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毒毒散外治痤疮40例

清热毒毒散外治痤疮40例

一、清热消毒散外治痤疮40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新路[1](2021)在《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风热壅盛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防风通圣散加减和丹参酮胶囊治疗风热壅盛型痤疮的临床效果,客观评价防风通圣散加减对风热壅盛型痤疮的治疗疗效,评估其安全性和远期疗效,完善中医诊治风热壅盛型痤疮的方法及思路。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的风热壅盛型痤疮患者,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病例,将符合研究标准的病例每一例按就诊顺序标号,分组方式采用不平衡指数最小分配原则,分为试验、对照组,每组数量均为40例。试验组口服防风通圣散加减中药配方颗粒治疗,日一剂,早晚分服;对照组口服丹参酮胶囊治疗,每次1g,日3次。每组疗程均为2周,每周复诊一次,观察皮损变化、症状体征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并进行记录,治疗2周后进行总记录,运用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在疗效上、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上的差异,客观评价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风热壅盛型痤疮的临床疗效。结果:(1)试验组及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相较治疗前,各项评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均有效。(2)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皮损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均有疗效。(3)试验组总有效率是95.0%,对照组总有效率是80.0%;试验组总治愈率32.5%,对照组总治愈率20.0%,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这说明在进行风热壅盛型痤疮的治疗期间,相比于丹参酮胶囊,防风通圣散加减的治疗效果要更好。(4)试验组及对照组的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5)试验组总有效受试者复发率5.26%,对照组总有效受试者复发率28.13%,两组复发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说明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风热壅盛型痤疮复发率更低,有更可观的远期疗效。结论:(1)使用防风通圣散加减进行风热壅盛型痤疮的治疗其疗效优于丹参酮胶囊;(2)使用防风通圣散加减进行风热壅盛型痤疮的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较好,无过多不良反应;(3)使用防风通圣散进行风热壅盛型痤疮的治疗表现出较低的皮损复发率,有可观的远期疗效。

李志红[2](2021)在《消炎生肌膏对肛周脓肿术后bFGF、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消炎生肌膏与雷弗努尔外用治疗肛周脓肿术后创面,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4天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浓度表达变化,观察并比较两组在创面疼痛、创面渗液、创缘水肿、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的治疗效果及差异。研究并探讨消炎生肌膏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一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湿热下注型肛周脓肿术后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消炎生肌膏纱条外用换药治疗,对照组予雷弗努尔纱条外用换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4天的血清VEGF与bFGF的浓度表达变化,术后第7天、14天、21天两组患者创面疼痛,创面渗出量,创缘水肿的情况,测量并记录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对比总体疗效,追访并记录创面愈合的时间。结果:1、术前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原始创面面积、治疗前的血清VEGF、bFGF的浓度表达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具有可比性。2、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VEGF、bFGF的浓度表达水平,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VEGF、bFGF的浓度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升高血清VEGF、bFGF的浓度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比两组术后创面疼痛情况,术后第7天,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4天、21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比两组术后创面渗液情况,术后第7天,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4天、21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比两组术后创缘水肿情况,在术后第7天、14天、21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比两组术后创面面积,在术后第7天、14天、21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比两组术后第21天的创面愈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对比两组术后的总体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对比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消炎生肌膏治疗肛周脓肿,能够提高血清VEGF、bFGF的浓度表达水平,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创面修复,同时显着缓解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疼痛,减少创面渗液量,减轻创缘水肿,加快创面修复速度,缩减愈合时间。

