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交通组织优化与管理评价体系研究

北京市交通组织优化与管理评价体系研究

王仲[1]2000年在《北京市交通组织优化与管理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人员在设计交通组织优化与管理方案时,要面临如何评价方案的实施效果的问题。首先,本文从从分析交通系统的特点和运行状况入手,分析了能够反映方案实施效果的因素,从机动性、可达性和服务水平三个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层次结构体系。然后,通过实测数据分析和参考以往的研究,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并给出了评价指标的定量化方法。最后,在研究交通组织优化与管理评价指标集的基础上,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了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 本文通过对交通组织优化与管理评价体系的研究,建立了一套能够对交通组织优化方案进行评价和进行多方案比选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证明本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2]2016年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从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设计、交通服务设施与机电设施、地面公共交通、城市停车交通、交通大数据、交通评价11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交通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交通流理论方面综述了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微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中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宏观交通流理论、网络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方面综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行为特征、交通调查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等;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综述了交通安全规划、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行为、车辆主动安全、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综述了交通信号控制、通道控制、交通控制与交通分配、车路协同系统、智能车辆系统等;交通管理方面综述了交通执法与秩序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非常态交通管理;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交通网络设计、节点交通设计、城市路段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交通语言设计等;地面公共交通方面综述了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评价、公交线网规划与优化、公交运营管理及智能化技术、新型公交系统;城市停车交通方面综述了停车需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停车管理与政策、停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交通大数据方面综述了手机数据、公交IC卡、GPS轨迹及车牌识别、社交媒体数据在交通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个体出行行为特征中的研究;交通评价方面分析了交通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

张晓[3]2008年在《北京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下,北京市正经历着新一轮跨越式的发展机遇,呈现出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规模扩大、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城市客货运输压力增加等诸多特征,由此引发了私人交通急剧膨胀,道路交通拥堵非常严重,城市交通总体出行时间显著增长等问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仅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和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正确认识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状态及未来发展趋势已成为当前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系统的角度考虑,分析了公共交通系统评价涵盖的主要内容,及北京市交通发展的现状及战略,借鉴国内外公共交通系统评价的研究成果,根据北京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水平评价的目标要求和研究方向,按照指标定义明确、易于标定、指标简单、相关度低、覆盖面广等基本原则,构建系统、科学、客观、实用的面向政府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水平宏观评价指标体系、面向系统使用者的公共交通系统运行水平中微观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本文采用专家调查法确定指标权重,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系统发展水平、系统运行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全面、客观的评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水平,反映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状态。最后以北京市2000年、2005年公共交通系统发展水平的计算分析为例,检验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评价方法的合理性。

赵震[4]2008年在《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增长、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道路系统的日趋复杂化,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十分严峻,道路交通的安全风险越来越高,成为严重威胁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风险源。因此研究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对满足现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风险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风险认知、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理论,通过实证分析,对道路交通安全进行了研究和考量。回答了北京市的交通安全现状如何?政府现行风险管理机制如何?公众的道路交通风险意识如何?对道路交通风险的认知怎样?对政府的交通管理评价是什么?如何改变现状,如何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等系列问题。本文采用逻辑推理的思路。基于科学的风险分析理论的风险管理系统研究作为本文主要的研究视角,贯穿于论文的始终。首先,通过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管理述要,介绍国内外对风险和道路交通的相关概念的研究,分析国内外对道路交通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其次以北京为实证分析对象,对北京市道路安全风险管理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风险分析框架,提出优化设计建议;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全文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道路交通风险管理实际上是将交通事故管理关口前移,变突发性管理为常态性管理,事先遏制危险的发生。由于公众的有限理性、道路交通风险的特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公众对道路交通的风险认知与实际情况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偏差,而公众道路风险认知的正确与否将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实际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必须将公众的风险认知纳入道路交通风险管理决策当中,同时加强对所面临的内外交通风险环境识别,大力开展风险及脆弱性评估,在建立道路交通风险的评价体系和充分建立道路交通风险沟通的基础上,建立起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的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管理框架,实现多元化风险管理,降低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提高道路交通安全。

郑雪[5]2016年在《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方案效果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道路供需矛盾日益激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针对自身交通特点,系统地对有限道路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交通组织优化设计,交通组织优化被普遍认为是提高道路利用率、实现区域路网交通压力平衡的重要手段。城市交通管理人员在设计交通组织优化方案时,如何评价方案效果成为问题。当交通决策者面对多个设计方案时,只能凭经验进行决策,无法对方案效果进行量化的评价,缺乏针对方案效果的系统评价。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结合交通组织优化理论与评价方法部分相关研究内容,建立了一套能够对优化方案效果进行评价和多方案间比选的方法。首先从分析交通组织优化的特点入手,明确了交通组织优化要解决的交通问题,研究了交通节点及区域路网优化中常用的优化手段的内容和特性。其次,分析能够反映方案效果的因素,确定评价指标,从路网效能、畅通程度和环境影响三方面搭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数据分析及参考相关文献,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分级,并给出了指标的定量方法。再次,在研究交通组织优化效果评价指标集的基础上,运用层级分析法计算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最后,结合具体实例,利用VISSIM对交通组织优化方案进行仿真,验证评价体系的实用性。

