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品质课堂论文_金赵君

构建品质课堂论文_金赵君

金赵君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浬浦中学 3118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教学活动中也越来越注重“品质”。而这个品质的好坏由“大厨”——老师直接决定,这便在某种程度上对老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不仅要会烧这道菜,还要考虑如何烧得好吃,更高的要求是色、香、味俱全,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顾客”——学生愿意乃至喜欢吃这道菜,这同时也是我们基于“历史味道”构建品质课堂的重要目的。

【关键词】历史学习;品质课堂;知识构建;历史味道

中图分类号:G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0)01-066-02

随着新时期课程理论的研究,我们认识到课程内容“既要尊重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的要求,又要尊重儿童心理逻辑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科逻辑和儿童心理的统一。这是课程论的永恒课题。”①换言之,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科知识的主题地位,也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构建起品质课堂。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其实要构建起品质课堂,也“如烹小鲜”。

一、原料加工:基于教材内容的解读

在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谈到了课程内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一便是基础性,“高中课程内容应面向全体学生,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打牢学生成长的共同基础。”可见基础性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还在于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材基础上,如何依据核心素养去解读、加工“原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外交关系的突破》一课中,有三目内容: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是根据考试说明,按照教材编排顺序来进行授课,在逻辑上即是:中国重返联合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破产)→中美关系解冻(基于双方国家利益要求)→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解冻直接推动中日关系发展)。这样处理教材内容看似稳妥,实则存在许多问题,举个例子:如何认识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教材把其主要归纳成两点: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实际上,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国能够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原因。因为美国改变了态度,影响到了联合国投票,那些原本追随美国投反对票的国家,转而投票赞成。②所以更加确切的教材框架应当是:中国重返联合国(基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美关系解冻(双方根据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都希望同对方改善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解冻改善的直接推动)。这样的解读,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充分围绕“中美关系解冻”这一关键内容,有的放矢,既突出重点,也可借此机会引发学生关于“影响国家关系的因素”的思考。

原料加工是一位厨师基本功的体现,同样的,吃透文本、解读教材也是一位教师基本功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去学习、思考。丁林兴在《做一个有思想的历史老师》③中提出历史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做一位“学习型的历史老师”,他认为学习有三重价值:知识、智慧和审美。通常我们往往只停留在第一重,认为只是获取知识就足够了,殊不知当前我们历史教育需要的恰恰是智慧和审美。所以说,教师在处理原料的时候,也要不断磨砺自己处理“原料”的能力。

二、烹饪方法:如何烧出“历史味道”?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科的一部分,肩负着塑造人的灵魂和素质的使命,实质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历史学科的基本理念是“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而如何让学生能够喜欢上历史课,取决于各位老师如何把“历史课”这道菜烧出浓郁的“历史味道”。

在备《外交关系的突破》一课的时候,如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使得这一堂历史课像是“历史课”,而不是单纯是知识的传授和材料的堆砌。具体的灵感是来源于一次新闻的阅读,它的主题是“美国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中国人的形象在美国电影中时好时坏,取决于当时中美关系的情况,于是笔者以电影为切入点,以中美关系为核心,从而来构建这节课的框架。在中美关系解冻之前,中国人的形象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反面——正面——反面。第一阶段受到了传统黄祸思想的影响,笔者是以20世纪20-30年代的《傅满洲》系列为例子,集中体现了当时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邪恶、工于心计、八字胡、清朝服饰装束;第二阶段中国人的形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在于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的英勇抵抗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同,包括美国。尤其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成为了盟友,所以这段时期美国电影中出现的中国人形象逐渐变得正面,以1944年的电影《龙种》为例,就是歌颂了先进妇女小玉敢于同日本侵略者斗争的伟大精神;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在于台海危机的爆发,使得中美关系日趋紧张,这个时期的美国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又变得负面,1962年上映的《007之诺博士》就是典型代表。邦德粉碎了诺博士企图毁灭美国的计划,其中邪恶的诺博士身份设置为中国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部电影不仅影射了当时的古巴导弹危机,同时也是当时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泛滥的表现;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李小龙《精武门》为代表的功夫片在美国风靡一时,这个时候就可以抛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此时中国功夫片能够在美国流行,背后有什么样的时代原因?

