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论文_张伟

如何走出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论文_张伟

张伟

为什么许多学生从初一就开始接受较严格的阅读训练,直到初中毕业,高中毕业,阅读能力仍不能令人满意呢?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中学语文教学的诸多任务主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都会想尽办法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1 让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要注意创设阅读情境,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指导。

同时,增加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印发给学生,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阅读中领悟阅读方法。

另外,还不定期开设学法指导课,让学生交流学习方法。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丰富材料,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实践,教会他们多种阅读的方法:整体阅读、略读与精读、注读与寻读,与此同时,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读书方法,如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做读书笔记法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 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切忌教师过早的介入分析。否则,教师只能唱独角戏,学生当一群不懂剧情的看客,不能作课堂的主角,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了。现在的教学实际是: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虽然懂得阅读的重要性,却为了适应教学进度,每堂课都快马加鞭,自觉不自觉地让学生被动的变成匆匆赶路人,跟着教师过早的进入分析环节。此时,学生对课文一知半解,更谈不上深入了解,怎么能去把握主题,分析人物,辨别事理呢?

即使能在预习课文时匆匆看上一两遍,上课时一边讲一边让学生读,课后再布置读一两遍的作业,这样也不能把老师课上的讲解理解到位。我们不提倡死读书,读死书。但是,诵读课文,只读几遍实在太少了。任何事物都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产生质的变化,语文教学也是如此,由“无疑”到“有疑”再到“不疑”,这就是从阅读到理解的过程。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而读就是通向理解的其中一个法宝。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他们读熟、吃透、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此时,再加上教师恰当的分析,点拨,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3 让学生在阅读训练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是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设计阅读训练题。在编定《我最喜爱的诗文选》活动中,针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设计训练题。因这些文章为学生所“喜爱”,这些训练题大家也乐于去做。二是针对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设计阅读训练题。对于初三学生,我们尽量采用自编的训练题,对于其他语文资料上的题目,我们总是慎重选择,绝不能盲目搬用,求难求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每位教师应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心,循序渐进地进行语文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三是检测方式不拘一格。四是要鼓励学生放飞思想,进行富有个性的阅读。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放飞思想,创造独特、新颖的新形象,进行富有个性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允许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感受,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见解,创设一个主体化、多边化、生活化的自由空间,设计开放而富有弹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拥有一个展现个性的宽松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动口、动脑、动手、动情,尽情张扬自己的个性。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认真研究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注意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心境。他们不仅从学习方法上启发点拨学生,而且从思想上教育成为学习的主人。

4 教师不要忽视课堂的开放性课堂讨论和辩论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结论更全面,知识更巩固。随着知识的加深,语文文本的内涵越来越深,文章的主旨不再是单一的,人物的形象、情节等会变得更复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几个典型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因个体不同,角度不同、经历不同等诸多差异,就会导致不同的理解。通过讨论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更深刻,能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和较全面认知;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会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恰当的表述,有理有据,一语中的。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阅读能力提高的表现吗?但是,有些教师由于备课不细致、考虑不周到,准备不充分,教学观念守旧等原因,在教学上依然是“一言堂”。教师讲的多,而且俨然成了真理,学生无条件接受。学生讨论少,即使有自己的见解,也很可能因与老师的思路不吻合被轻易否定,或者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圈定的所谓标准答案,统一于一个标准答案之上,过快的强制性地消除了分歧。这样的做法不但违背新课标开放性理念,而且会使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没有了参与的兴趣,课堂效果会大打折扣。

5 教师充分融入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教学就是对课文感情的解读。当老师情感的血液融入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文中的意蕴、知识才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转化成能力,实现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阅读教学就是“披文”活动,要披文以入情,要调动学生相应的感情,首先要有教师的情感渗入。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上缺乏感情投入,光靠呆板的冰冷的说教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到全身心投入,要有高涨的激情,才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相应的情感。教师要点燃自己的情感,关键是课前准备要细致:作者的生平,思想的历程,写作的背景,艺术的风格等要了如指掌,再结合自己的时代性、创造性理解,在课堂上就会感情充沛:粗犷、豪放、细腻、婉约……学生就会迅速地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这样既能引带学生自己思考、入情、达意,又以教师的身份全身心投入到与学生共同创造情感氛围中,灵感就会涌现,师生便会共同提高,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河北省临西县第四初级中学

论文作者:张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3

标签:;  ;  ;  ;  ;  ;  ;  ;  

如何走出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论文_张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