王建刚[6]2012年在《分布式交通仿真系统关键算法研究与系统设计》文中提出北京市科学交通组织优化与仿真平台是北京市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提升北京市交通管理水平,有效地提高北京市城市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提高城市道路交通预测能力,实时发布动态交通信息,缓解道路交通拥挤状况。平台中建立了适合大中型城市混合交通流特性的交通流仿真模型,利用计算机对北京市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结构、功能、行为以及交通参与者的行为特征和选择过程进行较为真实的模拟仿真,通过仿真任务调度算法,实现了仿真服务器的负载均衡。本文介绍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平台的交通混合分布式仿真平台,可对项目区域内330个路口模型进行集中管理并可以直接在GIS地图上自动生成交通仿真路网,在仿真结果评估中实现了由单路口到区域评估结果的数据融合。该平台改变了传统交通组织方案“事前无评估、事后无评价”的局面,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交通管理与控制措施设计评估体系,用于交通组织方案事前评估和事后分析,有效提高了交通管理与控制决策水平,服务于北京市城市交通规划、交通设施建设、交通事故预防、交通管理与控制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本文以北京市交通组织优化与仿真平台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交通仿真的概念及分布式并行交通仿真的研究现状,其次根据项目开发需求详细介绍了平台相关知识,包括VISSIM软件路口建模步骤及建模规范、平台区域建模自动化分析,分布式交通仿真平台任务分配算法、区域仿真模型评价结果数据融合,并对仿真平台系统的核心之一—任务分配调度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实例验证,最后从系统设计和实现的角度对项目的开发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验证了平台单路口方案管理与设计模块功能。

李道勇[7]2013年在《大都市区多中心视角下轨道交通与新城的协调发展》文中提出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及持续快速城镇化的冲击,我国大都市区正面临着进一步巨型化、高密度、连绵发展带来的发展压力,必须引导城市空间形态由高强度单中心向功能相互渗透的多中心空间结构转变,并通过建立高效便捷的联系通道以提高综合承载力,才能适应大都市区的发展需求。新城作为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体系和高密度城镇群体的有机组成单元,是承载大都市区城市功能的重要节点,也是推动大都市区整体功能与结构优化的关键地区,轨道交通则因其快捷、准时、安全、大容量的特点能有效提高新城与其他城市组团的交通可达性而成为区域空间联系的首选。实践证明,实现轨道交通与新城的协调发展是大都市区建构多中心空间体系的客观要求,也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大都市区高密度空间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全文始终贯穿着如何实现轨道交通与新城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对世界各国大都市区轨道交通与新城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进行剖析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以大都市区多中心空间发展的一般现象与普遍规律为导向,梳理了我国大都市区轨道交通与新城发展的主导现象并对问题进行了归纳,结合国际实践活动的研究,总结了影响大都市区轨道交通与新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集中在新城与轨道交通的建设动机、内在关系以及功能空间的组织和保障机制等方面。论文通过综合分析新城的建设条件、轨道交通的建设时机及其类型等,提出不同状态下轨道交通与新城在时序配合上的协调对策。开发前必须客观论证新城与轨道交通的建设可行性,合理选择轨道类型,加强二者之间的联合开发,科学确定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新城土地开发时序。主城区内外轨道交通线路在功能定位、技术特征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基于新城组团的优先发展,论文首先对外围轨道线路的速度目标值进行了探讨,对沿线站点类型、站点间距及其影响区范围进行了综合研究,然后从新城空间布局、土地使用类型、开发强度、土地利用价值等方面对轨道交通导向的新城土地使用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建议。轨道交通导向的新城功能空间的成长主要体现在如何通过产业空间建设促进主城区内部的功能梯度转移以及缺失功能的培育,应从大都市区整体产业结构的布局与整合的角度出发,主动承接主城区转移产业,并借助轨道交通积极培育新型产业空间,逐渐实现新城工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升级与转换,进而实现主城功能内涵的提升与新城功能的外延扩张和成长。同时,新城中心区的有效供给是主城功能疏解的源动力,发挥轨道交通的通达优势,培育新的、强大的新城中心才能实现主城区功能空间重叠的有机疏解。论文通过明确轨道交通与新城协调发展的目标,从新城的产业、创新、生态、文化、健康五个角度出发,构建出相应的指标体系和理论方法,对空间系统的协调发展状态和过程进行评价分析,进而为揭示矛盾成因和协调管理提供分析基础。最后,论文分别从区域与新城两个层面提出促进轨道交通与新城协调发展的整合策略与规划方法,并对相关的制度改革方向进行了探讨。

