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致病基因的突变分析论文_杨强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致病基因的突变分析论文_杨强

410001

【摘 要】目的 探究常染色体阴性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致病基本的突变。方法 通过DNA直接测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及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等技术对PINK1、DJ-1基因及15个AREP家系进行parkin的突变进行详细分析。结果 通过研究分析显示有3个家系出现了parkin基因3个杂合突变,分别为T1422C、202-203delAG及1069-1074delGTGTCC突变。另有2个家系反应结果中出现C1474T及C938T这2个新的PINK1基因突变。其余家族分析中未见基因突变情况。结论 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常见的病因主要是PINK1、Parkin的基因突变,DJ-1在我国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中发生的几率较低,PARK2和PARK6的临床表现相对来说比较类似,但是仍然存在较明显的临床异质性。

【关键词】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PINK1;parkin

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是大脑和脊髓细胞神经元丧失的疾病情类型,具有明确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以及病理类型[1]。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中发生基因突变的基因型主要有PINK7、PINK2和PINK6,且均已被克隆为DJ-1、PINK1和parkin。这三类基因型相似性较高,导致患者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时间较早,大部分发生在40岁之前,病情症状发展速度较慢,能够通过多巴制剂进行控制,但是临床中比较难区分,而且发病初期临床症状表现也不够明显,很容易被忽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3个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家系进行研究,所有家系人员均符合国际医学诊断中关于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此13个家系共涉及患者26例,男15例,女11例;发病年龄14-41岁,平均年龄(24.68±7.51)岁。

1.2方法

1.2.1所有患者均知晓此次研究,自愿参加,且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分别抽取所有患者及家系内参与研究成员静脉血10毫升,同时抽取100例健康患者静脉血作为研究参照,将所有静脉血通过相同的方式提取基因组DNA[2]。

1.2.2将13个家系所有人员的基因均按照parkin、PINK1、DJ-1的顺序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研究顺序不可打乱,如果此三类研究均未发现突变情况则通过TH进行突变分析[3]。

2 结果

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2.1通过研究分析显示有3个家系出现了parkin基因3个杂合突变,分别为T1422C、202-203delAG及1069-1074delGTGTCC突变。家系2中的外显子2研究显示其parkin基因中202-203位置部分的AG缺失,并且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氨基酸截断蛋白,其仅有37个氨基酸,家系6外显子9研究显示其parkin基因中1069-1074位置处GTGTCC缺失,导致该基因组中parkin蛋白323、324位置的脯氨酸和半胱氨酸缺失家系11中外显子1422位置处碱基T→C发生改变,导致患者parkin蛋白中第441位置处半胱氨酸被精氨酸所替换,并新发现了T1422C和1069-1074delGTGTCC两种基因组。

此项结果中包含的三个PARK2家系中患者共计7例,男3例,女4例;发病年龄19-32岁,平均年龄(26.45±4.3)岁,临床症状主要有肌肉僵直、运动迟缓、静止时有颤动、肌肉张力较差、姿势不稳定肌腱反射活跃性较差,常出现肌腱反射较为活跃,可见明显左旋多巴诱导运动障碍。

2.2另有2个家系反应结果中出现C1474T及C938T这2个新的PINK1基因突变。其余家族分析中未见基因突变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家系4外显子4研究显示其第938位置部分碱基T→C发生改变,致使313位置处氨基酸被转变为蛋氨酸。家系12外显子7第1474位置处原本的碱基C被碱基T所替代,进而剪断了492为氨基酸以后的所有氨基酸。此项结果中2个PARK6家系中共计包含5例患者,男2例,女3例;发病年龄15-39岁,平均发病年龄(26.4±11.03)岁,临床症状与均符合帕金森病诊断标准,临床症状中主要有肌肉僵直、运动迟缓、静止时有颤动、肌肉张力较差、姿势不稳定肌腱反射活跃性较差,常出现肌腱反射较为活跃,所有患者均未发现多巴诱导运动障碍情况出现。

2.3本次研究中所有家系研究结果均为显示出现DJ-1及TH基因突变情况。

3 讨论

早发性帕金森发病早期的临床症状表现较轻,很难被发现,亦被称为亚临床状态,患者自身活动灵活性较差,运动逐渐减少[4],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出现肢体弯曲困难,主要有四肢及去干,病情发展越严重,可活动幅度越小,同时说话声音也会逐渐降低,颈肩等关节部位疼痛情况较重,眨眼频率也在不断降低。具相关医学研究显示[5],parkin基因突变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目前已知的已经达到百种左右,主要突变类型为小片断缺失、插入突变、点位置突变或者外显子重排等情况,外显子重排突变在目前医学研究结果中占到了半成以上。单就此次研究显示,共有3个家系的研究结果中出现了parkin基因杂合突变,对于本次研究中无法显示的外显子重排改变情况是否存在还无法确定,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6]。

PINK1基因突变的形式与parkin相比较少,目前已经掌握的仅有十多种,本次研究中有2个家系研究结果显示出了2个点突破,均属于纯合突变。DJ-1基因突变的情况非常少,在所有基因突变中仅能占到百分之一的概率,本次研究中并未发现此种突变情况。

本次研究中PARK2患者及PARK6患者中临川表现情况相类似,主要为发病年纪较小,病情状况发展缓慢,肌肉僵直、运动缓慢静止时颤动等临床表现较轻。但是PARK2 与PARK6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别,首先,PARK2病情进度发展速度要高于PARK6,其次,PARK2的肌肉张力障碍程度及运动迟缓速度相对于PARK6来说更为普遍,最后PARK2患者较常出现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异常情况,而PARK6患者中左旋多巴诱导的运动异常情况比较少见,需要通过更多样本的研究进行进一步比对分析。TH基因是人体基因中阴性遗传性DRD致病的基因,与AREP的症状对比相似性较高,但是在本次研究中并未发现TH基因突变情况,由此可见AREP与DRD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7]。

综上可知,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常见的病因主要是PINK1、Parkin的基因突变,DJ-1在我国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中发生的几率较低,PARK2和PARK6的临床表现相对来说比较类似,但是仍然存在较明显的临床异质性[8]。

参考文献:

[1] 牛敬宪,李咏梅,李凤军,等. 颤振方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血脂影响[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7):3309-3310.

[2] 武力勇,冯雪岩,历含之,等. 家族性额颞叶痴呆合并帕金森综合征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1):11-16.

[3] 李鸣,肖家平,聂德云,等. 丹红注射液治疗亚急性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44例[J]. 医药导报,2017,36(8):909-911.

[4] 赵兴,付希英,张耀文,等. 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麻痹性痴呆1例并文献复习[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7,34(2):171-172.

[5] 武琪,张宝华. Nrf2基因启动子-653G/A,-651G/A和-617C/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帕金森病易感性的关联性研究[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7,32(6):60-63.

[6] 刘琳,赵旭,吴哲,等. SORL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东北地区帕金森病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7,43(4):210-214.

[7] 任志霞,时英英,陈祖芝,等. 来自19个家系37例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的临床影像及NOTCH3基因突变特征分析[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8):613-618.

[8] 杨晓霞,杜岩. 老年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嗅觉功能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6,14(4):22-23.

论文作者:杨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8

标签:;  ;  ;  ;  ;  ;  ;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致病基因的突变分析论文_杨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