王莹[3](2021)在《张丰川教授治疗寻常痤疮的辨证思路总结及用药特色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总结张丰川教授对寻常痤疮病因病机的理解及辨治思路,探讨张丰川教授的组方、用药特色,对其治疗痤疮的经验进行总结,为中医药临床对寻常痤疮的辩证、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并将张教授的经验系统化整理,便于今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方法:①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收集张丰川教授门诊中肺胃热盛证型的寻常痤疮患者病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②通过跟诊学习、阅读中医文献及张丰川教授既往撰写的文章,结合张丰川教授亲自讲授,对其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辨证思路及用药特色进行总结,并对收集的经典个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次临床观察的30例有效病例中,女性26例,男性4例,年龄以26-30岁之间居多;观察到最长病程为14年,最短为半年,其中以1-3年间最多见;多数患者的皮肤性质为油性皮肤(17例,57%)及混合性皮肤(12例,40%)。相关风险因素分析发现,饮食辛辣、油腻、月经不调及熬夜被患者认为是影响痤疮加重的主要因素;多数患者自觉痤疮加重与季节无关(14例,47%),部分自觉夏季加重12例,40%),少有自觉秋冬季加重者(4例,13%)。量表评估显示,轻度焦虑者2人(7%);轻度及中度抑郁患者分别为2人(7%)及6人(20%);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较多(23例,76%),其中大部分患者有失眠情况(16例,53%);分别有7例(23%)、5例(17%)和5例(17%)的患者在自我感知、情感功能、社会功能方面的生活质量受到痤疮影响。皮损数量方面,治疗第2周及第4周时皮损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90%及97%,平均皮损计数与治疗前相比分别下降了 34%、58%,经过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皮损数量有所减少;中医证候方面,治疗2周、4周后的平均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分别下降了 38%、71%,经过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均较前有所改善;结合皮损及中医证候评分进行综合评价,治疗第2周时有效4人,无效26人,总有效率13%;治疗第4周时显效15人,有效14人,无效1人,总有效率97%;在观察期间用药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事件,安全性较好。张丰川教授认为,痤疮的发病根本为郁,与湿、热、瘀、毒相关,病位在肺胃、肝肾,临床中根据痤疮的发病时间及病程分期辨证,从阴阳角度以阳证、阴证、半阴半阳证辨治痤疮皮损,从三焦角度宣通上焦、运化中焦、通利下焦,还根据皮损形态、皮损部位、皮损轻重多个角度进行痤疮的特色辨治。治疗时以自拟的消痤汤为核心处方,擅用疏风清热、清热凉血、逐瘀散结、补益肝肾、解郁安神类药物,常配伍加减的方剂有枇杷清肺饮、麻杏石甘汤、青蒿鳖甲汤、二至丸等。结论:采用消痤汤加减治疗肺胃热盛证痤疮,在皮损及中医证候方面均有改善,具有较好的效果。张丰川教授对寻常痤疮的诊疗有其独到的见解与体悟。他以“郁”为痤疮的发病根本,结合脏腑辨证及分期辨证,并从阴阳、三焦、皮损形态、皮损部位等多个角度进行痤疮的特色辨治,以核心处方为主,灵活加减用药,注重散郁火的同时固护阴液及正气,在临床中颇具疗效。

郭延彤[4](2021)在《程志强教授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组方规律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数据挖掘,结合专家定性访谈,总结程志强教授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组方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以继承和传播专家经验,丰富临证及科研思路,探索数据挖掘技术与中医经验传承的结合模式,为中医辨证论治中晚期结直肠癌提供真实客观的依据。[方法]1.通过文献检索、筛选及梳理,对大肠癌的中医诊治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2.收集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程志强教授门诊的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处方,根据纳排标准筛选后新建方药数据库,统一临床标准清洗数据,按照疾病分期把数据分为Ⅲ期患者处方数据、Ⅳ期患者处方数据和整体患者处方数据三组。借助Excel、IBM SPSS Modeler 18.0和IBM SPSS 25.0软件对整体患者临床资料及处方药物的药味频数,药物频次、剂量、药性和功效进行频数统计,共计184味中药进行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并对三组数据的核心药物分别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挖掘程志强教授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配伍特点、核心方药、潜在新方等,同时结合中医理论进行分析。3.结合专家访谈,总结程志强教授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学术经验,为中医辨证论治大肠癌提供思路和线索。[结果]1.临床资料统计:本研究最终纳入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共107例,其中女性患者共53例,男性患者共54例,男女比例基本一致,年龄跨度范围在40-88岁之间,平均年龄66岁,Ⅲ期患者共计46人,Ⅳ期患者共计61人。2.中药应用情况统计:本研究涉及中药共184味,累计用药总频数1883次,药味数量波动在10-30之间,平均药味数为18。前11味高频用药分别为甘草、仙鹤草、怀牛膝、薏苡仁、白术、茯苓、山药、党参、黄芪、砂仁、半夏,均出现于一半以上处方。中药四气统计中以温性药物最多,其次为平性药物和寒性药物;五味统计中则以甘、苦、辛为主。大多数药物归于脾经,其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肝经、肺经、胃经、肾经。功效方面,使用频次最多的为补虚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包含种类最多的有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等。对整体患者处方中的184味中药进行Apriori关联分析,结合临床专业理论知识及专家访谈,对高频药物如仙鹤草、石见穿、薏苡仁、山药,及核心药物组合如党参—黄芪、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玫瑰花—佛手等进行分析。对三组数据的核心药物分别进行系统聚类,整体患者处方高频药物最终被形成两个聚类方,第一类药物包含:郁金、香附、紫苏梗、白术、茯苓、砂仁、半夏、党参、陈皮、仙鹤草、山药、薏苡仁、枳壳;第二类药物包含:怀牛膝、桑寄生、菟丝子、鸡内金、鳖甲、石见穿、黄芪,分析聚类中处方组成,同时探讨Ⅲ期、Ⅳ期结直肠癌治疗中的药物配伍差异。[结论]本研究从数据挖掘的角度对中医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组方进行了补充。程志强教授认为中晚期结直肠癌多以脾肾不足、脾胃虚弱为主,治疗当以健脾益气、补益肝肾为法,兼顾祛邪抗癌。组方用药方面谨守病机,强调寒温共用、以平为期、以和为要,善用药对,构方精当,体现了①病证互参,西为中用,②脾肾同调,固本培元,③抓主兼次,随症加减,④平心食淡,带病延年的学术思想,显示出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独特优势。

