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饼中的数学——徐长青“烙饼中的数学”教学实录与思考论文_葛晨倩

烙饼中的数学——徐长青“烙饼中的数学”教学实录与思考论文_葛晨倩

有幸去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高阶思维培育”课堂教学高峰论坛,期间聆听了徐长青老师所教的《烙饼中的数学》一课受益匪浅。此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例题,题目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怎样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让学生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下面我就将徐老师本节课的教学实录和我自己的思考与大家交流,共同感受徐老师幽默的教学风格、深邃的教学思想和睿智的教学技巧。

课前谈话,引出课题

师:上课了,我忘了发纸了,(举起一摞A4的纸),但每人只发这张纸的一半,你说怎么办?

生:裁!

师:我就听你的,开始裁!(师开始裁纸,一张一张的裁,裁到第四张)问:你们觉得我的方法有问题吗?

生:一张一张裁太慢了,要很多张一起裁才快一点。(师按生所说裁纸)

师:真聪明,他的方法比我的好!你姓什么?

生:张。

师:张老师好!握个手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的身边总有我们要学习的东西。那我要发给很多孩子,你们觉得哪个方法最快?

生:好几个人一起发!

师:好方法!我们要从整体考虑,想到多种方法,才能从中选择最好的方法。带着这样的想法进入我们的课堂,好吗?

(思考:徐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站在学生的起点和他们一起探讨和学习,他在课堂上的“示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不仅说明了徐老师的谦虚和对学生的尊重,更体现了徐老师智慧的教学艺术。而这样的“热身运动”从情感和方法上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师:你们知道刚才经历的活动和数学有关系吗?它和数学里的这个知识有关。(板书:统筹、优化)你知道这个方法谁研究的吗?(课件显示,出示华罗庚像,旁边是“统筹优化”方法的第一步:从整体去考虑,创造多种解决方案。)大家默读,五、四、三、二、一,谁愿意把它陈述出来。(师点了一个女同学后,课件上显示的答案消失了,师又请了一个会说的女孩子。)

师:说的不错,我们来看一眼,是这样说的吗?(课件重新显示内容)五、四、三、二、一,谁再来陈述一下。(课件上内容再次消失,此时请的2名同学全部回答正确)

师:屏幕上没有了,他刚才是从哪儿说出的知识呢?

生:脑子里。

师:对了,他已经把刚才的东西记在了脑子里,所以,屏幕里没有字,他依然能够说出来。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课件再次显示内容)

(思考:此环节是徐老师的用心安排。他觉得现在很多孩子审题能力差,是老师课堂上宠坏了,老师表扬多了站起来就能读题的同学,导致其它孩子纷纷效仿,看到题就读,不去思考其中的意思。如果题目没了,学生就没印象了,因为没有真正理解。所以徐老师让学生多次陈述就是锻炼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力,考查学生是否把题目的意思记在大脑里,而不是停留在屏幕上。这个过程中徐老师又运用了自然惩罚法惩罚了儿童。自然惩罚法是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就是当孩子在行为上发生过失或者犯错时,父母不给孩子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纠正错误。徐老师已经给予了全班学生默读题的时间,但有些学生仍旧不能陈述出来,可老师没有一句批评,只是通过重复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不认真审题就回答不出问题,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也说明老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视。)

引导探究,自主学习

出示例1,理解题意

(课件显示:妈妈在厨房里烙饼的画面,旁边说明: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师:每次只能烙两张是什么意思?

生:只能放二张。

生:不能放3张。

师:烙一张行吗?

生:不行。

师:它的意思是最多放2张,(板书:最多放2张)可以放一张,也可以放二张。如果你觉得要更快,放几张合适,为什么呢?

生:同时放2张更快些。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帮他烙一下。我们先从2张开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问题:烙两张饼,照这样的条件,最短需要多长时间?

生:6分。

生:3分。

生:12分。

师:先研究3分钟可能吗?它比6分钟还短呢!

