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优化网络在原油运力合理配置中的应用研究

神经优化网络在原油运力合理配置中的应用研究

杨昕光[1]2000年在《神经优化网络在原油运力合理配置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贸易量的不断增长,运输需求在不断扩大,同时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航运企业要达到提高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在其管理中仅凭经验是不够的。应运用科学加实践的方法,为航运企业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本文以研究模糊理论、神经网络在运力优化中的应用为目的,对神经网络的发展以及神经网络的模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原油运输为实例,将神经优化网络应用到原油运力的合理配置,同时结合模糊神经网络理论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张罕育[2]2013年在《我国进口原油海上运输安全系统评价及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1月27日,国家能源委员会成立,表明中国正从更高的全球视野来审视能源的战略地位,保证国家能源安全。近年来,由于交通运输、农业机具的大量增加,工业部门用煤限制加大,加速了原油的消费,为了弥补国内原油生产能力的不足,使得近年来原油进口量总体上呈迅速攀升的趋势,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已达到2.71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为56.4%。原油贸易90%以上是由海上运输完成的,然而我国“国油国运”比例却远低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原油进口国,这使得我国原油运输长期以来受制于人。较高的进口依存度,加之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特别是原油产国的局势变动,对我国原油进口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对我国现阶段进口原油海上运输安全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建立我国进口原油海上运输安全评价与预警系统已成为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1996年至2012年我国原油进口的海运量需求情况的基础上运用趋势外推方法、灰色预测和BP神经网络的的组合预测模型,对2013年至2017年我国原油进口海运量进行预测,运用二次曲线趋势外推法、线性二次移动平均法、线性二次指数平滑法等预测方法,对2013年至2017年我国各原油进口海运航线上的海运需求量进行预测。在对我国油轮船队运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承运份额考虑的油轮船队多阶段动态规划数学模型,为我国原油进口海运船队规模优化提供决策参考。然后系统分析了我国原油进口海运安全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我国原油进口海运安全评价体系,并应用基于云模型的综合评价方法对目前我国原油进口海运安全系统进行评价。最后,建立了我国原油进口海运安全预警模型,运用Visual Basic6.0编程语言建立了我国原油进口海运安全预警系统,对未来我国原油进口海运安全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分别根据五个预警子系统预警分析结果,提出了保障我国原油进口海运安全的预控措施和保障机制。上述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朱庆伟[3]2006年在《东北物流地域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物流地域系统就是建立在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和信息网络传输体系之上,以系统的结节点和信息源为基础,以网络为通道,实现产品、服务和信息有效传递的物流空间组织体系。物流地域系统作为一种刚刚出现不久的地域系统类型,是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的产物,是网络结构地域系统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本文以东北地区为目标区域,对物流地域系统进行分析。全文包括七个部分,即引言、结论和五章正文。引言部分,分析了研究网络结构地域系统需要、研究区域发展中物流作用的需要、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物流发展的需要等主要背景,阐释了论文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评价,主要从对物流的基本认识、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研究的主要理论方面对物流研究进行述评;并对物流地域系统产生与概念的界定、物流地域系统的内涵、物流地域系统研究的学科基础、物流地域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等进行归纳,对本文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前提性的交代。第二章,是对物流地域系统理论研究框架的建构页是论文研究的重点。首先分析了物流地域系统的要素,即主体要素、客体要素、载体要素和支撑要素;其次,指出物流地域系统的网络结构由节点、线路和组织,通过点状聚集、带状聚集和网络集聚三种模式形成;第三,将物流地域系统的结构研究划分为作为基本尺度的微观企业物流结构研究,作为中等尺度的中观城市物流研究,作为大尺度的宏观区域物流研究三个等级序列;第四,分析了物流地域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五,明确物流地域系统的发展趋势是以物流网络的完善为基础,通过物流圈的形成,最终建立全球物流网络;最后,阐释了政府是物流地域系统调控的主体,政策制定是政府实现物流地域系统调控的主要途径,确立调控的目标和明确调控的模式是调控的主要内容;为物流地域系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章,是结合东北地区的实际,对物流地域系统的宏观尺度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区域物流的特征、发展模式和我国的区域物流发展战略,第二,分析了东北地区物流发展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位置和交通条件、经济条件分析、物流发展现状和物流市场需求;第三,提出了东北地区物流地域系统“一轴、两带、三区、四点、五线”的空间格局和物流中心城市、综合物流节点和物流配送节点三级的物流节点体系;第四,以吉林省为例,分析区域物流系统与城市化发展的关联。第四章,是结合哈尔滨的实际,对物流地域系统的中观尺度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信息化时代城市物流节点的布局原则;第二,分析了哈尔滨市物流发展的条件和现状;第三,确立了物流规划区、物流园区、配送中心三级城市物流节点体系;为城市节点体