苏龙辉[5](2021)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生肌玉红膏治疗骨科常见慢性创面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创面注射联合生肌玉红膏油纱外敷治疗骨科常见慢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骨科的60例慢性创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PRP创面注射(每周1次)并联合生肌玉红膏油纱外敷(每1天1次)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采用PRP创面注射(每周1次)进行治疗。连续治疗不少于4周。观察并详细记录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周、4周时患者创面面积、创面愈合指数、肉芽组织评分,并在治疗满4周后依据临床疗效标准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接受连续治疗直至创面完全愈合的患者,详细记录创面愈合的时间,并随访病人到创面完全愈合后的2月,记录其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结果:在入组时,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创面面积、创面部位、创面损伤程度以及主要形成原因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均按计划进行治疗,结果显示:(1)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指数比较,治疗满4周后观察组(95.14%±10.54%)于对照组(66.01%±24.5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评分比较,治疗4周后观察组(4.73±0.83分)于对照组(3.37±1.19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观察组(4.1±2.14周)于对照组(6.73±3.03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4周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率93.33%与对照组显效率46.6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创面完全愈合后满2月,VSS评分比较,观察组(6.53±3.19分)于对照组(5.30±3.50分)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PRP创面注射联合生肌玉红膏油纱外敷较单独使用PRP创面注射能更好的激发肉芽组织生成,缩短愈合时间,并不会增加创面愈合后瘢痕形成的不利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叶文珍[6](2020)在《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介绍萧贤忠辨治皮肤疾病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一、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主要从中医世家,代代传承;厚德精医,仁心仁术;勤求博采,传承传新三个方面阐述了萧贤忠从医的经历、精湛的医术、晨兢夕厉、心怀患者的高尚医德对萧贤忠学术观点形成的影响。二、萧贤忠学术观点述要。主要阐述萧贤忠在皮肤疾病方面的病机观、辨治观、预防观。萧贤忠认为,皮肤病病因病机应以“整体观”为指导。其发病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虫毒、蛇毒、药毒、食物毒、疫疠之毒、外来伤害等,内因包括情志、饮食、劳逸、先天等。各个脏腑功能失常,导致气血瘀滞或虚损,经络失和失养,肌肤不固,失于濡润,反映于外则表现为各种皮肤病变。萧贤忠辨证治疗皮肤疾病亦重视“整体观”,强调“外科实从内出”的观点。其根据辨证结果和皮肤病特点将内治法大致归纳为:疏风解表止痒、清热燥湿收敛、和解疏肝理气、清热凉血消斑、健脾除湿利水、解毒杀虫止痒、活血破瘀软坚、温经散寒通络、养血润肤止痒、补益肝肾扶正等。萧贤忠认为这些治法并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密切联系的、相互作用的。治疗时应该根据疾病的发展情况,采用一个或两个及两个以上治法,依法立方,证法方相应,疗效可奏。在临床处方上,萧贤忠善于应用古方辨治皮肤病,常用方剂有:双解汤、五神汤、香薷散、除湿胃苓汤、五根汤、防风通圣散、逍遥散、化斑汤、疏风清肝汤、银翘散、消风导赤散、泻白散、甘露饮等。并根据经验自拟经验方治疗,如止痒汤、消疣汤等。萧贤忠临床用药强调,在疾病治疗的始末一定要顾护脾胃,扶正祛邪。萧贤忠临床常配合特色外治疗法,常用萧氏自制大成散、三黄洗液等治疗。另指出,皮肤病的预防也需遵循“整体观”,防治结合,效果更佳。三、萧贤忠论治常见皮肤病经验。主要从概述、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防护措施五个方面论述了萧贤忠诊治粉刺、乳痈、湿疮、丹毒、白疙、蛇串疮、奶癣、疔疮、瘾疹、风瘙痒十种疾病的临床经验。萧贤忠立志于中医外科事业,将萧氏—族治疗皮肤疾病的中医经验薪火相传,并逐渐发扬光大,为我国中医事业贡献出—份力量。