生:烙一面饼就要3分钟,现在是烙2面饼,不可能3分钟。

师:那6分钟可以吗?6分钟比12分钟更短呢!

生:可以。

师:谁上来烙一烙。

(师请A生上台,A生过于紧张,语无伦次。随后师让A生邀请B生上台。)

师:把你的小手看成是2张饼,手心、手背分别代表饼的2个面,烙一面,就喊“嗞啦”一声,烙另一面,再喊“嗞啦”一声。老师的手当锅,我们一起来试一试。锅来啦!(师伸出手心)

B:饼来啦!“嗞啦”!(生把手心伸到老师的大手里。)

师:这是几分钟?

生:3分钟。

B:“嗞啦”!(把手背伸到老师的大手里。)

师:现在几分钟?

生:3分钟。

师:总共用了几分钟?

生:6分钟。

师:把掌声送给这位小朋友。(指着A)

(思考:教学时,老师始终以“统筹与优化”为主线,让孩子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方法来探索烙2个饼需要的最短时间问题。孩子们参与实践探究,学习兴趣浓厚。而老师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肢体动作的模拟更让课堂妙趣横生,灵动十足。特别要提的是徐老师给予了A生很多回答问题的机会,期间不断鼓励引导他但效果甚微,最后请能干的B生帮忙解决问题后,老师却把掌声送给了A。这一环节让台下很多老师不解。这里不妨作个解释。徐老师认为优等生在课堂上有很多表现和被表扬的机会,他们能经常听到肯定和赞美,有学习的优越感。但对于弱等生来说,课堂上表现和表扬的机会都较少,部分孩子心里自卑、上课不敢举手,觉得上课是好学生表现的地方。但徐老师却相反,不惜花时间给予A生众多机会,还给予了他鼓励和肯定。他觉得优等生少一次表扬没关系,但弱等生却会增强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在育人的角度上,徐老师又给我们上了一课。)

师:有人说是12分钟,怎么烙的呢?

生:先烙一张饼6分钟,然后再烙另一张饼6分钟。

师:刚才我们是怎么烙的?

生:两张两张烙的。

师:也可以说是同时烙。板书 2(代表2个饼)2(2面)同时(烙的方式) 6分钟(总共时间)

(思考:学生给予了烙2个饼所需要的3个答案:3分钟、6分钟、12分钟。徐老师没有直接否认2个错误的答案,而是把问题抛向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答案?你觉得可能吗?”让孩子帮助孩子来解决问题,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学生的错误生成有时是课堂上很好的学习资源,教师善于抓住和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去研究它,分析它,会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总结提升,明晰收获

师:这节要我们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生:烙饼问题。

师:烙饼不是问题,我们是站在数学的角度对烙饼的现象进行了数学的思考。这里有一个真经验,还有一个假经验,真经验来源于生活,而假经验来源于我们的数学。我们用数学的思考,也能创造经验,它来自于模拟。今天我们研究的是这个知识(指着“统筹与优化”)想了解它,还需要更长的过程,好在我们从烙饼中看到了它的身影,如果说好玩的话,这节课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板书:锅来啦!)我们一起试试吧。(全员参与,师伸出手喊:锅来啦。生伸出手喊:饼来啦。“嗞啦”“嗞啦”“嗞啦”“嗞啦”)

(思考:本节课的小结独具匠心,不仅是对所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作了回顾,更为以后学习“统筹与优化”思想作了铺垫。最后老师对本节课取的新名字及全员参与更是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加深了学习体验,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将课推向了高潮。)

这一节烙饼课,在孩子们意犹为尽中结束了。虽未见真饼,但我们却闻到了浓浓的饼香,体会到了浓浓的数学味。相信对于孩子及我们,都将是值得回味的一节课!

论文作者:葛晨倩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  ;  ;  ;  ;  ;  ;  ;  

烙饼中的数学——徐长青“烙饼中的数学”教学实录与思考论文_葛晨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