苏顺虎[8]2009年在《铁路物流系统理论与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物流作为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家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各地方政府相应制定了物流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并开始启动了“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各类运输企业也纷纷向现代物流转型。铁路作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骨干,目前在我国社会物流体系中的作用发挥尚不充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未来客货分线运输后铁路潜在运能释放的重大契机,改革铁路货运组织模式、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铁路运输业适应新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战略选择。然而当前我国铁路物流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目前我国尚缺乏对铁路物流系统理论的支撑和相关规划方法的系统研究。因此,对铁路物流系统理论与规划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具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在铁道部项目《铁路物流发展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现场调研和数据分析,从如下几方面对铁路物流系统规划理论和方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深入探索。(1)系统构建了铁路物流系统理论构架,阐述了铁路物流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典型特征,论证了铁路物流系统的形成机理,探讨了铁路物流系统的发展规律,提出了铁路物流系统理论的基本结构,指出了铁路发展物流的战略目标与总体思路。(2)系统提出了铁路物流系统空间网络布局规划方法体系,从市场供需两个角度设计了由4大类23项因素构成的铁路物流中心选址布局规划综合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与0-1混合整数规划理论的铁路物流中心离散型选址布局规划模型,并结合北京铁路枢纽和北京市的实际与未来发展,在大量数据调研和空间图形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地区500强工业企业、24个工业开发区、196个典型商业企业和30个商贸交易市场的物流需求,针对北京铁路57个货运节点和北京市规划建设的30个公共物流区进行定量计算,得出了北京市铁路物流中心具体选址布局初步建议方案。运用BPR方法设计了铁路物流中心服务模块的作业流程体系。(3)系统研究了铁路物流系统服务网络设计问题,分析了铁路物流产品开发内涵与手段,在铁路物流主要货源分布状况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铁路车流与货流匹配性理论方法,建立了主成分-引力模型、组合预测模型和双约束重力模型,提出了铁路货物准时制(JIT)运输组织方式,并按照物流理念对铁路运输组织效率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4)阐述了铁路物流系统运营组织的含义,分析了铁路物流系统运营组织的主体,探讨了铁路物流系统运营组织的目标,研究了铁路物流体系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协调运行机制。

彭鹏[9]2013年在《城市低碳交通评价指标体系及实现途径研究》文中指出“低碳”这一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活动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低碳”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城市交通低碳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城市低碳交通即在满足城市交通需求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城市交通的碳排放量,使之不断减少或减弱。近几年,我国城市交通的碳排放量迅速增长,城市交通的发展正面临着异常严峻的考验,亟需在对城市低碳交通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促进城市低碳交通的发展。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其发展受社会、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本文首先对城市低碳交通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详细地论述了自己对于城市低碳交通这一概念的理解,分析其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建立了城市低碳交通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上把握了发展城市低碳交通的关键因素;再次,建立了城市低碳交通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城市低碳交通系统要素间的因果关系;最后,以北京市为实例,构建了北京市低碳交通系统动力学模型,对系统要素进行了量化分析,模拟北京市2005年~2020年低碳交通发展趋势,通过参数调整,对不同政策下的北京市低碳交通发展趋势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实现城市低碳交通的具体的政策途径。

樊娟娟[10]2010年在《北京市和谐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证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建设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等种种有害于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和谐交通应运而生,它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政府和交通部门。但是和谐交通应该如何进行评价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论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综述。同时在此基础之上,研究分析了和谐交通与绿色交通、生态交通、可持续交通的联系与区别,加深了对和谐交通的认识。其次,在全面研究城市和谐交通的影响因素之后,本文建立了较全面的北京市和谐交通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四个方面来评价城市和谐交通,即交通服务水平、交通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交通与交通硬环境发展的协调性和交通与交通软环境发展的适应性。本文最终考虑了各种因素之后确定了15个评价指标。然后,本文采用基于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分析的综合评价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建模与计算,确定了指标熵权以及各评价对象的关联总排序,最终得到北京市2001年到2008年交通和谐程度的变化趋势,即北京市交通和谐程度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交通组织优化与管理评价体系研究[D]. 王仲. 北京工业大学. 2000

[2]. 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6

[3]. 北京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 张晓.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4].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研究[D]. 赵震.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5]. 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方案效果评价方法研究[D]. 郑雪. 北京工业大学. 2016

[6]. 分布式交通仿真系统关键算法研究与系统设计[D]. 王建刚. 山东大学. 2012

[7]. 大都市区多中心视角下轨道交通与新城的协调发展[D]. 李道勇. 天津大学. 2013

[8]. 铁路物流系统理论与规划方法研究[D]. 苏顺虎. 中南大学. 2009

[9]. 城市低碳交通评价指标体系及实现途径研究[D]. 彭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13

[10]. 北京市和谐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证分析[D]. 樊娟娟. 北京交通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北京市交通组织优化与管理评价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