闵佳怡[7](2020)在《关于热毒壅盛型痤疮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及张燚教授治疗经验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饮食、睡眠等日常生活习惯对热毒壅盛型寻常性痤疮严重程度的影响,以及导师从“火郁发之”理论遣方用药治疗此证的经验。材料与方法:严重程度影响因素研究,研究对象为131例在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之间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满足纳排标准的证属热毒壅盛型寻常性痤疮患者。通过初诊问诊调查的方式,对其一般资料、日常生活习惯特点及严重程度分级进行记录收集。统计方法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各单因素相关性,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相关性。导师治疗经验总结研究,通过查阅相关理论和分析导师诊治思路,阐述导师对热毒壅盛型寻常性痤疮病因病机的理解及治法方药的制定。结果:1.热毒壅盛型寻常性痤疮青春期男性多发,青春期后女性多发。大部分集中在15至35岁之间,极少部分分布在15岁以下及35岁以上。2.单因素相关性分析中熬夜、饮酒或咖啡、喜食辛辣油腻甜食、运动的P值<0.05,多因素相关性分析中喜食辛辣油腻甜食、运动的P值<0.05。3.导师认为热毒壅盛型寻常性痤疮由火热郁滞,阻于血脉,局部气血凝结所致,遂循“火郁发之”理论,立“清热凉血,升阳散结”之法,自拟中药方治疗此证。方中双花、连翘为君,配伍薄荷清疏并用;臣药黄芩、北豆根、生石膏、知母清热润燥不伤阴,地榆、丹皮、赤芍、生地、胡黄连凉血活血,清热益阴;佐药女贞子滋补阴液,莪术行气活血,白术、甘草顾护脾胃;使药柴胡、黄芪升阳散郁,宣发郁火,诸药伍用共奏“火郁发之”之义。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重日常调护,临床疗效可观。结论:1.饮食和运动是影响本研究中131例热毒壅盛型寻常性痤疮患者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2.热毒壅盛型痤疮的病机关键在于火热郁滞,循“火郁发之”理论,立“清热凉血,升阳散结”法,自拟中药方治疗,疗效确切。3.自拟中药方的用药特点在于:因势利导,清疏并用;合邪兼治,行气活血;养阴护胃,中病即止。4.此病发生发展与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常规治疗时注意日常调护,尤以“节饮食、慎起居”为重。

时晓婷[8](2020)在《基于文献研究中医外治方治疗痤疮剂型应用及用药规律探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对中医外治方治疗痤疮的剂型应用和用药规律进行探讨。为临床运用外治法治疗痤疮提供使用思路。材料与方法:1.材料准备:收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库中2020年1月1日-2000年1月1日(近20年)。检索关键词为痤疮并含(外治法或面膜或自拟方或非口服给药)的中医外治法治疗痤疮相关文献,经过严格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最大程度全面收集中医外治方治疗痤疮相关文献。将上述文献内的有效信息药物组成、中药分类、剂型等提取到Excel中,形成中医外治方治疗痤疮数据库。2.研究方法:收集的数据在Excel、SPSS 26.0上进行分析、总结。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输出中药频次,中药分类频次,重点药物关联、剂型频次等结果。结果:1.收录文献102篇、方剂114首、药物共129味,建立数据库2.药物总频次为727次,药物种类前四位分别为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泻下药。3.外治药物剂型为糊剂、膏剂、溶液剂、倒模及外治剂型的关于痤疮不同皮疹表现的运用。C1.糊剂:适用于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尚未成脓,或已成脓尚未破溃阶段。C2.膏剂:适用于皮损部位色素沉着,结节、囊肿为临床表现的痤疮。C3.溶液:适用于痤疮皮疹表现中面部油腻,皮疹尚未成脓破溃的时期。C4.倒模:适用于面部痤疮未破溃的各个时期以及痤疮后期的皮肤修复。4.通过聚类分析出外治法治疗痤疮具有临床意义的潜在新药方。C1:潜在组方组成为:大黄—白芷—黄连—连翘—黄柏—黄芩。C2:潜在组方组成为:白及—皂角刺—紫花地丁—当归—桑皮—甘草—栀子—红花。C3:潜在组方组成为:金银花—野菊花—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苦参—冰片。C4:潜在组方为:硫磺—牡丹皮—赤芍—白及—皂角刺—紫花地丁。结论:1.外用治疗痤疮常用药物前十位的依次是黄芩,白芷,大黄,丹参,黄连,金银花,连翘,黄柏,野菊花,蒲公英。2.治疗痤疮药物种类多为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泻下药这四大类3.外治药物剂型多为糊剂、膏剂、溶液剂、倒模。4.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外治法治疗痤疮的潜在组方及潜在组方关于痤疮不同皮疹表现的运用。

崔伊凡,韩春兰,汪姝汀,秦雪梅,李震宇[9](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用治疗痤疮处方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中药材外用治疗痤疮的处方用药规律。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文献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公告中发明专利,筛选中药材外用治疗痤疮的数据源,并建立处方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包括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进行数据挖掘,对核心药物的频次、性味、归经、组方规律、核心组合等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得到外用治疗痤疮的处方774首,涉及中药材294味,分析出使用频次≥100的中药材有12味,使用频次≥50的药物组合有10对,新方组合16个。使用高频药物包括白芷、金银花、黄芩、丹参、大黄等,中药材药味以苦味、甘味为主,药性以寒性为主,归经以肝经,肺经、胃经为主,常用药对为白芷-黄芩、黄芩-丹参、白芷-丹参、白芷-茯苓,黄芩-大黄等。并总结了中药外用治疗痤疮处方中常用药物和临床组方规律。

牛蔚露[10](2018)在《液氮冷冻联合中药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对近5年激素依赖性皮炎中医及西医治疗的临床观察、名老中医治疗经验总结等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数据挖掘,就相关的西医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方案及病因病机、中医证型、中医辩证治疗特点、中药使用特点、误用激素类药物的种类等特征进行分析及评价,为临床及实验室进一步研究激素依赖性皮炎提供参考依据。2.通过开展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液氮冷冻治疗联合中药与他克莫司联合中药治疗的临床疗效对比,为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方案,同时也为进一步实验室研究提供依据。3.通过开展液氮冷冻联合中药和他克莫司联合中药治疗小鼠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实验室对比治疗的研究,检测实验前后不同时期HE染色条件下皮下炎症细胞的出现及减少情况,为液氮冷冻联合中药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进一步提供合理的实验室证据,为临床进一步开展液氮冷冻联合中药治疗提供依据。4.通过分析和讨论,说明激素依赖性皮炎使用液氮冷冻联合中药治疗的合理性,并且指出本方案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以便能够更加合理的使用本治疗方法。