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的富饶论文_杨开院

贫困的富饶论文_杨开院

——《石器时代的经济学》书评

杨开院

云南大学 昆明 650091

摘要:20世纪70年代,萨林斯投身于文化理论的整合研究工作,他从现实对人制约的观点出发,重新思考支配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观念,批判利用西方经济学概念解释非西方社会文化的观点,反思了现代西方社会与非西方社会之间的根本差异。《石器时代的经济学》一书即是这种理论反思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经济学 资本主义社会 理论

《石器时代的经济学》出版于1972年,基于经济人类学的实体主义观点,萨林斯认为,“人的生产活动体系承载了整个文化结构,物质理性是植根于文化体系里的,是由人们之间的关系所构成”[ [美]马歇尔·萨林斯著,张经纬、郑少雄、张帆译.石器时代经济学[M ].北京:三联书店,2009.]。因此,生产活动与人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嵌合于社会文化结构这一思想也就成为了《石器时代的经济学》一书的理论脉络。

现代社会的贫穷是资本主义文明的产物。萨林斯认为尽其研究的非西方社会是“原始(原初)”而“丰裕”的。所谓的“原始”即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之下非西方社会里普遍微少几近贫乏的物质财富,而“丰裕”却是这些社会里人们的合理的生产方式和较为积极的心态。萨林斯用大量篇幅和统计数据解释了为什么非西方社会里的人们安于贫乏的物质生活。事实上,部落社会的生计方式主要是采集、游猎或游耕。这种生计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频繁地迁徙,为了生活和迁徙过程的便利,繁重的物品也就成为了累赘。“对于游牧民来说,游动性和财富的积累是截然相对的……物品运输的相对便利性超过其稀缺性或劳动价值,也决定了他的实际价值。”[ [美]马歇尔·萨林斯著,张经纬、郑少雄、张帆译.石器时代经济学[M ].北京:三联书店,2009.第14页。]也就是说,人们为了追求人身的自由,甘愿看低和放弃贵重的财富。“他们(指雅甘人,南美印第安人一支)厌恶拥有任何一件和所有物重样的物品,要的只是‘自信的表现’”[ [美]马歇尔·萨林斯著,张经纬、郑少雄、张帆译.石器时代经济学[M ].北京:三联书店,2009.第13页。]。这些“自信的表现”在原始社会中显得十分重要,体现于人人敬重的地位以及过人的工具制作本领,甚至在打猎过程中的勇猛表现。因为这些“表现”直接涉及到人们未来几天的食物来源以及部落群体的稳定。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部落社会人们对财富的“不屑”态度和资源积累意识的缺失恰是与生存环境的合理互动。因为频繁迁徙的生存方式使得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在这种社会里人类的生存绝对的依赖于环境。人们物质上对环境的依赖促使了心理上对自然的敬畏,人类学的“万物有灵”理论依据于此。萨林斯在文中便没有直接涉及环境可持续的问题,事实上没有物质财富观念的社会对环境的保护意义更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从另一个层面,萨林斯极力反思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观念。在生产方式上,萨林斯结合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论述,分析了工具与人的关系。“工具并非简单地为了个体使用而设计,而是人类身体的人工延伸,是身体的附属物,用以提高身体的体力优势;或用以完成人类徒手难以实现的最后工具。在这里工具传递出来的是人的能量和技巧,而非工具自身的。但是,最新的技术发展颠倒了人与工具之间的这种关系。谁才是工具已经变得真假莫辨了”[ [美]马歇尔·萨林斯著,张经纬、郑少雄、张帆译.石器时代经济学[M ].北京:三联书店,2009.第93页。]。而在这个最新技术的社会里,当人们大张旗鼓庆祝机器终于替代人工,经济效益几十倍增高时,大量饥饿与灾荒的消息却不绝于耳。人们不得不为着填饱肚子长时间的干着超过自身能力的活。在这个表面上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世界里,贫富差距的沟壑一眼能辨。这里充斥着饥饿、哭泣、战乱……所以萨林斯总结出了段首的论断:现代社会的贫穷是资本主义文明的产物。反观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重新对“贫穷”进行定义:“世界上最原始的人们拥有极少的财产,但他们一点都不贫穷。贫穷不是东西少,也不仅是无法实现目标;首先这是人与人的一种关系。贫穷是一种社会地位。他自文明而诞,马上就成了阶级之间可恶的划分”[ [美]马歇尔·萨林斯著,张经纬、郑少雄、张帆译.石器时代经济学[M ].北京:三联书店,2009.第45页。]。

正如列维—斯特劳斯所言,交换是和平解决的战争,战争是交易失败的结果。礼物是原始社会达成和平的方式,而在现代社会,和平则需要国家来维系。萨林斯从莫斯《礼物》一书中的政治观点出发,延续家户高度生产模式的政治制度,将礼物交换与政治变幻相联系。从而得出礼物即为社会契约的结论。萨林斯将原始社会的礼物契约与政治哲学家们的社会公约进行了比较。认为与文明社会公约的强制性个体服从整体不同,原始社会的礼物契约更具有自由精神。它是人们之间或团体之间相互联结的互惠关系,“群体之间因交换而结盟,相安无事,而非惴惴终日”[ [美]马歇尔·萨林斯著,张经纬、郑少雄、张帆译.石器时代经济学[M ].北京:三联书店,2009.第198页。]。正如莫斯的观点,原始社会一直抗争着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永远在寻求着和平的契约。萨林斯主张原始社会的物质层面的交换在没有涉及广泛的经济利益之下都在进行着政治上的协调。在这个意义上,礼物是一种社会政治关系的启动机制。

这是一本利用人类学方法,透过他者,反思自身的力作。石器时代的经济学中除了石器时代的生产方式值得深究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学主题——交换。文中,萨林斯不止一次将交换作为社会关系的启动机制作为理论分析的核心:交换不仅转变了原始社会的家户生产方式,而且连接了不同的亲属结构和政治层次,进而无意识地规划了整个社会的关系网络。交换之所以是原始社会关系形成的重要手段,其原因是交换的范围比较广泛。依据交换内容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物质性交换(如商品等)、社会性交换(如和亲、权力等)和符号象征交换;从交换所赖以立足的社会关系基点看,有直接交换、间接交换以及内部性和外部性交换;从交换主体的角度看,有主动性、被动性交换以及支配性、依附性交换;从交换结果上看,则有等价性和非等价性交换以及破坏性和建设性交换,等等。[ 陈庆德,潘春梅,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交换[J].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下,交换的基础是资源的稀缺性,交易目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在原始社会中,交换基础却是基本的社会关系,交换的目的是互惠。如在斯瓦伊人社会,交换的基础就是亲属关系。与市场经济的利益目的性不同,原始社会的交换更多的是一种道义性经济。这里的道义就是亲属、宗教、道德伦理的概念化。根据萨林斯所提出的互惠的亲属距离观念,我们可以说原始社会的交换事实上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而这些行为的深层意义就是维系自己的社会关系圈。

参考文献

1、[美]马歇尔·萨林斯著,张经纬、郑少雄、张帆译.石器时代经济学[M ].北京:三联书店,2009.

2、陈庆德,潘春梅,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交换[J].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论文作者:杨开院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0

标签:;  ;  ;  ;  ;  ;  ;  ;  

贫困的富饶论文_杨开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