张生瑞[4]2002年在《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应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公路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评价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内容包括: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系统(公平性、持续性、协调性)分析、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实现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等。 通过对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及特征分析,提出了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模型和目标函数;对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公平性内涵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公路交通资产的代际公平性以及交通资源分配和公路交通发展效益享受的代内公平问题,提出了公路交通资产代际转移模型及公路交通资源代内分配的公平性模型;基于发展系统的增长曲线分析了公路交通系统的持续性发展模式,提出了通过对公路交通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的协调和系统外部调控的公路交通系统持续性的实现途径;讨论了交通运输系统的协调性问题,提出了系统协调发展模型,对交通运输系统的协调性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出了评价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度的理论计算方法。 根据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内容、目的和特点,建立了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属性值的计算及无量纲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应用模糊识别原理,结合AHP权重确定方法,根据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目标(级别划分)的实现程度,提出了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模糊识别综合评价模型。 根据我国公路交通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依据公路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影响因子辨识,按照影响的时间持续性,将其分为长时段影响因子、中时段影响因子和短时段影响因子,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现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建议。 根据天津市公路交通发展的实际状况,对部分综合性评价指标建立了计算模型,给出了计算方法;提出了公路交通系统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协调度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天津市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分析实证研究。

李少民[5]2007年在《国际石油价格与中国石油政策研究》文中指出自200 1年“9.11”事件至2002年初,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在每桶20美元的低迷状态后,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结束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开始稳步上升。到2005年8月底,受美国墨西哥湾“卡特里娜”飓风影响,油价更是快速突破每桶70美元。2007年9月13日突破了每桶80美元、10月25日突破了每桶90美元。反复波动、剧烈上涨的国际油价对石油需求日益增加的中国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冲击。鉴于此,本文从研究国际石油市场入手,深入分析国际油价特性,进而把握国际油价走势,结合油价波动给中国经济所带来的诸多影响,探讨中国石油政策的改革方向,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石油政策的具体措施与建议,以提高中国经济对国际油价冲击的抵御能力与适应能力。首先,本文以描述性统计的方式,概述了国际石油资源的分布格局以及国际石油的供需形势,通过对国际石油生产与消费地区的对比分析,本文认为,虽然在石油资源的总体供需层面上,国际石油市场在长期处于均衡状态,但由于石油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以及地域上的差异,国际石油市场在短期均衡状态非常脆弱,可调节的机动产油能力愈来愈紧张,突发事件对于石油价格变化的影响十分突出。因此,国际石油市场未来总体上有利于石油供需稳定的格局中,将仍存在短期或局部地区出现石油供给中断、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为了对这一结论进行更科学的论证,接下来本文采用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对国际石油价格的走势分别进行了短期与长期的预测。本文选取了2001年至2007年的WTI月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短期预测。通过数据检验发现,这一时期的数据满足随机步游过程的特征,回归后的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的短期内国际石油价格将在每桶65至85美元的高价位间波动。为了预测国际石油价格的长期趋势,本文以1980年至2006年的WTI月度数据为样本,使用小波分解的方法剔除了石油价格中的随机波动,以SVR拟合油价总体走势,以余弦波模拟油价中的周期性波动,总体走势与周期性波动的叠加便反映了国际石油价格在均衡状态下的长期趋势,预测结果表明,在不存在外界随机干预的情况下,国际油价在长期中将处于稳定下降趋势。在深入分析了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特性与走势情况后,本文开始研究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以WTI、中国GDP、进出口额及其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为变量,分析了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所造成的影响。结论表明,国际油价波动对于中国第一产业的影响是强硬的、刚性的,中国第二产业对于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而第三产业则对国际油价冲击具有较强的抵御能力,同时,中国的对外出口具有传导作用,扩大了国际油价对中国GDP的冲击效应。并由此结论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措施。在分析了国际石油价格特性以及国际石油价格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后,本文分析研究了在国际石油价格剧烈波动下的中国石油价格政策措施。本文针对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研究了中国石油定价机制的改革方向与具体改革措施。本文认为中国石油定价机制,应在原油价格形成机制维持基本不变的基础上,首先实现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的彻底接轨,同时加快成品油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调整政府的价格管理职能,加快成品油流通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发展石油期货市场,逐步增强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发言权。最后,本文分析研究了中国石油其它相关政策,通过分析世界典型国家为应对油价攀升所制定的石油政策,并结合中国自身具体情况,本文提出了中国石油的供给政策、需求政策、运输政策、国际合作政策,包括积极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开发石油替代能源、实现石油进口地区多元化、增加国内石油供给、发展石油消费国的协作组织等方面的措施,以应对国际石油价格的短期剧烈波动,同时提高石油利用率,从而顺应国际石油市场变化的长期趋势,并且缓解石油资源分布不平衡对石油供应安全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神经优化网络在原油运力合理配置中的应用研究[D]. 杨昕光. 大连海事大学. 2000

[2]. 我国进口原油海上运输安全系统评价及预警研究[D]. 张罕育. 大连海事大学. 2013

[3]. 东北物流地域系统研究[D]. 朱庆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4]. 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与评价[D]. 张生瑞. 长安大学. 2002

[5]. 国际石油价格与中国石油政策研究[D]. 李少民. 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神经优化网络在原油运力合理配置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