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搜索中国知网上的中国医院知识总库中的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相关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论文,共290余篇与临床观察相关的论文分别进行中医治疗、西医治疗及中西医联合治疗的分类,将每篇论文的治疗方案进行TXT文件的输入和记录,同时对于中医治疗分别进行中药的使用、辨证分型、治疗原则等的整理分析,同时也对于部分论文中所提及的因为误用而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药物进行整理分析,分别输入TXT文档,并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结合EXCEL,并以表格的方式呈现出来。2.临床研究:受试者分别来自2015年3月-2017年3月至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的血热风燥型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病人,根据临床试验治疗相关的统计学要求,并结合临床实践,以及病例的退出、失访等因素,共招募符合条件的受试者62名,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2组:液氮冷冻加中药组(治疗组)、他克莫司加中药组(对照组)。每组各31例。中药均采用石蓝草合剂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治疗方案:液氮冷冻加中药组(治疗组):液氮冷冻的同时服用中药。液氮冷冻采用擦冻的方式进行,在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部位进行擦冻,每个部位起白霜3次,患者会自觉轻微刺痛,擦冻的终点反应是患者面部潮红,并且面部原有的瘙痒感完全消失,自觉有轻微的灼热感。擦冻每周进行一次,至7周之后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并且不再需要进行擦冻治疗。石蓝草合剂为主,石蓝草合剂是采用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石蓝草方为基础,主要药物为石膏30g、板蓝根30g、甘草6g、龙胆10g、车前子30g、黄芩10g、生地30g、丹皮10g、滑石20g、赤芍10g、马齿苋30g,以上为1副药一天的用量。交于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奥林特制药厂制成每瓶100ml的合剂供患者服用,每日1瓶,早晚各50ml。在进行治疗的7周内,每天服用上述药物。他克莫司加中药组(对照组):他克莫司采用外涂疗法,每天涂2次,连续外涂7周,在治疗期间每日服用石蓝草合剂1瓶,剂量及服用方法同上。所有患者均接受治疗7周,治疗结束后随访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7周、治疗结束后4周分别记录患者面部皮损部位红斑、丘疹、痤疮、瘙痒等相关症状的情况并进行评分和统计分析。所用资料均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库的建立并进行统计分析。3.实验研究将动物实验分成2步进行。在这2步实验过程中有3个动物实验。实验一:从河南省中国医药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购回9周龄,平均体重为26-28g左右的KM小鼠40只,进行第一步实验,实验的目的是选择正确的造模方案。实验二:是从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购回9周龄,平均体重26-28g左右的KM小鼠10只进行动物实验,造模成功后做皮损处单纯的液氮冷冻,之后每天杀鼠一只取皮损,观察液氮冷冻后皮损区的病理变化情况。实验三是取50只小鼠,造模成功后按照抓鼠的先后顺序将小鼠平均分为3组,分别为液氮冷冻加中药组(治疗组)20只、他克莫司加中药组(对照组)20只、空白对照组10只,实验目的是进行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实验。结果:1、文献研究:共检索文件336篇,阅读后排除不相关的文献和重复文献,纳入数据挖掘的文件一共290余篇。在290余篇论文中,共出现西医治疗的药物种类是134种,共出现中医病机因素30种,共使用中药种类236种。病因病机因素中,出现最多的5种因素分别是热、血、毒、阴虚、风。中药使用中出现次数最多的5种中药分别是生地、甘草、丹皮、黄芩、赤芍。中医治则中出现最多的前5种分别是清热、凉血、解毒、祛风、止痒。出现最多的5种药物种类分别是清热凉血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补气药、清热泻火药。中药外用药物中使用最多的5种药物分别是马齿苋、地榆、甘草、黄柏、苦参。误用含有激素类药物最多的外用药,前5种分别是皮炎平、皮康王、氟轻松、艾洛松、派瑞松。2、临床研究:通过对62例临床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进行分组和治疗,两组分别有31例患者,最终实验组有25人完成了治疗,而对照组有27人完成了治疗。两组患者通过症状评分来比较临床疗效。两组患者的原始症状评分、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基线评分结果,P值均<0.05,基线没有太大差别,说明两组在几乎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治疗。实验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7周和11周时的症状评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证明两组患者在治疗7周时对照组疗效略优于治疗组,但在停止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疗效出现反转,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疗效差值的比较中也证明了以上结果。3、实验研究:先后通过对40只小鼠造模比较以及60只小鼠进行激素依赖性皮炎造模并进行分组治疗,同时定期收集小鼠造模部位皮肤,用甲醛固定后,最终送病理进行HE染色,观察皮下炎症细胞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40只小鼠分成4组进行造模中,0.05%丙酸氯倍他索乳膏的疗效优于其他制剂组;而60只进行激素依赖性皮炎实验,从实验2中的可以看出10只激素依赖性皮炎小鼠进行第一次液氮冷冻后每天杀鼠1只,并取皮损后可以看出病理图片上在治疗后7天之内小鼠的皮下仅有冷冻后少许水肿和水疱的变化,同时可以看到真皮浅层淋巴细胞轻微的变化。从实验3中可以看出,小鼠所取的病理图片中,在治疗7周后,液氮冷冻联合中药组小鼠表皮变薄,而真皮浅层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而他克莫司联合中药组小鼠皮肤未见变薄并且部分表皮增厚,而真皮浅层仍然有中等量的炎症细胞浸润。结论:1、文献研究:在290余篇文献中,较多文献倾向于中西医联合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中药对症治疗,西药消炎、止痒为主要治疗原则。其中中药则清热凉血解毒为多见的治则,综合治疗,内外治相结合治疗能提高疗效。2、临床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液氮冷冻联合中药石蓝草合剂进行治疗,在7周内疗效略低于他克莫司联合中药治疗但是在11周的治疗结果上疗效却明显优于他克莫司联合中药组,诸多不良症状均下降,并且病情稳定,未见明显复发及反弹。3、实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液氮冷冻联合中药组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明显减少真皮层的炎症细胞,并且持续时间较长,7周治疗结束停药后不会反弹;他克莫司加中药组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过程中使真皮层炎症细胞下降的速度较慢,并且7周时尚未达到治疗效果时停药容易使病情再度加重。