厨师做菜讲究色、香、味,作为课堂来讲,实际上就是直观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历史味道实际上就是能够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体现趣味性,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培养创新意识。崔峰认为: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在良好的环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故事情节,历史背景,人物,谜语,语言等方面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④

三、顾客主体:关注学生的地位

一道菜烧得好不好,顾客最有发言权。在构建品质课堂的过程中,笔者们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满对学生最深切的关怀,这是教师责任感的体现,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曾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陈东永认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首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因为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的领域、最主要的渠道。因此,教师责任感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他对课堂教学的态度和对课堂教学品质的追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站在这样的高度去认识课堂的价值和意义。”⑤

在本课的教学中,在保证知识点讲解的前提下,引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环节,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突破重点。在谈到中美关系的时候,涉及到了两份公报,分别是1972年的上海《联合公报》和1978年的《中美建交公报》。在这两份公报的背后,实质上是中美关于国家利益的博弈:第一份公报中,双方在一些问题上比如说台湾问题的矛盾无法调和,导致当时这份公报的内容双方“各说各话”,取得的成果非常有限;第二份公报中,双方由于在谈判中各退一步,使得中美关系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第二年就实现正常化。在给学生讲完背景后,便呈现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发言;各组发言结束后,笔者再进行必要的总结。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个观念在近几年越来越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主题,比如说著名的“翻转课堂”理论,有学者就认为:“历史教学是探究教学,其探究活动追求科学之真,是弘扬科学性之探究;翻转课堂是探究课堂,其探究活动完善主体之善,是发展主体性之探究。这两种探究活动的结构虽有不同,但本质相同。”⑥当前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发生从“质量课堂”到“品质课堂”的转变,“质量”到“品质”的转变,虽然少了“量”,却多了“品”。这个“品”包含着品味、精品的含义。这种“品质”应当是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为前提,尤其是他们对于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的需求。但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对这一因素关注过少,有学者就认为:“课堂教学并非简单的质量问题,而更缺少教育本来应该蕴含的某种内涵或品质。我们甚至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那就是:之所以出现当下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因为不观照教学品质而造就的,或者是虽然获取了所谓的‘高质量’,却是在丧失乃至扭曲某种‘品质’的前提下而获得的,而这或许就是目前课堂教学的症结所在。”⑦而如何才能构建起品质课堂呢?这就要求教师回归到“服务者”的角色,真正把学生当“顾客”服务好。当然这种“服务”并非是无条件顺从,而是说在教学中能够更加关注学生的地位,这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总而言之,一堂有“历史味道”品质课堂,就如同烧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一样,既是考验“厨师”的原料处理、烧制方式的水平,也是体现服务于“顾客”的精神。在这其中,“历史味道”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直接区别,历史课堂应当有浓郁的历史气息,这是历史课程活力的体现和生命力的保证;而“品质”一词则对“整道菜肴”提出了高要求,如何用一样的原料烧出非同一般的“美味佳肴”,这是每位“厨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杨奎松.中美和解过程中的中方变奏——“三个世界”理论提出背景探析[J].冷战国际史研究,2007(00):1-24+9.

[3]丁林兴.做一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02):10-17.

[4]崔峰.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5(19):136+124.

[5]陈东永.培育教师对高品质课堂教学的自觉追求[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04):7-9.

[6]许双成,张立昌.翻转课堂深度融合历史教学路径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04):45-48.

[7]杨晓奇.聚焦品质的课堂变革:价值厘清、内涵阐释与路径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5(12):72-77.

注释

①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3页。

②杨奎松:《中美和解过程中的中方变奏——“三个世界”理论提出背景探析》,冷战国际史研究,2007年00期,第16页。

③丁林兴:《做一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年第2期,第10页。

④崔峰:《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探析》,新西部(理论版),2015年第29期,第136页。

⑤陈东永:《培育教师对高品质课堂教学的自觉追求》,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4月第4期第23卷,第7页。

⑥许双成,张立昌:《翻转课堂深度融合历史教学路径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第4期第32卷,第47页。

⑦杨晓奇:《聚焦品质的课堂变革:价值厘清、内涵阐释与路径选择》,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12月,第74页。

论文作者:金赵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1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9

标签:;  ;  ;  ;  ;  ;  ;  ;  

构建品质课堂论文_金赵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