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牵妙引,促进学生课堂投入论文_朱锦松

巧牵妙引,促进学生课堂投入论文_朱锦松

◆ 朱锦松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215021

新课标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但归根结底地说,课堂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仍旧是教师和学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在完善自身教学行为的同时,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进课堂来,这将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最大保证。

学生对课堂的投入包括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三个方面,不同的学生在各个投入上程度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应当进行积极地尝试,使得学生的课堂投入更深入。

一、巧妙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课堂投入有可能是由于外部因素,比如家长、老师的要求,比如同学间的相互提醒,也有可能是由于内因,积极地情感刺激,对学科和教师的喜爱,课堂环境的宽松等都可能有利于学生的主观参与和投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巧妙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爱说、敢说、好说、乐说,让学生对教师本人认可并热爱。

在提出问题时,启发性的语言效果较好,如;“谁想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谁愿意将劳动成果与大家分享……”等等。

在做评价时,中肯的意见较好,也可适当鼓励“你的思考给大家很多启发”“我也被你的思想打动了”。话虽然简单,但由此建立起来的更加平等、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显然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投入。

二、巧妙创设别样的学习氛围

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引发学生的主动投入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好奇心强,一旦学生的好奇心被引发,“冲击波”会比较强烈。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利用这一因素,创“新”出“奇”,激发学生的行为投入。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时,我从这样的问题入手:“小明的爷爷今年2月29日过第28个生日,你们猜小明的爷爷今年多少岁?”生活中过生日的情景浮现在学生心头,自己是每年都过一次生日啊。于是很多学生飞快地回答28岁。教师笑而不语,一会儿质疑声此起彼伏:“小明的爷爷28岁,那可能吗?”“有28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吗?”学生们哈哈大笑,转念一想,是不是老师的题目有问题啊?还是另有奥妙呢?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怎么回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就在学生充满疑问时,教者揭示课题: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通过《年、月、日》这节课的学习谜底即将揭晓。学生在好奇中激发了一探究竟的学习愿望,主观投入的程度瞬时提高。这样新奇的生活问题被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为促进学生的课堂投入“添砖加瓦”。

2.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广泛关注

熟悉的生活情景易使学生产生更为广泛的关注,从而引发积极的学习气氛。在教学分数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我根据南通电视台在我校拍摄“环保我参与”的活动创设了决赛现场的情景,18个评委的六分之三支持我们学校的选手,从而引出“我们胜利了没有,为什么?”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有了“被卷入”的感觉,小组合作中,有的学生画图说明,有的尝试计算,讨论声、辨析声、热闹非凡,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甚至提出了几个教者预先没有设想到的问题。促进这样的情境创设对于学生的课堂投入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3.利用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学生的情感投入

情感投入对于数学课堂有着非常的意义,学生的情感投入越充分,学习的过程就越愉悦,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成功感、满足感、自豪感。简单的问题多多留给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

例如解决具体问题时让他们读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同学发言后请他们进行客观评价,谈谈收获,解决发散性问题时请他们先出场解决相对简单的题目,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成功的尝试,是调动学生深层投入的有效手段。一般学生多尝试在孩子看来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总是把目标设立在他们现有位置的前面半步,这样“有挑战”的问题也能使他们感觉到满足,至于优秀学生课堂展示的机会本来就比较多,探究性的开放性的问题才能让他们有满足感。无论是什么学习情况的学生,教者的肯定和鼓励,哪怕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有可能是促进学生情感投入的催化剂。

4.利用多样练习,促进学生行为投入

不同学生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教育因素干扰下,行为投入有浅表性的,也有深层次的,不管学生是何种状态,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设计必要的课堂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技巧,出去针对性、合理性等因素,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变换。

低年级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智力运动会、数学大探险、合格邮递员、猜气球、开火车接力赛等。时间比较充足时,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道具,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的课堂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更为活跃。中、高年级主要是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求知的渴望。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延长课堂专注时间,降低学习疲劳,从而产生积极效果。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我们的教育行为要巧迁妙引,有的放矢,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运用适当的方式去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论文作者:朱锦松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0月总第17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7

标签:;  ;  ;  ;  ;  ;  ;  ;  

巧牵妙引,促进学生课堂投入论文_朱锦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