二、清热消毒散外治痤疮4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热消毒散外治痤疮40例(论文提纲范文)

(1)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风热壅盛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样本量估算
        1.3 一般资料
        1.4 病例选择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5 医学伦理学要求
        2.6 统计分析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3.2 基线比较
        3.3 临床观察结果
        3.4 不良反应比较
        3.5 脱落及剔除病例
        3.6 随访两组皮损复发对比
讨论
    1.对风热壅盛型痤疮的认识
    2.防风通圣散加减分析
        2.1 组方依据
        2.2 现代药理研究
    3.病例特点分析
        3.1 性别比例
        3.2 年龄结构
        3.3 病程长短
        3.4 治疗结果分析
    4.预防与调护
    5.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综述 痤疮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消炎生肌膏对肛周脓肿术后bFGF、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来源
        2.2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3 药物
        3.1 药物制剂来源及主要组成
        3.2 药物使用方法
    4 研究方法
        4.1 分组
        4.2 操作方法
        4.3 分组处理
        4.4 主要试剂及检测方法
    5 观察指标
    6 疗效评定
        6.1 疗效评定标准
        6.2 肛门疼痛程度评分标准
        6.3 创缘水肿评分情况
        6.4 创面分泌物渗液量评分标准
        6.5 创面愈合率
        6.6 创面愈合时间
    7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
        1.2 年龄
        1.3 创面原始面积的比较
        1.4 生长因子治疗前的比较
    2 观察指标数据分析和对比
        2.1 VEGF的数据分析
        2.2 bFGF的数据分析
        2.3 两组术后第7 天、14 天、21 天的VAS的分析与对比
        2.4 两组术后创面渗液积分分析和对比
        2.5 两组术后创缘水肿积分分析和对比
        2.6 两组创面面积的分析与对比
        2.7 两组创面愈合率的分析和对比
        2.8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的分析和对比
        2.9 两组创面总体疗效分析和对比
    3 脱落说明
    4 安全性审查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肛周脓肿的认识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肛周脓肿术后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肛周脓肿的认识
        2.1 定义
        2.2 发病机制
    3 祖国医学治疗肛周脓肿的研究进展
        3.1 祖国医学对治疗肛周脓肿的认识
        3.2 祖国医学对治疗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认识
    4 现代医学治疗肛周脓肿的研究进展
        4.1 现代医学对治疗肛周脓肿及术后创面的认识
    5 生长因子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意义
        5.1 创面愈合与生长因子的联系
        5.2 生长因子直接调控创面修复
        5.3 生长因子间接调控创面修复
    6 中药油膏外治疗法
        6.1 中药油膏的定义及特点
        6.2 膏药的中医治疗理论
        6.3 中药油膏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恢复
    7 消炎生肌膏的认识
        7.1 方药组成及方解
        7.2 消炎生肌膏主要药物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8 研究结果分析
        8.1 一般资料分析
        8.2 血清生长因子VEGF、bFGF治疗前后的表达分析
        8.3 疗效分析
    9 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药油膏治疗肛周脓肿影响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张丰川教授治疗寻常痤疮的辨证思路总结及用药特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寻常痤疮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寻常痤疮的流行病学特征
        1.1 流行病学特点及分布
        1.2 寻常痤疮的发病因素
    2. 寻常痤疮的现代医学治疗
        2.1 外用药物治疗
        2.2 系统药物治疗
        2.3 物理治疗
    3. 中医对寻常痤疮的认识及治疗
        3.1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3.2 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一 研究方法与临床资料
        1. 研究方法
        2. 临床资料
