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相似的“看客”——也谈《祝福》与《绳子的故事》中的“看客”。论文_刘亚平

何其相似的“看客”——也谈《祝福》与《绳子的故事》中的“看客”。论文_刘亚平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础课部 陕西 西安 户县 710302

摘 要:中国作家鲁迅在《祝福》中刻画的“看客”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在《绳子的故事》中刻画的“看客”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看的是别人的不如意,揭的是弱者的伤疤,通过咀嚼他人的痛苦来满足自己。这些曾经在小说中出现的“看客”偶尔在我们身边也能看到,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

关键词:看客; 祥林嫂; 奥士高纳

最早认识“看客”一词是在中学学习鲁迅的《药》时,“看客”们在黎明前簇拥着去看夏瑜被杀:“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的是:他们“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段描写活画出了看客们的无聊、麻木和冷漠。后来读鲁迅的其它小说,发现《呐喊》和《彷徨》中的“看客”很多,《阿Q正传》、《孔乙己》、《示众》、《祝福》等小说中都有“看客”。大家都认为这是鲁迅先生借以揭示中国人的劣根性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但当我读外国小说时,发现很多作品中也有“看客”,而且英、法、俄等国的“看客”和中国的“看客”有着很多相似点:愚昧落后、狭隘自私、百无聊赖、麻木冷漠,他们无论男女老幼,都没有具体的相貌,只有一个动作——“看”。笔者在此想谈谈中国的《祝福》与法国的《绳子的故事》中的“看客”。

《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与《绳子的故事》中的主人公奥士高纳生活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经历不同,遭遇的不幸不同,相同的是遭遇不幸后,他们都不厌其烦地向周围人诉说,希求得到一点宽慰,周围人给予他们的回应是一样的:起初,耐心听、主动问;之后,不耐烦;最后,嘲弄、奚落。

祥林嫂和奥士高纳都有着强烈的诉说愿望,都曾一时找到了倾听对象。当祥林嫂带着丧夫失子的不幸再次来到鲁镇时,有着强烈的倾诉愿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我真傻,真的,我单只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鲁镇上的人们怀着好奇的心理,争先恐后地、不断地引诱祥林嫂讲出自己的不幸。由于祥林嫂的丧子具有一种传奇色彩,开始,人们为了寻得心理上的某种满足,总是从头到尾听那段悲惨的经历,“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满腹冤屈的奥士高纳在被诬陷后,非常渴望向别人倾诉自己的不幸,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证明自己的清白,刚开始周围的人也表现出了极度的热情,对发生的事情非常好奇。当奥士高纳被冤家对头诬陷捡了皮夹子受到乡政府传讯后,“消息很快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的人确是出于好奇,有的人则是出于嘲弄,但都没有任何愤慨。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

表面上祥林嫂和奥士高纳的不幸与冤屈都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其实,不管是鲁镇的人,还是戈德维尔的人都是冷酷无情的看客,对别人的痛苦带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他们不仅物质贫困,精神上也是极为寂寞、空虚、无聊,也总是不甘寂寞,他们不时捕捉着可以填补精神空虚的材料,即使是别人的不幸也不放过。但很快他们就厌烦了祥林嫂和奥士高纳。当祥林嫂的“故事”不再新鲜,已经无法引起他们任何刺激,他们就立刻厌烦和唾弃了,“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当祥林嫂再开口说“我真傻,真的”时,他们立刻打断她的话“是的,你单只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鲁镇的人开始躲着祥林嫂。奥士高纳和祥林嫂一样“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不久,奥士高纳发现戈德维尔的人不愿意听他讲了,他在客店里又要解释时,“一位马贩子对他大声说:‘好了,好了,老主顾,你那根绳子,我知道啦’”,甚至有人“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

祥林嫂和奥士高纳一遍遍的诉说,只想换得一点安慰、同情,但他们周围是一群自私冷漠、从没有想过要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是对公平正义的漠不关心的看客。因此,鲁镇的人开始嘲笑、奚落她,有意揭她的伤疤“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他们逐渐变得尖酸刻薄起来。奥士高纳近乎疯狂的诉说愿望得到的回应却是“老爹,别说了。有个人捡着,又有个人送还了。俗话说,没人见,没人晓,骗你你也不知道”,“这都是骗子的歪理”。人们不但不相信他,还嘲笑、奚落他。奥士高纳感到“又羞又恼”,因受到“无端的怀疑”而“伤透了心”,渐渐的,他“模模糊糊地意识到无法证明自己是清白的”。

《祝福》与《绳子的故事》中的“看客”看的是别人的不如意,揭的是弱者的伤疤,通过咀嚼他人的痛苦来满足自己。像祥林嫂已被鲁镇的人厌弃,也“久已不和人交口”了,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对这个不幸人的摧残。但祥林嫂和奥士高纳遭遇不幸时,这些和他们一样不幸的“看客”们不但不帮他们,反而推波助澜,用一双双“无形的手”将他们逼向深渊。但“看客”们并非大奸大恶之徒,精神的空虚、信仰的缺失导致了这些人精神上的无意识、麻木和行为上的扭曲。这是一百年前有责任心的作家们给我们揭示的社会的弊端、人性的冷漠。一百年过去了,我们却发现“看客”现象在我们身边并未消亡: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了,立刻会围上一群人,等到要提供证词时,他们均三缄其口;围观跳楼者、自焚者,怂恿当事人跳楼、自焚,给自己以新奇的刺激。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读名著,想现实,不做冷漠的“看客”,共建我们温暖、和谐的大家庭。

参考文献:

1.伍海霞.《论鲁迅小说对“看客心理"的批判》.《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4月

2.吕晓喜.《初探鲁迅笔下的看客心理》. 《安徽文学》 2009年Z1期

3.付纯渊,邹志远.《麻木的表相 冷漠的内心》.《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04期

论文作者:刘亚平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5

标签:;  ;  ;  ;  ;  ;  ;  ;  

何其相似的“看客”——也谈《祝福》与《绳子的故事》中的“看客”。论文_刘亚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