① 《李克强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111/c64094-29757643.html,2018年1月 10日。 ;在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看来,澜湄合作不仅展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还将成为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金字招牌”② 王毅:《大力推进澜湄合作,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web/wjbzhd/t1448115.shtml,2017年3月 23日。 。

从未来规划来看,澜湄流域6国制定了发展目标。2018年,澜湄流域6国共同签署了《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该文件明确指出要在2022年实现几大目标:首先,对于澜湄流域各国而言,不仅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还要增进人民福祉,缩小发展差距,进而实现澜湄命运共同体;其次,在区域层面,与“一带一路”“东盟2025”“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以及该地区的其他合作框架进行对接,把澜湄合作打造成为新型的次区域合作机制;最后,在全球层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③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人民网,http://www.gov.cn/xinwen/2018-01/11/content_5255599.htm,2018年1月11日。 。

综上所述,澜湄合作在内在国际体系、生命周期、合作基础以及未来规划方面都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将改变现有澜湄流域各国的发展现状,甚至对地区国际体系的长久稳定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也将带来积极影响。因此,澜湄合作的未来发展对澜湄流域各国、地区体系以及国际局势都是十分有利的。

五、结论

不同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模式在促进和推动区域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和特性。“强—弱模式”下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有效地避免了区域内国家行为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有利于区域内各层级国家行为体在主导国家的领导下,集中精力“办大事、做实事”。澜湄合作机制就是一个以中国为主导的、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构建的区域国际体系。在该国际体系下,澜湄合作发展迅速,相关国家不但有信心实现既定目标,而且在解决实际困难、发挥大国作用以及防范域外力量介入方面都能取得较好的成效,这加快了区域合作的进程,有利于澜湄合作更好更快地实现发展目标。

供试菌株由课题组PGPR资源库提供(表1),菌株具备固氮、溶磷、分泌IAA特性及生长快、竞争强、菌落形态明显等特点。

澜湄合作机制在地缘政治权力结构“强—弱模式”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同时,澜湄合作的发展也面临合作机制内外的巨大挑战和风险。为进一步深化澜湄合作、提升澜湄合作成效,笔者对未来的澜湄合作做了以下思考:

第一,优化澜湄流域权力结构“强—弱模式”是基础。继续加强国际秩序的内在稳定作用既是澜湄合作长期向好向前发展的根本所在,也为澜湄合作消减风险与难题,实现快速、健康、稳定、长效发展消除结构性障碍。

第二,提升澜湄合作的高度是重要保障。可通过加强澜湄合作机制的合作共识和愿景,提升澜湄流域各国参与区域合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大澜湄流域各国的战略投入,构建澜湄合作的激励与惩罚机制,加强合作项目及协议的保障力建设等举措,提升澜湄合作的高度。

第三,澜湄各方获利是动力。区域合作的目的就是通过较小的投入,形成合力,实现较大收益。如果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那么很难再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合作。只有在合作取得成效并让参与各方都能获取利益时,才会有更大的动力继续投入到区域合作中,即通过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第四,对区域外力量采取“欢迎+限制”形式是重要手段。无论是从澜湄合作的内外环境还是从澜湄合作的历史与现实因素来看,域外力量参与澜湄合作是不可避免的。在对待区域外大国的参与时,要采取“欢迎+限制”的形式,这既能充分发挥区域外大国的优势,也限制区域外大国过多地介入地区事务,避免域内外政治博弈的弊端。

居民对屋顶绿化生态效益了解较少,大部分居民能认识到屋顶绿化有美化环境、调节空气质量的作用,但对调节建筑周围温度、降低噪音及延长楼顶防护层使用寿命等了解很少.群众对屋顶绿化的认识是推动屋顶绿化发展的隐形力量,很多居民对屋顶的“碎片绿地”估值不高,认为屋顶的那点绿化面积起不到多大作用,更多是满足建设者的兴趣爱好[9].

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 under Geo-political Power Structure: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Current Situation

Huang Dekai,Nie Jiao

Abstract: After several years of development,the Lancang-Mekong River cooperation has become the best and fastest regional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ramework in the region.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e Lancang-Mekong River cooperation has established a geopolitical power structure of“strong-weak mode”composed by China,a leading country,and Myanmar,Laos,Thailand,Cambodia and Vietnam.Through the role of its internal mechanism,the model gives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and strengths of the six countries,evades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of regional cooperation,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 mechanism from low-level to high-level,and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ultimate realization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shared destiny community of Lancang-Mekong River.

Key Words: 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Geo-political;Power Structure;“Strong-Weak Mode”

[中图分类号] D8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479(2019)03-011-10

※黄德凯:四川警察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聂姣: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是2018年国家社会基金“印日自由走廊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8AGJ009)”的阶级性研究成果;受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周边国家安全形势研究创新团队”资助。

(责任编辑:张 磊)

标签:;  ;  ;  ;  ;  ;  ;  

地缘政治权力结构下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结构特点、运行机制及现状评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