    二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量表评估
        3 疗效评价
    三 讨论
        1. 资料分析
        2. 张丰川教授治疗痤疮的临床经验总结及用药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程志强教授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组方规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大肠癌的中医治疗概述
    一、中医对大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一) 外感内伤为致病之因
        (二) 正气亏虚乃发病之本
        (三) 气瘀痰毒是起病之标
    二、大肠癌的中医治疗
        (一) 中药汤剂
        (二) 中成药
        (三) 中药贴敷
        (四) 非药物疗法—针灸
    三、大肠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 中医联合手术治疗
        (二) 中医联合放射治疗
        (三) 中医联合化学治疗
        (四) 中医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
        (五) 中医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数据选取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数据采集
        (二) 数据录入
        (三) 数据规范化处理
        (四) 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
        (五) 专家访谈
    三、研究结果
        (一) 临床资料
        (二) 中药应用情况
        (三) Apriori关联规则
        (四) 分层聚类
    四、结果分析
        (一) 一般情况
        (二) 中药应用情况
        (三) 关联规则
        (四) 髙频中药聚类
    五、验案举隅
    六、学术思想初探
        (一) 病证互参,西为中用
        (二) 脾肾同调,固本培元
        (三) 抓主兼次,随症加减
        (四) 平心食淡,带病延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5)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生肌玉红膏治疗骨科常见慢性创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文献综述
    1 慢性创面难愈机制
    2 慢性创面的治疗理念
    3 慢性创面的治疗
    4 小结
一、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标准
    4 治疗材料
二、研究方法
    1 病例分组
    2 治疗方法
    3 观测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三、研究结果
    1 治疗前患者一般资料
    2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结果
    3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结果
    4 典型病例
四、分析与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2 西医对慢性创面成因的认识
    3 RP治疗慢性创面的分析
    4 中医对慢性创面的认识
    5 PRP与生肌玉红膏联合治疗分析
    6 安全性分析
    7 本次研究的意义
    8 不足之处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6)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
    1 萧贤忠生平简介
    2 萧贤忠学术观点渊源
        2.1 中医世家 代代相承
        2.2 厚德精医 仁心仁术
        2.3 勤求博采 传承创新
第二章 萧贤忠学术观点述要
    1 病机观
    2 辨治观
        2.1 辨证原则
        2.2 治则治法
        2.3 遣方用药
    3 预防观
第三章 萧贤忠辨治常见皮肤病经验举隅
    1 粉刺
        1.1 概述
        1.2 病因病机
        1.3 临证经验
    2 乳痈
        2.1 概述
        2.2 病因病机
        2.3 临证经验
    3 湿疮
        3.1 概述
        3.2 病因病机
        3.3 临证经验
    4 丹毒
        4.1 概述
        4.2 病因病机
        4.3 临证经验
    5 白疕
        5.1 概述
        5.2 病因病机
        5.3 临证经验
    6 蛇串疮
        6.1 概述
        6.2 病因病机
        6.3 临证经验
    7 奶癣
        7.1 概述
        7.2 病因病机
        7.3 临证经验
    8 疗疮
        8.1 概述
        8.2 病因病机
        8.3 临证经验
    9 瘾疹
        9.1 概述
        9.2 病因病机
        9.3 临证经验
    10 风瘙痒
        10.1 概述
        10.2 病因病机
        10.3 临证经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关于热毒壅盛型痤疮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及张燚教授治疗经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热毒壅盛型痤疮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张燚教授治疗热毒壅盛型痤疮的经验总结
    1 依据临床症状,解析“火郁”病机
    2 因由“火郁”病机,建立“发之”治则治法
    3 运用“发之”治则治法,组建自拟药方
    4 遵中医“整体观念”,注重日常调护
    5 验案举隅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病例记录表
综述 中医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基于文献研究中医外治方治疗痤疮剂型应用及用药规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痤疮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概要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用治疗痤疮处方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数据预处理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药物频次、药物性味、药物归经分析
