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朗读论文_倪若秋

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朗读论文_倪若秋

(威远县严陵镇中心校 威远 64245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的优美。。新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指的是学生情感体验的个性化,要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 ,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把课文中人物读得活灵活现,把课文中词语读得味道十足。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意,读中悟情。

近几年,在听课的过程中,每堂课都有学生的朗读。由于教师的风格不同,学生的朗读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情况:有拉长声音像和尚念经一样唱读的;有不管什么标点,停顿时间都是一样朗读的;有不管课文基调,一味强调高亢整齐朗读的;有不管语速、语调、语气,一个声调念读的;有表情呆板、语调单一的朗读;有浮于表面、拿腔作势朗读的•••••• 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多的不好的朗读呢?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自身有限的朗读水平制约了对朗读的认识,使朗读训练缺乏内驱力。老师首先要爱上朗读,进而感染带动学生,让学生也同样爱上朗读。试想,一个语文老师范读课文时,没有情感的投入,只浮于表面,拿腔作势,学生又怎么可能读出对文本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从而达到读中悟意,读中悟情呢?其次,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除了自身喜欢朗读外,还要有一套训练学生朗读的方法。

怎样才能让课堂书声琅琅?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近年来,结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高度解析和深度理解,摸索出一套从低年级开始训练朗读的方法。

首先,用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语言,读孩子们喜欢的故事,让孩子们有朗读的欲望。比如在读《卡在兔子洞里的温尼熊》时,用低沉缓慢的声音读憨厚的温妮,用明亮清脆的声音读机灵的野兔,用平和沉静的声音读沉稳的袋鼠。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讲完这个故事,又给他们讲《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明白道理,在故事中成长。

其次,当学生第一次读拼音中的儿歌时,要在读熟、读通的基础上,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朱熹主张那样:“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主导者,指引者。一堂富有生机活力的语文课,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用激情而富有哲理的儿童话语言,创设出一定的语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要让学生产生读的兴趣,一个重点就是体现在教师是否具有引导的能力,引导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读得是否成功,教学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再次,应交给学生有关阅读的基本知识。应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工夫:

第一 ,及时播下篇章的种子。一年级的课文虽然浅显,但已经包含着最基本的篇章知识,如文章的题目、内容、段落等。在阅读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在低年级开始播下这些知识的种子,并促使其萌芽,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感知一些起码的篇章知识。从一年级上学期教学第一篇课文起,就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每篇课文的作用。谁干什么(如《乌鸦喝水》《小猫钓鱼》等);谁和谁(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小公鸡和小鸭子》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部分课文的主旨。低年级的课文,尤其是其中的童话、寓言故事都有较为明确的课文主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学生的思维向前引一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说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

第二,及时教会学生朗读课文时的停顿方法。如学生第一次接触课文《秋天》时,就把《秋天》这篇课文抄在黑板上,给学生讲解什么是自然段以及怎样认识自然段,并告诉学生朗读课文时,该怎样停顿。我采用了形象化的击掌方法,告诉学生,标题读完,击三次掌,读到有逗号的地方击一次掌,读到有有句号的地方击两次掌,每段结束,击三次掌。这样,学生很容易掌握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再加上老师有感情的朗读,给学生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秋景图,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第三,对每一篇课文的指导要及时得当。在教学二年级《找春天》第二自然段“孩子们脱掉棉衣,冲出家门,奔向田野”时,为了表达“孩子们”急切地找春天的心情,先进行范读,然后告诉学生:读时应该语速稍快,短句间短暂停顿就行。在教学《雷雨》第一段“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禅一声也不叫。”时,“满天”“黑沉沉”“乌云”这些词语,预示雷雨即将到来,周围充斥的压抑感,读时以重音强调,语速较缓,语气凝重。读“叶子”“蝉”和表现其特征的“一动不动”“一声”“不叫”,必须一字一顿缓读,强调静态画面。让学生既听到直观形象的范读,又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读书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学生读得入情入理,兴趣盎然。

由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抓得早,抓得及时,方法指导得当,所教班级,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朗读能力普遍较强。在去年六年级毕业汇报朗诵表演中,两名领诵者,都是我班上的学生。可以说我所教的学生无一人唱读、拖读、表情呆板、语调单一地朗读。学生能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基调,或低沉、或高亢、或忧伤、或激扬,读出课文的优美,读出课文的韵味,读出课文的发现,读出课文的内涵••••••作为一名教师,应本着对孩子的热爱,本着对朗读的理解,本着对琅琅书声的期待与向往,带着孩子读吧,回到母语温暖的怀抱,回到教学应有的圆融和美丽。

论文作者:倪若秋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6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2

标签:;  ;  ;  ;  ;  ;  ;  ;  

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朗读论文_倪若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