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阅读中“情境关系”命题的分类研究_诗歌论文

高考诗歌阅读中“情境关系”命题的分类研究_诗歌论文

有关高考诗歌阅读“情景关系”命题分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诗歌论文,情景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情景交融”一直是古典诗歌的创作特色。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表面上读的是景色,其实品的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鉴赏古诗,“情景交融”是阅读的法宝之一,而对于高考诗歌阅读题,“情景关系”更是常见的命题角度。

目前,针对诗歌“情景关系”的复习策略有不少,归纳的答题公式也清晰明了,但考生面对考题时仍会诚惶诚恐,而答题也往往未能全面,甚至答非所问。其中原因复杂,有对原材料的理解失准;有审题不慎,对题目设置分析不足,以致落入以往做题的常规套路中。本文从“情景关系”设题分类角度出发,分析近年高考诗歌阅读中有关“情景”题目设置的异同,意图让学生更清楚地分辨题型,做到“有的放矢”。

一、直接设题,问“情”与“景”

关于情景,命题直接点出,要求回答“景”与“情”的所指。考生审题难度不大。这类题在早年的诗歌阅读题中较常见。

如:2009年重庆卷第12题:

问:“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2008年天津卷第16题:

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2009年福建卷第5题(2):

问: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这些试题明显地点出了情景角度和解答方向:通过何景表达何情?还有一种情况,题目追问诗词中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或直接问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诗人感情的。对于后者,我们直接对原诗词相关景物描写部分做还原,由此表现情感。而对于前者,表现情感的方式很多,有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层层铺垫等等。但基于写景诗的前提,我们优先考虑“借景抒情”。

如:2009辽宁卷第9题(2):

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2008年山东卷第14题(1):

问: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二、问“情”是表,情景分析是实

此类题,题目要求并没有涉及景物描写,而落于诗歌的思想情感。但是,对于思想情感的把握,离不开对诗人笔下景物所营造的意境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是否在答题时将景物分析落于纸上就要看提问要求。若果单纯提问表达情感,只需按问作答;若要“简要分析”“联系诗句(文本)谈谈”“探究”,既要对原诗文相关景物描写进行概括还原,再要就此基础上得出具体情感。试比较:

2013年江苏卷第9题(2):

问:“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2013年海南卷第9题:

问:诗的最后一联(“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致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三、写景精妙处(即“表达技巧”)设题

与上类分析“情”的设题方向相反,本类题的考查角度是写景技巧。景物描写的优劣直接关乎思想情感的抒发,诗人往往着重意象的选择、文字的锤炼以及手法的运用。所以,对景物描写的品味,也是诗歌阅读常见的设题角度。除了传统的修辞手法,还要多关注侧面描写、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绘形绘色等表现手法。值得重视的是:视听感官、绘形绘色是近年高考此类题的偏爱角度。

一般来说,设题会就诗词中的某具体诗句来考查当中的表达技巧,常以“怎样描写”“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的角度作为提问点,较为明确。答题时在点明、分析表达技巧之余,还要归纳出环境氛围的特点以及诗人的情感。

如:2011年福建第6题(2):

问: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芦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2009年湖北卷第14题(2):

问:第二联(“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这两道题均是针对写景诗句的表达技巧提问。从修辞来说,都有对偶,都抓住了声色(形)、动静、远近的角度来进行描写,突出幽静淡雅的氛围。分析时抓住具体诗句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同是要求分析景物的描写技巧,但设题上细微的要求差异就可能会直接影响答案的全面性。试比较以下两道高考题要求:

2011年山东卷第14题(1):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013年辽宁卷第8题: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问: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两个问题都瞄准了诗中写景的第二联,不难发现,两诗中的第二联写景都从听觉、视觉对景物的形(色)声进行描绘。前者突出了山泉映天地、兴风雨的不凡姿态,诗人对此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而后者则营造了一种宁静闲适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相应的闲适心情。

两问题提及的“妙处”“精妙”都关乎表达技巧、写作技巧的作用分析。但仔细对比,山东题里有明确提示:“结合全诗”,也就是,题目所要求分析的“妙处”不只是就第二联而论它写景的妙处,还有在全诗中,第二联描写所起到的作用。因此,答案就应该同时把握好写作目的(诗人对山泉赞美)和全诗结构手法(欲扬先抑)两个方面。若是忽略此四字,回答就很可能不全面而失去一半的分数。而辽宁卷题很明确地只针对第二联发问,作答时就只需按之前提到的修辞手法与表现方法方向思考。

四、情景关系处理点设题

写景抒情诗中,情景关系紧密,处理手法不一,对此进行考查是近年诗歌阅读命题的新角度。提问一般落在“情景关系的独特点”“情景关系的处理”,而实际问的是情景关系的处理手法。

与单纯写景的手法不同,写景抒情诗中处理情景关系的手法,可考虑情景映衬(反衬)角度;触景生情、情景分写或寓情于景、情景合写角度,当中还要兼顾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

如:2009年江西卷第14题(2):

问: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2011年江西卷第14题(1):

问:这首诗首联(“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不少考生对此类题较为陌生,对相关概念模糊,不知从何作答。在此作简单梳理。

常见的一种情景关系是情景对应(映衬):哀景写哀情,乐景抒乐情。如江西2009年卷中“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秋雨落叶”的悲凉环境衬托出诗人风烛残年的窘态。2011年卷中“野田荒垅自生愁”也是明显的哀景抒哀情。

除了这种映衬关系,还有反衬,也就是哀景生乐情,乐景生哀情。如“佳节清明桃李笑”一句中,清明节勃勃向上的生机,诗人却触目荒野坟墓,愁情自生,这就是用乐景去衬哀情。

而从情景萌发的顺序角度看,可分为触景生情和寓情于景两类。前者是作者较平静的心境在接受外物的刺激后,激起感情。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是典型,“忽见陌头杨柳色”引起了少妇的联想与感触——蒲柳先衰,青春易逝,从而表明闺怨的主旨。此类诗句往往情景分写,如上句侧重写景,下句侧重写情,或颠倒,总之互有侧重。

而寓情于景则是作者的喜怒哀乐同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情感。诗人可选择带浓烈情感的意象去抒情,黄叶、秋风等意象烘托出流年已逝的悲凉情绪。而“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运用了对比、拟人的手法,化无情为有情,感情的色彩更为强烈。

写景的诗句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没一字写情,却没有一处景不含情。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表面是写一系列的景物,而实际上作者遭遇贬谪后悲苦彷徨凄凉的心情亦跃然纸上。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9题:

春日秦国怀古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问: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本问题着眼“如何处理情景关系”,实问情景关系的特点。诗歌首联“一望欲消魂”可推知“触景生情”,看到满眼荒芜,触景伤情。颈联、颔联中的“古碑”“残阳”“积雪”“黄沙”等意象,传递出一种荒凉、冷调,融情于景。从情与景的对应关系看,得出情景的关系是哀景抒哀情。

标签:;  ;  ;  ;  

高考诗歌阅读中“情境关系”命题的分类研究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