        2.1.1 药物频次
        2.1.2 药物性味
        2.1.3 药物归经
    2.2 基于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的组方规律分析
    2.3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药物间的关联度分析
    2.4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与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
3 讨论
    3.1 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分析
    3.2 药物归经及性味分析
    3.3 处方规律分析及基于熵方法的新方分析

(10)液氮冷冻联合中药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1.1 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病机理
    1.2 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治疗
    1.3 液氮冷冻对于激素依赖性皮炎干预治疗的可能性
    1.4 与冷冻相关的其他因素
    1.5 糖皮质激素对于局部皮肤的影响
第二章 文献研究
    2.1 摘要及引言
    2.2 西医治疗方案的分析
    2.3 中医治疗方案的分析
        2.3.1 中医病因病机的分析
        2.3.2 中医的治则分析
        2.3.3 中药药物使用的分析
        2.3.4 中药药性使用分析
        2.3.5 中药外用药物的分析
        2.3.6 关于处方的统计
    2.4 误用药物的分析
        2.4.1 误用药物种类
        2.4.2 结果
        2.4.3 结论
第三章 临床研究 液氮擦冻联合中药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62例临床观察
    3.1 资料与方法
        3.1.1 一般资料
        3.1.2 诊断标准
        3.1.3 排除标准及纳入标准
        3.1.4 排序及分组方法
        3.1.5 治疗方法
        3.1.6 疗效判定标准
        3.1.7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3.2.2 治疗结果分析
        3.2.3 统计方法及统计结果
        3.2.4 不良反应
    3.3 讨论
第四章 实验研究
    4.1 摘要
    4.2 引言
    4.3 材料与方法
        4.3.1 实验动物
        4.3.2 主要仪器
        4.3.3 主要试剂及药物
        4.3.4 主要溶液的配制
        4.3.5 取材与固定方法
    4.4 实验一 激素依赖性皮炎小鼠模型的建立
        4.4.1 实验动物
        4.4.2 造模方法
        4.4.3 观察指标
        4.4.4 结果
    4.5 实验二 激素依赖性皮炎小鼠液氮冷冻治疗的疗效观察
        4.5.1 实验动物
        4.5.2 分组
        4.5.3 实验过程
        4.5.4 实验结果
    4.6 实验三 实验对照
        4.6.1 动物模型
        4.6.2 实验材料
        4.6.3 实验过程
        4.6.4 实验取材
        4.6.5 结果
        4.6.6 结论
    4.7 讨论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5.1 确立中药石蓝草合剂配合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理论依据
        5.1.1 石蓝草合剂的主症、辩证、治法和组方
        5.1.2 石蓝草方的方解及药物分析
    5.2 液氮冷冻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依据
    5.3 动物实验结果分析
    5.4 临床试验结果分析
    5.5 文献统计部分分析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四、清热消毒散外治痤疮4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防风通圣散加减治疗风热壅盛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新路.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消炎生肌膏对肛周脓肿术后bFGF、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李志红.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张丰川教授治疗寻常痤疮的辨证思路总结及用药特色分析[D]. 王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程志强教授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组方规律探析[D]. 郭延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富血小板血浆联合生肌玉红膏治疗骨科常见慢性创面的临床研究[D]. 苏龙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萧贤忠皮肤科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研究[D]. 叶文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关于热毒壅盛型痤疮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及张燚教授治疗经验的研究[D]. 闵佳怡.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基于文献研究中医外治方治疗痤疮剂型应用及用药规律探究[D]. 时晓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外用治疗痤疮处方用药规律分析[J]. 崔伊凡,韩春兰,汪姝汀,秦雪梅,李震宇.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1)
  • [10]液氮冷冻联合中药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观察[D]. 牛蔚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清热毒毒散外治痤疮4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